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多导睡眠监测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
作者 刘晓楠 靳峥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02-305,共4页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因其常见性和易识别性而被人们所熟知,被列为神经科运动障碍性疾病的首位.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和科研技术的提高,PD的非运动症状日益受到关注[1].近来有研究发现,在PD发病早期及应用多巴胺类药物治...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因其常见性和易识别性而被人们所熟知,被列为神经科运动障碍性疾病的首位.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和科研技术的提高,PD的非运动症状日益受到关注[1].近来有研究发现,在PD发病早期及应用多巴胺类药物治疗之前,非运动症状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较运动症状更大[2].PD非运动症状大致可分为4类:神经精神症状,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睡眠障碍及感觉异常[3],其中睡眠障碍作为PD最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已然成为神经病学与睡眠医学关注的焦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睡眠障碍 多导睡眠图 睡眠呼吸暂停 快速行为障碍
原文传递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伴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22
2
作者 吴少璞 李学 +2 位作者 祁亚伟 王恒 马建军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0-54,共5页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伴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BD)帕金森病(PD)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54例PD-RB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28例)及对照组(26例)。2...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伴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BD)帕金森病(PD)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54例PD-RB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28例)及对照组(26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PD药物治疗及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tDCS治疗,对照组则辅以tDCS假刺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多导睡眠图(PSG)、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PD睡眠量表(PDSS)、Epworth嗜睡量表(ESS)及PD生活质量问卷(PDQ-39)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总睡眠时间(TST)、睡眠潜伏期(SL)、睡眠效率(SE)、快速眼动睡眠时间(REMS)、醒觉指数(AI)、HAMD、ESS、PDSS及PDQ-39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上述各项疗效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仅有TST、HAMD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通过进一步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观察组TST、SL、SE、REMS、AI、HAMD、ESS、PDSS及PDQ-39评分[分别为(359.57±28.12)min,(17.48±3.37)min,(75.49±18.25)%,(12.37±4.51)min,(24.17±8.94)次/小时,(6.3±2.3)分,(7.12±1.3)分,(118.08±24.06)分和(22.55±8.19)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DCS能明显改善PD-RBD患者睡眠质量及抑郁情绪,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直流电刺激 快速睡眠行为障碍 帕金森病
原文传递
伴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的帕金森患者蓝斑下核与运动脑区功能连接的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白莹莹 张红菊 +5 位作者 李中林 王升辉 李永丽 尤阳 秦玉龙 张杰文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993-997,共5页
目的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对伴/不伴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的帕金森(PD-RBD/PD-nRBD)患者进行观察,探讨PD-RBD患者蓝斑下核与运动脑区是否存在功能连接异常。方法纳入2014年8月至2017年12月于郑州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PD-RBD患者20例(P... 目的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对伴/不伴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的帕金森(PD-RBD/PD-nRBD)患者进行观察,探讨PD-RBD患者蓝斑下核与运动脑区是否存在功能连接异常。方法纳入2014年8月至2017年12月于郑州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PD-RBD患者20例(PD-RBD组)、PD-nRBD患者23例(PD-nRBD组)、健康对照者21名(HC组),采用Hoehn-Yahr(H-Y)分期量表和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进行运动功能评估,并对三组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并比较。