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9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代国际法输入中国及其影响 被引量:30
1
作者 杨泽伟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24-133,共10页
16、17世纪,近代国际法开始在欧洲形成和发展,而当时大一统的中国封建王朝,还是用老眼光只承认“天朝”是国家,把邻邦视为夷狄,与周邻各国不是平等交往,而是一种阶层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自然谈不上国际法的适用。17世纪是... 16、17世纪,近代国际法开始在欧洲形成和发展,而当时大一统的中国封建王朝,还是用老眼光只承认“天朝”是国家,把邻邦视为夷狄,与周邻各国不是平等交往,而是一种阶层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自然谈不上国际法的适用。17世纪是清朝的极盛时期,在对外关系上仍旧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国际法 清政府 不平等条约制度 国际公法 总理衙门 林则徐 丁韪良 《尼布楚条约》 万国公法 西方国家
原文传递
普丹大沽口船舶事件和西方国际法传入中国 被引量:28
2
作者 王维俭 《学术研究》 1985年第5期84-90,共7页
近代国际法产生于欧洲。作为国家之间的法律,西方国际法随着中国和欧美国家的交往而逐步传入中国。自林则徐1889年在广州主持翻译瑞士滑达尔《各国律例》后,时隔二十余年,1864年又由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在几名中国学者的协助下将美国惠顿... 近代国际法产生于欧洲。作为国家之间的法律,西方国际法随着中国和欧美国家的交往而逐步传入中国。自林则徐1889年在广州主持翻译瑞士滑达尔《各国律例》后,时隔二十余年,1864年又由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在几名中国学者的协助下将美国惠顿的《国际法原理》译成中文,取名为《万国公法》。这是第一部以专书出版的比较完整的西方国际法著作中译本。它由清朝中央政府出资刊印,在近代中国政界、外交界和知识界广为流传,影响较大。本文不拟对《万国公法》成书得失和影响作全面探讨,只想着重介绍一下,丁氏初译《万国公法》之时,清政府如何采用该书包含的有关国际法原则,处置1864年普鲁士公使李福斯在大沽口中国内海扣留丹麦商船事件。这是目前有案可查的、西方国际法传入中国后由中国政府自觉采用国际法原则处理中外交涉事件的第一回。事件本身虽然并不复杂,但在近代中外关系史上却自有其研究的特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国际法 传入中国 清政府 万国公法 总理衙门 普鲁士 近代中国 近代中外关系 西方列强 事件
下载PDF
晚清政府对基督教和传教士的政策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立新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24-240,共17页
晚清政府对基督教和传教士的政策王立新晚清政府的基督教政策是清末对外关系的重要内容,与频繁发生的教案有重要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传教士的文化与教育活动。本文拟就晚清政府对基督教与传教士的政策做一初步研究。一、清朝禁... 晚清政府对基督教和传教士的政策王立新晚清政府的基督教政策是清末对外关系的重要内容,与频繁发生的教案有重要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传教士的文化与教育活动。本文拟就晚清政府对基督教与传教士的政策做一初步研究。一、清朝禁教政策的解冻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前的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教士 晚清政府 基督教政策 天主教 地方官 总理衙门 洋务派 《天津条约》 同治朝 《北京条约》
原文传递
琉球漂民事件与日军入侵台湾(1871—1874) 被引量:16
4
作者 米庆余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1-,23+25+27+29+31+33,共16页
1871年琉球漂民被台湾土著杀害之事,属中琉两国民间刑事案件,与日本国无涉。但是,日本政府为了“以此次机会”达到“断绝琉球两属之渊源”和所谓“开启朝鲜自新门户”的目的,于1874年借故出兵台湾,并强行勒索50万两白银... 1871年琉球漂民被台湾土著杀害之事,属中琉两国民间刑事案件,与日本国无涉。但是,日本政府为了“以此次机会”达到“断绝琉球两属之渊源”和所谓“开启朝鲜自新门户”的目的,于1874年借故出兵台湾,并强行勒索50万两白银,拉开了近代日本侵略和压迫中国的序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政府 威妥玛 台湾 琉球 贵国 清政府 英国公使 总理衙门 照会 大隈重信
