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2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性能的独柱桥墩抗震优化设计方法 被引量:5
1
作者 罗晓峰 项贻强 吴天真 《中国公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85-90,126,共7页
在独柱桥墩的抗震设计中,为了实现投资与效益之间的平衡,并在追求最优解的同时显著提高其计算效率,结合模糊逻辑控制法、神经网络法、自适应遗传算法的优点,提出了一种可以考虑非线性的基于性能的独柱桥墩的抗震设计方法。对设计结果进... 在独柱桥墩的抗震设计中,为了实现投资与效益之间的平衡,并在追求最优解的同时显著提高其计算效率,结合模糊逻辑控制法、神经网络法、自适应遗传算法的优点,提出了一种可以考虑非线性的基于性能的独柱桥墩的抗震设计方法。对设计结果进行Pushover分析,其能力曲线与试验滞回环曲线骨架基本一致;将该设计流程应用于一座城市高架桥桥墩的抗震设计中。结果表明:与一般的基于性能的模糊遗传抗震设计方法相比,该方法可以方便、准确、高效地确定桥墩的最优设计模型,可以推广应用于桥梁工程的抗震设计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独柱桥墩 模糊逻辑控制法 性能抗震 设计方法
原文传递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性能化抗震设计指标及设计方法 被引量:3
2
作者 沈玉娟 刘文锋 +1 位作者 唐剑维 王金婷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5期7-14,共8页
层间位移角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性能指标,进行性能化抗震设计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综述了国内外规范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对性能目标的规定以及相关试验研究成果,建立了在不同性能水平时的量化指标.阐述了基于位移... 层间位移角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性能指标,进行性能化抗震设计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综述了国内外规范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对性能目标的规定以及相关试验研究成果,建立了在不同性能水平时的量化指标.阐述了基于位移角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通过阻尼比折减法和R折减系数法,给出两个能力谱的实现路径,引用SAP2000完成了算例验算.研究表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层间屈服最大位移角为1/300~1/150,顶点位移角为1/400~1/200;层间极限最大位移角为1/50~1/30,顶点极限位移角为1/100~1/50.阻尼比折减法和R折减系数法获得性能点基本一致,Vidic-Fajfar-Fischinger折减系数法比阻尼比折减法的计算结果略小,两种方法均可作为性能化抗震设计的实用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框架 层间位移角 性能目标 性能抗震 性能评估
下载PDF
砌体填充墙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59
3
作者 郭子雄 吴毅彬 黄群贤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72-177,共6页
针对砌体填充墙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特点,分析了填充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产生震害的主要原因。结合国内外砌体填充墙框架结构理论和试验研究成果,围绕填充墙的刚度退化规律和不同性能水平的层间位移角,评述了填充墙框架结构的... 针对砌体填充墙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特点,分析了填充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产生震害的主要原因。结合国内外砌体填充墙框架结构理论和试验研究成果,围绕填充墙的刚度退化规律和不同性能水平的层间位移角,评述了填充墙框架结构的研究现状。最后,结合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背景和禁用黏土实心砖提倡节能的政策背景,指出了今后应以实现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为目标,针对新型砌体填充墙框架结构开展系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填充墙框架结构 抗震性能 性能抗震设计 新型砌体 研究现状
下载PDF
基于塑性铰模型的钢筋混凝土桥墩地震损伤评价 被引量:33
4
作者 艾庆华 王东升 +1 位作者 李宏男 孙治国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58-166,共9页
