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斜采动夹持岩柱能量异化特征及其调控方法 被引量:9
1
作者 来兴平 许慧聪 +6 位作者 陈建强 刘旭东 王泽阳 单鹏飞 崔峰 常博 刘昆轮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29-438,共10页
近年来,随着采深的逐渐增加,新疆乌鲁木齐矿区急倾斜采场围岩能量异常积聚诱发冲击地压问题愈发严重。通过对历史冲击事件及现场微震事件"能量-频次"分布特征进行致灾因素分析,发现夹持岩柱是采动影响下弹性能"蓄积-释放... 近年来,随着采深的逐渐增加,新疆乌鲁木齐矿区急倾斜采场围岩能量异常积聚诱发冲击地压问题愈发严重。通过对历史冲击事件及现场微震事件"能量-频次"分布特征进行致灾因素分析,发现夹持岩柱是采动影响下弹性能"蓄积-释放"的主要优势区域,微震能量大于10^(5)J的事件中夹持岩柱占比为47%,B_(3+6)煤层及其顶底板中分布了87%的微震事件和74%的大能量。基于现场勘查及物理相似模拟实验揭示了急斜层间夹持岩柱能量场演化规律:进入深部后微震事件向夹持岩柱区域集中,弹性能多以低能量微震进行释放。结合三维数值计算发现即将开采的+425水平B_(3+6)工作面回采时冲击风险较高,此水平夹持岩柱存在明显的能量异常蓄积区;综合分析将330 m(+500水平)界定为南采区深部开采临界深度,并提出夹持岩柱能量场调控措施。现场监测发现当爆破孔间排距为10 m时,采动影响区域能量指标发生明显变化:日均微震能量下降了78.1%,日均微震事件数下降了62.1%,调控后10^(3)~10^(4) J能量事件数明显减少,且微震事件分布更加分散,说明对夹持岩柱所进行的调控方案可以明显降低大能量微震事件及高集中应力,有效缓解了乌东煤矿南采区急倾斜煤层的冲击地压显现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斜岩体 微震监测 能量演化 冲击地压 相似模拟
原文传递
复杂环境下煤岩体耦合致裂基础与应用研究
2
作者 崔峰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373-,共1页
复杂条件下特厚煤层综放开采的关键是提高顶煤冒放性、降低煤岩体应力集中。注水和爆破作为煤岩体致裂有效的手段得到广泛使用。煤岩体结构及其材质的天然复杂性导致煤岩体耦合致裂问题是一个涉及煤/岩–裂隙–水–爆生气体多介质互相... 复杂条件下特厚煤层综放开采的关键是提高顶煤冒放性、降低煤岩体应力集中。注水和爆破作为煤岩体致裂有效的手段得到广泛使用。煤岩体结构及其材质的天然复杂性导致煤岩体耦合致裂问题是一个涉及煤/岩–裂隙–水–爆生气体多介质互相作用的复杂过程。研究固–液耦合体的耦合致裂机制、效果优化和煤体离散化的微观参数制取等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论文以复杂环境下急倾斜煤岩体的耦合致裂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岩石力学实验、数值模拟、神经网络、现场监测和工业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研究成果有:(1)研究了复杂煤岩体注(水)后爆(破)耦合致裂增透卸压机制。耦合致裂的本质是爆炸形成的爆生气体和冲击波共同在已软化的煤岩体中传播,耦合致裂效果大于两者的简单叠加。引入强度劣化率f作为评估耦合致裂效果的指标,获得了耦合致裂主要参数与强度劣化程度f的关系,并给出了耦合致裂技术实施时裂纹的扩展准则。(2)构建了考虑急倾斜煤岩体应力特征的爆破动载作用下固–液耦合分析模型。基于爆破动载作用下已弱化固液耦合态煤体的破坏特征,建立了耦合致裂参数与煤体整体强度劣化程度的量化关系,完成了煤体"整体–散体"的等效转化,确定了耦合致裂后煤体基于离散元的细观参数,给出了不同强度煤体和放出率间的关系、耦合致裂参数与放出率的关系,掌握了离散化块体间的铰接结构及流动形态演化特征。(3)形成了基于时–空–强参数等效转化的综合数值计算与分析方法。在耦合致裂分析过程中,煤岩体所处时间–空间(不同阶段高度)应力与强度完全不同,采用统一的计算方法无法表征不同阶段的煤岩体特征。在煤岩体为整体时采用有限元算法,经过耦合致裂后转化为散体状态时运用离散元的方法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复杂环境 倾斜岩体 综放工作面 耦合致裂 等效转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