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嵌入村庄政治的性别——农村社会转型中妇女公共参与个案研究 被引量:25
1
作者 金一虹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27,共18页
本文旨在研究农村妇女村庄公共事务参与行为的变化。通过对若干村庄的案例调查,分析她们是如何借助村庄经济共同体和治理共同体的转型,发挥自身能动性,并获取妇女组织提供的各种资源,在性别与村庄政治的复杂互动中重新定义公共性,打破... 本文旨在研究农村妇女村庄公共事务参与行为的变化。通过对若干村庄的案例调查,分析她们是如何借助村庄经济共同体和治理共同体的转型,发挥自身能动性,并获取妇女组织提供的各种资源,在性别与村庄政治的复杂互动中重新定义公共性,打破公私领域的性别区隔,开启妇女公共参与的新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妇女 公共参与 村庄政治 别政治 别区
原文传递
托育服务中的性别区隔 被引量:6
2
作者 刘中一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5-80,共6页
由于托育服务与妇女就业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托育服务往往被认为是促进性别平等的重要手段之一。不过,现实生活中,托育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几乎全为女性,男性很少参与托育服务领域。托育服务领域存在严重的性别区隔现象。性别区隔不仅影响了... 由于托育服务与妇女就业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托育服务往往被认为是促进性别平等的重要手段之一。不过,现实生活中,托育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几乎全为女性,男性很少参与托育服务领域。托育服务领域存在严重的性别区隔现象。性别区隔不仅影响了男性的参与,也影响了托育服务自身的健康发展。在我国重构托育服务体系的重要阶段,相关政策设计要引入社会性别视角,努力改变托育服务中的性别区隔现象,大力倡导男性参与,积极主动地采取一定的行动和策略,不断营造托育服务性别友好的社会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育服务 别区 参与
原文传递
日常生活变革与大都市郊区乡村妇女公共参与的实现
3
作者 佘国梁 《社会建设》 2024年第4期70-91,共22页
农村女性突破公私两分的性别区隔,参与乡村公共生活和公共事务的管理,对于实现社会性别平等和乡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都市郊区乡村中不仅村干部女性化趋势明显,而且普通女性公共参与领域拓展并且有实质提升。基于生活视角研究发现,乡... 农村女性突破公私两分的性别区隔,参与乡村公共生活和公共事务的管理,对于实现社会性别平等和乡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都市郊区乡村中不仅村干部女性化趋势明显,而且普通女性公共参与领域拓展并且有实质提升。基于生活视角研究发现,乡村治理的生活化转向为女性进入村级组织提供了适配可能,乡村公共生活空间的拓展为女性公共参与提供了丰富的场域,在公共参与中,女性实现了自我身份建构和生活意义的再生产。日常生活视角为理解农村女性的公共参与提供了新的启发,需要进一步关注农村女性公共参与实现背后的实质性逻辑,分析女性公共参与的实质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女 日常生活 公共参与 别区
下载PDF
青少年职业期望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薛品 赵延东 《教育学术月刊》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76-83,共8页
青少年的职业期望对其未来职业发展有推动和预测作用。本研究利用一项全国城市中小学生的调查数据,考察了中小学生的职业期望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青少年最想从事各种专业技术性职业和军人/警察、经理/老板等职业,对家长殷切... 青少年的职业期望对其未来职业发展有推动和预测作用。本研究利用一项全国城市中小学生的调查数据,考察了中小学生的职业期望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青少年最想从事各种专业技术性职业和军人/警察、经理/老板等职业,对家长殷切期望的政府官员职业不感兴趣;从小学到初中青少年职业期望发生较大改变,现实程度增加;学校和家庭因素对青少年职业期望影响有相似模式,来自条件较好的学校和家庭的青少年更愿意从事较高社会地位的职业。青少年职业期待有显著的性别区隔现象;另外,学习成绩对职业期待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期望 学校排名 家庭背景 别区
原文传递
从性别平等到性别红利:现实制约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1
5
作者 韩宁平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0-75,共6页
本文旨在分析性别平等与性别红利之间的关系,从结构和文化规制视角检视性别红利实现的现实困境,探讨性别红利的实现条件与激励路径。应充分认识女性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以国家治理的站位来审视性别平等和性别红利;应从制度、服务、组织等... 本文旨在分析性别平等与性别红利之间的关系,从结构和文化规制视角检视性别红利实现的现实困境,探讨性别红利的实现条件与激励路径。应充分认识女性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以国家治理的站位来审视性别平等和性别红利;应从制度、服务、组织等方面共同发力,消解职场的性别区隔与歧视,推动社会领域的供给侧改革,降低女性的育儿成本,形成有利于激发性别红利的社会生态,助推"人尽其才"的强国战略;激发性别红利,必须避免工具化、人手化、精英化等倾向,推动两性共同发展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市场 别区 职场别平等 别红利
原文传递
美国中小学STEM教育中性别区隔问题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运红 《上海教育科研》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7-41,36,共6页
