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性现象学的研究领域与研究方法 被引量:16
1
作者 倪梁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8,23,共9页
"心性现象学"包含两个方面的其一,它以意识及其本质、心的逻辑、"心的秩序"或"心之理"为其研究对象,即是说,在内容上它是事关"心性"的;其二,它以现象学的结构描述和发生说明为其基本研究方法,... "心性现象学"包含两个方面的其一,它以意识及其本质、心的逻辑、"心的秩序"或"心之理"为其研究对象,即是说,在内容上它是事关"心性"的;其二,它以现象学的结构描述和发生说明为其基本研究方法,这意味着,在方法上它是事关"现象学"的。心性现象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在反思的目光中,通过观念直观来把握心识的本质因素与诸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这种本质联系既意味着各个本质因素在静态结构方面的联系,也意味着它们在发生历史方面的联系。与之相应的方法是横向本质直观和纵向本质直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质 现象学 纵横意向性 纵横本质直观
下载PDF
也谈“唯务折衷”——刘勰《文心雕龙》的研究方法新论 被引量:7
2
作者 高华平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10,共6页
“唯务折衷”是刘勰《文心雕龙》的基本研究态度和方法 ,过去学者一般以为它就是儒家的“折中”方法。这是不确切的。“唯务折衷”的“折衷” ,乃折之于“素心” ,即以研究主体独立、公正的主体精神去进行学术研究和鉴赏判断。刘勰之所... “唯务折衷”是刘勰《文心雕龙》的基本研究态度和方法 ,过去学者一般以为它就是儒家的“折中”方法。这是不确切的。“唯务折衷”的“折衷” ,乃折之于“素心” ,即以研究主体独立、公正的主体精神去进行学术研究和鉴赏判断。刘勰之所以会形成这样一种“折衷”说 ,与当时哲学思想界佛学取代玄学地位而注重心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雕龙》 折衷
下载PDF
净影慧远禅义思想初探
3
作者 于海谛 《中国宗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0-61,共2页
慧远(523-592),因长居长安净影寺,故称净影慧远。他将心识活动的三种基本特征视为论述修行的理论框架,以此会通了毗昙、成实、《起信论》的心数理论,进而归纳了三种基本的禅义关系,作为其论述修行法门与经论思想的理论基础。净影慧远所... 慧远(523-592),因长居长安净影寺,故称净影慧远。他将心识活动的三种基本特征视为论述修行的理论框架,以此会通了毗昙、成实、《起信论》的心数理论,进而归纳了三种基本的禅义关系,作为其论述修行法门与经论思想的理论基础。净影慧远所述禅义思想体现了佛教中国化的内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影慧远 佛教中国化 经论 《起信论》 居长安 内在需求 修行
原文传递
谈婴宁形象的塑造及其意义 被引量:5
4
作者 刘加夫 《蒲松龄研究》 2000年第2期53-55,73,共4页
关键词 思想意蕴 作品 《聊斋志异》 蒲松龄 叙述 形象 呈现 意义 目的
全文增补中
论佛教空观理论对张说及其诗歌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张海沙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1-51,共11页
张说是初盛唐转折时期文坛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也是初盛唐佛教传播中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佛教经典《般若心经》对张说产生重要影响。张说接受佛教空幻观及禅门的定慧观,形成自己脱略外形、重内在精神表现的诗学思想。张说的诗歌创作... 张说是初盛唐转折时期文坛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也是初盛唐佛教传播中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佛教经典《般若心经》对张说产生重要影响。张说接受佛教空幻观及禅门的定慧观,形成自己脱略外形、重内在精神表现的诗学思想。张说的诗歌创作形象地表现了万法归心、心识为幻的观念,诗歌表现出诗禅融合的倾向,追求一种悠远的境界。对于从初唐时期的注重诗歌形式到盛唐时期的文质彬彬起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说 《般若经》 空观 诗学思想 诗禅结合
