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少年心理亚健康对自伤及意外伤害行为的预测作用 被引量:18
1
作者 许韶君 陶芳标 +5 位作者 郝加虎 苏普玉 孙莹 朱鹏 祖萍 赵玉秋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0-153,共4页
目的分析青少年心理亚健康对自伤和意外伤害行为的影响,探讨伤害行为的预测因素,为心理行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整群抽取8个城市12113名初中、高中和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基线调查(T0)后3、6、9个月分别进行3次随访,采用“青少... 目的分析青少年心理亚健康对自伤和意外伤害行为的影响,探讨伤害行为的预测因素,为心理行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整群抽取8个城市12113名初中、高中和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基线调查(T0)后3、6、9个月分别进行3次随访,采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评价基线心理亚健康,使用自编自伤行为和意外伤害行为问卷调查基线及每隔3个月自伤行为和意外伤害行为的发生情况。结果男女生9个月随访期间自伤行为报告率分别为19.4%和19.9%,≥4种自伤行为报告率分别为4.7%和4.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442,P=0.506;χ2=1.609,P=0.205)。男女生意外伤害行为报告率分别为62.2%和57.3%,≥4种意外伤害行为报告率分别为3.8%和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9.731,P=0.000;;χ2=8.653,P=0.004)。3个随访时段自伤和意外伤害行为报告率均随基线心理病理症状数的增加而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心理亚健康状态对随访各时段发生自伤和意外伤害行为均有预测作用。结论基线心理亚健康状态对青少年白伤行为和意外伤害行为均有预测作用,应及早对心理亚健康状态的青少年进行心理行为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病理学 自伤行为 意外伤害 青少年
原文传递
情绪障碍及其干预:心理表象的视角 被引量:15
2
作者 王铭 江光荣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73-590,共18页
心理表象在多种情绪障碍中均表现出病理性特点。研究者基于心理表象主要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心境、双相障碍情绪和社交焦虑进行了心理病理学解释,尤其关注闪回和过度概化记忆等两种典型症状,并且重视心理表象在情绪症状维持中的作用... 心理表象在多种情绪障碍中均表现出病理性特点。研究者基于心理表象主要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心境、双相障碍情绪和社交焦虑进行了心理病理学解释,尤其关注闪回和过度概化记忆等两种典型症状,并且重视心理表象在情绪症状维持中的作用。概括而言,研究者强调记忆形成与提取过程的异常、认知与行为的保护性策略的负强化、对事件及自我的认知偏差等三类因素对情绪障碍的致病作用。目前,针对或运用心理表象的干预与训练方法包括减少消极表象、改变消极表象内容、提高积极表象能力、提高记忆的具体性等四类。未来应注重侵入性表象的功能分析以及相关的心理病理学模型研究,并拓展干预与训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表象 情绪障碍 心理病理学 干预与训练
下载PDF
完美主义与强迫症的关系研究述评 被引量:13
3
作者 周雪婷 张斌 +1 位作者 朱虹 蔡太生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8-29,共2页
完美主义是一种设置过高的标准且伴随着过度自我批评的人格特质倾向。以往临床心理学研究表明,完美主义与强迫症有密切的联系。对完美主义的分类及测量进行了回顾,在此基础上从认知、临床表现、精神病理等方面总结了完美主义与强迫症的... 完美主义是一种设置过高的标准且伴随着过度自我批评的人格特质倾向。以往临床心理学研究表明,完美主义与强迫症有密切的联系。对完美主义的分类及测量进行了回顾,在此基础上从认知、临床表现、精神病理等方面总结了完美主义与强迫症的关系研究成果。研究认为完美主义是强迫症发生、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在对强迫症进行治疗时,应该对完美主义心理特征加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美主义 强迫症 风险因素 心理病理学
下载PDF
性侵害受害儿童的心理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成齐 《中国特殊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1-75,59,共6页
性侵害会对儿童的身心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本文介绍了儿童性侵害的定义、儿童性侵害的流行率与发生率、性侵害受害儿童的心理病理学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儿童性侵害 受害儿童 心理病理学
原文传递
心理病理学网络理论、方法与挑战 被引量:12
5
作者 陈琛 王力 +1 位作者 曹成琦 李根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724-1739,共16页