STEM教育在美国中小学兴起之后带来了"性别区隔"问题,表现为女生学习人数不足、学习成绩滞后、就业比例失调等。性别区隔有违社会公平理念,阻碍了正常的社会流动。从美国STEM教育性别区隔形成的过程来看,社会、学校、家庭以... STEM教育在美国中小学兴起之后带来了"性别区隔"问题,表现为女生学习人数不足、学习成绩滞后、就业比例失调等。性别区隔有违社会公平理念,阻碍了正常的社会流动。从美国STEM教育性别区隔形成的过程来看,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个人的"合谋"是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为改变中小学女生在STEM教育中的不利处境,美国政府从颁布法律、制定政策、投入资金、培养教师等诸多方面采取措施,并辅以民间组织的参与,力图保障国家STEM教育战略的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M 别区 女生
原文传递
宅基地确权引发的性别分层思考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慧英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41-46,共6页
宅基地的集体分配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农村,政府始终没有将其作为一项公共政策,而是交给了村集体讨论决定。从1960—1970年,农民个人可以申请宅基地,对于妇女申请没有限制。1980年至今,相当多的村庄对妇女申请宅基地提出限制。2000... 宅基地的集体分配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农村,政府始终没有将其作为一项公共政策,而是交给了村集体讨论决定。从1960—1970年,农民个人可以申请宅基地,对于妇女申请没有限制。1980年至今,相当多的村庄对妇女申请宅基地提出限制。2000年以来,新农村建设开始,农民可以直接分配住房,村庄对男女区别对待成为普遍状况。这导致农村男女必须男娶女嫁,也强化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父权制,并加剧了中国农村的性别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宅基地 确权 别区 别分层
下载PDF
何谓“新女性”?--从电影布景看20世纪30年代的设计文化与性别区隔
8
作者 汪燕翎 贾茹 《工业工程设计》 2021年第3期5-12,共8页
本文从《新女性》的电影布景切入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社会空间,了解当时左翼思潮通过电影布景来对社会性别进行的区隔与塑造。在民族和经济的双重危机下,左翼电影对新女性的塑造和召唤与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息息相关。在电影中通... 本文从《新女性》的电影布景切入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社会空间,了解当时左翼思潮通过电影布景来对社会性别进行的区隔与塑造。在民族和经济的双重危机下,左翼电影对新女性的塑造和召唤与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息息相关。在电影中通过布景区隔出来的“新女性”是男性左翼知识分子的性别想象,但她们身上折射出的现代气质和革命气质却在国货运动中与民族国家的主体性相重叠,并化身为一种新的文化性别,在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之路上扮演了行动者和建构者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布景 国货运动 别区 现代设计
下载PDF
少数民族女性传统体育参与中的性别区隔与解构
9
作者 袁娇 《辽宁体育科技》 2019年第3期108-111,共4页
对少数民族女性参与传统体育项目及项目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和传承中,大多项目是属于男性的,少数项目属于女性,女性相对于男性来说拥有更少的权利和资源去从事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女性在民族传统体育的传... 对少数民族女性参与传统体育项目及项目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和传承中,大多项目是属于男性的,少数项目属于女性,女性相对于男性来说拥有更少的权利和资源去从事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女性在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中处于边缘地位,其参与存在性别区隔;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很多属于男性的体育项目逐渐有了女性的参与,而少数属于女性的项目也有男性的加入,这种性别区隔逐渐得到解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女 传统体育项目参与 别区 解构
下载PDF
性别区隔视角中的新时期小说女性形象建构
10
作者 徐燕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20年第6期33-37,共5页
新时期小说创作中,由于性别区隔的视角差异,一些男性作家的作品建构女性形象不成功,主要表现如下:第一,作家认同女性的主体地位,但无法进入双性同体的写作状态;第二,女性形象是小说的功能性人物,是作家理想化的产物;第三,作家潜意识中... 新时期小说创作中,由于性别区隔的视角差异,一些男性作家的作品建构女性形象不成功,主要表现如下:第一,作家认同女性的主体地位,但无法进入双性同体的写作状态;第二,女性形象是小说的功能性人物,是作家理想化的产物;第三,作家潜意识中以女性对男性的付出程度来表现其存在价值。在建构女性形象时,应当服从人物的生命逻辑,平等地描摹复杂的人性,以更宽广的视野完成人物主体在社会中的多维身份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别区 新时期小说 形象建构
下载PDF
《活着》之能:吉尔曼自传的双重越界
11
作者 刘开铃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2-121,共10页
本文分析美国第一波女性主义社会运动者吉尔曼的自传《活着》,重新诠释其内外区隔二元言说,再从日记与自传双重文类的面向,说明自传我与日记我逐渐融合,代表内在的生命与外在的生活逐渐合一;自传我成为最后的声音,并不表示吉尔曼成为&qu... 本文分析美国第一波女性主义社会运动者吉尔曼的自传《活着》,重新诠释其内外区隔二元言说,再从日记与自传双重文类的面向,说明自传我与日记我逐渐融合,代表内在的生命与外在的生活逐渐合一;自传我成为最后的声音,并不表示吉尔曼成为"男的"女人;相反地,她以人类进步为人生职志的基础乃植基于女性日常生活经验,唯有促进女性进步,才可提升人类福祉。此论点丰富学界对吉尔曼个人叙述之研究,呼应学者对公众女性自传书写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尔曼 生命叙事 个人叙述 自传 日记 别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