原文传递
从总理衙门到外务部——兼论晚清外交近代化 被引量:13
5
作者 张步先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3期71-75,共5页
从总理衙门到外务部,虽是清政府在列强威逼之下的无奈之举,但它却有力地推动了晚清外交的近代化。一方面外交机构从无到有,从权力分散到集中统一,这种艰难的发展过程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在民族矛盾加深的情况下对外交认识的深化。另一... 从总理衙门到外务部,虽是清政府在列强威逼之下的无奈之举,但它却有力地推动了晚清外交的近代化。一方面外交机构从无到有,从权力分散到集中统一,这种艰难的发展过程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在民族矛盾加深的情况下对外交认识的深化。另一方面从尝试出洋考察到正式派遣使臣,使领制度得以确立,从而增强了清政府独立办外交的能力和信心。同时从选派幼童留学到储才馆的成立,为近代化的外交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理衙门 外务部 外交近代化
下载PDF
黄遵宪《日本国志》延迟行世原因解析 被引量:19
6
作者 李长莉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5-64,共20页
黄遵宪《日本国志》从撰成到刊行延迟了8年,成为近代文坛上的一个历史性遗憾。通过对新发现的两份档案文件的研究,结合其他资料对这一延迟原因加以解析,可知造成这一延迟的首要责任者是李鸿章,他对黄遵宪及《日本国志》的否定性评价,对... 黄遵宪《日本国志》从撰成到刊行延迟了8年,成为近代文坛上的一个历史性遗憾。通过对新发现的两份档案文件的研究,结合其他资料对这一延迟原因加以解析,可知造成这一延迟的首要责任者是李鸿章,他对黄遵宪及《日本国志》的否定性评价,对总理衙门大员产生了消极影响。其次应归咎于总理衙门大臣们的昏庸无识,对于此书不予重视,未予刊行。而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皇权官僚士大夫体制,其思想控制和言论束缚机制,使黄遵宪《日本国志》由于有借鉴日本、变法求强的思想倾向,而遭到朝臣大员的冷遇和摒弃。黄遵宪为此书向官方渠道寻求行世而失败的事实表明,在面临民族灾难的危机时期,由于清皇权官僚士大夫体制的僵化、封闭、保守,扼杀了体制内生长的应对变局的知识和思想资源,给国家利益和民族命运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遵宪 《日本国志》 中日关系 李鸿章 总理衙门
原文传递
甲午前四十年间督抚权力的演变 被引量:13
7
作者 刘伟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61-83,共21页
甲午前四十年间督抚权力的演变刘伟督抚制度,是清代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督抚为封疆大吏,“掌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①。其职权之隆,地位之尊,为历代所不及。晚清时期,尤其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开始,督抚制... 甲午前四十年间督抚权力的演变刘伟督抚制度,是清代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督抚为封疆大吏,“掌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①。其职权之隆,地位之尊,为历代所不及。晚清时期,尤其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开始,督抚制度发生很大变化,其突出特点就是,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督抚制度 曾国藩 中央集权体制 清政府 内外相维 十年间 总理衙门 湘军 晚清督抚 地方督抚权力
原文传递
19世纪后期晚清外交体制的重要特点 被引量:9
8
作者 陈潮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84-87,93,共5页