对于精神障碍这一概念的理解,传统DSM–ICD分类诊断系统和研究领域标准RDoC均基于潜变量视角,认为精神障碍的症状由其潜在共同原因所致。这2种观点都忽略了症状间的相互作用。不同于分类和维度视角,Borsboom在2008年对精神障碍的概念化... 对于精神障碍这一概念的理解,传统DSM–ICD分类诊断系统和研究领域标准RDoC均基于潜变量视角,认为精神障碍的症状由其潜在共同原因所致。这2种观点都忽略了症状间的相互作用。不同于分类和维度视角,Borsboom在2008年对精神障碍的概念化提出了的全新视角——心理病理学网络理论。此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症状之间的动态因果关系构成了精神障碍。基于心理病理学网络理论的网络分析方法,主要以结合EBIC的glasso算法估计症状间的偏相关网络,并通过网络中节点中心性与网络连接性等指标,来考查精神障碍症状的不同特性。近几年来,研究者发现心理病理学网络分析方法在对症状间因果关系的推断、核心症状的识别和网络结构的可靠性与可重复性方面仍面临一些挑战。这些挑战为心理病理学网络理论与方法指明了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病理学 网络理论 网络分析 症状网络 核心症状 精神障碍 GGM
下载PDF
受虐待儿童的心理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周世杰 姚树桥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73-275,共3页
关键词 受虐待儿童 心理病理学 研究 虐待儿童 发生率
下载PDF
神经性贪食症的心理病理学研究现状 被引量:6
7
作者 左衍涛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CD 1995年第2期123-126,122,共5页
神经性贪食症的心理病理学研究现状左衍涛北京大学心理系神经性贪食症(bulimianervosa,BN)与厌食症(anorexianervosaAN)一样,是一类严重的进食障碍。其基本特征是患者有反复发作的暴食行为,并... 神经性贪食症的心理病理学研究现状左衍涛北京大学心理系神经性贪食症(bulimianervosa,BN)与厌食症(anorexianervosaAN)一样,是一类严重的进食障碍。其基本特征是患者有反复发作的暴食行为,并有强烈的控制体重的先占观念。患者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性贪食症 心理病理学
下载PDF
糖尿病心理社会因素作用的证据 被引量:6
8
作者 Holz JW Templeton B 刘庆民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1991年第4期201-203,共3页
文献报道Hinkle等周密随访了大量ID-D或NIDD病人,发现心理社会应激源(stre-ssors)与疾病的发生和病程有密切的联系。虽然有许多此类报告,但由于大多无对照组,以致不能确定心理社会因素在病程中的病因学作用。 人格因素 依据个例研究推论... 文献报道Hinkle等周密随访了大量ID-D或NIDD病人,发现心理社会应激源(stre-ssors)与疾病的发生和病程有密切的联系。虽然有许多此类报告,但由于大多无对照组,以致不能确定心理社会因素在病程中的病因学作用。 人格因素 依据个例研究推论,研究人员询问患者是否有影响疾病发生和病程的特殊人格因素。该方法分别由Florence Dunbar等和Franz Alexander在1936和1950年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社会因素 心理社会应激 人格因素 糖基化血红蛋白 心理病理学 人格特征 应激性生活事件 心理理学 文献报道 应激事件
原文传递
关于萨满教的精神病学探讨评述 被引量:6
9
作者 菲利普.米特拉尼 马文 《第欧根尼》 CSSCI 1993年第2期61-79,124,共20页
一、导言萨满是一个神经紊乱的(患神经官能症的、患精神病的、患精神分裂症的)人,或者恰恰相反,是一个有天赋的、沉着的和完全有适应能力的人,这个问题正象肯尼迪(1973:1149)所指出的,是最古老的人类学争论之一。实际上,正象R.阿玛荣和L... 一、导言萨满是一个神经紊乱的(患神经官能症的、患精神病的、患精神分裂症的)人,或者恰恰相反,是一个有天赋的、沉着的和完全有适应能力的人,这个问题正象肯尼迪(1973:1149)所指出的,是最古老的人类学争论之一。实际上,正象R.阿玛荣和L.德拉比(1977:8)所提到的,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对这个问题研究起,就出现了“把萨满教归因于某种病理学的起源和把它的表现形式归结为利用癔病和癫痫病等现象的倾向”。尤其是斯拉夫作家,例如博戈拉兹(1910)和恰普利卡(1914),他们证实萨满教与北极的癔病有联系。奥尔马克斯(1939)发展了这个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比 神经紊乱 正象 癫痫病 拉兹 精神病患者 精神错乱 普利 认同危机 心理病理学
原文传递
“变态”:一个心理学术语在汉语世界的百年流变
10
作者 葛枭语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48-1455,共8页
“变态”一词自晚清光绪年间进入汉语心理学,20世纪10年代成为学科定名,迅速向大众话语渗透,这一过程是系统回溯近代心理学术与大众生活互相影响、共同变迁历程的巧妙切入点和生动案例,也折射出赛先生"在中国现代化转型历程中的复... “变态”一词自晚清光绪年间进入汉语心理学,20世纪10年代成为学科定名,迅速向大众话语渗透,这一过程是系统回溯近代心理学术与大众生活互相影响、共同变迁历程的巧妙切入点和生动案例,也折射出赛先生"在中国现代化转型历程中的复杂角色。在学习舶来概念“变态”时,学者的理解可归纳为五种观点:长尾极值论、社会期望论、症状符合论、现实危害论、习惯破裂论。因该术语的局限性,其在大众语用流变中经历了不当泛化与狭化,逐渐悖离学术原意,层积了堕落、色狼、暴虐之隐喻与联想。这提示我们须重新审视“变态心理学”一词在实践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态 变态心理 心理学史 心理病理学 心理卫生
原文传递
