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0篇文章
< 1 2 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 被引量:290
1
作者 肖明翰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90-101,共12页
英美文学中存在着一个影响广泛、持续发展的哥特传统。自 18世纪中叶哥特小说在英国出现之后 ,不仅通俗作家热衷于它的创作 ,许多第一流的作家也对它充满兴趣 ,他们或者创作出了脍炙人口的哥特式作品 ,或者将哥特文学的手法大量运用到... 英美文学中存在着一个影响广泛、持续发展的哥特传统。自 18世纪中叶哥特小说在英国出现之后 ,不仅通俗作家热衷于它的创作 ,许多第一流的作家也对它充满兴趣 ,他们或者创作出了脍炙人口的哥特式作品 ,或者将哥特文学的手法大量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本文首先对英美文学中哥特传统的起源及其发展进行了综述 ,进而概括了哥特小说创作的一般性特征 ,即通常以古堡、废墟或荒野为背景 ,故事情节恐怖刺激 ,充斥着凶杀、暴力、复仇、强奸、乱伦等内容 ,常有鬼怪神灵或其它超自然现象出现。这些作品中常常笼罩着神秘、阴森、恐怖的气氛 ,充满悬念 ,具有独特的艺术震撼力。本文进一步指出 ,哥特小说属于浪漫主义文学传统 ,被称为“黑色浪漫主义” ,其美学基础是审美上的“壮美” ,而其心理基础则是人内心中的恐惧感。哥特小说中的许多优秀之作致力于揭示社会罪恶和人性深处的黑暗面 ,并进行深刻的道德探索。哥特小说的产生及其整个发展同英美二百多年来的社会、宗教、文化背景及文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美文学 哥特小说 浪漫主义 超自然现象 持续发展 18世纪 小说创作 故事情节 文学传统 美学基础 心理基础 文化背景 哥特式 一般性 震撼力 恐惧感 作家 作品 恐怖 社会 人口
原文传递
名词动用过程中的隐喻思维 被引量:113
2
作者 刘正光 《外语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35-339,共5页
本文考察了名词转换成动词使用过程中的隐喻思维特征 ,揭示了词义扩展的心理基础和语义特征 ,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更好地理解词汇意义生成与引伸规律的能力 ,对语言教学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名词动用过程 隐喻思维 词义扩展 心理基础 语义特征
原文传递
论儿童国家认同感的形成 被引量:91
3
作者 佐斌 《教育研究与实验》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33-37,共5页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还不尽人意,有一个主要原因是人们对于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水平和规律还认识不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与青少年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不相吻合。因此,必须加强...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还不尽人意,有一个主要原因是人们对于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水平和规律还认识不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与青少年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不相吻合。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心理特点的研究。否则,就难以做到爱国主义教育“生动活泼、入情入理、入心入脑”。本文的目的,就是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心理基础即儿童的国家认同感进行初步分析。一、国家认同感的心理构成国家认同感(或民族认同感、国家身份感)是人们对自己的国家成员身份(NationalIdentity)的知悉和接受。一个人如果热爱自己的国家,首先就表现在其知道自己生活在这个国家,知道自己是这个国家的一名成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国主义教育 学校 思想政治教育 儿童 心理基础
下载PDF
隐喻的认知基础 被引量:72
4
作者 赵艳芳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1994年第2期30-34,共5页
隐喻的认知基础赵艳芳贵刊1991年第6期刊载的拙文《隐喻的语用原则》,论述了隐喻的理解过程是读者根据会话原则及语言所触发的语境知识进行合理推导的过程。任何释义性解释(para-Phrasticexplanation)... 隐喻的认知基础赵艳芳贵刊1991年第6期刊载的拙文《隐喻的语用原则》,论述了隐喻的理解过程是读者根据会话原则及语言所触发的语境知识进行合理推导的过程。任何释义性解释(para-Phrasticexplanation)都无法囊括其喻义。所以,隐喻是用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基础 心理基础 隐喻概念 语言表达 隐喻式 隐喻思维 共同作用 通感隐喻 认知过程 空间概念
下载PDF
汉英情感概念形成和表达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73
5
作者 张辉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7-32,共6页
作为人类经验重要方面的情感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点课题本文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在概念隐喻的层次上对比汉英在情感概念形成和表达上的异同研究发现汉英使用了许多共同的来源域这是因为汉英具有某些共同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不同之处在... 作为人类经验重要方面的情感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点课题本文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在概念隐喻的层次上对比汉英在情感概念形成和表达上的异同研究发现汉英使用了许多共同的来源域这是因为汉英具有某些共同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不同之处在于汉英具体描述了隐喻和转喻的不同方面隐喻和转喻不仅反映汉英的文化特征而且分别构成了其文化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喻 概念隐喻 源域 认知语言学 共时 历时 心理基础 情感 异同 具体
