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76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心肌梗塞尿激酶临床应用研究(1138例) 被引量:156
1
作者 ResearchGroupofNationalProject85-915-02-01(Correspondence:FuWaiHospi-tal,CAMS&PUMC,Beijing100037)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69-173,共5页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静脉法应用国产尿激酶(UK)不同剂量的疗效和副作用,以及延迟用药的疗效。(1)对1023例发病6小时以内的AMI患者随机分为:低剂量组[1.7万U(2.2万IU)/kg]539例和高剂量组...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静脉法应用国产尿激酶(UK)不同剂量的疗效和副作用,以及延迟用药的疗效。(1)对1023例发病6小时以内的AMI患者随机分为:低剂量组[1.7万U(2.2万IU)/kg]539例和高剂量组[2.3万U(3.0万IU)/kg]484例。两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67.3%和67.8%,4周病死率分别为9.5%和8.7%,各种严重并发症差异均无显著性,说明两组疗效相似,出血并发症在高剂量组略高于低剂量组,但差异无显著性。值得指出的是,在高剂量组有2例发生了致命性脑出血。认为1.7万U(2.2万IU)/kg是安全有效的剂量。(2)延迟治疗的效果,发病后6~12小时AMI患者115例[应用UK2.0万U(2.6万IU)/kg]与发病6小时内用药组相比:血管再通率低(40.0%对67.5%,P<0.001),4周病死率较高(13.9%对9.1%,但P>0.05);重度心力衰竭发生率也较高(13.0%对6.6%,P<0.02)。说明延迟治疗组疗效明显低于发病6小时内治疗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尿激酶 溶栓疗法
原文传递
黄芪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功能和氧自由基的影响及黄芪强心机制探讨 被引量:132
2
作者 陈立新 廖家桢 +2 位作者 郭维琴 于维杰 秦腊梅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41-143,共3页
对初次发病且发病后36h内收住冠心病监护室的43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采用黄芪口服液治疗,进行了4周心功能的动态观察。研究表明,黄芪(60g/d)可使AMI患者药后射血前期/左室射血时间(PEP/LVET)比... 对初次发病且发病后36h内收住冠心病监护室的43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采用黄芪口服液治疗,进行了4周心功能的动态观察。研究表明,黄芪(60g/d)可使AMI患者药后射血前期/左室射血时间(PEP/LVET)比值显著下降,优于基础治疗组;同时提高AMI患者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血浆过氧化脂质(LPO)含量,作用均优于基础治疗组;并证明了PEP/LVET比值与SOD活性、LPO含量的相关性。研究表明,黄芪抗氧自由基的作用可能是其强心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心肌梗塞 超氧化物歧化酶 过氧化脂质
下载PDF
血清肌钙蛋白I诊断急性心肌梗塞的研究 被引量:144
3
作者 张寄南 杨国平 +4 位作者 苏恩本 徐晋丹 卞智萍 马文珠 王敬良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379-382,共4页
用抗人心肌肌钙蛋白I(cTnI)单抗,建立酶联法检测血清cTnI,测健康人、室上性心动过速及陈旧性心梗患者的血清cTnI浓度为0~7μg/L(参照值)。重复检测差异小于8.7%,回收率100.1%。61例急性心肌梗塞... 用抗人心肌肌钙蛋白I(cTnI)单抗,建立酶联法检测血清cTnI,测健康人、室上性心动过速及陈旧性心梗患者的血清cTnI浓度为0~7μg/L(参照值)。重复检测差异小于8.7%,回收率100.1%。61例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血清cTnI均大于7μg/L。未溶栓患者胸痛后4~6小时血清cTnI上升,其峰值时间、上升曲线与CK-MB相似,峰值是参照值上限的24倍。cTnI在血清中持续升高至少5天。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病人血清cTnI峰值提前6小时,幅度增高。在溶栓治疗后8~12小时,cTnI显著高于溶栓未通或未溶栓(未自溶)病人(P<0.05)。作者认为,用抗人cTnI单抗检测血清cTnI是诊断AMI敏感与特异的指标之一。溶栓后连续检测cTnI还可能成为判断冠状动脉再通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肌钙蛋白 AMI 诊断
原文传递
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多中心临床试验1406例总结 被引量:138
4
作者 The collaborative study group for national multicenter clinical trial of urokinase thrombolytic therapy (Correspondence: Hu Dayi, Xu Zhimin. Beijing Red Cross Chao Yao Hospital, Beijing 100020)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76-179,共4页
