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刘禹锡对迁谪文学传统的突破
被引量:7
- 1
-
-
作者
刘梦初
-
机构
常德师院宣传部
-
出处
《中国韵文学刊》
2002年第1期21-27,共7页
-
文摘
屈原以来的迁谪文学是以“怨愤”为核心的,这一传统到刘禹锡手里才有较大的突破。刘禹锡以豪壮超迈的诗风打破了迁谪文学的骚怨传统,开拓了迁谪诗文豪健向上的新风貌。而独特的个性是刘禹锡打破传统,创新迁谪诗文的根本原因。
-
关键词
刘禹锡
迁谪
怨愤
豪健
-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贾岛评价质疑
被引量:3
- 2
-
-
作者
李知文
-
机构
北京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
出处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77-81,91,共6页
-
文摘
《复旦学报》83年第3期载有胡中行同志《略论贾岛在唐诗发展中的地位》一文(以下简称“胡文”),意在“从唐诗的发展来考察贾岛在唐诗中的地位,以期作出比较公允的评价”。然而细读胡文,其失之主观的论述和论断实未足以使人信服。今质疑如下,以就教于贾岛研究者及海内学人。一 贾岛和韩愈虽有较深的交谊,在诗歌创作方面却没有继承关系,这是贾岛研究者的共识。问题在于应如何认识贾、韩的关系。 胡文论断:“贾岛投身韩门主要是出于进身的需要”,“因为贾岛进京赴举,需要依附先达”。 按:胡文这个论断,其来有自。宋王远《长江集·后序》:“土有未效之用。
-
关键词
贾岛
苦吟
价质
孟郊
贾岛诗
东野
韩愈
晚唐诗坛
诗歌
怨愤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梦与现实叠加的怨愤——《秦梦记》思想主题新论
被引量:2
- 3
-
-
作者
周承铭
-
机构
长春社会主义学院、长春中华文化学院
-
出处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26-31,94,共7页
-
文摘
《秦梦记》主要是描述梦境中的"我"因没有遭逢明君圣主而郁郁不得志的经历,写的是秦国梦,也是秦地梦,是秦国梦与秦地梦的叠加,是梦幻与现实的相互映照,是作者为官长安终被无辜放逐的人生噩梦的曲折表现。主题是通过对梦中君主的不满发泄对现实皇帝的不满,藉梦中怨愤以摅写现实怨愤。
-
关键词
沈亚之
《秦梦记》
秦地梦
穆公
放逐
怨愤
-
Keywords
Shen Yazhi
A Dream of Qin
dream of the Qin land
Duke Mu of Qin
exile
indignation
theme
-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在怨愤与苦愁的心狱中挣扎──浅析孟郊的创作心态
被引量:2
- 4
-
-
作者
郭顺玉
-
出处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8年第3期58-64,共7页
-
文摘
作家的创作心态是影响作品风格特点的因素之一。孟郊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环境造就的“怨愤与苦愁”的心狱,是其诗歌创作特定风格形成的重要条件。
-
关键词
创作心态
怨愤
苦愁
成长环境
畸变
心狱
-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发愤著书”命题的复义性及其文化史观照
- 5
-
-
作者
袁劲
-
机构
武汉大学文学院
-
出处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11-217,共7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8CZW001)。
-
文摘
现代意义上的“发愤著书”命题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批评史领域,但只停留在文学创作与接受的层面,而非整体观照阐释史中的情感指向、作品序列与负面效应,恐难以全面把握该命题丰富的理论内涵与现实意义。从情感指向看,司马迁以“怨愤”为“发愤著书”的主基调,符合历史人物与史家本人“积怨而发愤”的情感逻辑。以作品序列观之,自司马迁起,后续的发愤者连同所著之书不断被纳入“发愤著书”的经典行列。结合阐释史来看,揭示所著之书具有明道言志、授业解惑、针砭时弊、利济众生、脍炙人口等特色,确实可以彰显“发愤”的正面价值;但发愤者的“不平”之感有时也会带来所著书的“不平”之弊,所以治学者还需警惕“发愤”导致的恩怨、过激乃至自相矛盾等负面效应。
-
关键词
发愤著书
怨愤
中国文学批评史
文化史
-
分类号
I206.09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屈原创作心理初探
