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参皂甙Rg1诱导骨髓干细胞游走分化促进家兔心肌梗死后心肌血管内皮细胞再生的研究 被引量:37
1
作者 王宁元 吕传江 +2 位作者 陈学海 凑口信也 藤原久义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916-919,共4页
目的观察人参皂甙Rg1能否促进骨髓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进而缩小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方法将家兔从髂骨处抽取骨髓液用赤色荧光色素DiI进行标记后输回家兔体内,然后将其制成心肌梗死模型。分为对照组和人参皂甙Rg1治疗组,测定两... 目的观察人参皂甙Rg1能否促进骨髓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进而缩小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方法将家兔从髂骨处抽取骨髓液用赤色荧光色素DiI进行标记后输回家兔体内,然后将其制成心肌梗死模型。分为对照组和人参皂甙Rg1治疗组,测定两组家兔缺血1周和2周末的左室功能及2周末的心肌梗死面积。使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了心肌缺血部位来自骨髓细胞的DiI阳性细胞率和血管内皮细胞的CD31阳性细胞率。另外还测定了心肌缺血及再灌注期间心肌间质的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水平。结果治疗组CD31染色阳性细胞中同时呈现DiI阳性的细胞比率明显增加,心肌间质G-CSF的浓度明显提高,心功能明显好转,心肌梗死面积明显缩小。结论人参皂甙Rg1通过刺激心肌局部组织分泌G-CSF而诱导骨髓细胞游走至心肌组织进而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内皮细胞的再生直接对缺血心肌组织的毛细血管再生及血流供应的维护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管再生 骨髓干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G—CSF 人参皂甙RG1 内皮细胞再生 心肌梗死模型 心肌血管 细胞分化
下载PDF
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建立方法选择及心电图表现 被引量:23
2
作者 王勇 高大中 +7 位作者 殷跃辉 佘强 高翠菊 赵江龙 谭勇 唐永岗 陈运清 李攀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11年第6期525-529,I0004,共6页
目的探讨构建心肌梗死模型的大鼠左冠状动脉结扎位置及心电图特点。方法 SD大鼠经麻醉后,气管切开插管及连通呼吸机,打开左侧胸腔后分别在距离左心耳尖端约2 mm水平处(低位结扎组)与在距主动脉根部约3 mm处(高位结扎组)结扎左冠动脉,... 目的探讨构建心肌梗死模型的大鼠左冠状动脉结扎位置及心电图特点。方法 SD大鼠经麻醉后,气管切开插管及连通呼吸机,打开左侧胸腔后分别在距离左心耳尖端约2 mm水平处(低位结扎组)与在距主动脉根部约3 mm处(高位结扎组)结扎左冠动脉,假手术组除不结扎冠脉外步骤同低位结扎组,术前术后分别行心电图检查,且4周后取出心脏行病理学检查及测定心肌梗死面积。结果高位结扎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约55.5%,总存活率13.3%;低位结扎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约36.2%,总存活率66.7%;假手术组大鼠无心肌梗死,存活率100%。大鼠体表心电图在非心肌梗死者QRS-T波群呈成"M"型波,在心肌梗死者R波与T波融合成高大的帐篷状单波,无明显ST段。4周后心肌组织形态学特点符合心肌梗死的病理改变。结论距大鼠主动脉根部约3 mm结扎左冠状动脉,不能满足实验需要;距离左心耳尖端约2 mm水平结扎左冠状动脉,能满足实验需要;大鼠的体表心电图无明显ST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D大鼠 心肌梗死模型 心电图
下载PDF
大鼠心肌梗死模型构建和评价方法的改良 被引量:19
3
作者 杨涛涛 肖颖 +5 位作者 奚赛飞 马毅超 方明笋 寿旗扬 潘永明 陈民利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2期46-51,I0004,共7页
目的优化和改良大鼠心肌梗死模型的构建和评价方法,提高模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方法取雄性SD大鼠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在模型的构建过程中从麻醉、插气管、保温、手术操作、术后护理等环节进行优化和改进,并观察不同... 目的优化和改良大鼠心肌梗死模型的构建和评价方法,提高模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方法取雄性SD大鼠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在模型的构建过程中从麻醉、插气管、保温、手术操作、术后护理等环节进行优化和改进,并观察不同的麻醉方法和术后时间对心肌梗死程度的影响,用不同的染色方式进行心肌梗死模型的评价。结果对比大鼠心肌梗死模型构建过程中各组大鼠麻醉时间、术后恢复以及心肌梗死面积的结果,戊巴比妥钠是更合适的麻醉药;结扎手术后时间对模型心肌梗死范围无明显影响(P>0.05),但心肌缺血危险区面积随术后时间的延长明显减少(P<0.01);TTC与依文思蓝双重染色相对TTC染色能明显观察到心肌缺血危险区和梗死区范围。结论优化和改进后的大鼠心肌梗死模型,提高了动物福利,制备和评价方法更加客观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心肌梗死模型 方法 改良