结果PD-RBD组UPDRS-Ⅲ评分与H-Y评分高于H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W=-27.35,P<0.001),与PD-nRB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W=6.01,P=0.807)。与HC组相比,PD-RBD组左侧蓝斑下核与右侧额中回眶部(T=-4.567 8,P<0.001)、左侧扣带回中部(T=-3.196 0,P<0.001)、左侧小脑(T=-4.267 0,P<0.001)及右侧中脑功能(T=-4.773 7,P<0.001)连接减弱;右侧蓝斑下核与双侧小脑(T左=-5.040 1,T右=-4.210 5,P<0.001)、左侧楔前叶(T=-4.468 2,P<0.001)、左侧中央前回(T=-4.473 9,P<0.001)功能连接减弱;且左侧蓝斑下核与左侧小脑及右侧中脑,右侧蓝斑下核与左侧楔前叶、左侧中央前回功能连接强度与运动量表得分呈负相关。结论PD-RBD患者的蓝斑下核与运动脑区连接存在异常,并参与构成PD-RBD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及运动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睡眠行为障碍 帕金森病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伴和不伴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帕金森病患者自发脑活动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辛子悦 周祺宸 +5 位作者 祁亚鹏 王一涵 刘建仁 张凯华 陈伟 杜小霞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共8页
目的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且是重要预后因素。本研究通过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利用度中心度(degreecentrality,DC)和低频振... 目的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且是重要预后因素。本研究通过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利用度中心度(degreecentrality,DC)和低频振幅(amplitudes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分析PD伴RBD和不伴有RBD患者组以及健康对照组三组间DC值和ALFF值,探索PD伴RBD患者脑功能活动特征及RBD特异性脑区,探究RBD发生的病理机制。材料与方法招募20例伴有RBD的PD患者(PD-RBD组)、40例无RBD的PD患者(PD-nonRBD组)和44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健康对照组),三组被试均接受磁共振扫描。利用静息态数据计算DC值和ALFF值,探测脑功能特征。结果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三组间DC值主效应脑区为右侧中央前回、颞上回、小脑、额中回(P<0.05,FDR校正);ALFF值主效应脑区为左侧海马旁回、楔叶、舌回(P<0.05,FDR校正)。进一步分析发现相比于PD-nonRBD组,PD-RBD患者表现为右侧额中回DC值升高(t=4.02;P=0.007,FDR校正);左侧楔前叶DC值降低(t=5.30;P=0.009,FDR校正)。相比于健康对照组,PD-RBD患者表现为左侧额上回、小脑、右侧颞上回、左侧颞中回、额中回的DC值升高(P<0.05,FDR校正);左侧中央前回、颞上回和颞中回的DC值降低(P<0.05,FDR校正);右侧楔叶ALFF值降低(P<0.05,FDR校正)。结论PD-RBD在DC和ALFF上有独特的影像学特征,特别是右侧额中回、左侧楔前叶的功能异常可能与PD患者RBD的发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快速睡眠行为障碍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 低频振幅 度中心性
下载PDF
帕金森病患者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6
5
作者 王文婷 陈鸿旭 +5 位作者 韩瑞 张永志 董慈 仇福成 刘惠苗 顾平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18年第2期93-97,共5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BD)的临床特征。方法连续收集2013年2月~2016年8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61例PD患者,记录一般资料。对患者进行多导睡眠监测(PSG)和RBD筛查量表(RBDSQ)评估,根据结果将...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BD)的临床特征。方法连续收集2013年2月~2016年8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61例PD患者,记录一般资料。对患者进行多导睡眠监测(PSG)和RBD筛查量表(RBDSQ)评估,根据结果将患者分为临床RBD组、亚临床RBD组和无RBD组。应用统一PD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Hoehn-Yahr(H-Y)分级、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HAMA14、HAMD24)、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评估患者的运动及非运动症状,应用TCD检测患者黑质回声强度,对患者服用抗PD药物进行左旋多巴等效剂量(LDE)换算。结果最终入组56例患者,根据PSG和RBDSQ结果分为临床RBD组25例,亚临床RBD组22例,无RBD组9例。临床RBD组及亚临床RBD组病程明显短于无RBD组,两组患者所需的左旋多巴等效剂量(LDE)均多于无RBD组(均P<0.05)。临床RBD组的H-Y分级和PSQI评分均显著高于亚临床RBD组及无RBD组,亚临床RBD组的H-Y分级和PSQI评分显著高于无RBD组(均P<0.05)。临床RBD组TCD阳性检出率高于无RBD组(P<0.05)。RBDSQ评分与病程呈负相关,与H-Y分级、LDE、PSQI评分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PD患者RBD发生率高,伴RBD的患者病程短,RBD的严重程度与患者H-Y分级、LDE和总体睡眠质量显著相关。伴有临床RBD的PD患者黑质强回声的发生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快速睡眠行为障碍 多导睡眠图 临床特征
下载PDF
帕金森病伴睡眠障碍患者脑结构及功能异常的神经影像学研究
6
作者 阿丽耶·阿卜力孜 安鹏 +1 位作者 王普清 高平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11期1271-1276,共6页