19世纪晚清政府的外交体制改革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起步和必经阶段 ,其重要特点有四 :其一 ,集中表现为把洋务活动作为其运作的中心内容 ;其二 ,在权力运作上 ,清廷以军机大臣兼任总理衙门大臣 ,从而使总理衙门在相当长时期内地位凸显 ,... 19世纪晚清政府的外交体制改革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起步和必经阶段 ,其重要特点有四 :其一 ,集中表现为把洋务活动作为其运作的中心内容 ;其二 ,在权力运作上 ,清廷以军机大臣兼任总理衙门大臣 ,从而使总理衙门在相当长时期内地位凸显 ,权力顺达 ;其三 ,晚清外交强烈依赖于地方督抚 ;其四 ,海关道成为清政府对外交涉的重要渠道。这些特点表明 ,晚清政府已开始努力摆脱“天朝上国”的心理 ,按照国际关系惯例来改变自己 ;同时说明 ,在封建旧体制内部进行的改革 ,具有与身俱来的局限和缺陷 ,从而成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世纪后期 晚清 特点 外交体制 天朝礼制 总理衙门 地方督抚 体制改革
原文传递
丁韪良与《万国公法》 被引量:9
9
作者 田涛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107-112,共6页
美国传教士丁韪良所译《万国公法》 ,其翻译和出版是在总理衙门的积极支持下完成的。该书初版时间应为 186 4年而非以往所说的 186 5年。《万国公法》所传达的国际法知识很快被具有时代意识的士大夫们所接受 ,清政府亦在处理一系列外交... 美国传教士丁韪良所译《万国公法》 ,其翻译和出版是在总理衙门的积极支持下完成的。该书初版时间应为 186 4年而非以往所说的 186 5年。《万国公法》所传达的国际法知识很快被具有时代意识的士大夫们所接受 ,清政府亦在处理一系列外交事件中屡次引用国际法准则。《万国公法》所带来的近代国际关系准则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国公法》 国际法 丁韪良 总理衙门 同文馆 清政府 蒲安臣 国际关系 晚清外交 美国对华政策
下载PDF
“权力外移”与晚清权力结构的演变(1855--1875) 被引量:16
10
作者 王瑞成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8-46,160,共19页
太平天国及捻军起义、第二次鸦片战争、辛酉政变三个相继发生的重大事件,促成了湘军、淮军和总理衙门等一系列新制度的创设。这一制度创新的共同特点是王朝应对外部危机而采取的横向分权,在体制外形成新的制度和权力中心,并与共同的对... 太平天国及捻军起义、第二次鸦片战争、辛酉政变三个相继发生的重大事件,促成了湘军、淮军和总理衙门等一系列新制度的创设。这一制度创新的共同特点是王朝应对外部危机而采取的横向分权,在体制外形成新的制度和权力中心,并与共同的对手之间构成三角权力制衡,呈现权力外移而非权力下移的特征。在战时体制向常规时期体制的过渡中,曾国藩和所统湘军走上战后复员老路而趋于衰微;左宗棠和李鸿章则在变化了的大环境下,寻找到自强新目标,将战时外移的权力延展到新的体制外新机制中。最终,以李鸿章和淮军为核心的洋务体制,整合了由内转外的各种新势力和新制度,形成与王朝旧体制并存的双轨制结构,并在与外国势力抗衡中形成相对稳定的权力架构。由此可见权力外移而非权力下移才是甲午战争前权力结构变动的主导趋势;而中国内部纷繁曲折的制度创设和权力结构变动是这一时期历史之变最重要的内涵,也是晚清史真正意义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军 淮军 总理衙门 权力结构 洋务体制
原文传递
郭嵩焘出使述略 被引量:13
11
作者 熊月之 《求索》 1983年第4期95-101,共7页
郭嵩焘出使欧洲,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一件大事,它不仅开了中国向外国派遣公使的先河,也在中国思想界引起了强烈的波动。郭嵩焘死后近一个世纪以来,人们对这件事已有所研究。一般关于近代史的书也总要提及。但是通常所述的,多是关于出使... 郭嵩焘出使欧洲,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一件大事,它不仅开了中国向外国派遣公使的先河,也在中国思想界引起了强烈的波动。郭嵩焘死后近一个世纪以来,人们对这件事已有所研究。一般关于近代史的书也总要提及。但是通常所述的,多是关于出使的缘起、经过以及因出使而引起的风波;对于郭嵩焘驻使英法的事迹,特别是他在外交上的贡献,多言之过略,而这些,恰是研究郭嵩焘、评价其出使意义所不可或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嵩焘 英国 刘锡鸿 照会 禁止鸦片 趸船 外交史 清季 总理衙门 使馆
下载PDF
英国与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的缘起 被引量:12
12
作者 牛大勇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21-35,共15页