为观察尿激酶天普洛欣(UKTP)经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收集协作组148家医院1994年11月至1996年4月经静脉UKTP溶栓治疗AMI患者1406例,观察临床疗效、副作用及病死率... 为观察尿激酶天普洛欣(UKTP)经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收集协作组148家医院1994年11月至1996年4月经静脉UKTP溶栓治疗AMI患者1406例,观察临床疗效、副作用及病死率等。其中124例行90分钟冠状动脉造影评价梗塞血管开通情况。结果:梗塞血管临床再灌注率为73.5%,90分钟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开通率为72.6%,5周总病死率为7.8%(109/1406),轻度出血10.2%(143/1406),中重度出血0.43%(6/1406),脑出血0.50%(7/1406)。老年(>65岁)甚至高龄(>75岁)患者溶栓及距发病超过6小时者,其用药仍然安全有效,UKTP合适的用药剂量可能为150万U左右。结果提示UKTP治疗AMI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尿激酶 溶栓疗法
原文传递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对比研究 被引量:140
5
作者 (Collaborative Research Group. Fu Wai Hospital,CAMS, Bei jing 100037)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7-19,共3页
37所医院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528例,随机分为尿激酶组(272例)和去纤酶组(256例)均为静脉法给药,尿激酶组并辅以阿司匹林和肝素,对比两组溶栓疗效。尿激酶组与去纤酶组比较:血管再通率分别为58.1%对40.6%(... 37所医院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528例,随机分为尿激酶组(272例)和去纤酶组(256例)均为静脉法给药,尿激酶组并辅以阿司匹林和肝素,对比两组溶栓疗效。尿激酶组与去纤酶组比较:血管再通率分别为58.1%对40.6%(P<0.001);4周病死率分别为8.1%对17.6%(P<0.005);出血并发症分别为11.0%对27.0%(P<0.001)。说明尿激酶组疗效明显优于去纤酶组,且出血并发症较少。血管再通者较血管未通者严重并发症和梗塞延展明显减少,明显降低急性期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尿激酶 去纤酶 溶栓疗法
原文传递
葛根素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浆内皮素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109
6
作者 李淑梅 刘斌 +1 位作者 陈海芬 宋伟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339-341,共3页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患者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与肾素活性(reninactivity,RA)、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患者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与肾素活性(reninactivity,RA)、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T-Ⅱ)的变化及葛根素对其影响。方法:将43例AMI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接受葛根素(23例)及极化液(20例)治疗,以放免法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期血浆ET、RA及AT-Ⅱ活性的变化。结果:AMI患者血浆ET、RA及AT-Ⅱ血活性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ET与RA及AT-Ⅱ间均存在着显著正相关(P<0.01);经葛根素治疗后血浆ET及RA、AT-Ⅱ在3天内恢复至正常,而经极化液治疗组血浆RA及AT-Ⅱ于7天方恢复接近正常,ET在14天才降至正常。结论:葛根素是对AMI患者异常反应的神经内分泌系统有重要调节作用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 急性 心肌梗塞 内皮素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葛根素抗心肌缺血及其机理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4
7
作者 刘启功 王琳 +3 位作者 陆再英 苟志平 蒋学俊 杨汉东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292-295,共4页