在帕金森病(PD)领域,睡眠障碍被公认为是最常出现的非运动症状之一,其与该疾病运动性及非运动性症状的发展进程紧密相关。研究表明PD伴睡眠障碍(如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患者较不伴睡眠障碍患者疾病进展更快,且大多数睡眠障碍患者最终... 在帕金森病(PD)领域,睡眠障碍被公认为是最常出现的非运动症状之一,其与该疾病运动性及非运动性症状的发展进程紧密相关。研究表明PD伴睡眠障碍(如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患者较不伴睡眠障碍患者疾病进展更快,且大多数睡眠障碍患者最终都会进展为PD。目前对于睡眠障碍与PD发病机制间的关联尚未充分阐明,因此及早发现PD合并睡眠障碍患者的异常结构及功能变化,对于延缓疾病进展及预防睡眠障碍向PD的转化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广泛应用,诸多神经影像学技术已广泛应用在PD伴非运动症状患者的研究中,如弥散张量成像、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神经黑色素敏感成像、SPECT/PET及经颅超声等,它们在帕金森病的研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在疾病早期诊断、监测及明确发病机制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就上述神经影像技术在帕金森病伴睡眠障碍患者的影像学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以更全面地理解PD伴睡眠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快速睡眠行为障碍 不宁腿综合征 神经影像学技术
下载PDF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在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与帕金森病病情严重程度间的中介效应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张新楠 黄颖 +5 位作者 秦瑶 崔靖 葛晓燕 韩红娟 刘龙 余红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3060-3065,共6页
背景既往研究发现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BD)、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与帕金森病(PD)病情严重程度有相关关系,但关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是否影响RBD与PD病情严重程度关系的研究相当缺乏。目的探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在RBD与PD病情严重程度间的中... 背景既往研究发现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BD)、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与帕金森病(PD)病情严重程度有相关关系,但关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是否影响RBD与PD病情严重程度关系的研究相当缺乏。目的探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在RBD与PD病情严重程度间的中介效应,并分析年龄对中介效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帕金森进展标志物计划(PPMI)数据库中符合纳入标准的PD患者669例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RBD情况〔以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量表(RBDSQ)进行评价〕、自主神经症状〔以自主神经症状量表(SCOPAAUT)进行评价〕、PD病情严重程度〔以修订后Hoehn and Hahr(H-Y)分期进行评价〕。以RBD为自变量、PD病情严重程度为因变量,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为中介变量,年龄为亚组变量(<56岁、56~65岁、>65岁),构建中介效应模型。结果<56岁、56~65岁PD病情修订后H-Y分期低于>65岁患者(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RBD、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00、0.299,P<0.01),RBD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呈正相关(r=0.384,P<0.01)。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在RBD与PD病情严重程度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值为0.031,Bootstrap法95%CI(0.022,0.041),占总效应比值为50.00%(0.031/0.062)。年龄亚组分析:对于年龄<56岁的PD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在RBD与PD病情严重程度之间起完全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值为0.034,Bootstrap法95%CI(0.016,0.056);对于年龄56~65岁的PD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在RBD与PD病情严重程度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值为0.028,Bootstrap法95%CI(0.014,0.046),占总效应比值为39.43%(0.028/0.071);对于年龄>56岁的PD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在RBD与PD病情严重程度之间起完全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值为0.027,Bootstrap法95%CI(0.012,0.046)。结论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是RBD影响PD病情严重程度路径上的中介变量,不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快速睡眠行为障碍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疾病严重程度 中介效应
下载PDF
帕金森病患者血清Lp-PLA2、NT-3水平与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的关系研究
8