下载PDF
兔心肌梗死模型的建立及心功能的超声评价 被引量:13
4
作者 董安平 韩克 +1 位作者 马爱群 崔长琮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8期964-966,共3页
目的 建立简单、有效的兔心肌梗死模型及梗死后重构心肌心功能的检测。方法 不用气管插管和呼吸机 ,经胸骨左缘切口开胸 ,保持胸膜腔完整 ,缝扎左室支 ;存活 6周后 ,不用麻醉 ,兔在清醒状态下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其心功能并与有创检查结... 目的 建立简单、有效的兔心肌梗死模型及梗死后重构心肌心功能的检测。方法 不用气管插管和呼吸机 ,经胸骨左缘切口开胸 ,保持胸膜腔完整 ,缝扎左室支 ;存活 6周后 ,不用麻醉 ,兔在清醒状态下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其心功能并与有创检查结果比较。结果 围手术期死亡率 2 3 .1% ,与假手术组相比 ,6周后冠脉结扎组左室增大 ,左室收缩舒张功能受损 ,病理检查示心肌梗死存在 ,梗死面积平均为 2 6.6% ,有统计学差异 ;且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与有创检查结果及心肌梗死面积比较 ,具有相关性。结论 本法成功建立了兔心肌梗死模型 ,具有简便、实用、成功率高之特点 ;超声心动图为兔心功能的检测提供了可靠、可随访的无创伤性检查方法。兔可作为有关心肌梗死临床研究模型所用合适动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模型 心功能 心动超声 评价
下载PDF
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最佳时间段的选择 被引量:13
5
作者 赵嫣 葛均波 +6 位作者 张少衡 钱菊英 孙爱军 王克强 史剑慧 胡凯 邹云增 《中国临床医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2-195,共4页
目的:讨论心肌梗死后经冠脉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的最佳时间段.方法: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观察心肌梗死后1d、1周、2周及4周心脏的组织学改变,并且分别在心肌梗死后1d(n=10)、1周(n=10)、2周(n=10)及4周(n=10)非选择性经冠脉内移植骨髓... 目的:讨论心肌梗死后经冠脉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的最佳时间段.方法: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观察心肌梗死后1d、1周、2周及4周心脏的组织学改变,并且分别在心肌梗死后1d(n=10)、1周(n=10)、2周(n=10)及4周(n=10)非选择性经冠脉内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或PBS,4周后观察梗死面积大小及瘢痕厚度.超声心动图观察移植前后心功能和重构指标变化.结果:心肌梗死后1d炎症反应最严重,4周时瘢痕扩展并变薄(P<0.05).心肌梗死后1周及2周,细胞移植组梗死面积缩小,胶原厚度增加最明显(P<0.05);2周组心功能改善最明显(P<0.05);1周组其次(P<0.05).结论:心肌梗死后1~2周进行骨髓干细胞移植得益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移植治疗 时间段 最佳 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 骨髓干细胞移植 心肌梗死模型 梗死面积 组织学改变 超声心动图 心功能改善 非选择性 瘢痕厚度 指标变化 炎症反应 死后 PBS 冠脉内 移植前
下载PDF
丹红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大鼠炎症反应和心肌形态学的影响 被引量:15
6
作者 施洋 候宝林 +1 位作者 樊登峰 樊官伟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2602-2607,共6页
目的:研究丹红注射液(DHI)对急性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模型大鼠心肌保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假手术组(生理盐水,肌内注射)、模型组(生理盐水,肌内注射)和DHI组(0.76 mL/kg,肌内注射),每组10只。... 目的:研究丹红注射液(DHI)对急性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模型大鼠心肌保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假手术组(生理盐水,肌内注射)、模型组(生理盐水,肌内注射)和DHI组(0.76 mL/kg,肌内注射),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采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法复制心梗模型。造模成功后,各组大鼠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14 d。