原文传递
参话禅理路溯源
6
作者 聂清 《中国佛学》 2023年第1期90-98,共9页
通过分析参话禅的理论预设,可以发现它对心识问题的见解及相应解决思路,与中唐时期的禅学以及初期禅学高度契合。由此可以推知,在不同时期的主流禅宗立场之间存有理路上的贯通。
关键词 参话禅 楞伽师
下载PDF
第九识的建立及争议
7
作者 陈兵 《法音》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6-11,共6页
关键词 中国佛教 如来藏 俗谛 佛经
原文传递
唯识相分理论的现代意义——以“所缘缘”义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徐湘霖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1-45,共5页
唯识学上讲的认识对象(境),与我们日常经验所感知的不同。它不是指客观存在物,没有独立性和实在性,而是与人的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因为心识具有“了别”的识变功能,能显现一切境相。心识所显现的境相只是外在客观对象物的一种相... 唯识学上讲的认识对象(境),与我们日常经验所感知的不同。它不是指客观存在物,没有独立性和实在性,而是与人的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因为心识具有“了别”的识变功能,能显现一切境相。心识所显现的境相只是外在客观对象物的一种相似之境,而非实在之境。其所显现的似境,皆为诸识所缘,是认识之相分。诸识所变之似境,不仅是一重所缘缘(相分之境),也不仅是一重本质相分和影像相分,而是无数重主客体相关相入之境,是无数重影像之影像。就存在而言,这种相似之境,它是有别于本然意义上的存在,是一种为人的存在,对人显示某种意向意义的存在。佛教的唯识学是关于思维和认识的科学。唯识学对于人类现象学的揭秘,对于我们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分理论 似境 佛教 “所缘缘”
原文传递
中国佛教心性论之演变与特色 被引量:1
9
作者 李远杰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120-125,共6页
中国佛教心性论有其自身的理论演化脉络,大致经历了中观性空论、佛性恒有论和真常唯心论三大阶段。中国佛教对心性的理解表现出不断向内在深入,向本心提升的趋向,并由此形成了佛教独具特色的万法唯心、心境不二、体相圆融的本体论思... 中国佛教心性论有其自身的理论演化脉络,大致经历了中观性空论、佛性恒有论和真常唯心论三大阶段。中国佛教对心性的理解表现出不断向内在深入,向本心提升的趋向,并由此形成了佛教独具特色的万法唯心、心境不二、体相圆融的本体论思维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空 佛性
原文传递
名言与心识:《齐物论释》对佛教语言哲学的阐发
10
作者 王颂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5-53,123,124,共11页
《齐物论释》是章太炎的重要哲学著作。本文聚焦于该著作探讨的“名言”问题,将其还原到佛教思想史和庄学的脉络,比较分析毗昙、中观、唯识和如来藏各系对语言问题的论述,以及章氏对上述派别思想的吸收与阐发。本文还以语言问题为线索,... 《齐物论释》是章太炎的重要哲学著作。本文聚焦于该著作探讨的“名言”问题,将其还原到佛教思想史和庄学的脉络,比较分析毗昙、中观、唯识和如来藏各系对语言问题的论述,以及章氏对上述派别思想的吸收与阐发。本文还以语言问题为线索,分析《齐物论释》中提及的僧肇、华严宗与《庄子》的关系,判别章氏结论的得失。本文认为,《齐物论释》借鉴佛教哲学而多有创新,其哲学价值值得重视。如以“平等”释“齐物”,以语言的“平等性”为“平等”的形而上学基础,以佛教心识说来统摄名言等说法都超出了前人的范围,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太炎 《齐物论释》 名言 语言问题