作者 叶琳琳 易琴 +2 位作者 陈云清 邓小江 邹艳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4年第16期3196-3200,共5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血清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神经营养因子-3(NT-3)水平与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BD)的关系。方法:于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选择150例收治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自贡医院的PD患者作为PD组,与此同时选择55例在...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血清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神经营养因子-3(NT-3)水平与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BD)的关系。方法:于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选择150例收治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自贡医院的PD患者作为PD组,与此同时选择55例在本院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Lp-PLA2、NT-3水平。PD组根据体征和RBD问卷-香港地区版(RBDQ-HK)评分分为RBD组和非RBD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PD患者伴发RBD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Lp-PLA2、NT-3对PD患者伴发RBD的预测效能。结果:对照组血清Lp-PLA2水平低于PD组(P<0.05),血清NT-3水平高于PD组(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D患者伴发RBD与年龄、病程及血清Lp-PLA2、NT-3水平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病程延长、Lp-PLA2水平升高是PD伴发RBD的独立危险因素,NT-3水平升高是PD伴发RBD的保护因素(P<0.05)。血清Lp-PLA2、NT-3及联合检测预测PD伴发RBD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0、0.766和0.866。结论:血清Lp-PLA2、NT-3与PD患者伴发RBD有关,其中血清Lp-PLA2升高是其独立危险因素,血清NT-3升高是保护因素,两项指标联合检测对PD伴发RBD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脂蛋白磷脂酶A2 神经营养因子-3 快速睡眠行为障碍
原文传递
睡梦中拳打脚踢为哪般?——谈谈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
9
作者 瞿梦媛 《心理与健康》 2024年第7期60-61,共2页
不知道你有没有经历过下面的这些情况:.刀光剑影中,你是奋力搏杀的将军,身边的兄弟们一个接一个地倒下,敌人的刺刀已经砍下了你的头盔。就在一刹那,你的身体猛地一翻转,“唯当”一声,黑暗中,你穿着睡衣躺在了地上,睁开眼,原来还在家里,... 不知道你有没有经历过下面的这些情况:.刀光剑影中,你是奋力搏杀的将军,身边的兄弟们一个接一个地倒下,敌人的刺刀已经砍下了你的头盔。就在一刹那,你的身体猛地一翻转,“唯当”一声,黑暗中,你穿着睡衣躺在了地上,睁开眼,原来还在家里,但是刚才的一切又显得那么的真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睡眠行为障碍 翻转 刀光剑影
原文传递
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伴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靖 贾婕 +2 位作者 吴小云 王俊男 李春玲 《医学综述》 CAS 2022年第11期2266-2270,共5页
目的分析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PD)伴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BD)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20年4月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06例PD伴RB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3例。... 目的分析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PD)伴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BD)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20年4月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06例PD伴RB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3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药物治疗,口服多巴丝肼片(每次62.5 mg,每日3次;治疗第2周调整为每次125 mg,每日3次)和盐酸罗匹尼罗片(每次0.25 mg,每日3次;治疗第2周调整为每次0.5 mg,每日3次),共治疗4周;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每周5次,共治疗4周。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夜间睡眠状况[睡眠潜伏期(SL)、快速眼动睡眠时间(REMS)、总睡眠时间(TST)、睡眠效率(SE)、醒觉指数(AI)]、爱泼沃斯嗜睡量表(ESS)、帕金森病睡眠量表(PDSS)、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帕金森病自主神经症状量表(SCOPA-AUT)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SL、REMS、TST、SE、AI治疗前后和组间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组间和时点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或P<0.01),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SL均缩短,REMS、TST均延长,SE均升高,AI均降低(P<0.05);治疗4周后研究组患者SL短于对照组,REMS、TST长于对照组,SE高于对照组,AI低于对照组(P<0.05)。ESS、PDSS、MoCA、SCOPA-AUT治疗前后和组间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组间和时点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或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ESS、SCOPA-AUT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两组PDSS、MoCA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PD伴RBD可提高患者睡眠质量、改善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快速睡眠行为障碍 经颅直流电刺激 睡眠质量 认知功能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伴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观察