塑性铰模型已被日本JSCE、美国Caltrans、新西兰NZS和中国(征求意见稿)等国家的桥梁抗震规范采纳,用于评价钢筋混凝土桥墩的位移(延性)能力。随着基于性能/位移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相继提出了残余位移、极限曲率及曲率延性系数、纵筋和... 塑性铰模型已被日本JSCE、美国Caltrans、新西兰NZS和中国(征求意见稿)等国家的桥梁抗震规范采纳,用于评价钢筋混凝土桥墩的位移(延性)能力。随着基于性能/位移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相继提出了残余位移、极限曲率及曲率延性系数、纵筋和混凝土的最大应变、纵筋低周疲劳损伤等桥墩地震损伤量化指标。选用5种常用塑性铰模型,通过数值分析和试验数据对比研究了利用塑性铰模型对上述损伤指标进行估计的准确程度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塑性铰模型计算的滞回曲线及残余位移和试验结果十分接近,但会高估桥墩最终破坏时纵筋的最大拉应变,低估核芯混凝土的最大压应变;对剪跨比λ≥8的(高)桥墩计算的极限曲率小于试验值,可能会导致偏于不安全的设计结果;在最大加载控制位移相同条件下,加载方式对上述损伤指标的计算结果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桥墩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 塑性铰模型 损伤指标 低周反复加载试验
原文传递
高层建筑结构刚度退化与地震作用响应关系的理论分析 被引量:23
5
作者 安东亚 汪大绥 +1 位作者 周德源 李承铭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55-161,共7页
弹塑性分析方法是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重要手段,由于影响该计算结果的因素较多,对分析结果可靠性的合理评判至关重要。从理论角度给出了高层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刚度退化系数和弹塑性耗能附加阻尼的定量关系,在此基础上推导了结构的内... 弹塑性分析方法是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重要手段,由于影响该计算结果的因素较多,对分析结果可靠性的合理评判至关重要。从理论角度给出了高层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刚度退化系数和弹塑性耗能附加阻尼的定量关系,在此基础上推导了结构的内力响应和位移响应随刚度退化而发生变化的计算式,并分析了结构自振周期、初始阻尼比及场地特征周期等参数的影响规律。同时讨论了内力响应与位移响应趋势不一致以及弹塑性分析的基底剪力响应大于相应弹性结果等两类不满足基本规律的特殊问题。最后,通过对一个实际工程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性与弹塑性时程分析,得到基底剪力和位移的响应,同时运用本文推导的理论计算式进行计算,结果显示,计算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基本吻合。研究成果可为基于性能抗震设计以及弹塑性时程分析的结果评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层建筑结构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 刚度退化 阻尼
原文传递
弹塑性地震反应谱的长周期特性研究 被引量:18
6
作者 王东升 李宏男 +1 位作者 王国新 岳贸光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9-55,共7页
在基于性能抗震设计中弹塑性反应谱在计算结构地震位移反应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利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等强度的延性需求谱和等延性的强度折减系数谱的长周期(至5 s)区段的特性,关注的重点是等位移准则和场地条件影响。给出了若干具有... 在基于性能抗震设计中弹塑性反应谱在计算结构地震位移反应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利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等强度的延性需求谱和等延性的强度折减系数谱的长周期(至5 s)区段的特性,关注的重点是等位移准则和场地条件影响。给出了若干具有工程价值的结论:一是周期介于1.5Tg(地震动特征周期)和2.5 s之间的结构可近似认为等位移准则成立且与场地条件关系不大,这样确定的强度折减系数当位移延性系数小于等于4时结果将是偏于安全的;二是结构周期大于2.5 s后以硬土场地等延性强度折减系数谱或等强度延性需求谱代替软土场地谱求解系统强度需求或延性需求,将会得到偏于安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 弹塑性地震反应谱 长周期 场地条件 等位移准则
下载PDF
桥梁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防目标与性能指标研究 被引量:18
7
作者 陆本燕 刘伯权 +1 位作者 邢国华 吴涛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96-103,137,共9页