自的:探讨葛根素对心肌梗死(MI)犬心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方法:12只犬随机分成葛根素处理组(G组)和对照组(C组),建立急性MI模型,分别给予葛根素和生理盐水,共21d,冠状动脉(冠脉)结扎前、后不同时间点行冠脉造影,术前及... 自的:探讨葛根素对心肌梗死(MI)犬心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方法:12只犬随机分成葛根素处理组(G组)和对照组(C组),建立急性MI模型,分别给予葛根素和生理盐水,共21d,冠状动脉(冠脉)结扎前、后不同时间点行冠脉造影,术前及术后第22天查11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测量梗死面积及心肌血管面密度。结果:①G组梗死面积明显小于C组。②冠脉结扎后2h和22dG组侧支血管明显多于C组。③在MI急性期,血小板聚集性和血粘度较梗死前明显塔高,而葛根素能阻止上述改变。④G组缺血区和梗死区心肌毛细血管和供血血管面密度较C组明显增加。结论:葛根素能促进大冠脉侧支循环的开放和形成,抑制MI后血小板聚集和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对缺血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 心肌梗塞 心肌保护 血液流变学
原文传递
静脉注射重组人脑利钠肽对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患者的急性血流动力学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102
8
作者 李世强 傅向华 +5 位作者 刘君 谷新顺 张晶 樊欣娜 姜云发 苗青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3-27,共5页
目的前瞻性对比静脉注射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与硝酸甘油(NIT)对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AMI-CDF)患者的急性血流动力学效应及安全性。方法连续住院的42例发病在12~24h的前壁AMI-CDF的患者,随机分为静脉滴注rhBNP组(给予冲击... 目的前瞻性对比静脉注射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与硝酸甘油(NIT)对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AMI-CDF)患者的急性血流动力学效应及安全性。方法连续住院的42例发病在12~24h的前壁AMI-CDF的患者,随机分为静脉滴注rhBNP组(给予冲击量1.5μg/kg弹丸式静脉注射,随后以0.0075μg·kg^-1·min^-1维持静脉滴注3h,调整剂量0.015~0.030μg·kg^-1·min^-1维持静脉注射21h,然后停药观察6h)和静脉滴注射NIT组(10~100μg/min静脉注射24h,然后停药观察6h),每组21例。比较两组治疗30h内的有创血流动力学参数、尿量、相应血清生化指标和治疗1周内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rhBNP组和NIT组间及治疗前后中心静脉压(CVP)和收缩压(SBP)无明显变化。rhBNP组治疗30min后心率较基础值显著下降[(95.3±7.4)比(118.0±8.2)次/min,P〈0.05]并维持至停药后6h;NIT组治疗2h后心率才较基础值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2.8±6.8)比(109.2±7.6)次/min,P〈0.05],而停药3~6h后心率又基本恢复到治疗前水平。rhBNP组治疗30min后肺小动脉契压(PCWP)较基础值下降48.9%[(13.6±6.4)比(26.9±7.5)mmHg(1mm Hg=0.133kPa),P〈0.05],治疗1h后心脏指数(CI)较基础值升高27.1%[(2.8±0.4)比(2.2±0.3)L·min^-1·m^-1,P〈0.05];治疗后2h、3h、6h、12h、18h和24h的PCWP、CI仍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并可保持至停药后6h(P均〈0.05)。NIT组治疗后2h的PCWP亦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18.1±6.8)比(25.4±7.5)mmHg,P〈0.05],但CI在治疗后3h才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停药6h后,以上两参数即恢复至治疗前水平。两组比较,rhBNP组治疗后30min至2h的PCWP的降低和CI的增加均较NIT组更为显著(P均〈0.05);此后至治疗24h,两组以上参数渐趋一致;停药6h后r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钠肽 心肌梗塞 心力衰竭 充血性 血流动力学
原文传递
急性心肌梗塞QT离散度增加与室颤的关系 被引量:108
9
作者 向红 杨捷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282-283,共2页
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62例发病48小时内首次心电图(ECG)的QT间期离散度(QTd)进行了测定。结果:AMI早期原发性室颤患者QTb及JTd显著高于非室颤组(QTd107.50±35.80ms,48.9... 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62例发病48小时内首次心电图(ECG)的QT间期离散度(QTd)进行了测定。结果:AMI早期原发性室颤患者QTb及JTd显著高于非室颤组(QTd107.50±35.80ms,48.90±17.90ms,P<0.01。JTd107.50±31.00ms,52.60±190.00ms,P<0.01)。提示:QTd或JTd增大,室颤发生可能性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心室纤颤 QT间期 JT间期
原文传递
QT离散度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105
10
作者 方全 吴宁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15-317,共3页