被引量:1
- 6
-
-
作者
姚益心
-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
出处
《中州学刊》
1986年第5期84-89,共6页
-
文摘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主体心理构架是因人而异的,个体与个体之间会随着生理和经验的种种因素,如年龄、气质、个性、智力、才能、教育……特别是主体的气质、个性,主体独特的生活遭际,主体所受的族的影响(集体原型的复呈)等等而出现差异。因此,作家在对现实印象进行创造性加工的创作过程中,受到这种心理构架的制约,从而使作品显示出浓重的个性色彩。本文力图从这一角度对屈原的创作心理作初步探讨。 (一) 屈原的心理构架是丰富复杂的。而占据在诗人这多层次心理结构最深层的。
-
关键词
屈原作品
创作心理
心理构架
想象活动
怨愤
发式
审美意识
民族
故都
诗歌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文学创作心境论──虚静与怨愤(上)
- 7
-
-
作者
黄霖
-
机构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
-
出处
《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学报》
1996年第1期63-69,共7页
-
基金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八五"重点研究课题
-
文摘
文学创作的心境大致可以分成虚静和怨愤两大类。虚静是一种摒除一切外界干扰和内心骚乱后的清明、宁静的心境。虚静能使作家的审美心理活动进入完全自由的状态,将兴奋点专注于一点。虚静者摆脱物累,超脱尘世,自然地把自然界的山水风光、田园景色作为审美观照的对象。在虚静的心境下,容易创造一种“无我之境”,呈现阴柔之美。怨愤则是因国政腐败、时世混浊等社会现象引发的一种忧患、哀怨、愤怒心境。怨愤者往往积极入世,与政治、社会的功利联系在一起。怨愤者需要渲泄,抒发胸中不平之气,直接反映社会现实。怨愤的心境所创造出来的作品往往是“有我之境”,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呈现阳刚之美。表面看来,这两类创作心境互不相通,水火不容。实际上二者却可以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甚至相互转化。
-
关键词
创作心境
审美注意
文学创作
怨愤
发愤著书
审美活动
审美观照
审美心理活动
司马迁
《太史公自序》
-
分类号
I04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屈原“发愤抒情”论略
被引量:1
- 8
-
-
作者
方蕴华
-
机构
西北大学文学院
-
出处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1期139-142,共4页
-
文摘
“发愤以抒情”是屈原提出的进步的诗论主张,也是其诗歌创作的自觉追求。本文从其狂放之诗作入手,论述了其“怨刺怼言”
-
关键词
屈原
怨愤
抒情
美政理想
爱国情感
-
分类号
I222.3
[文学—中国文学]
I207.22
-
-
题名也谈《泊秦淮》中的“商女”意象
被引量:1
- 9
-
-
作者
王晶晶
-
机构
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
-
出处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Z期37-39,共3页
-
文摘
“商女”一词并不是从杜牧开始用的,却因其闻名。乍一看,杜牧在其身上加诸了怨愤,实际上则是通过歌女、商人妇的悲吟,展示了对统治阶层醉生梦死的绝望和厌恶,对亡国之音不绝的无奈,而商女“贱民”“悲鸣者”的意象更是跃然纸上,发人深省。
-
关键词
《泊秦淮》
意象
亡国之音
商人妇
杜牧
怨愤
绝望
无奈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怨愤”心境的审美特性
- 10
-
-
作者
侯艳
-
机构
梧州师专中文系
-
出处
《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1期32-34,57,共4页
-
文摘
“怨愤”作为一种创作心境 ,与“虚静”心境相对立 ,具有鲜明强烈的社会功利性、有我渲泄性。
-
关键词
怨愤
心境
社会
功利
渲泄
有我
风格
-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屈原与柳宗元创作思维活动的异同
- 11
-
-
作者
陈雁谷
-
机构
零陵师范专科学校
-
出处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30-36,共7页
