期刊文献+
共找到454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与运动能力的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44
1
作者 冯炜权 《北京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1993年第2期17-29,共13页
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是当前体育科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本文收集近10年来的主要成果,讨论如何通过疲劳和恢复过程的研究提高运动能力。目的在于提高恢复过程在运动训练中重要性的认识,把训练和其后的恢复过程统一起来,加速运动能力的... 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是当前体育科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本文收集近10年来的主要成果,讨论如何通过疲劳和恢复过程的研究提高运动能力。目的在于提高恢复过程在运动训练中重要性的认识,把训练和其后的恢复过程统一起来,加速运动能力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性疲劳 恢复过程 运动能力
原文传递
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82
2
作者 冯炜权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61-164,共4页
对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的研究虽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但仍然是当今运动训练中的研究热点。近10多年来,由于生物科学和基础医学研究技术的发展,加速了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的研究,各种综述和文献很多,国际运动生化学术会议曾两次列为会议... 对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的研究虽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但仍然是当今运动训练中的研究热点。近10多年来,由于生物科学和基础医学研究技术的发展,加速了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的研究,各种综述和文献很多,国际运动生化学术会议曾两次列为会议的中心议题。国内研究也很活跃,是我国当前科学训练的研究重点。本文不可能将有关材料和理论进行完整的介绍,这里只提出个人认为最突出的新成果,以期对这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性 疲劳 恢复过程
下载PDF
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创伤骨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68
3
作者 荣锦 孙艳杰 +1 位作者 范阿灵 关瑞丽 《北京医学》 CAS 2017年第1期30-30,59,共2页
创伤骨科类疾病多属于疼痛水平较高的突发性病症,在治疗以及恢复过程中均对患者的耐受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近年来,以"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指导,我院对创伤骨科病房患者实施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并就此展开了护理研究,研究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创伤骨科类疾病多属于疼痛水平较高的突发性病症,在治疗以及恢复过程中均对患者的耐受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近年来,以"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指导,我院对创伤骨科病房患者实施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并就此展开了护理研究,研究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先将其具体内容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1~12月我科收治的90例创伤患者作为的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管理模式 伤骨科病房 疼痛 应用 创伤患者 突发性病症 创伤骨科 恢复过程
下载PDF
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几个理论研究概况和应用(综述) 被引量:43
4
作者 冯炜权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53-58,共6页
1 运动性疲劳的突变理论 1.1 概况关于疲劳时体内的生化变化,早在1904年,loteyko提出,局部疲劳感是感觉器官(肌梭)受化学产物刺激的结果;1931年Bainbridge支持这一观点;1915年Mosso提出,疲劳是细胞内化学变化衍生物导致的一种中毒现象;1... 1 运动性疲劳的突变理论 1.1 概况关于疲劳时体内的生化变化,早在1904年,loteyko提出,局部疲劳感是感觉器官(肌梭)受化学产物刺激的结果;1931年Bainbridge支持这一观点;1915年Mosso提出,疲劳是细胞内化学变化衍生物导致的一种中毒现象;1914年Frumerie认为是关节和肌腱末梢长期受刺激的结果;1924年Hill等研究证明,肌肉强直收缩后疲劳消除速率和乳酸清除速度一致,从而提出氢离子升高是导致疲劳的假说,如运动时乳酸生成与消除一致,则不疲劳,直致肌糖元耗尽。1935年,Simonson提出疲劳包括下列几个基本过程: 1.代谢基质疲劳产物的积累(积累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性疲劳 突变理论 恢复过程 超量恢复 研究概况 线粒体 运动能力 酶活性 运动员 乳酸
下载PDF
森林景观恢复过程中景观要素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研究 被引量:29
5
作者 郭晋平 张芸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2021-2029,共9页