近年来我国急性心肌梗塞(心梗)的发病有明显上升趋势。一般认为,急性期死亡的病例中约60%为心源性猝死。幸存者中约10%死于出院后第一年,此后每年约5%死于该病,大部分为猝死。如何识别可能猝死的高危人群一直是困扰临床心... 近年来我国急性心肌梗塞(心梗)的发病有明显上升趋势。一般认为,急性期死亡的病例中约60%为心源性猝死。幸存者中约10%死于出院后第一年,此后每年约5%死于该病,大部分为猝死。如何识别可能猝死的高危人群一直是困扰临床心脏病学的一大难题。QT离散度是近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AMI QT离散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胸痹心厥(冠心病心肌梗塞)急症诊疗规范 被引量:95
11
作者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胸痹急症协作组东北分组 《中国中医急症》 1995年第4期183-185,173,共4页
〔急症病名〕胸痹心厥即《灵枢·厥论》之真心痛,类似于《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篇》“胸痹心痛”,取二者之义,统称为胸痹心厥.它因它证它病均不属本规范围.〔诊断标准〕1 病名诊断1.1 临床表现特点①两乳之中,鸠尾之间出现持... 〔急症病名〕胸痹心厥即《灵枢·厥论》之真心痛,类似于《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篇》“胸痹心痛”,取二者之义,统称为胸痹心厥.它因它证它病均不属本规范围.〔诊断标准〕1 病名诊断1.1 临床表现特点①两乳之中,鸠尾之间出现持续性、压榨性及难以忍受的疼痛,休息及含服芳香温通药或硝酸甘油类不易缓解.②心悸、胸闷、气短、乏力、发热、纳呆、呕恶、自汗、烦躁、紫绀、肢沉.严重者伴有倚息不得卧,咳唾粉红色泡沫状痰,濒死感;或四肢厥冷,大汗淋漓,面色苍白;或心悸不宁,脉沉弱或脉微欲绝或促、结、代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痹 心厥 冠心病 心肌梗塞 中医急症 诊疗规范
下载PDF
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90
12
作者 周建华 《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 2004年第2期183-184,共2页
关键词 C-反应蛋白 临床价值 心肌梗塞 炎症标志物 病毒感染 器官移植
下载PDF
国产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术后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灌注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91
13
作者 杨新春 徐立 +7 位作者 王乐丰 葛永贵 王红石 丁枭伟 王文君 邹阳春 李惟铭 刘宇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7,共4页
目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应用国产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 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评价替罗非班对术后冠脉血流和心肌灌注的影响。方法:2004年8月~2005年5月,共50例接受急诊直接 PCI 治疗的急性... 目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应用国产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 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评价替罗非班对术后冠脉血流和心肌灌注的影响。方法:2004年8月~2005年5月,共50例接受急诊直接 PCI 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4例,女性16例,年龄43~73(60.2±19.1)岁,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两组各25例。比较两组间的基础临床状况、造影情况、介入治疗结果以及住院期间随访情况,术后即刻对病变血管行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分级、计算校正的 TIMI 计帧数和心肌 Blush 分级。结果:两组一般情况、基础临床情况和造影、介入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 TIMI 3级获得率未见显著性差异(96%和88%,P>0.05),但替罗非班组的校正的 TIMI 计帧数明显低于对照组(22.8±8.9帧和30.9±3.4帧,P <0.05);而 Blush 3级获得率则显著高于对照组(72.0%和32.0%,P<0.01)。同时,替罗非班组术后肌酸激酶峰值浓度较对照组低[(1862.9±301.0)IU/L 和(2302.3±582.6)IU/L,P<0.05],术后90分钟心电图相关导联 ST 段回落幅度较对照组大[(63.2±13.3)%和(40.9±12.9)%,P<0.05]。两组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 >0.05)。替罗非班组出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步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直接 PCI 术中联合应用国产替罗非班是安全的,可以改善 PCI 术后的冠脉血流和心肌灌注,其对临床结果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介入治疗 替罗非班 血流