原文传递
目观与心识的审美融通——《文心雕龙》潜存的文图关系理论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坤 《学术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6-81,共6页
目观和心识是《文心雕龙》中一对紧密联系、相互融通的审美范畴,可从三个维度做细致阐发:就文章的源发而言,可见的物象经过作家的创造变成了可读的语象;就文章的创构而言,作家只有深入开掘内心,才能使其篇章展现麟凤龙虬般的文采;就文... 目观和心识是《文心雕龙》中一对紧密联系、相互融通的审美范畴,可从三个维度做细致阐发:就文章的源发而言,可见的物象经过作家的创造变成了可读的语象;就文章的创构而言,作家只有深入开掘内心,才能使其篇章展现麟凤龙虬般的文采;就文章的欣赏而言,古来作者的肉身早已不可见,但读者却可以即文求理,入其情想见其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象 语象 目观 文图关系
下载PDF
“自证分”略论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湘霖 《法音》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16,共11页
“四分说”是关于心识认知的结构与功能的理论。有关“四分”的问题,古来就有四家之说,如安慧仅立自证分,称为一分家;难陀立见、相二分,称为二分家;陈那立见、相、自证三分,称为三分家;护法立见、相、自证、证自证分四分,称为... “四分说”是关于心识认知的结构与功能的理论。有关“四分”的问题,古来就有四家之说,如安慧仅立自证分,称为一分家;难陀立见、相二分,称为二分家;陈那立见、相、自证三分,称为三分家;护法立见、相、自证、证自证分四分,称为四分家,故有“安难陈护.一二三四”之说。其实,四家之说不过是代表了唯识诸家对于心识结构及功能认识的一个渐进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渐进过程 分家 功能 结构 陈那 护法
原文传递
走近身心识君复——怀念程君复先生
13
作者 李劲祥 《统一论坛》 2009年第6期52-54,共3页
程君复,1936年出生于江苏南京;1949年随父母到台湾,先后就读于台北国语实验小学和建国中学;1957年考入东吴大学学习法律,翌年随家人移民美国,在美国蒙大拿大学读书;1961年大学毕业后应征入伍,在驻韩美军部队服役两年,退役后,... 程君复,1936年出生于江苏南京;1949年随父母到台湾,先后就读于台北国语实验小学和建国中学;1957年考入东吴大学学习法律,翌年随家人移民美国,在美国蒙大拿大学读书;1961年大学毕业后应征入伍,在驻韩美军部队服役两年,退役后,进入美国天普大学继续深造并获得数学教育博士学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念 大学学习 实验小学 应征入伍 大学毕业 驻韩美军 博士学位
下载PDF
实体、心识与超越——佛教时间观的哲学省思
14
作者 龚晓康 杨荔薇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5-50,共6页
佛教以缘起性空作为理论基础,认为物理时间离不开事物的运动,其中并无时间实体的存在。唯识学进而把物理时间还原为心识的功能,认为现象世界不过是众生心识的变现,时间是依于色法(物理现象)与心、心所法(心理现象)假立的表象形式。凡夫... 佛教以缘起性空作为理论基础,认为物理时间离不开事物的运动,其中并无时间实体的存在。唯识学进而把物理时间还原为心识的功能,认为现象世界不过是众生心识的变现,时间是依于色法(物理现象)与心、心所法(心理现象)假立的表象形式。凡夫因为无明障蔽的原因,虚妄地以为时间具有实体的性质或者有超时间实体的存在;圣者破除了对于实体的执着,不再为时间幻相所束缚。就此而言,佛教时间观并非纯粹的思辨问题,而是关乎心性超越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 实体 超越 中观 解脱 涅槃
原文传递
苍蝇面馆——心识愿者H9源思祈实验档案
15
作者 映川 《钟山》 2018年第5期61-79,共19页