在 ARC/INFO支持下 ,应用空间趋势面分析法 ,采用统一网格样点取样法 ,通过对关帝山天然次生林区从 1 95 9年到 1 992年 4个时期景观要素空间分布趋势的定量化分析 ,从高度异质和变化的复杂景观中 ,揭示了一些不随时间发生根本变化的森... 在 ARC/INFO支持下 ,应用空间趋势面分析法 ,采用统一网格样点取样法 ,通过对关帝山天然次生林区从 1 95 9年到 1 992年 4个时期景观要素空间分布趋势的定量化分析 ,从高度异质和变化的复杂景观中 ,揭示了一些不随时间发生根本变化的森林景观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主要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 ,以海拔、坡向和坡度为主要因素形成的立地条件空间格局和人为干扰的空间格局 ,共同控制着森林景观恢复过程及其空间格局 ;高海拔带上的森林恢复过程主要受立地条件格局的控制 ,景观要素的生态潜力高 ,而较低海拔和沟谷地段的森林恢复过程受人为活动的影响较强 ,景观要素生态潜力较低 ;不同海拔带上 ,坡度和坡向的作用有明显差异 ;总的来说 ,研究范围内随着海拔的降低 ,坡向的作用增强 ,但在低海拔带上由于人为干扰的作用增强 ,植被类型分布格局的变化较复杂 ;坡度对植被类型空间分布的作用以中高海拔带上最强 ,高海拔带上的作用不明显 ,中海拔带上的作用也有所下降 ,而在低海拔带上 ,由于坡度对人为干扰格局的显著作用和坡度对坡向效应的加强 ,出现坡度大森林植被分布多的情况。控制人为干扰的强度和曼延是森林景观恢复和建设规划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势面分析 森林恢复 控制因素 森林景观 恢复过程 景观要素 空间分布格局 动态研究
下载PDF
基于RSA密码体制(t,n)门限秘密共享方案 被引量:32
6
作者 庞辽军 王育民 《通信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0-73,共4页
基于RSA密码体制,提出了一个新的(t,n)门限秘密共享方案。在该方案中,秘密份额由各参与者自己选择,秘密分发者不知道每个参与者所持有的份额,而且秘密份额长度与秘密长度相同。在秘密恢复过程中,每个参与者能够验证其他参与者是否进行... 基于RSA密码体制,提出了一个新的(t,n)门限秘密共享方案。在该方案中,秘密份额由各参与者自己选择,秘密分发者不知道每个参与者所持有的份额,而且秘密份额长度与秘密长度相同。在秘密恢复过程中,每个参与者能够验证其他参与者是否进行了欺骗。每个参与者只需维护一个秘密份额,就可以实现对多个秘密的共享。方案的安全性是基于RSA密码体制和Shamir的(t,n)门限秘密共享方案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A密码体制 秘密共享方案 门限 秘密份额 参与者 恢复过程 安全性 长度
下载PDF
小种群的遗传变异和近交衰退 被引量:27
7
作者 王峥峰 彭少麟 任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01-107,共7页
小种群一般拥有较小的遗传变异。当前人为干扰和破坏造成了生物种群个体数量减少,导致种群遗传多样性丧失,引起近交衰退,影响到种群后代适应性。产生近交衰退的原因是近交增加了有害等位基因纯合几率,导致个体适应能力下降。近交衰退受... 小种群一般拥有较小的遗传变异。当前人为干扰和破坏造成了生物种群个体数量减少,导致种群遗传多样性丧失,引起近交衰退,影响到种群后代适应性。产生近交衰退的原因是近交增加了有害等位基因纯合几率,导致个体适应能力下降。近交衰退受交配系统、世系效应、环境胁迫等的影响。在物种保护和恢复过程中,要防止近交衰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交衰退 遗传变异 小种群 种群遗传多样性 个体数量 生物种群 人为干扰 等位基因 适应能力 交配系统 环境胁迫 恢复过程 物种保护 适应性
下载PDF
宁南黄土丘陵区不同生态恢复与重建中的土壤水分变化研究 被引量:23
8
作者 王月玲 张源润 +2 位作者 蔡进军 李生宝 蒋齐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5年第7期367-369,376,共4页
针对宁南黄土丘陵区存在的生态脆弱、环境恶化的突出问题,对黄土丘陵区不同生态恢复过程中的土壤水分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退化山地的植被恢复过程中,0 ̄60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随恢复年限的增长而增加,在60cm土层以下,土壤... 针对宁南黄土丘陵区存在的生态脆弱、环境恶化的突出问题,对黄土丘陵区不同生态恢复过程中的土壤水分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退化山地的植被恢复过程中,0 ̄60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随恢复年限的增长而增加,在60cm土层以下,土壤含水量随着退耕年限的不断增长不断减小;对于不同恢复方式的土壤水分含量,88542水平沟>人工草地>鱼鳞坑>天然草地;对于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水分含量,草地>灌木地>林地;对于不同地形的土壤水分含量,阴坡>半阴坡>阳坡,坡下部>坡中部>坡上部,并且随着坡度的不断增加,土壤水分含量不断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水分变化 生态恢复 宁南 土壤水分含量 重建 恢复过程 土壤含水量 生态脆弱 环境恶化 退化山地 研究结果 天然草地 人工草地 恢复方式 植被类型 鱼鳞坑 水平沟 半阴坡 土层 年限 减小 林地 灌木 坡度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昆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张淑莲 张锋 +1 位作者 陈志杰 王琦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323-1328,共6页
为探讨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与昆虫群落的关系,评价人工植被和自然恢复植被种类搭配的合理性,为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提供依据。采用样地调查法,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纸坊沟流域研究比较了不同植被恢复类型昆虫群落组成、结构及多... 为探讨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与昆虫群落的关系,评价人工植被和自然恢复植被种类搭配的合理性,为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提供依据。采用样地调查法,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纸坊沟流域研究比较了不同植被恢复类型昆虫群落组成、结构及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2种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区昆虫有189种(含蜱螨目),分别隶属13目84科。而不同植被恢复类型昆虫群落的物种数、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及优势度指数值均有明显差异。以20a自然封育植被恢复区昆虫群落的物种数、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指数值均较高,其值分别为160、21.17、1.4914和0.6918。优势度则以人工治理区(0.7251)>自然封育区(0.5845)。说明从人工治理区到自然封育区,随着植被种类增加,昆虫种类相应增加,优势种由突出降至不明显,昆虫群落稳定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植被恢复 多样性 昆虫群落结构 退化生态系统 昆虫群落组成 群落稳定性 纸坊沟流域 恢复过程 昆虫种类 植被种类 高原植被 人工植被 恢复植被 种类搭配 丰富度 治理区 封育区 均匀度 优势度 物种数 类型区