在术后24、48 h,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给药14 d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C反应蛋白(CR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超声仪观察各组大鼠左心室室壁运动变化情况,并结合苏木精-伊红染色及MASSON染色进行心肌形态学分析。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在术后24 h血清中LDH、CK、CK-MB水平显著升高(P<0.05);给药14 d后血清中IL-1β、CRP、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5),左心室前壁几乎无波动,且心肌组织中仅有少量心肌细胞存活,出现细胞体积增大、排列松散,细胞核固缩或溶解等变化,心梗面积百分比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DHI组大鼠在术后48 h血清中LDH、CK、CK-MB水平显著降低(P<0.05);给药14 d后血清中IL-1β、CRP、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左心室扩张程度明显减轻,心室壁增厚且出现波动,心肌纤维化程度降低,心肌细胞坏死数量减少,心梗面积百分比显著降低(P<0.05)。结论:DHI可通过降低心肌酶谱和炎症因子水平抑制心肌纤维化,从而改善心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红注射液 心肌梗死模型 心肌酶谱 炎症因子 形态学分析 大鼠
下载PDF
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制作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2
7
作者 徐铭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12年第2期48-49,共2页
大鼠心肌梗死模型是研究人类心肌梗死的重要工具,目前国内外报道的模型制作方法很多,但制备模型过程中动物的死亡率很高。本文分析了实验动物的选择、麻醉、气管插管及呼吸道护理、呼吸机的选择及设置、开胸体位及方式、冠脉结扎位置、... 大鼠心肌梗死模型是研究人类心肌梗死的重要工具,目前国内外报道的模型制作方法很多,但制备模型过程中动物的死亡率很高。本文分析了实验动物的选择、麻醉、气管插管及呼吸道护理、呼吸机的选择及设置、开胸体位及方式、冠脉结扎位置、术后护理等操作过程中的细节对大鼠存活率的影响,以便为提高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制作的成功率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心肌梗死模型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冠脉结扎法大鼠心肌梗死模型的改进 被引量:11
8
作者 陈学娟 范金茹 +4 位作者 廖建萍 陈彤 王建湘 熊杜 刘小瑗 《中国中医急症》 2014年第10期1806-1807,1865,共3页
目的通过改良冠脉结扎法,建立一种成功率和成活率皆高的大鼠心肌梗死模型。方法 40只SD雄性大鼠,通过综合优化实验大鼠选择、麻醉剂选择、人工呼吸管理、冠脉结扎、术后保温及抗感染等方法改良造模。结果成功建立了大鼠心肌梗死模型。术... 目的通过改良冠脉结扎法,建立一种成功率和成活率皆高的大鼠心肌梗死模型。方法 40只SD雄性大鼠,通过综合优化实验大鼠选择、麻醉剂选择、人工呼吸管理、冠脉结扎、术后保温及抗感染等方法改良造模。结果成功建立了大鼠心肌梗死模型。术后1 d大鼠存活率为92.50%,3只死亡,分别死于肺损伤、心律失常和麻醉过度;1周后存活率为90.00%。结论综合优化各种因素、改进制模方法能够提高大鼠心肌梗死模型成功率并降低大鼠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模型 大鼠 冠脉结扎
下载PDF
黄芩苷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马萍 纪中 +2 位作者 戚汉平 曹永刚 黄伟 《中国民间疗法》 2015年第5期92-93,共2页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继肿瘤之后威胁全人类健康的第二大疾患。其中因冠心病死亡的占其死亡总数的50%左右,且呈上升趋势,心肌梗死是冠心病中常见的严重类型。临床上寻找新的更有效、更安全、更经济的防治方法仍是研究的...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继肿瘤之后威胁全人类健康的第二大疾患。其中因冠心病死亡的占其死亡总数的50%左右,且呈上升趋势,心肌梗死是冠心病中常见的严重类型。临床上寻找新的更有效、更安全、更经济的防治方法仍是研究的热点问题。黄芩苷具有抗氧化、抗炎、保护缺血后受损心肌细胞的作用,临床上已经广泛运用于各种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大鼠 冠心病死亡 心血管疾病 细胞保护作用 心肌细胞 心肌保护 模型 细胞凋亡 心肌肌钙蛋白 心肌梗死模型
下载PDF
影响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存活率的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飞燕 李学文 仝凌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8年第7期862-863,共2页