下载PDF
国人小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塞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89
14
作者 高润霖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74-179,共6页
目的评价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50mg对国人急性心肌梗塞(AMI)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并与国产尿激酶(UK)常用剂量的疗效进行对比。方法该研究系在17所医院进行的开放、多中心随机平行对照试验。在5... 目的评价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50mg对国人急性心肌梗塞(AMI)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并与国产尿激酶(UK)常用剂量的疗效进行对比。方法该研究系在17所医院进行的开放、多中心随机平行对照试验。在55例患者作为rtPA50mg预试验完成后,研究继续进行,共入选合格患者342例。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rtPA与UK两组:前者rtPA给予8mg静脉注射,继之42mg在90分钟内静脉滴注;后者UK150万U在30分钟内静脉滴注。患者均给予静脉肝素治疗。以用药90分钟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梗塞相关动脉(IRA)TIMI血流分级做为主要终点。结果342例入选对象中,330例(rtPA164例、UK166例)评价了溶栓治疗后90分钟IRATIMI血流分级。冠状动脉通畅率(TIMI2级和3级):rtPA组显著高于UK组(793%与530%,P=0001),达到TIMI3级血流者rtPA组亦显著高于UK组(482%与283%,P=0001)。另外,rtPA组进行补救性PTCA者显著低于UK组(152%与241%,P=004)。90分钟左室造影射血分数:rtPA组明显高于UK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AMI RT-PA 尿激酶 药物疗法
原文传递
中国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及治疗现状 被引量:85
15
作者 杨艳敏 朱俊 +5 位作者 谭慧琼 梁岩 章晏 李建东 刘力生 CREATE中国课题组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1期2176-2182,共7页
目的分析中国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基线特征及治疗现状。方法作为国际多中心试验CREATE研究的一部分,2001年7月至2004年7月入选症状出现12小时内的STEMI病人,分析基线特征及治疗现状。结果中国274中心入选7510例病人,STEMI病人中0... 目的分析中国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基线特征及治疗现状。方法作为国际多中心试验CREATE研究的一部分,2001年7月至2004年7月入选症状出现12小时内的STEMI病人,分析基线特征及治疗现状。结果中国274中心入选7510例病人,STEMI病人中0.7%为新出现的左束支传导阻滞。平均年龄62.7岁。11.5%接受PCI治疗,溶栓治疗52.5%,冠状动旁路移植术0.1%,总体接受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及直接PCI)为62.4%。其他药物治疗情况与以往的登记研究相似。7天的死亡、卒中、再梗死联合终点为10.3%。30天总死亡率为11.1%。结论与全组急性冠脉事件登记研究相比较;中国STEMI病人的发病年龄与之相类似,伴发高血压者较多,有糖尿病史者稍少,接受再灌注率相似。但在再灌注治疗及药物治疗上还存在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临床方案 基线特征 治疗 溶栓治疗 PCI治疗
原文传递
丹酚酸B在心血管疾病中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86
16
作者 林超 刘兆国 +3 位作者 钱星 姚远 徐斌 卞慧敏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49-452,共4页
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已成为导致人类死亡的头号杀手。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药物以降低该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丹参因其具有较好的活血化瘀功效,目前已被广泛的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且取得较... 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已成为导致人类死亡的头号杀手。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药物以降低该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丹参因其具有较好的活血化瘀功效,目前已被广泛的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且取得较好的疗效。丹酚酸B是丹参提取物中的主要水溶性成分之一,研究证实丹酚酸B具有多种药理活性,不仅对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同时也能够明显的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MI/R)的损伤。该文就近年来丹酚酸B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药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阐述丹酚酸B调控心血管疾病的药理作用机制及其与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关系,为丹酚酸B的临床应用及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酚酸B 心肌梗塞 缺血/再灌注 心肌细胞肥大 分子机制 治疗策略