下载PDF
川西高山松林火烧迹地植被天然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动态研究 被引量:23
10
作者 王玉涛 侯广维 +2 位作者 马钦彦 康峰峰 冯元普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1-186,共6页
以'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研究方法对川西灌木高山松林不同年龄火烧迹地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灌木高山松林火烧迹地恢复早期,物种多样性波动较大,其并非绝对随群落演替的顺向发展而增加,火烧后4~5年是群落发生剧变... 以'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研究方法对川西灌木高山松林不同年龄火烧迹地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灌木高山松林火烧迹地恢复早期,物种多样性波动较大,其并非绝对随群落演替的顺向发展而增加,火烧后4~5年是群落发生剧变的时期,火烧后8~20年、20~27年是群落结构组成连续变化的时期,群落中物种多样性最大值出现在恢复27年时耐荫物种和不耐荫物种同时出现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火烧迹地 动态研究 恢复过程 松林 高山 川西 天然 植被 研究方法 时间序列 空间序列 群落演替 连续变化 结构组成 最大值 灌木
下载PDF
高压氧对长跑运动员急性疲劳恢复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22
11
作者 陶恒沂 张红星 +5 位作者 陶凯忠 徐伟刚 郭明珠 钱炳龙 练庆林 孙学军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 :探讨高压氧对长跑运动员急性疲劳恢复过程的影响。方法 :1 8名健康男性长跑运动员 ,随机分为高压氧组、高压空气组和常压空气组 ,每天一组长跑 2 5km。在长跑前、长跑结束后即刻、吸高压氧后以及恢复后期测心率、血尿素氮和血乳... 目的 :探讨高压氧对长跑运动员急性疲劳恢复过程的影响。方法 :1 8名健康男性长跑运动员 ,随机分为高压氧组、高压空气组和常压空气组 ,每天一组长跑 2 5km。在长跑前、长跑结束后即刻、吸高压氧后以及恢复后期测心率、血尿素氮和血乳酸及记录主观疲劳感。结果 :长跑结束后所有受试者心率均增至 1 75次 /分以上 ,血尿素氮 (BUN)增至 8 6mmol/L以上 ,血乳酸 (BL)增至9 8mmol/L以上 ,自觉很累 ,肌肉酸痛。吸用高压氧后 ,各项指标的改善与高压空气组和常压空气组相比更加明显 (P <0 0 1 ) ,疲劳感和肌肉酸痛基本消失。结论 :高压氧对运动员急性疲劳的恢复过程有明显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氧 长跑运动员 急性疲劳 恢复过程
下载PDF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的研究 被引量:19
12
作者 王荣森 任保国 李光富 《体育学刊》 CAS 1997年第4期119-120,共2页
为了加速疲劳的消除和运动能力的提高,作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对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和恢复过程的生物学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并制定了一整套恢复运动性疲劳的措施。有机体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2-3种方法即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运动性疲劳 恢复过程 生物学因素 机制
下载PDF
Ecological species groups and interspecific association of vegetation in natural recovery process at Xiejiadian landslide after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被引量:19
13
作者 YANG Qing-wei LIU Shou-jiang +4 位作者 HU Cui-hua LIN Ye-bin ZHANG Bin LUO Ming-liang PENG Hui-li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6年第9期1609-1620,共12页
Wenchuan earthquake on 12 May 2008 triggered numerous landslides, which disturbed vast areas of vegetation in northwest Sichuan. However, based on our primary field investigation at Xiejiadian landslide in July 2009, ... Wenchuan earthquake on 12 May 2008 triggered numerous landslides, which disturbed vast areas of vegetation in northwest Sichuan. However, based on our primary field investigation at Xiejiadian landslide in July 2009, we found an obvious increase of the number of plant species and then we made a hypothesis that, after earthquake, vegetation at this landslide might recover by itself. In this paper, we conduct a newly field investigation at Xiejiadian landslide during November 2014 to verify this hypothesis. We investigated plant species composition at total 56 sites(trees 4, shrubs 16 and herbs 36, respectively), and calculated the Schluter's variance ratio, important values, x2 test, associationcoefficient, Ochiai index, Pearson's and Spearman'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and Ecological species groups. Species sharply increased to 84 species belonging to 66 genera and 54 families, forming a complete life form containing trees, shrubs, herbs, and ground layers while only herbs detected in 2009. Moreover, an overall