关键词 心肌梗死模型 存活率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大鼠 心肌梗死动物模型 冠状动脉前降支 病理生理改变 病理生理变化
下载PDF
提高心肌梗死模型成功率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叶盛前 贠晓光 金晓明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7-149,共3页
目的探讨通过改进实验方法以提高制作心肌梗死模型的成功率。方法80只Wistar大鼠,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心肌梗死,分析麻醉、气管插管及呼吸道护理、开胸体位及方式、结扎位置等操作过程中的细节对大鼠存活率的影响。结果麻醉采用腹... 目的探讨通过改进实验方法以提高制作心肌梗死模型的成功率。方法80只Wistar大鼠,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心肌梗死,分析麻醉、气管插管及呼吸道护理、开胸体位及方式、结扎位置等操作过程中的细节对大鼠存活率的影响。结果麻醉采用腹腔注射水合氯醛(300mg/kg)、气管插管应用16G静脉留置针经口直视插管、开胸方式采用右侧卧位、于左心耳和肺动脉圆锥连线下方进针结扎,通过上述方法的改进,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制作成功率得到很大提高。结论随着对造模过程中相关问题的重视,提高了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制作成功率,为今后的实验研究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模型 大鼠 病理变化 成功率
下载PDF
逆行牵引改良气管插管法提高大鼠心肌梗死模型成功率 被引量:6
12
作者 晋金兰 韦建瑞 +2 位作者 郭键 吕荣贵 苏福娣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73-578,共6页
目的研究采用逆行牵引改良气管插管法提高大鼠心肌梗死模型造模成功率的实验方法。方法 125只SD雄性大鼠,采用逆行牵引改良气管插管法(逆行插管组)和经口气管插管法(经口插管组)建立人工气道,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模型。4... 目的研究采用逆行牵引改良气管插管法提高大鼠心肌梗死模型造模成功率的实验方法。方法 125只SD雄性大鼠,采用逆行牵引改良气管插管法(逆行插管组)和经口气管插管法(经口插管组)建立人工气道,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模型。4周后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心脏结构和心功能变化,采用Masson染色实验检测大鼠心脏胶原容积分数(CVF)。分析这两种气管插管方法、术中利多卡因的使用、手术操作过程中的细节问题、术中及术后护理事项等对大鼠模型成功率的影响。结果逆行牵引改良气管插管法建立大鼠人工气道的成功率为100%,明显高于传统的经口气管插管法(成功率为85%)。于左心耳与肺动脉圆锥连线下方2 mm进针结扎、结扎前滴1滴利多卡因到心脏表面减慢心率便于操作并预防心律失常、术中及术后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术中及术后保暖、预防伤口感染等方法,可提高大鼠心肌梗死模型的存活率。与正常大鼠比较,两组大鼠均出现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变小,左心室后壁代偿性肥厚,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心脏非心肌梗死区CVF增加;且两组间比较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逆行插管组心肌梗死模型造模成功率(76.7%)高于经口插管组(65.0%)。结论逆行牵引改良气管插管法的应用能够为大鼠心肌梗死模型的制作迅速备好人工气道,术中使用利多卡因、精准的血管结扎部位及合适的术中及术后护理对提高大鼠心肌梗死模型造模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行牵引改良气管插管法 心肌梗死模型 大鼠
下载PDF
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估介入栓塞法猪心肌梗死模型 被引量:5
13
作者 周炳元 杨俊华 +4 位作者 惠杰 杨向军 郑琳 李科 沈振亚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7期549-550,共2页
关键词 经胸超声心动图 心肌梗死模型 介入栓塞法 血流动力学状态 临床研究 节段运动 梗死心肌 梗死范围 心血管病
原文传递
衰老蛋白p66^(Shc)在成年小鼠心肌组织修复中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源 黄成珍 +2 位作者 陈厚早 聂宇 胡苗清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46-952,共7页