全文增补中
论公民意识的法治价值 被引量:32
6
作者 李龙 周刚志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2001年第1期67-70,共4页
在现代国家中 ,公民意识具有重要的法治价值。本文认为 ,公民意识是法治国家制度的思想基础和心理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 ,应发挥公民意识在法治国家理论体系建构中的重要作用 。
关键词 公民意识 法治价值 思想基础 心理基础
下载PDF
关于中国动画文化发展的思考 被引量:36
7
作者 彭玲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57-61,共5页
中国动画曾经辉煌,我们的动画前辈曾在世界动画之林树立起“中国动画学派”的旗帜。然而近20年来,我国的动画市场“金矿”几乎被外国的动画淘金者挖掘殆尽。问题是多方位的,本文试图从建构动画文化的视角,探讨制约中国动画发展的相关问... 中国动画曾经辉煌,我们的动画前辈曾在世界动画之林树立起“中国动画学派”的旗帜。然而近20年来,我国的动画市场“金矿”几乎被外国的动画淘金者挖掘殆尽。问题是多方位的,本文试图从建构动画文化的视角,探讨制约中国动画发展的相关问题:动画概念的偏差;政治概念的制约以及本土概念的束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画文化 受众需求 动画市场 中国 心理基础
下载PDF
汉语谐音表达的客观基础 被引量:27
8
作者 王苹 《修辞学习》 2000年第2期8-10,共3页
谐音是汉民族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表现形式,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常通过双关、飞白、析字、仿拟、拈连、藏词、用典、对偶、曲解、断取等修辞方式体现出来,用以表达各种情感:或含蓄深沉,或委婉曲折,或风趣诙谐,或幽默生... 谐音是汉民族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表现形式,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常通过双关、飞白、析字、仿拟、拈连、藏词、用典、对偶、曲解、断取等修辞方式体现出来,用以表达各种情感:或含蓄深沉,或委婉曲折,或风趣诙谐,或幽默生动……不一而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谐音 语音基础 心理基础 社会基础
下载PDF
英汉委婉语的社会文化透视 被引量:24
9
作者 李卫航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57-60,共4页
委婉语是英汉语言中共同的语言现象 ,它的产生基于共同的心理——避讳心理、求雅心理、补偿心理、礼貌心理和掩饰心理 ,但是英语和汉语的委婉语反映了各自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了解其不同之处 ,有益于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 。
关键词 委婉语 跨文化交际 心理基础 社会文化 英语 汉语 文化价值观 审美观 道德观
下载PDF
试论脾藏意主思的心理病理基础 被引量:27
10
作者 谢静涛 王米渠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4期10-12,共3页
“脾藏意”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观点之一,《内经》的《素问·宣明五气篇》与《灵枢·九针论》中已明确提出。“脾主思”的论点在《内经》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和《素问·五运行大论》提出的是脾“在志为思”。笔... “脾藏意”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观点之一,《内经》的《素问·宣明五气篇》与《灵枢·九针论》中已明确提出。“脾主思”的论点在《内经》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和《素问·五运行大论》提出的是脾“在志为思”。笔者通过对《内经》的再次挖掘、整理、归纳,总结“脾藏意主思”(“脾藏意”与“脾主思”合称,下同)的内涵与外延,对其心理、生理、病理试论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藏意 脾主思 心理基础 病理基础
下载PDF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刑事责任的心理基础 被引量:22
11
作者 梅传强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2-77,共6页
在“刑事一体化”背景下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应以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心理基础为核心。对故意犯罪而言 ,刑事责任的心理基础主要表现为行为人恶劣的犯罪动机和对法律的蔑视态度 ;就过失犯罪而言 ,刑事责任的心理基础主要表现为行为人人... 在“刑事一体化”背景下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应以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心理基础为核心。对故意犯罪而言 ,刑事责任的心理基础主要表现为行为人恶劣的犯罪动机和对法律的蔑视态度 ;就过失犯罪而言 ,刑事责任的心理基础主要表现为行为人人格的缺陷和对法律的轻视态度。因此 ,犯罪动机和犯罪人格是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主要主观依据 ,也是犯罪心理的具体表现和核心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心理 刑事责任 心理基础 犯罪动机 犯罪人格
下载PDF
论自我尊重是“尊重的教育”的心理基础 被引量:20
12
作者 张向葵 孙天威 张林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07-113,共7页