下载PDF
葛根素对心肌梗塞犬冠脉侧枝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59
17
作者 刘启功 王琳 +2 位作者 陆再英 李树生 熊一力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04-306,共3页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心肌梗塞犬冠脉侧枝循环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12只犬随机分成葛根素处理组(G组)和对照组(C组),建立心肌梗塞模型,分别给予葛根素和生理盐水,共21d,冠脉结扎前、后不同时间点行冠脉造影,并测量心肌...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心肌梗塞犬冠脉侧枝循环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12只犬随机分成葛根素处理组(G组)和对照组(C组),建立心肌梗塞模型,分别给予葛根素和生理盐水,共21d,冠脉结扎前、后不同时间点行冠脉造影,并测量心肌毛细血管和供血血管面密度。结果:冠脉结扎后2h和22d时G组侧枝血管明显多于C组,G组缺血区和梗塞区心肌毛细血管和供血血管面密度较C组明显增加(P<0.05和P<0.01)。结论:葛根素能促进犬急性缺血心肌侧枝循环的开放和形成,对缺血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 侧枝循环 心肌梗塞 中医药疗法 中药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至就诊时间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76
18
作者 郭路芬 彭亚光 +3 位作者 李庆祥 贺建华 赵冬 洪昭光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0-43,共4页
目的分析58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前延误时间分布及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段的死亡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06年3月北京安贞医院抢救中心急诊室和急诊重症监护室收治的 AMI 患者580例,其中男性428例,女性152例,平均年龄(60.... 目的分析58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前延误时间分布及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段的死亡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06年3月北京安贞医院抢救中心急诊室和急诊重症监护室收治的 AMI 患者580例,其中男性428例,女性152例,平均年龄(60.7±12.9)岁。将记录的就诊时间与发病时间的时间差作为院前延误时间(PDT)。根据 PDT 不同分为7个时间段:即1~30 min,31~60 min,61~120 min,121~240 min,241~360 min,361~720 min,>720 min。统计PDT 分布,计算各时间段心室颤动(室颤)发生率、复苏成功率、病死率,并对不同时间段死亡原因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580例 AMI 患者 PDT 中位数时间为130 min。接受溶栓治疗122例(21.0%),急诊 PCI 及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266例(45.9%),其他药物对症治疗192例(33.1%);比较三组 PDT,溶栓组[(104.5±2.3)min]和PCI/CABG组[(119.1±2.3)min]均低于其他药物治疗组[(290.9±3.4)min,P<0.05]。发生室颤46例(7.9%),其中 PDT≤30 min 24.4%(11/45),31~60 min 7.7%(8/104),61~120 min 10.3%(14/136),121~240 min 6.6%(8/121),241~360 min 1.9%(1/54),361~720 min 3.3%(2/61),>720 min 3.4%(2/59);复苏成功率71.7%(33/46),总病死率5.3%。年龄(OR=1.047,P=0.004)、糖尿病(OR=2.159,P=0.02)和 PDT(OR=2.159,JP=0.023)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缩短 PDT,及早进入治疗程序,挽救濒死心肌,对预防室颤、猝死发生,降低病死率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死亡原因 心室颤动 猝死 心脏
原文传递
冠状动脉内应用国产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后心肌灌注和临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73