11
作者 林仁河 陈仲 +1 位作者 陈欢林 蒋小玲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5期111-114,共4页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帕金森病伴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患者实施治疗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州市第二医院2021年3月—2023年3月收治的帕金森病伴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患者病例资料,查阅并筛选出100例帕金森病伴快速眼动...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帕金森病伴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患者实施治疗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州市第二医院2021年3月—2023年3月收治的帕金森病伴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患者病例资料,查阅并筛选出100例帕金森病伴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患者完整病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2组,各50例。参照组采取药物治疗,研究组则在参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的总睡眠时间(total sleep time,TST)、睡眠效率(sleep efficiency,SE)、快速眼动睡眠时间(rapid eye movement sleep,REMS)比治疗前更高,且研究组治疗后的指标[(360.45±25.68)min、(76.15±5.15)%、(12.85±4.32)min]均高于参照组[(317.85±23.12)min、(68.76±4.31)%、(8.05±1.65)min];而睡眠潜伏期(sleeplatency,SL)、醒觉指数(arousalindex,AI)则要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治疗后的指标[(17.12±3.45)min、(24.05±2.48)次/h]低于参照组[(24.18±4.36)min、(35.36±3.12)次/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的爱泼沃斯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g scale,ESS)评分要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治疗后评分[(6.01±2.02)分]低于参照组[(8.12±2.05)分],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scale,MoCA)评分、PD睡眠量表(PDsleepscale,PDSS)评分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治疗后的分数[(25.38±2.76)分、(119.85±11.05)分]明显高出参照组[(22.38±2.13)分、(113.15±10.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帕金森病伴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采取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对于患者的睡眠障碍改善、认知功能改善有积极作用,且不会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快速睡眠行为障碍 重复经颅磁刺激 睡眠质量 认知功能 不良反应
下载PDF
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彭昕珂 张海南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415-1422,共8页
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主要表现为快速眼动睡眠期间与梦境内容有关的发声、抽搐等异常行为,诊断依据为多导睡眠图显示快速眼动睡眠期间正常骨骼肌张力丧失。特发性RBD及继发性RBD均与... 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主要表现为快速眼动睡眠期间与梦境内容有关的发声、抽搐等异常行为,诊断依据为多导睡眠图显示快速眼动睡眠期间正常骨骼肌张力丧失。特发性RBD及继发性RBD均与帕金森病、路易体痴呆、多系统萎缩等突触核蛋白病高度相关。几乎所有特发性RBD患者在数年后都会发展为突触核蛋白病。因此,RBD可能是突触核蛋白病的早期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睡眠行为障碍 帕金森病 路易体痴呆 多系统萎缩 突触核蛋白病
下载PDF
基于少导联脑电和时频深度网络的帕金森病伴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智能辅助诊断方法 被引量:2
13
作者 仲伟峰 李志 +7 位作者 刘燕 程晨晨 王悦 张丽 徐淑兰 蒋旭 朱骏 戴亚康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43-1053,共11页