自我尊重是“尊重的教育”的心理基础问题 ,自我尊重需要是人类需要的核心 ,是人抗衡文化带来焦虑压力的“缓冲器” ,更是人生命价值的最高形式。在形成过程中 ,它受特定社会文化中的信仰保持制约 ,尤其受“尊重的教育”实施效果的影响 ... 自我尊重是“尊重的教育”的心理基础问题 ,自我尊重需要是人类需要的核心 ,是人抗衡文化带来焦虑压力的“缓冲器” ,更是人生命价值的最高形式。在形成过程中 ,它受特定社会文化中的信仰保持制约 ,尤其受“尊重的教育”实施效果的影响 ;在发展过程中 ,它又表现出强烈的、持久的与富有弹性的对行为的调节作用 ,是人心理机能的具体化 ,生命价值的社会化的必然结果 ,更是“尊重的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尊重 "尊重的教育" 心理基础
下载PDF
从委婉语的使用看中西文化差异 被引量:24
13
作者 李利芳 《太原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B06期77-79,共3页
委婉语是英汉语言中共有的现象,它的使用有着相同的心理基础:避讳心理、礼貌心理、掩饰心理,由于英汉民族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同,英汉语言特点和文化价值差异,英汉语言中的委婉语也打上了各自民族的烙印。从对委婉语的使用和具体体... 委婉语是英汉语言中共有的现象,它的使用有着相同的心理基础:避讳心理、礼貌心理、掩饰心理,由于英汉民族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同,英汉语言特点和文化价值差异,英汉语言中的委婉语也打上了各自民族的烙印。从对委婉语的使用和具体体现出的文化差异中可以,以求进一步了解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委婉语 文化差异 中国 西方国家 民族心理 心理基础 文化价值观 汉语
下载PDF
攻击行为的心理基础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0
14
作者 唐平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CSCD 2005年第3期284-285,共2页
关键词 攻击行为 心理基础 伦理学 心理
下载PDF
试论仿拟的心理基础 被引量:16
15
作者 胡剑波 唐忠顺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89-91,共3页
优秀的仿拟既可满足发话人创新、求雅、求同的心理 ,又有助于受话人对仿体的感知、理解和记忆。
关键词 仿拟 发话人 受话人 心理基础
下载PDF
关于儒家荣辱观的心理机制探讨 被引量:17
16
作者 张丛林 汪水芳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95-99,共5页
儒家荣辱观对现代道德重建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尤其是传统道德修养的心理基础——羞耻心,以及作为传统道德追求的自我激励心理机制——荣誉感和荣辱观的终极心理动力精神不朽的培养,应该成为今天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主要是因为... 儒家荣辱观对现代道德重建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尤其是传统道德修养的心理基础——羞耻心,以及作为传统道德追求的自我激励心理机制——荣誉感和荣辱观的终极心理动力精神不朽的培养,应该成为今天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主要是因为,即使在今天,道德主体对社会的普遍赞誉以及精神生命的“不朽”的追求仍然是萌发羞耻心和产生荣誉感的真正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荣辱观 羞耻心 心理基础 道德荣誉 精神不朽 心理动力 道德建设
下载PDF
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被引量:20
17
作者 周桃英 《阅读与鉴赏(教研)》 2008年第6期56-57,共2页
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对人们的精神领域产生着深广的影响。在学习语文的过程巾,学生随时受到语文材料的熏陶感染,并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地理解课... 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对人们的精神领域产生着深广的影响。在学习语文的过程巾,学生随时受到语文材料的熏陶感染,并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美化情怀完善人格。同时新课标还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教育 初中语文 情感体验 语文学习 思想感情 语文课程 语文材料 心理基础
下载PDF
穿越黑暗的缪斯之音——评《朗读者》中汉娜形象的反思意义 被引量:18
18
作者 詹春花 《当代文坛》 CSSCI 2007年第6期165-167,共3页
关键词 形象表达 读者 缪斯 反思文学 文学作品 心理基础 审美视角 人类精神
下载PDF
通感的历史演变及心理基础 被引量:7
19
作者 郭焰坤 《当代修辞学》 CSSCI 1998年第5期11-12,共2页
通感在历史的发展中是不断地变化的,它在保留旧质的同时不断地累增着新质,新质的增加就表现在通感的心理基础的变异,或者说是联想方式的变异中。以下在展示通感演变史的同时探讨它的心理基础: 一、产生于先秦两汉的直接相似联想式通感 ... 通感在历史的发展中是不断地变化的,它在保留旧质的同时不断地累增着新质,新质的增加就表现在通感的心理基础的变异,或者说是联想方式的变异中。以下在展示通感演变史的同时探讨它的心理基础: 一、产生于先秦两汉的直接相似联想式通感 最早的通感产生于先秦两汉,其内容都是将音乐的听觉形象通过比喻转化为视觉形象。 (1)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止如槁木,倨十矩,句 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礼记·乐记》) (2)尔乃听声类形,状似流水,又像飞鸿。(东汉· 马融《长笛赋》) 魏晋时期产生了新的通感方式,但此类通感仍被历史继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基础 历史演变 相关联想 皮质区 相似联想 关系反射 暂时神经联系 芳气 愉悦感 先秦两汉
下载PDF
论品牌成功延伸的基本心理规律 被引量:5
20
作者 江智强 《商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4期18-20,共3页
以品牌二重性为基本观点 ,运用消费心理与行为理论、品牌理论揭示了品牌延伸成功的心理基础和实现品牌延伸的心理条件。探讨了品牌成功延伸的消费者心理机制 (文中消费者心理机制简称为心理机制 ) 。
关键词 品牌延伸 心理基础 心理条件 心理机制 企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