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历史想像与性别重构——世纪之交世界华文女性写作之比较 被引量:2
1
作者 王艳芳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21-133,共13页
施叔青的《香港三部曲》、严歌苓的《扶桑》、虹影的《上海王》以及王安忆的《长恨歌》等是近年来世界华文女性写作中跨越多重时空背景、多元文化形态的历史性宏篇巨制,这些作品无一例外地持守女性立场,赋予女性主人公以历史发声的主体... 施叔青的《香港三部曲》、严歌苓的《扶桑》、虹影的《上海王》以及王安忆的《长恨歌》等是近年来世界华文女性写作中跨越多重时空背景、多元文化形态的历史性宏篇巨制,这些作品无一例外地持守女性立场,赋予女性主人公以历史发声的主体地位和重要见证作用,想像特定历史时段中的女性命运和性别关系,书写女性自我的历史主体性,重构女性记忆和历史,从而为世界华文女性写作提供自我认同和反省的精神镜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写作 历史想像 性别重构 精神镜像
原文传递
国际人权话语:女权主义的全球想象空间 被引量:1
2
作者 罗清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8-142,共5页
20世纪末,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人权话语呈现出新的特点,为女权主义者打开了崭新的想象空间。女权主义一方面解构、揭露国际人权话语中的霸权、虚伪和偏见,另一方面尝试重构具有性别视角的人权话语,并利用这一话语实现性别正义的最终目标... 20世纪末,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人权话语呈现出新的特点,为女权主义者打开了崭新的想象空间。女权主义一方面解构、揭露国际人权话语中的霸权、虚伪和偏见,另一方面尝试重构具有性别视角的人权话语,并利用这一话语实现性别正义的最终目标。然而,女权主义对国际人权法的接近、解构与重构从一开始就夹在"反抗与屈从"的张力之间,这隐晦地反映出女权主义话语与国际人权话语之间权力的不对称性。要改变这种不对称关系,必须从语言着手,打破人权话语的先占优势,创造出新的语言游戏规则,瓦解人权话语中的逻各斯中心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国际人权话语 女权主义 想象空间 性别解构 性别重构
下载PDF
“娘化青年”个体个性化下性别重构的双重趋向及其缓解路径 被引量:1
3
作者 沈杨 《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4-7,共4页
通过个体化理论的三维度"解放的维度""脱魅的维度""整合的维度"分析得出,青年"个体化"发展一方面意味着活动自由、选择多样的多元体验,一方面也表露出青年与周围群体交际冷淡、精神生活极度空... 通过个体化理论的三维度"解放的维度""脱魅的维度""整合的维度"分析得出,青年"个体化"发展一方面意味着活动自由、选择多样的多元体验,一方面也表露出青年与周围群体交际冷淡、精神生活极度空虚的现实问题。健全社会青年发展网络,培育青年公共精神,重塑青年的现代生活概念,有助于"娘化青年"脱离个体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娘化”青年 个体个性化 性别重构 缓解路径
下载PDF
文学翻译、性别重构与国家形象自我建构——新时期国家机构英译当代女性作家作品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沈凝芬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72-78,共7页
概述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机构英译当代女性作家作品情况,从性别研究的视角阐发选材过程中主流意识形态对女性文学的过滤与重构,分析这一译介行为对国家自我形象建构的积极意义,指出:国家机构英译当代女性作家作品实质上是一种国家对外自我... 概述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机构英译当代女性作家作品情况,从性别研究的视角阐发选材过程中主流意识形态对女性文学的过滤与重构,分析这一译介行为对国家自我形象建构的积极意义,指出:国家机构英译当代女性作家作品实质上是一种国家对外自我形象建构的政治行为,通过借助文学的性别话语来帮助抗衡西方从自己的意识形态和美学立场出发的单维化的他塑,达到提升国家形象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机构翻译 当代女性作家作品英译 性别重构 国家形象自我建构
下载PDF
影视剧中角色重构分析
5
作者 尹雪韦 钟家豪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1年第21期160-161,共2页
如今社会中的性别意识,已经不能用以往经历的种种浪潮来归纳总结,也不能延续最后一次浪潮中的女性主义理念,毕竟世界各国各地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各国女性对荧幕中的性别意识诉求也近不相同。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代社会也正在快速... 如今社会中的性别意识,已经不能用以往经历的种种浪潮来归纳总结,也不能延续最后一次浪潮中的女性主义理念,毕竟世界各国各地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各国女性对荧幕中的性别意识诉求也近不相同。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代社会也正在快速发展与进步,中国女性主义意识不断觉醒,两性关系在社会中的地位也随之越发向平权时代靠拢,本文将分析影视剧的女性主要角色占比出发,共同探讨当下新型的两性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 影视剧 性别重构
下载PDF
妇女/性别研究的认识理路与时代特征 被引量:8
6
作者 畅引婷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9,共5页
认识作为行动的先导,在改造自身和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站在怎样的立场、从什么样的角度认识女性及两性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妇女与性别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是女性与社会发展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在中国,要完成性别文... 认识作为行动的先导,在改造自身和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站在怎样的立场、从什么样的角度认识女性及两性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妇女与性别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是女性与社会发展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在中国,要完成性别文化重构或女性/性别学学科建设的任务,必须努力做到:在认识的价值取向上,坚持"为了女性"的致用性立场与"尊重客观事实"的求真性立场的辩证统一;在认识对象上,坚持男女两性在生活、生产实践中处理两性关系正反两方面经验的辩证统一;在认识的表现方式上,坚持普通民众生活化了的感性认识和女性研究者概念化了的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而融入女性经验并对男权文化进行纠偏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知识,不只是女性的,它将对全人类的知识生产作出贡献,也将对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开辟出更为广阔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女/性别研究 认识理路 性别文化重构
原文传递
殖民历史改写、性别身份重构与女性共同体建构:论《靛蓝色》对《暴风雨》的重写
7
作者 郑伟 方冶文 《凯里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60-69,共10页
莫瑞娜·沃娜的《靛蓝色》是对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的重写,重写了家族殖民历史和莎翁经典文本所含的反殖民主义思想。该文本颠覆性地重写了莎翁笔下的西考拉克斯、米拉达以及凯列班等人物形象,不仅让处于叙事边缘的人物进入中心... 莫瑞娜·沃娜的《靛蓝色》是对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的重写,重写了家族殖民历史和莎翁经典文本所含的反殖民主义思想。该文本颠覆性地重写了莎翁笔下的西考拉克斯、米拉达以及凯列班等人物形象,不仅让处于叙事边缘的人物进入中心,而且重构了人物性别身份。探讨殖民者爱恨交织的矛盾心理、检视杂交身份下带来的暴力与精神分裂,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作者建立以爱和包容为基础的女性共同体的诉求。《靛蓝色》不仅显示了作者挑战西方经典的勇气,而且彰显了女作家跨越种族与性别构建共同体的伦理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瑞娜·沃娜 《靛蓝色》 殖民历史重写 性别身份重构 女性共同体建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