精神分裂症的精神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玉 丁宝坤 刘盈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24-225,共2页
采用回顾法对 10 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前存在的精神因素做统计分析。结果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与 10余种精神因素有关 ,其高发年龄为 16~ 35岁 ;此时如遇相关的精神因素则发病机率较高。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精神因素分析 心理病理学
下载PDF
“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的心理病理学探讨 被引量:3
12
作者 林山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14年第1期6-8,共3页
外在"六气"本意指自然界气候变化可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但更多的是象征和指代各种不同性质和程度的社会事件对人的心理健康影响而成外感"六淫"。内在七情本是一个正常人必然具备的情绪反应和状态机制,但因情志活... 外在"六气"本意指自然界气候变化可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但更多的是象征和指代各种不同性质和程度的社会事件对人的心理健康影响而成外感"六淫"。内在七情本是一个正常人必然具备的情绪反应和状态机制,但因情志活动在强度大小和持续时间长短上与个体的机体相适应性问题而成内伤七情;思在七种情志活动中起主导作用,而构建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心理病理学的内外相互作用模型;"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相互作用揭示心理病理学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六淫 内伤七情 心理病理学
下载PDF
情绪障碍患者的未来情景思考异常及相关干预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升岚 陶嵘 郑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06-511,共6页
多种情绪障碍患者的未来情景思考都展现出病理性特点,如偏向性、过度概括化和侵入性表象。表象与情绪的关联假说、未来评估模型、记忆重构模型分别从加工方式、信息加工偏好和情景原材料差异三个视角做了不同的解释。基于未来情景思考... 多种情绪障碍患者的未来情景思考都展现出病理性特点,如偏向性、过度概括化和侵入性表象。表象与情绪的关联假说、未来评估模型、记忆重构模型分别从加工方式、信息加工偏好和情景原材料差异三个视角做了不同的解释。基于未来情景思考的临床干预,如矫正解释偏向、建构特定未来情景能够改善情绪和促进有益行为发生。未来的研究应发展多样的测量方法深入考察未来情景思考与各类情绪障碍之间的关系,厘清针对不同人群的未来情景思考的疗效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来情景思考 情绪障碍 心理病理学 干预训练
原文传递
解读法国早期机能主义心理学 被引量:2
14
作者 郭本禹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89-94,共6页
法国早期的心理学受德国的影响相对较小 ,主要是从本国的心理病理学或变态心理学入手 ,以机能心理学为取向 ,从而成为广义的欧洲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一部分。当时的三位主要机能心理学家里博、沙可和比纳 ,都以研究心理疾病和病态行为而闻... 法国早期的心理学受德国的影响相对较小 ,主要是从本国的心理病理学或变态心理学入手 ,以机能心理学为取向 ,从而成为广义的欧洲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一部分。当时的三位主要机能心理学家里博、沙可和比纳 ,都以研究心理疾病和病态行为而闻名。法国早期机能主义心理学既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就 ,也存在一些思想局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 机能主义 心理 里博 沙可 比纳 心理疾病 神经病学 病态行为 智力测验 心理病理学
下载PDF
生物心理社会因素与恐怖症 被引量:2
15
作者 方必基 邹焕聪 童辉杰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399-400,共2页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恐怖症与其他心理障碍一样,其发生率有明显增加的势头。因此,了解其成因,进而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就显得非常重要。尽管不同研究者对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恐怖症的发生意见各异,但目前又都倾向于认同心理病理学中的...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恐怖症与其他心理障碍一样,其发生率有明显增加的势头。因此,了解其成因,进而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就显得非常重要。尽管不同研究者对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恐怖症的发生意见各异,但目前又都倾向于认同心理病理学中的“生理-心理-社会”三维立体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怖症 心理病理学 生理因素 心理因素 社会因素
