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文化的美学智慧 被引量:3
1
作者 陈望衡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1-8,76,共9页
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中华文化是最具美学智慧的。它是诗性的文化,具有审美性。它的许多重要命题都通向美学之思。我们可以从"山下有火"、"文明以止";"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立象以尽意"、"... 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中华文化是最具美学智慧的。它是诗性的文化,具有审美性。它的许多重要命题都通向美学之思。我们可以从"山下有火"、"文明以止";"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立象以尽意"、"得意忘言";"象外之象"、"味外之旨"等中国哲学的重要命题推演出中华民族对美的独特理解,即美在文明;美在大化;美在忘象;美在境界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 美学智慧 文明 大化 境界
下载PDF
易道的显现与感通:以“象”为枢机的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董春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6期49-54,152,共7页
在易学中,道与器之间有分别而不相离,二者之分别就在"形"上,故《系辞传》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著之前为道,形著之后为器,形著这个过程便是"象"。故"象"乃是体悟和理解易道... 在易学中,道与器之间有分别而不相离,二者之分别就在"形"上,故《系辞传》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著之前为道,形著之后为器,形著这个过程便是"象"。故"象"乃是体悟和理解易道的枢机。《周易》以阴阳的变化展现道体,这一过程称之为"见象"。"见象"乃是道体由"寂然不动"到"感而遂通"的关键环节。故易之象,可上通于道,下及于物,人通过"观象"去成己、成物。但值得注意的是,一旦"象"被人们所观,它就成了一个已论之物,那么它就会被局限、被限定。故我们最终还需要通过"损之又损"的活动对其进行还原,向道回归,而这一活动便是"忘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易道
下载PDF
“得意忘言”论的美学转换考辨 被引量:1
3
作者 徐文英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136-141,共6页
魏晋玄学的“得意忘言”论对我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一些学者在对哲学命题“得意忘言”论进行蔓学转换时,无视或忽视美学与哲学两个领域中言意问题的重大差异,明显表现出重意轻言、重意轻象的倾向。其实,“得意忘言”作为魏... 魏晋玄学的“得意忘言”论对我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一些学者在对哲学命题“得意忘言”论进行蔓学转换时,无视或忽视美学与哲学两个领域中言意问题的重大差异,明显表现出重意轻言、重意轻象的倾向。其实,“得意忘言”作为魏晋玄学命题之一,有其历史与逻辑的合理性,但从美学角度看,则“得意”既不能完全“忘言”,也不能完全“忘象”,因为在审美活动中,意、言、象三者是相交相融、不可分割的审美统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得意言”论 得意 美学转换
下载PDF
古代诗歌的意象特征——古代文学鉴赏探讨之二
4
作者 杨槐 《昆明学院学报》 1991年第3期71-76,共6页
艺术形象问题,古今中外,都是文艺创作及文艺理论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形象问题,理论的探讨与总结形成了“意象说”。它发端于先秦,继以魏晋的哲学理论,诞生于南北朝的文艺批评及理论研究,发展于唐宋且在创作实践上产... 艺术形象问题,古今中外,都是文艺创作及文艺理论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形象问题,理论的探讨与总结形成了“意象说”。它发端于先秦,继以魏晋的哲学理论,诞生于南北朝的文艺批评及理论研究,发展于唐宋且在创作实践上产生了丰硕成果,总结并完善于近代。“意象”说与西方有关艺术形象的理论相通而不相同,有着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说,掌握住中国古代诗歌创造艺术形象的基本要求及基本特征是十分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 意境
下载PDF
中国传统人物绘画中的“以形写神”再考
5
作者 芦甲川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38-40,共3页
历代以来,"以形写神"论在中国传统人物绘画审美之中影响深远,其本是顾恺之在《论画》一文中所述的摹写要法,但后世绘画多将其奉为创作之法来释读引注,令其原意过度消隐。在发扬传统文化的今天,对于影响甚广的史论,仍需要去正... 历代以来,"以形写神"论在中国传统人物绘画审美之中影响深远,其本是顾恺之在《论画》一文中所述的摹写要法,但后世绘画多将其奉为创作之法来释读引注,令其原意过度消隐。在发扬传统文化的今天,对于影响甚广的史论,仍需要去正本清源,明其根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物绘画 以形写神 得以 风骨
下载PDF
试论中国古代审丑意识对于本土动画的启发
6
作者 万潇潇 《魅力中国》 2011年第15期60-61,共2页
对于现代的创作者来说,生动的意义也许超过了单纯审美的意义,打破固定的“审美”概念,从丑学中得到创意的启示,从美丑对应中获得生动的创意灵感,这也许既是本土传统传承,也是未来创作的希望。
关键词 东方 审丑意识 庄子 “道” “得意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