针对临床帕金森病(PD)伴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BD)诊断方法的局限性,为了提高诊断准确率,提出基于少导联脑电和时频深度网络的智能辅助诊断方法。首先,为提高运算速度及算法鲁棒性,对各被试者的6导联头皮脑电数据进行等长的时间窗提取... 针对临床帕金森病(PD)伴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BD)诊断方法的局限性,为了提高诊断准确率,提出基于少导联脑电和时频深度网络的智能辅助诊断方法。首先,为提高运算速度及算法鲁棒性,对各被试者的6导联头皮脑电数据进行等长的时间窗提取;然后,基于时间窗脑电数据构建时频深度网络,并得到基于时间窗的分类结果;最后,对各被试者所有时间窗脑电数据的分类结果进行综合决策,实现基于被试者的PD伴RBD辅助诊断。本文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采集的PD伴和不伴RBD患者的多导睡眠图(PSG)为研究对象,两类数据各30例,以医生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进行算法性能验证。本文方法基于时间窗的分类准确率为0.9024,基于被试者的分类准确率为0.9333,比RBD临床筛查问卷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导联脑电 时频深度网络 帕金森病 快速睡眠行为障碍 智能辅助诊断
原文传递
帕金森病^(18)F-FDG PET成像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志琳 汪锡金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24期42-45,共4页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历来是神经科临床工作的难点之一,随着功能影像学的发展,^(18)F-氟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成像(PET)成为帕金森病临床诊疗中的重要工具。本文回顾了目前^(18)F-FDG ...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历来是神经科临床工作的难点之一,随着功能影像学的发展,^(18)F-氟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成像(PET)成为帕金森病临床诊疗中的重要工具。本文回顾了目前^(18)F-FDG PET成像常用数据分析方法及帕金森病临床症状和脑代谢之间的研究结果 ,并对^(18)F-FDG PET成像在帕金森病的鉴别诊断、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估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18F-FDG PET 脑代谢网络模式 认知功能损害 快速睡眠行为障碍
下载PDF
特发性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的认知功能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旭东 周知 +5 位作者 侯春蕾 贾树红 王宇 郑文静 荣培 焦劲松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25-829,共5页
目的探讨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BD)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变。方法选自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自2011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25例RBD患者,同时入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匹配的健康对照者25例。所有患者均完成多导睡眠生理监测(PSG),记... 目的探讨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BD)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变。方法选自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自2011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25例RBD患者,同时入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匹配的健康对照者25例。所有患者均完成多导睡眠生理监测(PSG),记录眼球运动、下颌和肢体肌电活动、心电图、经鼻气流、胸腹部呼吸运动、血氧、鼾声,并录像监测患者的行为。使用Polysmith软件和视觉评估分析睡眠周期。认知功能通过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价(MoCA)NC表评估。结果RBD患者具有典型临床表现和电生理改变,表现为夜间发作性肢体活动或喊叫,REM睡眠中下颌或肢体肌电活动均不消失,呈相位性或特征性增高。RBD组的MMSE量表总分(28.44±1.58)低于健康对照组(29.12±0.9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351,P=0.0731;而MoCA量表总分(24.72±2.70)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27.68±0.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7.598,p=0.0001;RBD组注意亚项、记忆亚项得分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言语亚项与健康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31。RBD病程与MoCA量表总分、注意亚项、记忆亚项呈明显负相关关系(r=-0.638、-0.622、-0.626,P=0.003、0.014、0.008)。结论RBD患者存在明显的认知功能改变。MoCA量表对于识别认知异常较MMSE量表更加敏感,其中注意和记忆功能是RBD患者改变最为明显的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睡眠行为障碍 认知功能 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 蒙特利尔认知 评价量表 触核蛋白病
原文传递
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神经影像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红菊 王升辉 白莹莹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8年第8期883-885,共3页
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oir disorder,RBD)分为继发性和自发性,继发性RBD常与服用药物(如抗抑郁药)、神经变性病、免疫性疾病以及脑干损伤相关([1-5])。研究发现,IgLON5抗体相关睡眠障碍常伴有RBD(... 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oir disorder,RBD)分为继发性和自发性,继发性RBD常与服用药物(如抗抑郁药)、神经变性病、免疫性疾病以及脑干损伤相关([1-5])。研究发现,IgLON5抗体相关睡眠障碍常伴有RBD([4])。自发性RBD经历数十年,有90%患者发展为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伴认知障碍的P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睡眠行为障碍 影像 进展