positive and moderately related interspecies association was detected for most of species pairs. Of total 84 species, twenty five were identified as dominant species and could be divided into four positive ecological species groups. This study verified our proposed hypothesis of self-recovery of vegetation in landslide triggered by the earthquake, and found Alnus cremastogyne, Rhus chinensis, Litsea cubeba, Vitis piasezkii and Anemone vitifolia would play a constructive role during the continuing succession of vegetation at Xiejiadian landsli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getation recovery Interspecificassociation Ecological species group Wenchuanearthquake Xiejiadian landslide
下载PDF
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变化 被引量:16
14
作者 魏媛 张金池 喻理飞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1-75,共5页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是表征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的重要特征之一。笔者以贵州花江喀斯特高原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内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生境、不同层次、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变化...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是表征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的重要特征之一。笔者以贵州花江喀斯特高原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内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生境、不同层次、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中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存在较大差异。随着退化喀斯特植被的恢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明显上升,从大到小表现为乔木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裸地阶段,反映出土壤质量在逐渐恢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变化特征在不同生境间从大到小主要表现为裸地和草本群落阶段为石沟、土面、石槽,灌木群落阶段和乔林阶段为石槽、土面、石沟;土壤剖面上均呈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即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根际和根外变化明显,表现为根际高于非根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喀斯特植被 恢复过程 土壤微生物 生物量碳
下载PDF
Soil Erosion Changes over the Past Five Decades in the Red Soil Region of Southern China 被引量:18
15
作者 LIANG Yin LI Decheng +5 位作者 LU Xixi YANG Xuan PAN Xianzhang MU Huan SHI Deming ZHANG Bi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0年第1期92-99,共8页
This paper reports the dynamic changes of soil and water loss in the red soil region of Southern China since the 1950s. The red soil region covers eight provinces: Jiangxi, Zhejiang, Fujian, Anhui, Hubei, Hunan, Guang... This paper reports the dynamic changes of soil and water loss in the red soil region of Southern China since the 1950s. The red soil region covers eight provinces: Jiangxi, Zhejiang, Fujian, Anhui, Hubei, Hunan, Guangdong and Hainan. From the 1950s to 1986, the annual rate of soil erosion increased by 3.4%. From 1986 to 1996 and from 1996 to 2000, the annual rates of soil erosion decreased by 2.0% and 0.32%, respectively. Field surveys showed that from 2000 to 2005, the area of soil and water loss decreased annually by 1.2%. This decrease was a result of large-scale erosion control activities across China. Although the eroded soil has been restored, the restoration process is very slow and full restoration will take a long time. Our report suggests that controlling soil and water loss is a challenging task, and additional measures must be taken to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soil erosion in the red soil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d soil region soil and water loss dynamic change remote sensing field samplingsurvey
下载PDF