下载PDF
加强生命历程视角下依恋对终身健康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陶芳标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235-1238,共4页
依恋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情感联接,亲子依恋特指儿童及其父母之间的相互吸引的状态。母婴依恋关系和模式是在婴儿时期就开始出现,可能因生存而建立起来的一种进化机制。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生命历程中的依恋行为和模式不仅是与年龄相关... 依恋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情感联接,亲子依恋特指儿童及其父母之间的相互吸引的状态。母婴依恋关系和模式是在婴儿时期就开始出现,可能因生存而建立起来的一种进化机制。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生命历程中的依恋行为和模式不仅是与年龄相关社会适应行为,而且在个体人生中不断发挥着作用,对个体认知、行为、个性特征以及身心健康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恋 亲子联结 健康 心理病理学 生命历程
原文传递
俄狄浦斯:从弗洛伊德到拉康——以哈代的《意中人》为引 被引量:1
17
作者 居飞 《南方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1-107,共7页
俄狄浦斯情结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它既决定了男女性差异以及代际关系的构建,也同时决定了精神分析之心理病理学范畴(神经症—性倒错—精神病)的分化和区分。它不仅涉及一般经验意义上的家庭三角关系,还进一步涉及了文化在种系内... 俄狄浦斯情结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它既决定了男女性差异以及代际关系的构建,也同时决定了精神分析之心理病理学范畴(神经症—性倒错—精神病)的分化和区分。它不仅涉及一般经验意义上的家庭三角关系,还进一步涉及了文化在种系内部的传递。然而,其自诞生起,就引起了无数的争议。这些争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其一指向弗洛伊德思想中的阴茎中心主义和对母亲角色的忽视,例如英国精神分析克莱因(Melaine Klein)的批评,这个争议本质上涉及父权制度和父亲在家庭中的功能;其二指向俄狄浦斯情结的普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狄浦斯情结 弗洛伊德 《意中人》 精神分析理论 哈代 拉康 心理病理学 代际关系
原文传递
发展心理学领域中的交叉学科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虹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82-87,共6页
发展心理学领域中交叉学科的产生,反映了当代科学发展的两大特点:一是科学研究呈综合性发展趋势;二是应用研究明显增加。
关键词 发展心理语言学 发展心理 交叉学科 儿童社会化 心理生物学 心理病理学 生物学基础 社会学 儿童时期 成人
下载PDF
雅斯贝尔斯的共情理论及其心理治疗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徐献军 赵若瑶 陈旭日 《心理研究》 CSSCI 2021年第5期399-403,共5页
雅斯贝尔斯的共情理论是现象学与心理病理学、心理治疗的结合,意在为获取他人或患者的内在体验提供一种方法。雅斯贝尔斯的共情理解就是通过他人或患者的语言或非语言表达,置换到他人或患者的视角中,以便理解他们内在体验的方法。这种... 雅斯贝尔斯的共情理论是现象学与心理病理学、心理治疗的结合,意在为获取他人或患者的内在体验提供一种方法。雅斯贝尔斯的共情理解就是通过他人或患者的语言或非语言表达,置换到他人或患者的视角中,以便理解他们内在体验的方法。这种共情实际上属于一阶共情,而它的局限就是那些根本无法理解的体验。因此,雅斯贝尔斯由理解心理学转向了说明心理学。但实际上,为了克服一阶共情的局限性,我们还可以尝试二阶共情,即悬搁原本的世界体验和先入为主的理论,以便尽可能克服心理治疗师与患者之间的存在论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 共情 雅斯贝尔斯 心理病理学 心理治疗
下载PDF
心理发展连续性与非连续性再议 被引量:1
20
作者 郑淑杰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年第4期44-46,共3页
发展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问题是一个涉及如何看待心理发展本质的理论问题,它还与教育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密切相关。发展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在一定意义上都是存在的,发展连续性应该是内在的本质的心理特征或结构,我们应把儿童放在环境背... 发展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问题是一个涉及如何看待心理发展本质的理论问题,它还与教育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密切相关。发展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在一定意义上都是存在的,发展连续性应该是内在的本质的心理特征或结构,我们应把儿童放在环境背景下来研究发展的连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 连续性 非连续性 心理病理学 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