本研究组前期研究显示衰老蛋白p66^(Shc)在新生小鼠心肌再生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p66^(Shc)缺失会导致新生小鼠受损心肌再生能力减弱。本文旨在探讨p66^(Shc)蛋白在成年小鼠心肌梗死(简称心梗)后心肌损伤修复中的作用,以期为心梗... 本研究组前期研究显示衰老蛋白p66^(Shc)在新生小鼠心肌再生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p66^(Shc)缺失会导致新生小鼠受损心肌再生能力减弱。本文旨在探讨p66^(Shc)蛋白在成年小鼠心肌梗死(简称心梗)后心肌损伤修复中的作用,以期为心梗后心肌损伤治疗提供新的靶点。通过前降支结扎手术构建成年野生型(WT)和p66^(Shc)敲除(KO)小鼠心梗模型,比较分析两种小鼠心梗术后的生存率和心重体重比,用Masson染色检测受损心肌瘢痕化面积,用麦胚凝集素(wheat germ agglutinin, WGA)染色测定小鼠心梗后心肌细胞面积,用TUNEL染色检测心肌细胞的凋亡程度,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心肌肥厚常用标志物脑利尿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与野生型小鼠相比,p66^(Shc)KO小鼠心梗术后的生存率、心肌瘢痕化面积、心肌细胞凋亡、心重体重比无显著差异,而BNP蛋白表达水平下调。以上结果提示,与新生小鼠不同,衰老蛋白p66^(Shc)的缺失对成年小鼠心梗后心肌损伤修复没有显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66^(Shc) 成年小鼠 心肌梗死模型 心肌梗死修复
原文传递
开心胶囊抗大鼠心室重构的分子机制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庄丹 周迎春 +1 位作者 陈育尧 孙学刚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年第3期235-238,共4页
目的:观察开心胶囊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脏形态、舒张收缩功能变化的影响,探讨蛋白激酶C在心室重构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方法制作大鼠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开心胶囊组、卡托普利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开心胶囊组10 g/... 目的:观察开心胶囊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脏形态、舒张收缩功能变化的影响,探讨蛋白激酶C在心室重构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方法制作大鼠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开心胶囊组、卡托普利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开心胶囊组10 g/kg.d-1开心胶囊溶液灌胃,卡托普利组1 g/L卡托普利混悬液10 ml/kg.d-1灌胃,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正常饮水。常规饲养14周后,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评价大鼠心功能,大鼠心肌结缔组织染色,检测心肌细胞胞浆蛋白激酶C活性。结果:模型组大鼠心功能明显低于其他3组,心肌肥大、纤维化程度、非梗死区心肌细胞胞浆PKC活性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1)。开心胶囊组与卡托普利组对比心功能、心肌纤维化染色结果及心肌细胞内的PKC活性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开心胶囊抗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作用可能与其调节心肌细胞内的PKC活性有关,作用与卡托普利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心胶囊 心室重构 心肌梗死模型 蛋白激酶 大鼠 实验研究
下载PDF
实验性早期心肌梗死的肌红蛋白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姚季生 姚申 +2 位作者 应爱娣 颜召文 佘伟良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2年第2期49-51,F002,共4页
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制造早期(5分钟到24小时)心肌梗死模型.用抗肌红蛋白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技术(PAP法)观察大鼠心肌梗死区肌红蛋白脱失(缺染)情况,结果表明:冠状血管结扎后30分钟,梗死区少数心肌出现轻度不完全性缺染;结扎2-6小时,... 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制造早期(5分钟到24小时)心肌梗死模型.用抗肌红蛋白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技术(PAP法)观察大鼠心肌梗死区肌红蛋白脱失(缺染)情况,结果表明:冠状血管结扎后30分钟,梗死区少数心肌出现轻度不完全性缺染;结扎2-6小时,梗死区心肌缺染范围扩大呈带状、条状、片状;结扎lO-24小时,梗死区心肌缺染范围达全层,大部分属完全性缺染,与非梗死区分界清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肌红蛋白 早期心肌梗死 实验性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冠状动脉前降支 心肌梗死模型 大鼠心肌 PAP法 蛋白抗体 冠状血管 不完全性 梗死 心肌 结扎后
下载PDF
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何志裕 陆东风 《血栓与止血学》 2010年第6期244-249,共6页