-
文摘
柳宗元(773—819)出生在唐代长安,就中华文化形态学来讲,他是在中原华夏文化中茁壮成长的。他33岁参加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后贬居永州。永州地处荆楚南越之间,正是楚文化的洞庭湖南部基地。如果说,楚文化是以主源祝融,干流华夏文化,支流蛮夷文化,“三者交汇合流”(张正明《楚文化史》)而成的话,柳宗元就是从中原华夏文化,进入到楚文化的次腹地永州,与古越族文化的遗风,朝夕与共,整整十年。屈原(约前340—前278)功国时代楚人,他是在楚文化心腹地成长壮大的。现在谈谈屈、柳两人的文学创作思维,在楚文化的孕育和薰陶下,既有共同反映,又有不同折射。
-
关键词
柳宗元
屈原
楚文化
创作思维活动
永州
怨愤
寓言
山水游记
《离骚》
《天问》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冤魂都迸啼鹃血——试论熊琏词中的怨与怒
被引量:1
- 12
-
-
作者
赫凛冽
-
机构
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
-
出处
《作家》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7-128,266,共3页
-
文摘
熊琏是清中叶著名女词人,其才学不凡却婚姻不幸,一生郁悒。因此,她的词常流露出惶然无依的身世之感,以及对命运不公的怨愤不满,体现出可贵的自我意识。同时,她的目光又能超越个人的困境,破除男女性别的局限,为更多失意才人鸣不平,将女性词的情感境界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
关键词
熊琏词
凄惶
怨愤
自我意识
性别
-
分类号
I207.23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论稼轩瓢泉词的情感特征
- 13
-
-
作者
刘明玉
朱惠国
-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
出处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2期39-44,57,共7页
-
文摘
稼轩晚年再罢,闲居瓢泉,创作了大量词作。这些词往往以隐逸闲适的面貌出现,与以往相比表面显得平和了些。但稼轩的个性与深层意识都和现实有不可调和的冲突,怨是根本,闲适是无奈,稼轩的情感始终在出世与入世的两极摇摆中痛苦挣扎,既不能忘世,又无法“救世”。把稼轩老来的情感归宿归结为传统道家文化,则不免失之皮相。
-
关键词
辛弃疾
瓢泉词
情感特征
闲适
怨愤
-
Keywords
Xin Qiji
Piaoquan poems
emotion trait
in leisure
discontent and indignation
-
分类号
I207.23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朱熹论“屈原之过”
被引量:1
- 14
-
-
作者
赵乖勋
-
机构
四川师范大学
-
出处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86-188,共3页
-
文摘
对屈原的评判,有诸多观点,学术界由于朱子对屈原的过分评论,"伤原之甚",最终引来了诸如"与班固一样,曲解《楚辞》,贬低屈原"的非议。朱熹认为"夫屈原之忠,忠而过者也。屈原之过,过于忠者也",进而提出屈原不应"故捐生以赴死","抒怨愤而失中"的观点。朱熹关于"屈原之过"的观点,是基于朱熹所处的时代背景而发的。从朱熹的"屈原之过"之因来看,朱熹身处的南宋社会内部矛盾尖锐,外又受强敌威胁,朱熹期望国家中兴,由此朱子萌生了忠君尽善尽美,从而感叹"屈原之过"。从这一层面上讲,朱熹的"屈原之过"之论也彰显了朱熹的爱国情怀。
-
关键词
朱熹
屈原之过
怨愤
-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试从《伯夷叔齐列传》解读司马迁的道德价值观
被引量:1
- 15
-
-
作者
尚伟芳
-
机构
洛阳理工学院中文系
-
出处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32-35,共4页
-
文摘
司马迁的《史记》蕴含丰富的文化理想。《伯夷叔齐列传》作为列传之首,名为传纪,实则传论,概括了司马迁的全部思想纲要,包含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司马迁在其中有怨愤、有困惑,更有公正的秉性及背后的道德坚守,其文字背后具有独特、深刻的道德价值观。
-
关键词
怨愤
困惑
坚守
人生价值观
-
Keywords
resentment
confusion
the moral stand
life values
