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豆黄卷的本草考证及现代品质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陈红 符纯清 +3 位作者 关怀 马莉 王满元 仇峰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42-250,共9页
大豆黄卷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悠久的食用和药用历史。历代医家记载大豆黄卷多为黑豆发芽的产物,也有医家认为黄豆、黑豆均可或只用黄豆发芽,及至现代则以黄豆、黑豆混用为主。南北朝之前,大豆黄卷发芽工艺多为土培,其后流行水培发... 大豆黄卷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悠久的食用和药用历史。历代医家记载大豆黄卷多为黑豆发芽的产物,也有医家认为黄豆、黑豆均可或只用黄豆发芽,及至现代则以黄豆、黑豆混用为主。南北朝之前,大豆黄卷发芽工艺多为土培,其后流行水培发芽;其药用部位可能也随之由最初的地上部分转变为包括大豆和芽体在内的整体。历代工艺均以发芽的长短控制大豆黄卷的炮制终点,但古今对芽长的认识存在差异。唐代以前临方多生用大豆黄卷,自唐代开始出现多种多样的后续炮制品种。历代医家皆认为大豆黄卷性平味甘,无毒,主流多认为其归脾、肺、胃经,但对大豆黄卷的发汗解表之功效亦有不同认识。该文系统梳理大豆黄卷的本草古籍,探究其在历代本草中的发展演变,归纳总结药名、炮制沿革、性味功用和品质评价等内容,以期正本清源,为大豆黄卷的合理应用和进一步开发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黄卷 本草考证 药名 炮制工艺 性味功用 品质评价 芽长
原文传递
大青叶与蓼大青叶的异同比较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博 《首都医药》 2010年第10期64-64,共1页
通过比较大青叶与蓼大青叶属源性状、显微鉴别、炮制规范、性味功用,发现二药虽有相近之处,但还存在着很多差异。临床处方时应辨清药名,对证用药。
关键词 大青叶 蓼大青叶 炮制规范 性味功用 异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