目的研究脐带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体外分离、纯化及培养的条件,以建立稳定的体外培养体系,满足实验和临床的需要;探讨经尾静脉移植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健康... 目的研究脐带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体外分离、纯化及培养的条件,以建立稳定的体外培养体系,满足实验和临床的需要;探讨经尾静脉移植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健康育龄产妇正常分娩胎儿的脐带血42份,脐血随机分成3组:FBS(胎牛血清)未包被组、FBS包被组和mesencult培养基组。FBS未包被组和FBS包被组均使用含10%FBS的LG-DMEM培养基、mesencult培养基组使用专用来培养干细胞的mesencult培养基,与其添加物配合使用。3组均用Fi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MNC),将单个核细胞按密度1×108/ml接种于T25培养瓶中,置37℃饱和湿度含5%CO2孵育箱培养,72 h后全量换液,去除未贴壁细胞,以后均7 d换液1次。待细胞长到80%铺满瓶底时结束原代培养。按1∶1进行消化传代。观察不同培养条件对脐血MSCs生长的影响。取P2代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CD 29、CD 34、CD45、CD 105标志。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成MSCs移植组、假手术组和心肌梗死植组各12只,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心肌梗死后1周,经尾静脉注射脐血MSCs,4周后测定大鼠血流动力学。结果 42份脐血中单个核细胞原代培养,其中仅8份传代培养成功,而其中mesencult条件培养基有5份培养成功,明显高于FBS包被组(3份)和FBS未包被组(0份)。流式细胞仪检测第2代的脐血MSCs结果显示,P2代MSCs不表达或极弱表达CD 34,CD45造血细胞标志,稳定地高表达CD 29、CD 105间充质细胞相关的表面抗原标记。这与骨髓MSCs的表面抗原标志相一致。移植后4周,经血流动力学检测,与心梗组比较,MSCs移植组左室心功能明显改善(P<0.05)。结论将脐血单个核细胞以高密度(1×108cells/ml)接种在mesencult培养基中可以在体外成功培养出较纯化的脐血MSCs,其培养成功率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带血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 急性心肌梗死 大鼠 左室心功能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Heart Function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Mesenchymal Umbilical Cord Blood 条件培养基 脐血单个核细胞 MSCS移植 流式细胞仪检测 血流动力学检测 细胞原代培养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 表面抗原 心肌梗死模型 体外培养体系
下载PDF
蕨麻小型猪心梗模型的建立及梗死边缘区的基因表达谱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谭伟江 王静 +11 位作者 李想 李小辉 雷迁 黄家园 龚宝勇 李菁 陈智英 王剑 陈小红 王希龙 杨丰华 黄韧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58-566,共9页
目的建立应用蕨麻小型猪建立心肌梗死(心梗)的造模方法和具有临床意义的模型指标,探讨心梗边缘区的基因表达与代谢失偿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3只雄性蕨麻小型猪,随机分组,其中假手术对照组和心梗手术组各5只,不经任何手术处理的正常对照组... 目的建立应用蕨麻小型猪建立心肌梗死(心梗)的造模方法和具有临床意义的模型指标,探讨心梗边缘区的基因表达与代谢失偿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3只雄性蕨麻小型猪,随机分组,其中假手术对照组和心梗手术组各5只,不经任何手术处理的正常对照组3只。麻醉后在左前冠状动脉行靠近心尖的三分一降支主干支进行永久性结扎形成心肌缺血、梗死。术后4周进行心功能超声检测、采血并进行血清生化分析;安乐死后取梗死边缘区进行病理和基因芯片分析。结果超声图可见明显的心梗区域,数据显示心梗手术组的收缩末期左心室腔射血分数及短轴缩短率较假手术组分别降低32%和40%;血清中有谷草转氨酶、血清胆红素、乳酸脱氢酶等升高;病理切片显示梗死边缘区域的心肌纤维断裂、溶解,结缔组织增生,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增多;基因表达谱分析显示在梗死边缘区有2个调控心梗后重构和组织病理通路,3个炎症和免疫调节通路,8个脂肪、蛋白、糖能量代谢途径的基因表达有显著性改变。结论成功建立了蕨麻小型猪的心梗模型,其冠状动脉分支少,便于手术且成模稳定性,模型表征可与临床指标相吻合;模型梗死边缘区的基因表达谱特征与临床上代谢失偿表现有相同变化趋势,为心梗机理的研究提供了实验动物模型及心梗边缘区的具有参考价值的特征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蕨麻小型猪 心肌梗死模型 模型评价 梗死边缘区 基因表达谱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大鼠梗死心肌后的存活状况 被引量:3