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活性研究--以贵州花江地区为例 被引量:16
16
作者 魏媛 喻理飞 张金池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3-67,共5页
退化喀斯特植被的恢复机理一直是近年来土壤学和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通过分析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生化作用强度、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研究了贵州花江喀斯特高原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内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变化。结果表... 退化喀斯特植被的恢复机理一直是近年来土壤学和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通过分析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生化作用强度、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研究了贵州花江喀斯特高原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内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的微生物活性存在较大差异。随着退化喀斯特植被的恢复,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三大微生物数量及微生物总数明显上升,表现为乔木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裸地阶段,且细菌较真菌和放线菌相比占绝对优势,其在微生物总数中分别占95.95%,93.49%,92.32%和92.48%;各主要生理类群的数量呈上升趋势,且氨化细菌>固氮菌>纤维素分解菌>硝化细菌,土壤生化作用强度增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明显增加,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P<0.01)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微生物是表征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的重要特征之一,反映出随着退化喀斯特植被的恢复土壤质量也在逐渐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喀斯特植被 恢复过程 土壤微生物 贵州花江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社区康复护理干预效果 被引量:18
17
作者 楼巍敏 林坚 邢欢 《浙江医学》 CAS 2016年第9期663-665,共3页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快,脑卒中发病率逐年上升.大部分脑卒中患者在恢复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对25例脑卒中患者进行社区康复护理干预并随访6个月,评估其生活质量、生活能力及记录跌倒率,并...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快,脑卒中发病率逐年上升.大部分脑卒中患者在恢复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对25例脑卒中患者进行社区康复护理干预并随访6个月,评估其生活质量、生活能力及记录跌倒率,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以探讨行之有效的社区康复护理干预措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康复护理 脑卒中患者 干预效果 肢体功能障碍 康复护理干预 生活质量 人口老龄化 恢复过程
下载PDF
石羊河上游甘肃臭草型退化草地植被恢复过程 被引量:16
18
作者 赵成章 龙瑞军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86-292,共7页
研究了化学除莠+适度放牧条件下,祁连山北坡甘肃臭草(Melica przewalskyi)草地群落的植被恢复过程。结果表明,使用专用除草剂杀灭甘肃臭草后,恢复草地在2000~2006年经历了甘肃臭草优势阶段、冷蒿+甘肃臭草阶段、冷蒿+阿尔泰针茅阶段、... 研究了化学除莠+适度放牧条件下,祁连山北坡甘肃臭草(Melica przewalskyi)草地群落的植被恢复过程。结果表明,使用专用除草剂杀灭甘肃臭草后,恢复草地在2000~2006年经历了甘肃臭草优势阶段、冷蒿+甘肃臭草阶段、冷蒿+阿尔泰针茅阶段、阿尔泰针茅+杂类草阶段等4个演替阶段。2006年草地群落的植物种数比对照草地增加4~7种,盖度和密度接近或高于对照草地,甘肃臭草由优势种变为伴生种,阿尔泰针茅(Stipa. krylovii)成为优势种。与对照草地相比地下总根量减少9.06%,活根量提高3.5%,并且表现出深层化分布趋势,0~50cm土层的含水量提高7.2%。经过7a的恢复演替,草地群落的稳定性增加,但是,草地的地上生物量仍然较低,杂类草所占比例较大,尚未达到成熟群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羊河 甘肃臭草 退化草地 植被群落 恢复过程
下载PDF
盐渍化土地恢复调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9
作者 佟才 王志平 段丽杰 《北方环境》 2004年第5期32-35,共4页
文章在简要介绍土地盐渍化成因的基础上 ,详细阐述了盐渍土恢复调控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及各自的应用条件、实施效果和不足之处 ,最后整体分析了目前盐渍土恢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 盐渍化土地 盐渍土 调控 生物技术 恢复过程 成因 应用条件 研究进展 实施效果 问题
下载PDF
自我管理教育在脑卒中心理社会康复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15
20
作者 李艳玲 杜小静 吕亚静 《护理研究(下旬版)》 2011年第4期1101-1103,共3页
慢性病研究认为任何慢性病恢复过程为3条途径:生物医学、社会医学、心理医学。生物医学途径代表着疾病的生理过程,心理和社会途径代表着个体与他人及周围环境的相互感知,3条途径相互关联。脑卒中发作最初几个月,残疾的程度会很明显,极... 慢性病研究认为任何慢性病恢复过程为3条途径:生物医学、社会医学、心理医学。生物医学途径代表着疾病的生理过程,心理和社会途径代表着个体与他人及周围环境的相互感知,3条途径相互关联。脑卒中发作最初几个月,残疾的程度会很明显,极可能导致心理创伤。如果认识并充分满足心理社会需求,便能极大地促进生物医学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社会康复 脑卒中发作 自我管理教育 应用 生物医学 恢复过程 社会医学 心理医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