下载PDF
帕金森病伴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护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苏琳 杨西宁 +1 位作者 刘环 曾琪茜 《循证护理》 2022年第17期2317-2320,共4页
快速眼动睡眠障碍是帕金森等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早期潜在的生物学标志物。当帕金森病人伴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时,疾病病程越长,非运动症状越为严重,导致其生活质量越差。目前,该疾病无法治愈,药物治疗易出现不良反应。因此,合理制定... 快速眼动睡眠障碍是帕金森等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早期潜在的生物学标志物。当帕金森病人伴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时,疾病病程越长,非运动症状越为严重,导致其生活质量越差。目前,该疾病无法治愈,药物治疗易出现不良反应。因此,合理制定非药物治疗和护理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对帕金森病伴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的护理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快速睡眠行为障碍 护理 综述
下载PDF
发作性睡病伴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梦云(综述) 张红菊(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232-234,共3页
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NT)是与快速眼动睡眠期(rapid eye movement,REM)相关的一种中枢性嗜睡疾病,好发于儿童与青少年,临床表现为日间过度思睡和猝倒,还可伴有异常的快速眼动表现,如入睡幻觉、睡眠麻痹、夜间睡眠紊乱以及其他快速眼... 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NT)是与快速眼动睡眠期(rapid eye movement,REM)相关的一种中枢性嗜睡疾病,好发于儿童与青少年,临床表现为日间过度思睡和猝倒,还可伴有异常的快速眼动表现,如入睡幻觉、睡眠麻痹、夜间睡眠紊乱以及其他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等;其发病率较低,为0.02%~0.05%不等[1],发病年龄有两个高峰,分别为15岁和35岁。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3版(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s-Third Edition,ICSD-3)将NT分为1型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 type 1,NT1:伴猝倒/下丘脑分泌素缺乏)和2型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 type 2,NT2:无猝倒和下丘脑分泌素缺乏),其中NT1所占比例为75%~80%。NT1和NT2均有日间过度思睡的临床症状,NT1表现为脑脊液分泌素1(hypocretin-1,hcrt-1)水平下降以及猝倒,这表明NT1与下丘脑hcrt-1密切相关;NT2的发病原因目前认为可能是下丘脑损害不完全,因此脑脊液中hcrt-1水平低下或略低,部分NT2患者后期又可发展为NT1[2]。NT的诊断通常具有滞后性,可达10年以上[1],严重影响患者学习和工作,甚至带来心理上的焦虑与抑郁,因此该疾病应早发现、早诊断,并采取及时的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作性睡病 快速睡眠行为障碍 猝倒 下丘脑分泌素
下载PDF
褪黑素在帕金森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尹亚萍 王宇 +2 位作者 田雨阳 马焜 李百祥 《癌变.畸变.突变》 CAS 2022年第1期75-78,F0003,共5页
帕金森病是一种以运动迟缓、僵硬和静息性震颤等运动症状为主的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多种途径共同参与了帕金森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褪黑素(MT)是人体内天然存在的抗氧化活性物质,大量的体内、体外实验均表明褪黑素对于帕金森病具有较好的... 帕金森病是一种以运动迟缓、僵硬和静息性震颤等运动症状为主的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多种途径共同参与了帕金森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褪黑素(MT)是人体内天然存在的抗氧化活性物质,大量的体内、体外实验均表明褪黑素对于帕金森病具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褪黑素补充剂对帕金森病的治疗效果与其抗氧化应激、保护线粒体、抗炎、抗毒性蛋白堆积、抗凋亡以及调节自噬等功能密切相关。临床上,褪黑素已被应用于治疗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本文通过对帕金森病的病理生理机制进行总结,重点阐述褪黑素用于治疗帕金森病患者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褪黑素 帕金森病 氧化应激 线粒体 神经炎症 快速睡眠行为障碍
下载PDF
快速眼动睡眠发生机制及相关疾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郭若一 韩嫣 郭艺芳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75-578,共4页
快速眼动(REM)睡眠是由脑干、前脑和下丘脑的多个神经递质系统相互协作来产生并维持的。此过程的核心区域位于蓝斑下核。REM睡眠时,谷氨酸能蓝斑下核细胞激活,使得GABA和甘氨酸释放进入骨骼肌运动神经元,产生睡眠瘫痪。REM睡眠的时限受... 快速眼动(REM)睡眠是由脑干、前脑和下丘脑的多个神经递质系统相互协作来产生并维持的。此过程的核心区域位于蓝斑下核。REM睡眠时,谷氨酸能蓝斑下核细胞激活,使得GABA和甘氨酸释放进入骨骼肌运动神经元,产生睡眠瘫痪。REM睡眠的时限受控于脑干及下丘脑中的多个通路,探索这些通路与蓝斑下核的关系十分重要。本文综合探讨了现有研究对健康REM睡眠产生机制以及异常REM睡眠(如发作性睡病和REM睡眠行为障碍)产生机制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睡眠 猝倒症 发作性睡病 快速睡眠行为障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