我,站在她的身边,当然,她看不到我。她在三分钟之前已经把一瓶半氯美扎酮倒进嘴里,她吃药的样子很轻松,像吃巧克力豆一样。她坐在沙发上,发了一会儿呆,再环顾四周,仿佛最后看一眼人间的景象,眼里却无半点留恋。她躺下了,闭上... 我,站在她的身边,当然,她看不到我。她在三分钟之前已经把一瓶半氯美扎酮倒进嘴里,她吃药的样子很轻松,像吃巧克力豆一样。她坐在沙发上,发了一会儿呆,再环顾四周,仿佛最后看一眼人间的景象,眼里却无半点留恋。她躺下了,闭上眼睛,做出要睡觉的样子,事实是她很快睡去了,而且将永远睡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档案 实验 面馆 苍蝇 巧克力
原文传递
失忆之城——心识愿者M11汪有识实验档案
16
作者 杨映川 《十月》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3-118,共16页
没有人知道一个人的记忆究竟隐匿着何其深邃且难以预见的秘密和黑暗,也无人知晓的是,记忆中究竟有多少诠释爱和善良的结晶和玄藏。
关键词 档案 实验 失忆 记忆 秘密 深邃
原文传递
宗舜法师佛教知识问答录(五)
17
作者 宗舜法师 《佛教文化》 2019年第6期119-122,共4页
【第二十八问】:“生活禅”、“活在当下”、“欢喜自在”、“离苦得乐”等理念的推广,是否有可能成为对现实中不公平现象的妥协?菩萨低眉和金刚怒目又该如何去理解?宗舜法师:外在的境界都是我们心识的幻化,可以说它是我们招感的。
关键词 生活禅 不公平现象 法师 活在当下 金刚怒目 问答录 自在
原文传递
玄奘新译与真谛旧译两者唯识要义之比较
18
作者 慧仁 《浙江佛教》 2005年第2期51-60,共10页
玄奘唯识新译与真谛唯识旧译,两者在前八识学说上没有多大的本质不同,最大的差异在于旧译立第九识,其目的在于混合唯识与如来藏,这与印度唯识本义是不同的。考其原因,实为解决净依问题,一则是因为对唯识在认识与方法论上尚未完备... 玄奘唯识新译与真谛唯识旧译,两者在前八识学说上没有多大的本质不同,最大的差异在于旧译立第九识,其目的在于混合唯识与如来藏,这与印度唯识本义是不同的。考其原因,实为解决净依问题,一则是因为对唯识在认识与方法论上尚未完备之故。因此与玄奘新译之主要区别反映在心识结构与心性理论、心性解脱理论、种姓、判教思想以及对依他起性质判定等问题上。总之可以认为真谛是用如来藏思想来解释唯识;玄奘新译唯识学是完备的唯识体系,它反映了印度唯识思想体系成熟时的思想意蕴,同时也体现了玄奘于唯识认识与方法论之贡献。所以他们之间的不同是两种思想体系间的差异。以往研究者认为新旧唯识是唯识观上无相与有相之差别的认识,其实是没有发现问题的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奘 思想体系 性理论 思想意蕴 发现问题 如来藏 方法论 研究者 印度 判教
下载PDF
宗炳的神不灭论思想
19
作者 张敬川 《宜春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22-27,共6页
宗炳是庐山慧远的俗家弟子,他继承并发展了慧远的神不灭论思想,作《神不灭论》一文阐释其观点及理论依据。宗炳结合当时佛教义学的核心内容,具体阐明了神、心、识、情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从神不灭推出了人必成佛的结论。他认为每个人都... 宗炳是庐山慧远的俗家弟子,他继承并发展了慧远的神不灭论思想,作《神不灭论》一文阐释其观点及理论依据。宗炳结合当时佛教义学的核心内容,具体阐明了神、心、识、情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从神不灭推出了人必成佛的结论。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识神,在未成佛之前识神处于染的状态,修行就是澄净识神的过程。当人的识神完全清净时便是涅槃的状态。既然人人都有不灭的识神,并最终可以通过修行使识神澄净,这就意味着人人都可以成佛。这一思想与涅槃佛性思想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炳 《神不灭论》
下载PDF
心识四蕴 音声相合——《心经》的漂移说解读之十五
20
作者 李森 《作家》 2017年第8期79-81,共3页
心识四蕴即受、想、行、识。心识四蕴音声相合,与色蕴和鸣。心识四蕴犹如四只鸟儿带着自己的色身鸣叫——“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关键词 经》 音声 解读 漂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