-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聊斋
- 16
-
-
作者
刘中国
-
出处
《中外房地产导报》
1995年第13期43-45,共3页
-
文摘
山东淄川的蒲家庄有一座普普通通的茅草屋,私塾先生蒲松龄生长于斯。先生兄弟四人,分家时他分到薄田二十亩,“农场老屋三间,旷无四壁,小树丛丛,蓬蒿满之”。居住条件如此简陋。直到四十九岁那年,先生还在为筑新居而四处奔波,喟叹“茅茨占有盈寻地,搜括艰于百尺楼”。迫于生计,他经常靠借债、典当度日,他有首诗的标题颇能说明问题——《薄有所蓄。
-
关键词
私塾
居士
《聊斋志异》
显宦
什物
蒲松龄
怨愤
《搜神记》
淄川
小树丛
-
分类号
F293.3
[经济管理—国民经济]
-
-
题名从常四爷的怨愤谈到星星的出走
- 17
-
-
作者
洪曲
-
出处
《学习与实践》
北大核心
1989年第8期63-64,共2页
-
文摘
这儿讲的常四爷,是老舍的话剧《茶馆》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星星是白桦的电影文学剧本《苦恋》中画家凌晨光的女儿。为什么要把这两个相隔大半个世纪的人扯到一块呢?
-
关键词
星星
出走
怨愤
电影文学剧本
主要人物
《茶馆》
《苦恋》
老舍
-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名师之子考不上名校,怨愤一跳心有多痛
- 18
-
-
作者
叶安呵
-
出处
《人生十六七(家教指南)》
2012年第8期49-50,共2页
-
文摘
2007年7月4日下午,喻珊在湖北省教育出版社整整忙碌了两天两夜后,终于把《高考数学难题解析》的书稿修订完成。交给总编室主任张青梅后,就急着要回鄂东,因为她儿子陈涛中考成绩就这两天要出来。
-
关键词
名校
名师
怨愤
2007年
教育出版社
数学难题
中考成绩
湖北省
-
分类号
G47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一怀幽愤寄山水——论柳宗元山水景物诗中的情
- 19
-
-
作者
张峻亭
-
出处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1期76-81,共6页
-
文摘
在中国文学史上,历来有“王孟韦柳”并称之说,他们被认为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主要诗人。但由于生活、思想、性格的不同,他们的山水诗呈现不同特色。孟浩然以布衣终身,一生活动主要是隐居和漫游,其山水诗多记叙游历旅程和山林隐逸者的幽居生活,他以疏朗轻淡的笔墨描绘恬淡清幽的景物,传达出细致微妙的感受。王维是诗人、画家、音乐家,参禅奉佛,他的山水田园诗主要写隐逸生活,将绘画笔法融于诗中,形成“诗中有画”的意境,描绘清幽静寂的景物,渗透佛家虚无冷寂色彩。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不仅寄托洁身自好、乐天知命的思想,也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善用色调明暗、
-
关键词
柳宗元诗
山水景物
幽愤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集
永州
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
怨愤
革除弊政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李白寓赣诗作及其迁谪情怀
- 20
-
-
作者
陈小芒
-
机构
赣南师范学院中文系
-
出处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13-16,共4页
-
基金
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江西古代旅游文学与文化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03WX07)。
-
文摘
李白一生四上庐山,与江西的名山秀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寓赣诗不仅形象地记载了李白诗风从飘逸走向沉郁的过程,而且集中地反映了他从文学人误为政治人的遭际的尴尬和精神的痛楚。756年的再寓赣地,致使李白经验了人生的和精神的巨大跌落,在文学上则表现为浪漫性和怨愤性的矛盾结合。李白遭受迁谪,始于江西,终于江西,因此,李白寓赣诗与其迁谪情怀是密切相联的。
-
关键词
李白
寓赣诗
迁谪
怨愤
-
Keywords
Li Bai
poems when living in Jiangxi province
banishment
discontent
-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