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的缘起同英国密切相关,而且是由英国最先于19世纪末向列强提议实行的。虽然英国在倡导、推行这个政策的过程中,多少作了一些努力阻挠某些列强瓜分中国,但是收效甚微。英国同时还大力奉行向列强争夺均势、向中国勒索&qu... 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的缘起同英国密切相关,而且是由英国最先于19世纪末向列强提议实行的。虽然英国在倡导、推行这个政策的过程中,多少作了一些努力阻挠某些列强瓜分中国,但是收效甚微。英国同时还大力奉行向列强争夺均势、向中国勒索"补偿"的政策,积极参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竞争。这种倡导门户开放政策和参与瓜分活动的双重身份,导致英国对华门户开放政策面临破产。于是它转而向美国施加影响,促其出面争取各主要侵华国家承认门户开放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户开放政策 英国 势力范围 清政府 海约翰 对华 中国外贸 列强瓜分 历史研究 总理衙门
原文传递
万民法在中国 国际法的最初汉译,兼及《海国图志》的编纂 被引量:14
13
作者 鲁纳 王笑红(译) 《中外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00-310,共11页
研究者通常认为国际法领域的现代汉语语词之发展肇端于丁韪良(William A.P.Martin)翻译的惠顿(Henry Wheaton)《国际法要素》(Elements of International Law),这本书于1864年在总理衙门资助之下由崇实馆刊印。丁韪良将书的标... 研究者通常认为国际法领域的现代汉语语词之发展肇端于丁韪良(William A.P.Martin)翻译的惠顿(Henry Wheaton)《国际法要素》(Elements of International Law),这本书于1864年在总理衙门资助之下由崇实馆刊印。丁韪良将书的标题译为“万国公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法 《海国图志》 万民法 中国 汉译 编纂 现代汉语 总理衙门
原文传递
丁韪良和京师同文馆 被引量:12
14
作者 王维俭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2期100-117,共18页
丁韪良(W. A. P. Martin 1827—1916),美国基督教传教士,1850年受美国长老会(American Presbyterian Church)派遣来华,1916年在北京病死,在中国活动达六十余年。他早年在宁波、上海和北京等地传教,创办教会学校,并为西方列强用基督教占... 丁韪良(W. A. P. Martin 1827—1916),美国基督教传教士,1850年受美国长老会(American Presbyterian Church)派遣来华,1916年在北京病死,在中国活动达六十余年。他早年在宁波、上海和北京等地传教,创办教会学校,并为西方列强用基督教占领中国思想阵地出谋献策;后应清政府的要求,担任京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和湖北仕学院等校的总教习,负责教务工作,并编译过多种书刊,介绍西方国际法、教育制度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等一系列帝国主义侵华事件中,他为西方列强的利益进行外交活动。他曾公然主张美国应对中国提出领土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师同文馆 总理衙门 清政府 基督教 西方列强 近代中国 国际法 资本主义国家 西方传教士 外国教习
下载PDF
晚清学部成立前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沿革 被引量:8
15
作者 关晓红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91-108,10,共18页
晚清学部成立前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沿革关晓红1905年学部的成立,是清政府中央行政体制的重大调整和新政时期上层建筑变革的重要一环。尽管外务部、商部、巡警部设立于前,整个内阁官制变更于后,它的问世没有石破天惊的轰动,却显... 晚清学部成立前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沿革关晓红1905年学部的成立,是清政府中央行政体制的重大调整和新政时期上层建筑变革的重要一环。尽管外务部、商部、巡警部设立于前,整个内阁官制变更于后,它的问世没有石破天惊的轰动,却显示在西学东渐的促动下,清朝统治集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师大学堂 学务处 张百熙 张之洞 教育行政体制 行政机构 新式学堂 清政府 总理衙门 制度局
原文传递
清季首批自开商埠考 被引量:9
16
作者 杨天宏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48-153,共6页
