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者通常认为国际法领域的现代汉语语词之发展肇端于丁韪良(William A.P.Martin)翻译的惠顿(Henry Wheaton)《国际法要素》(Elements of International Law),这本书于1864年在总理衙门资助之下由崇实馆刊印。丁韪良将书的标...研究者通常认为国际法领域的现代汉语语词之发展肇端于丁韪良(William A.P.Martin)翻译的惠顿(Henry Wheaton)《国际法要素》(Elements of International Law),这本书于1864年在总理衙门资助之下由崇实馆刊印。丁韪良将书的标题译为“万国公法”,展开更多
丁韪良(W. A. P. Martin 1827—1916),美国基督教传教士,1850年受美国长老会(American Presbyterian Church)派遣来华,1916年在北京病死,在中国活动达六十余年。他早年在宁波、上海和北京等地传教,创办教会学校,并为西方列强用基督教占...丁韪良(W. A. P. Martin 1827—1916),美国基督教传教士,1850年受美国长老会(American Presbyterian Church)派遣来华,1916年在北京病死,在中国活动达六十余年。他早年在宁波、上海和北京等地传教,创办教会学校,并为西方列强用基督教占领中国思想阵地出谋献策;后应清政府的要求,担任京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和湖北仕学院等校的总教习,负责教务工作,并编译过多种书刊,介绍西方国际法、教育制度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等一系列帝国主义侵华事件中,他为西方列强的利益进行外交活动。他曾公然主张美国应对中国提出领土要求。展开更多
文摘研究者通常认为国际法领域的现代汉语语词之发展肇端于丁韪良(William A.P.Martin)翻译的惠顿(Henry Wheaton)《国际法要素》(Elements of International Law),这本书于1864年在总理衙门资助之下由崇实馆刊印。丁韪良将书的标题译为“万国公法”,
文摘丁韪良(W. A. P. Martin 1827—1916),美国基督教传教士,1850年受美国长老会(American Presbyterian Church)派遣来华,1916年在北京病死,在中国活动达六十余年。他早年在宁波、上海和北京等地传教,创办教会学校,并为西方列强用基督教占领中国思想阵地出谋献策;后应清政府的要求,担任京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和湖北仕学院等校的总教习,负责教务工作,并编译过多种书刊,介绍西方国际法、教育制度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等一系列帝国主义侵华事件中,他为西方列强的利益进行外交活动。他曾公然主张美国应对中国提出领土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