19
作者 林楚伟 周胜华 +4 位作者 戴海鹰 邓平 黄红光 尹芝兰 关贤颂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41期6628-6632,共5页
背景:初步研究结果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但是其确切的治疗机制尚不清楚。有关移植后干细胞的存活状况及发挥作用时机的研究较少。目的: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梗死心肌后的存活状况。方法:密度梯度离... 背景:初步研究结果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但是其确切的治疗机制尚不清楚。有关移植后干细胞的存活状况及发挥作用时机的研究较少。目的: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梗死心肌后的存活状况。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制作大鼠心肌梗死模型80只,于心肌梗死后14 d,在心肌梗死周边区分4个点用微量注射器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移植干细胞后仍存活良好的70只大鼠,分别于移植后第3,5,7,10,14,20,28天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存活情况。结果与结论:移植后第3,5,7,10,14,20,28天免疫组化染色高倍视野(×400)内Brdu标记阳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分别为(36±12),(33±13),(28±9),(15±5),(5±3),0,0个。移植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整体呈下降趋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与移植天数呈负相关(r=-0.47,P<0.01),其中移植1周后下降明显,至第20天已无存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果可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大鼠梗死心肌后不能长期存活且不会转化为心肌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移植 急性心肌梗死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心肌梗死模型 细胞移植
下载PDF
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联合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在心肌梗死大鼠模型制作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马石楠 刘欣 +1 位作者 王友伟 安庆宝 《贵州医药》 CAS 2013年第8期691-693,共3页
目的观察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联合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在心肌梗死大鼠模型制作中的效果。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采用左冠状动脉结扎术制作心肌梗死模型。对照组单纯给予1%戊巴比妥钠30mg/kg腹腔注射麻醉;观察组给予1%戊巴比妥... 目的观察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联合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在心肌梗死大鼠模型制作中的效果。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采用左冠状动脉结扎术制作心肌梗死模型。对照组单纯给予1%戊巴比妥钠30mg/kg腹腔注射麻醉;观察组给予1%戊巴比妥钠30mg/kg腹腔注射联合1%利多卡因1mL局部浸润的麻醉方式。分别观察麻醉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戊巴比妥钠追加次数、手术时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麻醉维持时间明显延长(115.33±10.88 VS 128.58±3.82 min),手术时间明显缩短(51.75±5.22 VS 44.42±3.45min),并可明显减少手术过程中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麻醉起效时间(4.67±0.72VS 4.58±0.79min)、戊巴比妥钠追加次数和动物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联合利多卡因局部浸润可显著改善麻醉效果,减少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制作过程中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有利于完成心肌梗死大鼠模型的制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巴比妥钠 利多卡因 麻醉 实验动物学 心肌梗死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