针对我国公路桥梁抗震规范中,地震作用水平相对单一且从E1地震到E2地震的重现期相差较大的现状,提出E1’地震作用水平和E2’地震作用水平,取其50年内的超越概率分别为40%和2%~3%;将桥梁结构划分为“五档”性能水平,结合4个地... 针对我国公路桥梁抗震规范中,地震作用水平相对单一且从E1地震到E2地震的重现期相差较大的现状,提出E1’地震作用水平和E2’地震作用水平,取其50年内的超越概率分别为40%和2%~3%;将桥梁结构划分为“五档”性能水平,结合4个地震作用水平,建立17个结构抗震性能目标和“四水准”的抗震设防目标;建立桥梁构件对应其力学性能的“五档”性能水平,结合“四水准”抗震设防目标,形成了C类桥梁结构对应于不同抗震设防目标的构件性能水平,完善了桥梁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基本框架。在分析国内外127个以发生弯曲破坏为主的钢筋混凝土圆形截面桥墩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钢筋混凝土桥墩在地震作用下处于5个性能水平的量化指标。通过与新西兰、日本和美国加州等设计规范中相关规定的比较,结果表明:该文建议的钢筋混凝土桥墩不同性能水平变形位移角限值是合理的,可用于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时桥墩墩顶位移的确定。鉴于合理性能目标确定依赖于大量试验数据积累,建议统一性能目标试验数据记录模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 抗震设防目标 性能水平 性能指标 钢筋混凝土桥墩 位移角
原文传递
考虑损伤的结构抗震可恢复性 被引量:18
8
作者 何政 安宁 徐菁菁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79-187,共9页
在定义结构剩余抗震能力比、结构整体抗震可恢复性指标以及对应于建议损伤区间的局部抗震可恢复性指标的基础上,考虑建筑物不同重要性和不同破坏影响,建议了不同的结构抗震可恢复性等级和相应的整体可恢复性指标变化范围,以及局部抗震... 在定义结构剩余抗震能力比、结构整体抗震可恢复性指标以及对应于建议损伤区间的局部抗震可恢复性指标的基础上,考虑建筑物不同重要性和不同破坏影响,建议了不同的结构抗震可恢复性等级和相应的整体可恢复性指标变化范围,以及局部抗震可恢复性指标的下限值。结合易损性分析得到特定地震强度下得到其剩余抗震能力比的期望值。根据损伤区间规划、损伤性能目标以及各可恢复性等级结构剩余抗震能力比曲线下包络线,建议了结构抗震可恢复性概念设计框架。这种概念设计框架是在描述结构损伤程度的基础上,能够更加直接地评估结构面临受损或序列型强震时其剩余强度储备的情况。针对算例情况而言,按照现行规范设计的结构其抗震可恢复性和倒塌概率均满足要求,大震作用下结构剩余抗震能力比的期望值与最大结构层间位移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说明结构抗震可恢复性评估方法与常规设计方法之间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恢复性 地震损伤 性能目标 损伤等级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
原文传递
高层建筑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思想的应用 被引量:17
9
作者 赵彤 《结构工程师》 2011年第2期15-22,共8页
天津于家堡金融区四幢超高层建筑,分别采取了支撑框架-核心筒、钢筋混凝土筒中筒、带有加强层的框架-核心筒以及方钢管密柱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的结构体系,均为超限结构。在结构设计中应用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想,在满足规范要求... 天津于家堡金融区四幢超高层建筑,分别采取了支撑框架-核心筒、钢筋混凝土筒中筒、带有加强层的框架-核心筒以及方钢管密柱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的结构体系,均为超限结构。在结构设计中应用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想,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基础上,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性能指标,从计算和构造两个方面保证结构抗侧力构件在中震和大震作用下达到预期性能,提高了结构设计的安全性与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层建筑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 性能指标
下载PDF
A_y-D_y格式地震需求谱及其在结构性能抗震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东升 李宏男 +1 位作者 赵颖华 王国新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0-65,共6页
在结构基于位移抗震设计的改进能力谱法基础上建议了屈服谱加速度和屈服位移(Ay-Dy)格式的地震需求谱,其特点是:过原点的射线与不同位移延性系数的需求谱曲线相交,各个交点对应的周期都相同,从而为在结构基于位移抗震设计方法中实现“... 在结构基于位移抗震设计的改进能力谱法基础上建议了屈服谱加速度和屈服位移(Ay-Dy)格式的地震需求谱,其特点是:过原点的射线与不同位移延性系数的需求谱曲线相交,各个交点对应的周期都相同,从而为在结构基于位移抗震设计方法中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和大震不倒”的多级性能目标提供了方便。借助于Pushover分析具体给出了一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不同风险水平地震作用下抗震性能评价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 基于位移抗震设计 多级性能目标 能力谱法 屈服位移
