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聚氰胺生产工艺综合比较 被引量:8
1
作者 王国祥 《化肥工业》 CAS 2004年第4期18-22,共5页
三聚氰胺是一种用途十分广泛的有机化工产品 ,近年来市场销售形势较好。三聚氰胺的生产方法较多 ,笔者对国内外的生产工艺进行了论述与比较 ,对化肥企业开展多种经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三聚氰胺 生产工艺 双氰胺法 尿素法 反应过程 急冷过程 尾气回收
下载PDF
液态金属急冷过程中原子团簇结构形成与转变特性模拟 被引量:4
2
作者 郑采星 刘让苏 +4 位作者 董科军 彭平 刘海蓉 徐仲榆 卢小勇 《中国科学(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754-760,共7页
对于由 50 0 0 0个液态金属原子系统的急冷过程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比较深入地考察了微观结构组态的变化 .特别采用原子成团类型指数法 ,分析了液态金属原子形成原子团及团簇结构的演变过程 .发现系统中的大团簇结构是由小团簇 ... 对于由 50 0 0 0个液态金属原子系统的急冷过程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比较深入地考察了微观结构组态的变化 .特别采用原子成团类型指数法 ,分析了液态金属原子形成原子团及团簇结构的演变过程 .发现系统中的大团簇结构是由小团簇 (由几个小原子团结合组成 )相互连接而成 ,而不是以某一个原子为中心按一定规则堆积起来的多壳层结构 .随着温度的下降 ,原子团重复出现的几率将大为增加 ,显示出原子团确实具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和延续性 (即遗传效应 ) .这对于深入理解液态金属的凝固过程、非晶态结构的短程有序区及无序稀疏区的形成机制及其微观过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金属 急冷过程 团簇结构 计算机模拟 分子动力学 原子团
原文传递
液态金属急冷过程中微观结构转变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刘让苏 周群益 李基永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6-22,共7页
本文对液态金属Al在溶态及急冷过程中的微观结构及其转变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发现在由HA(Honeycut-Andersen)健型指数所确定的双锥体原子团结构的数目随急冷温度变化的关系曲线上存在着二个明显的转变点... 本文对液态金属Al在溶态及急冷过程中的微观结构及其转变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发现在由HA(Honeycut-Andersen)健型指数所确定的双锥体原子团结构的数目随急冷温度变化的关系曲线上存在着二个明显的转变点。第一个点与熟知的玻璃转变温度Tg相吻合;而第二个点则为新发现的低温端相交点Tg2。这一结果为用分子动力学方法从微观层次上研究结构相变过程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金属 急冷过程 结构转变 微观结构
下载PDF
“渣”为我用——高炉渣余热回收新途径
4
作者 朱恂 王宏 +2 位作者 崔素萍 林林 林斌 《科技纵览》 2016年第7期60-61,共2页
高炉渣是钢铁冶炼过程产生的固态废弃物,其主要成分包括氧化钙、氧化镁、二氧化硅、氧化铝、二氧化钛、氧化锰等。高炉渣出渣温度为1400~1500摄氏度,每吨高炉渣携带的热能为1770兆焦耳,有着极大的热回收潜质。在过去的几十年内,高... 高炉渣是钢铁冶炼过程产生的固态废弃物,其主要成分包括氧化钙、氧化镁、二氧化硅、氧化铝、二氧化钛、氧化锰等。高炉渣出渣温度为1400~1500摄氏度,每吨高炉渣携带的热能为1770兆焦耳,有着极大的热回收潜质。在过去的几十年内,高炉渣产量逐年增加,2014年高炉渣全球产量高达3.3亿吨,排放的热量达到5.84万亿兆焦.相当于2亿吨标准煤。传统的高炉渣处理主要采用水淬方法,即利用水作为冷却工质对高炉渣进行急冷。在急冷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热回收 高炉渣 急冷过程 固态废弃物 冶炼过程 二氧化硅 二氧化钛 炉渣处理
原文传递
熔体单辊急冷过程中的传热机理
5
作者 E.Vogt 王哨东 《上海钢研》 1991年第4期142-148,共7页
在由计算机控制的熔体急冷装置上,制备宽12mm,厚20~170μm的Fe-3.2wt%C合金条带。试验中采用了范围很宽的工艺参数,以及两种不同材质的冷却辊(不锈钢、1wt%铬—铜)。作为时间的函数,条带表面(自由面)温度由快速红外高温计记录下来。... 在由计算机控制的熔体急冷装置上,制备宽12mm,厚20~170μm的Fe-3.2wt%C合金条带。试验中采用了范围很宽的工艺参数,以及两种不同材质的冷却辊(不锈钢、1wt%铬—铜)。作为时间的函数,条带表面(自由面)温度由快速红外高温计记录下来。同时,应用一维有限差分热流和凝固模型,来解释所测得的冷凝曲线。此外,研究了固化结构和条带贴辊面的形貌,以此阐明热传递机理。数值模型计算结果与显微结构观察很好地吻合,计算结果表明,带/辊直接接触区域处于完全理想的传热状态。靠近熔潭的尾端,条带和冷却辊之间的强烈的热接触减小,变成近似牛顿冷却状态。不同材质冷却辊上所制得的条带,其贴辊面显示出凝固结构和形核密度的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体 急冷过程 传热 机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