清季首批自开商埠考杨天宏清季中国自主开放了众多通商口岸,然而究竟始于何时何地,学界至今仍言人人殊。漆树芬在《经济侵略下之中国》一书中说:在中国的自开商埠中,“为开放之先驱的,即1871年6月之拱北。此系前清以上谕之形... 清季首批自开商埠考杨天宏清季中国自主开放了众多通商口岸,然而究竟始于何时何地,学界至今仍言人人殊。漆树芬在《经济侵略下之中国》一书中说:在中国的自开商埠中,“为开放之先驱的,即1871年6月之拱北。此系前清以上谕之形式而开放的”①。有人曾据此认为漆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开商埠 三都澳 清政府 开埠通商 黄浦江 吴淞 总理衙门 条约口岸 清季 中国近代
原文传递
从档案谈晚清欧洲人在华游历 被引量:9
17
作者 胡忠良 《历史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1-105,共5页
关键词 游历护照 通商 总理衙门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欧洲人 天津条约 外国人 外务部 外交部 地方官衙 同治三年 清朝政府 领事 外交人员 晚清时期 光绪二十八年 档案 在华
下载PDF
胶州湾危机与维新运动的兴起 被引量:9
18
作者 孔祥吉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27-39,共13页
1897年11月14日的胶州湾事件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使清政府最高统治阶层矛盾激化,分裂改组。同时,它也促使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他们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掀起学习西方、更张旧... 1897年11月14日的胶州湾事件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使清政府最高统治阶层矛盾激化,分裂改组。同时,它也促使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他们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掀起学习西方、更张旧法的百日维新运动。因此,胶州湾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康有为 李鸿章 维新运动 张荫桓 危机 胶州湾事件 总理衙门 梁启超 光绪帝
原文传递
总理衙门的翻译官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李文杰 《历史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2-101,共10页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下简称总理衙门)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朝为应对西方各国公使驻京的形势而设置的新机构。该机构成立后,即成为洋务总汇之区,在主导对外交涉的同时,也规划和主持诸如洋税、海防、铁路建设、矿务开发等各类新式...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下简称总理衙门)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朝为应对西方各国公使驻京的形势而设置的新机构。该机构成立后,即成为洋务总汇之区,在主导对外交涉的同时,也规划和主持诸如洋税、海防、铁路建设、矿务开发等各类新式事业,在晚清政治、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理衙门 第二次鸦片战争 翻译 西方各国 对外交涉 铁路建设 机构 公使
原文传递
北洋海军经费初探 被引量:11
20
作者 姜鸣 《浙江学刊》 1986年第5期138-143,69,共7页
北洋海军经费问题,由于海军衙门档案早已散失,长期缺乏系统研究;而海军经费又与颐和园工程有关。近百年来,人们对北洋海军经费的传说纷纭不一,成了历史上遗留下来始终没有清算的一笔宿帐。本文根据已经发表的档案奏折等正式文件和其它史... 北洋海军经费问题,由于海军衙门档案早已散失,长期缺乏系统研究;而海军经费又与颐和园工程有关。近百年来,人们对北洋海军经费的传说纷纭不一,成了历史上遗留下来始终没有清算的一笔宿帐。本文根据已经发表的档案奏折等正式文件和其它史料,试对海军经费作初步的整理分析,以作引玉之砖。一、北洋海军经费协拨的基本线索北洋海军常年经费,主要来源于关税厘金的协拨,即“海防经费”。以后又包括海防捐输,淮军协拨等等。从光绪元年至二十年,经费协拨的沿革,大体可分四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洋海军 李鸿章 二十年 海防 颐和园 十三年 近百年 总理衙门 清政府 基本线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