原文传递
自复位桥墩的内禀侧移刚度和滞回机理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何铭华 辛克贵 +1 位作者 郭佳 郭衍敬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2-28,共7页
自复位桥墩由承重组件、自复位组件、耗能组件以及接头(如嵌合式接头)构成,具有良好的震后修复性和震后残余变形小的特点。对其承载力、侧移刚度以及滞回性能等力学特性进行理论分析,推导自复位桥墩的侧移刚度与承重组件墩身刚度、自复... 自复位桥墩由承重组件、自复位组件、耗能组件以及接头(如嵌合式接头)构成,具有良好的震后修复性和震后残余变形小的特点。对其承载力、侧移刚度以及滞回性能等力学特性进行理论分析,推导自复位桥墩的侧移刚度与承重组件墩身刚度、自复位组件刚度、耗能组件刚度、初始预拉力和桥墩几何尺寸的理论关系式;提出反映自复位桥墩内在固有属性的内禀侧移刚度概念及其计算式;自复位桥墩侧移刚度的上限为墩身刚度,下限为内禀侧移刚度。自复位桥墩的滞回曲线为扇片状,是耗能组件的耗能滞回性能与自复位组件的弹性复位性能叠加的结果。基于性能设计原则,并考虑合理控制震后残余变形,初步提出自复位桥墩的三步设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复位桥墩 内禀侧移刚度 滞回机理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 震后残余变形
下载PDF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张建新 李辉 孙柏涛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4-97,共4页
主要比较分析了超限高层建筑中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方法与常规抗震设计方法,并就目前我国的超限高层建筑结构的特点,详细的分析了超限高层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中的抗震性能水准以及性能目标的组成,希望能够为我国超限高层建筑的性能抗震... 主要比较分析了超限高层建筑中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方法与常规抗震设计方法,并就目前我国的超限高层建筑结构的特点,详细的分析了超限高层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中的抗震性能水准以及性能目标的组成,希望能够为我国超限高层建筑的性能抗震设计有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限高层建筑 常规抗震设计 性能抗震设计 性能水准 性能目标
下载PDF
桩土作用对连续梁桥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3
13
作者 胡锐光 何敏 +1 位作者 郑宗平 王昭阳 《公路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6-79,共4页
结合工程实例,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civil分别建立了考虑和不考虑桩土作用的两种连续梁桥有限元模型,并对比分析了地震荷载作用下两种模型的动力响应,得出考虑桩土结构相互作用可能会改变结构的振型及次序,并对桥梁抗震有利等结论,... 结合工程实例,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civil分别建立了考虑和不考虑桩土作用的两种连续梁桥有限元模型,并对比分析了地震荷载作用下两种模型的动力响应,得出考虑桩土结构相互作用可能会改变结构的振型及次序,并对桥梁抗震有利等结论,对于实际工程中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抗震 反应谱法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 桩土作用
下载PDF
SRC柱-RC梁组合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郭子雄 庄云 +1 位作者 黄群贤 刘阳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9-46,共8页
进行了4个1/2比例SRC柱-RC梁组合件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研究不同强节点系数的SRC柱-RC梁节点在各受力阶段的抗震性能、变形组成和合理的节点构造形式。试验结果表明,试件的破坏形态和变形组成与强节点系数有关,所采用的节点连接构造合... 进行了4个1/2比例SRC柱-RC梁组合件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研究不同强节点系数的SRC柱-RC梁节点在各受力阶段的抗震性能、变形组成和合理的节点构造形式。试验结果表明,试件的破坏形态和变形组成与强节点系数有关,所采用的节点连接构造合理。基于试验数据和局部-整体变形关系,探讨了各受力阶段SRC柱-RC梁组合件的弯曲变形、节点核心区剪切变形、纵向钢筋在节点区的滑移变形等组成部分在组合件整体变形中所占比例及其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梁变形所产生的侧移在强柱弱梁型SRC柱-RC梁组合件总侧移中所占比例最大,核心区剪切变形所占比例随强节点系数的减小而增大。通过对各受力阶段破坏特征描述和相应特征参数试验结果的分析,提出了强柱弱梁型SRC柱-RC梁框架结构满足运行、基本运行、可修和避免倒塌等四个抗震性能水平的位移角限值分别为1/500、1/150、1/75和1/30。研究成果可供SRC柱-RC梁组合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和工程应用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钢混凝土 梁柱节点 拟静力试验 抗震性能 性能抗震设计
