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代生育禁忌习俗中的性别与权力
1
作者 孙朝阳 焦杰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8-113,共6页
两汉社会出现了比先秦时期更为严苛的生育禁忌,人们普遍认为产妇不洁且危险,产孕异常、忌日出生的婴儿会妨害父母。因此,承担生育重任的产妇和某些“特殊婴儿”被当作禁忌对象,产妇在分娩之前必须离开日常生活的居所,到特定地点分娩,产... 两汉社会出现了比先秦时期更为严苛的生育禁忌,人们普遍认为产妇不洁且危险,产孕异常、忌日出生的婴儿会妨害父母。因此,承担生育重任的产妇和某些“特殊婴儿”被当作禁忌对象,产妇在分娩之前必须离开日常生活的居所,到特定地点分娩,产孕异常、忌日出生的新生儿也会被弃之不育。两汉社会流行的生育禁忌观念,不仅是对产妇不洁和“特殊婴儿”妨害父母的担忧,背后还隐藏着更为深层的性别与权力关系。汉代父权制文化深入发展,丈夫在家庭中的权力不断增长,夫权不断强化,针对产妇和婴儿的一系列生育禁忌实则是权力压迫和性别歧视在家庭关系中渗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社会 生育禁忌 驱逐产妇 生子不举 性别权力
下载PDF
性别与权力:女性主义视角下乡村“家”空间的演变——以成都市明月村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彭满洪 陈兴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5-160,共6页
立足女性主义视角,以成都明月村为案例进行研究,探究旅游介入下明月村“家”空间演变中女性的成长路径以及性别权力关系的基本架构。研究表明:“权力-资本-人”的作用加速了传统明月村“家”空间的分化与演变,原始化的家庭生活空间被乡... 立足女性主义视角,以成都明月村为案例进行研究,探究旅游介入下明月村“家”空间演变中女性的成长路径以及性别权力关系的基本架构。研究表明:“权力-资本-人”的作用加速了传统明月村“家”空间的分化与演变,原始化的家庭生活空间被乡村旅游生产挤占,逐渐演变成商业化的生产空间。同时,明月村家庭住宅在不断被功能化和商业化的过程中,现有家庭空间的性别与权力秩序也在发生重构:(1)旅游发展带来的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拓展了明月村女性的话语空间,女性主体成为家庭供养的重要参与者和直接生产者,逐渐实现家庭话语权从失语向在场、从边缘化向中心化的转移。(2)伴随着女性主体性的成长以及女性话语权的拓展,家庭中的夫妻关系趋于平等化,直接扭转了传统意义上“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家庭权力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权力 “家”空间 家庭话语权 女性主义视角 成都市明月村
下载PDF
《椭圆画像》中的语象叙事
3
作者 张旭 《探索与批评》 2023年第1期11-25,共15页
《椭圆画像》是爱伦·坡的一篇经典的语象叙事作品,在其中作者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语言与形象之间关系的全新理解:语言与形象以及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传统二元论意义上相互对立、相互冲突的关系,而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 《椭圆画像》是爱伦·坡的一篇经典的语象叙事作品,在其中作者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语言与形象之间关系的全新理解:语言与形象以及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传统二元论意义上相互对立、相互冲突的关系,而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包容、相互依赖的关系。词语与形象之间的动态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是我们理解小说本身的二元对立结构以及其中存在的多个二元对立关系的基础,包括艺术与现实、性别与权力等。与此同时,语象之间所具有的这样一种动态的互动关系则隐喻性地体现在小说所具有的复杂的叙述结构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椭圆画像》 语象叙事 叙述结构 艺术现实 性别权力
下载PDF
社会性别视角下家庭空间与性别权力的互动——以《坡道上的家》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杜伟 《视听》 2021年第2期39-40,共2页
社会性别是为区分生物性别而产生的一个概念,该理论认为性别是通过心理、文化和社会手段构建的。电视剧《坡道上的的家》揭示了家庭空间中的劳动分工成为男性权力的载体,包括男性对妻子的价值贬抑、对家庭劳动和育儿劳动缺乏认同等方面... 社会性别是为区分生物性别而产生的一个概念,该理论认为性别是通过心理、文化和社会手段构建的。电视剧《坡道上的的家》揭示了家庭空间中的劳动分工成为男性权力的载体,包括男性对妻子的价值贬抑、对家庭劳动和育儿劳动缺乏认同等方面。本文使用社会性别理论对这些方面进行分析,解构女性在家庭中角色刻板印象和地位边缘化的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性别 女性主义 家庭劳动 性别权力 《坡道上的家》
下载PDF
当厌女情结遇上民族大义:对我国“拯救男孩”现象的分析
5
作者 王美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5-9,共5页
我国"男孩危机"的论断一经提出,在学界与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甚至影响到后续相关教育政策的出台。但"男孩危机"是基于厌女情结的非科学论断,并由此呼吁"拯救男孩",即提升男孩的男子汉气概而非学习女孩... 我国"男孩危机"的论断一经提出,在学界与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甚至影响到后续相关教育政策的出台。但"男孩危机"是基于厌女情结的非科学论断,并由此呼吁"拯救男孩",即提升男孩的男子汉气概而非学习女孩的女性化特点。需要注意的是,在"拯救男孩"的过程中,厌女情结绑架了民族大义,致使国家权力介入其中,导致社会厌女情结的强化。但也证明社会性别在社会权力关系中得以建构,并从反面证明"拯救男孩"过程中以生物性为基础的社会性别建构论述的自相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女情结 民族大义 “男孩危机” “拯救男孩” 性别权力
下载PDF
新技术老问题——传播、性别与权力 被引量:3
6
作者 卜卫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共1页
数字平台常被看作新媒介或新传播技术。但是,第一,当我们讨论性别的时候,我们依然在讨论传播技术对性别平等的影响;第二,当我们讨论“权力”的时候,我们依然要处理的问题是:谁对谁在什么样的社会性别结构中行使权力?行使权力的形式、性... 数字平台常被看作新媒介或新传播技术。但是,第一,当我们讨论性别的时候,我们依然在讨论传播技术对性别平等的影响;第二,当我们讨论“权力”的时候,我们依然要处理的问题是:谁对谁在什么样的社会性别结构中行使权力?行使权力的形式、性质和机制是什么?以及行使权力的结果是促进了性别平等还是维系了传统的社会性别秩序。这不仅针对一个新媒介或一项新技术,更是一个针对传播过程和制度的拷问,所以是“新技术和老问题”,是“传播”而不仅仅是媒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平台 新媒介 行使权力 社会性别秩序 性别平等 新传播技术 性别权力 社会性别结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