19
作者 杨新春 张大鹏 +9 位作者 王乐丰 徐立 葛永贵 王红石 李惟铭 倪祝华 夏昆 连勇 薛永利 马利祥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17-522,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 PCI 时国产替罗非班的不同应用途径(静脉内/冠状动脉内)对心肌组织水平灌注与临床预后影响的差异。方法连续选择60例急性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拟行急诊 PCI 的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静脉内应用组(静脉... 目的探讨急性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 PCI 时国产替罗非班的不同应用途径(静脉内/冠状动脉内)对心肌组织水平灌注与临床预后影响的差异。方法连续选择60例急性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拟行急诊 PCI 的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静脉内应用组(静脉组,n=30)与替罗非班冠状动脉内应用组(冠状动脉组,n=30),比较两组术后即刻造影结果、住院期间以及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的差异。结果共有54例完成试验,其中男性43例,女性11例,年龄29~75(58.80±12.57)岁,冠状动脉组在术后心外膜 TIMI 分级、TIMI 心肌灌注分级(TIMI MyocardialPerfusion,TMP)、心电图 ST 段回落、梗死相关血管远端末梢栓塞、以及治疗后5~7天的心脏彩超射血分数值、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等方面均显著优于静脉组,虽然心脏肌钙蛋白 I(cTnI)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浓度两组无差异,但是冠状动脉组 CK-MB 达峰值的时间显著缩短,两组院内 MACE 事件发生未达到统计学差异,平均住院日亦相同,但是30~90(平均57±21)天随访期间冠状动脉组总的 MACE 事件发生显著少于静脉组(7.1%与30.8%,P=0.02)。应用 Cox 回归比例风险模型在校正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吸烟等危险因素以及心肌梗死部位、胸痛至球囊扩张时间后,计算冠状动脉组在平均57天随访期间发生总的 MACE 事件的相对危险度为0.14(P=0.03)。冠状动脉组发生轻度出血与严重出血并发症有增多的趋势,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急性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行急诊 PCI 治疗的患者,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安全、有效,与静脉内应用相比可以进一步改善心肌水平再灌注状态并能提高临床预后,这对于在急诊室因为各种原因未能提前应用替罗非班的患者来说具有特殊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血小板膜糖蛋白类
原文传递
窦性心率震荡现象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死亡预测价值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5
20
作者 张德强 黄捷英 +9 位作者 方业明 吴永全 梁金锐 马文英 王平 齐连芬 刘晓洁 李川洁 李虹伟 贾三庆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903-906,共4页
目的评价窦性心率震荡现象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急性心肌梗死稳定期患者125例。于心肌梗死后6~21天行24小时Holter检查。将Holter文件在HRT!View V0.60-1程序下处理,取得心率震荡参数震荡起始(TO)及震荡斜率(TS)... 目的评价窦性心率震荡现象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急性心肌梗死稳定期患者125例。于心肌梗死后6~21天行24小时Holter检查。将Holter文件在HRT!View V0.60-1程序下处理,取得心率震荡参数震荡起始(TO)及震荡斜率(TS)值。同时获取心率变异SDNN及超声心动图检测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直径的参数。对患者进行随访,终点事件是患者心原性死亡。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成生存组及死亡组。分析两组各变量对死亡是否有预测意义,评判各自预测能力。结果两组平均随访(225.4±99.8)天,14人死亡,111人存活。单变量回归分析显示TS是极强的风险预测因子(RR=11.46,P<0.01),TO≥0的预测价值较低(RR=2.76,P>0.05),TO与TS均异常对死亡具有最强的预测意义(RR=26.70,P<0.01)。在多变量回归分析中,TS≤2.5ms/RR及左室舒张末期直径≥5.6cm是仅有的2个独立风险预测变量,RR分别为9.49(P<0.01)和3.64(P<0.05)。结论室性早搏后窦性心率震荡现象的减弱或消失是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预测 心率震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