原文传递
基于RC桥梁墩柱的地震损伤模型比较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陆本燕 刘伯权 +1 位作者 吴涛 邢国华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186-191,共6页
随着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地震损伤指标在建立性能目标量化准则和加固决策方面受到重视。地震损伤模型的建立以及验证大多是以建筑结构为基础,鲜有以桥梁结构,更少针对桥梁结构对各种典型滞回模型进行比较总结。本文以钢筋混凝... 随着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地震损伤指标在建立性能目标量化准则和加固决策方面受到重视。地震损伤模型的建立以及验证大多是以建筑结构为基础,鲜有以桥梁结构,更少针对桥梁结构对各种典型滞回模型进行比较总结。本文以钢筋混凝土桥墩为研究对象,对8个典型的地震损伤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研究表明,不同损伤模型确定的损伤指数差异较大,损伤指数发展趋势与实际试验中破坏程度不能很好对应;Park&Ang模型与试验符合较好;刘伯权模型考虑了低周疲劳效应概念简单、应用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桥墩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 地震损伤模型 延性 滞回耗能 地震性能
下载PDF
基于纤维单元的钢筋混凝土桥墩地震损伤评价 被引量:12
16
作者 艾庆华 王东升 向敏 《计算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37-742,共6页
基于纤维模型的梁柱单元特别是柔度法单元有着较高的计算精度,已被较多地用于评价钢筋混凝土桥墩的位移(延性)能力。随着基于性能/位移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相继提出了残余位移、极限曲率及曲率延性系数、纵筋和混凝土的最大应变、纵筋... 基于纤维模型的梁柱单元特别是柔度法单元有着较高的计算精度,已被较多地用于评价钢筋混凝土桥墩的位移(延性)能力。随着基于性能/位移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相继提出了残余位移、极限曲率及曲率延性系数、纵筋和混凝土的最大应变、纵筋低周疲劳损伤等桥墩地震损伤量化指标。选用刚度法和柔度法纤维单元,考虑材料非线性、几何非线性和结点锚固钢筋粘结滑移的影响,通过数值分析和试验数据对比研究了利用纤维单元对上述损伤指标进行估计的准确程度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柔度法单元计算的损伤参数均大于刚度法;两种纤维单元计算的滞回曲线及残余位移和试验结果十分接近,刚度法单元计算的截面曲率和纵筋拉应变更接近试验值,当加载位移幅值或剪跨比较大时,两种单元有时会低估桥墩的截面曲率反应;两种单元都会高估桥墩纵筋的最大拉应变,低估核芯混凝土的最大压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桥墩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 纤维单元 损伤指标 低周反复加载试验
下载PDF
钢筋混凝土柱-钢梁组合框架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和量化指标 被引量:11
17
作者 门进杰 周婷婷 +1 位作者 张雅融 史庆轩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2期28-34,共7页
以钢筋混凝土柱-钢梁(RCS)组合框架结构体系为研究对象,对结构构件性能进行描述,研究构件出现塑性铰的状态,建立RCS组合框架结构的性能水平和性能目标。通过分析相关试验资料,建立RCS组合框架结构在不同性能水平下的指标量化值。根据RC... 以钢筋混凝土柱-钢梁(RCS)组合框架结构体系为研究对象,对结构构件性能进行描述,研究构件出现塑性铰的状态,建立RCS组合框架结构的性能水平和性能目标。通过分析相关试验资料,建立RCS组合框架结构在不同性能水平下的指标量化值。根据RCS组合框架结构的受力特性,提出利用层间位移角验算和塑性铰状态判断相结合的方法,用于结构的性能抗震设计。采用此方法对一8层RCS组合框架结构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按照本文方法进行性能设计,对于"小震不坏"的结构,既可以实现"中小震暂时使用"、"中震可修",同时还能满足"大震不倒"的性能目标;且在层间位移角限值和塑性铰状态两个方面均满足相应的设计要求;所建立的量化指标和性能水平也是合理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柱-钢梁组合框架结构 性能抗震设计 层间位移角 塑性铰
原文传递
基于改进Park-Ang模型的RC桥墩地震动损伤及滞回耗能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江辉 慎丹 +2 位作者 刘夏润 杨庆山 朱晞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7-105,共9页
桥梁结构尤其是桥墩在强震作用下的地震动损伤、滞回耗能及其分布,是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重要基础。本文引入改进的Park-Ang双参数损伤评估模型,以某靠近活动断层的高速公路RC梁式桥等效单墩模型为对象,深入分析了加速度峰值(PGA)、频谱... 桥梁结构尤其是桥墩在强震作用下的地震动损伤、滞回耗能及其分布,是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重要基础。本文引入改进的Park-Ang双参数损伤评估模型,以某靠近活动断层的高速公路RC梁式桥等效单墩模型为对象,深入分析了加速度峰值(PGA)、频谱、持时等三个地震动要素对损伤、滞回耗能及其分布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损伤及累积滞回耗能沿桥墩竖向自下而上显著减小,随着PGA的增大,墩底及附近截面的损伤指标明显增大,损伤高度不断扩大,损伤参与系数分布基本稳定,墩底损伤一般占桥墩总损伤的30%~40%。累积滞回耗能所致损伤可达总损伤的20%~80%,不容忽略。地震动频谱特性影响显著,当地震波卓越周期与结构自振周期接近时,会导致各项指标的显著增加。持时对损伤分布比例没有明显影响,但强震持时对于截面损伤值存在累加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能抗震设计 桥梁 桥墩 滞回耗能 损伤 分布 损伤评估模型
下载PDF
填充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位移的改进抗震设计方法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李永梅 王浩 +1 位作者 彭凌云 周冰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5-132,共8页
按现行抗震规范设计的底部空框架填充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可能无法实现"强柱弱梁"的预期延性破坏机制。为此,建立了填充墙与主体框架协同作用的等效斜撑-框架模型,改进等效单自由度体系阻尼比与刚度的确定方法,提出了填充... 按现行抗震规范设计的底部空框架填充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可能无法实现"强柱弱梁"的预期延性破坏机制。为此,建立了填充墙与主体框架协同作用的等效斜撑-框架模型,改进等效单自由度体系阻尼比与刚度的确定方法,提出了填充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针对底部为空框架的填充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不同性能目标下的静力推覆分析,实现其"使用良好"、"修复后使用"和"防止倒塌"性能水平的抗震设计。采用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和能力谱法验证了基于位移的改进抗震设计方法的有效性。分析表明,应用基于位移的改进抗震设计方法,可综合考虑填充墙对主体框架的利弊作用,实现结构性能抗震设计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C框架 填充墙 等效斜撑模型 基于位移 性能抗震设计
原文传递
体外预应力自复位框架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被引量:10
20
作者 鲁亮 刘霞 徐颖超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5-45,共11页
体外预应力自复位框架通过设置铰接节点弱化结构整体抗侧刚度,减小输入到结构中地震能量,地震作用后利用钢绞线的弹性回复力进行自复位。在已有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基础上,对体外预应力自复位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确定... 体外预应力自复位框架通过设置铰接节点弱化结构整体抗侧刚度,减小输入到结构中地震能量,地震作用后利用钢绞线的弹性回复力进行自复位。在已有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基础上,对体外预应力自复位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确定了体外预应力自复位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水准、多道防线的布置以及抗震设计流程。以一个三层三跨体外预应力自复位框架为例进行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采用有限元程序进行动力时程分析,输入3条地震波模拟结构经历设计烈度地震、罕遇地震的动力响应。分析结果表明:体外预应力自复位框架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角满足设计要求的性能目标,验证了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方法的有效性,同时表明体外预应力自复位框架结构具有良好的自复位能力和优异的抗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预应力自复位框架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方法 多道设防 动力时程分析 耗能减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