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大乘百法明门论》臆测
被引量:1
- 1
-
-
作者
岂予
-
出处
《法音》
1983年第4期3-11,共9页
-
文摘
近年来,我以《大乘百法明门论》为中心,把自己学习的一点佛学,结合人生实际,作了些观察思审。主要是想理解人生。究竟“人”是什么?“生”是什么?人为什么要求生?甚至强烈地要求生?我犹很不理解。但是,人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天下普遍存在的现象。无人,即无世界。使人不欲生,世界即将变成荒凉的沙漠。从天下四方八面不同的渠道,共同探索一下人生的问题,或许还是十分需要的。
-
关键词
大乘百法明门论
无为法
真如无为
有为法
非择灭
四方八面
世间法
心所有法
一切法
假有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亟需认清佛教所说的“信”字──试论佛教的信仰建设
- 2
-
-
作者
吴信如
-
出处
《法音》
北大核心
1994年第8期9-12,共4页
-
-
关键词
出世间
往生净土
别境
学佛
心所有法
成佛
善法
西方极乐世界
佛教典籍
七宝池
-
分类号
B94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论开悟 第六讲 唯识学的开悟(中)
- 3
-
-
作者
贾题韬
-
出处
《法音》
北大核心
1989年第8期19-21,共3页
-
文摘
上次讲过,《百法明门论》是唯识学的入门之书。对佛学来讲,也具有极强的概括性。因此,对于学佛者来说,应当先读一下《百法明门论》,这对于以后的学经研教颇有裨益。“百法唯识”是讲一切离不开“识”,而并非象一些唯心学派的直截了当地指一切法就是“心”,就是“识”。百法共分五位。心法,眼等八识都是识之自体;心所与心王同时缘境,且恒与心王相应,为心王起助伴作用,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认识,它的全名是“心所有法”;色法是心、心所法的认识对象,它是心、心所所变的影象;心不相应行法是一种假有之法,虽非实有,但绝非不有,它是不离识而存在的心色分位;无为法是识之实性。离开了识,并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无为法。总之,“五位百法”
-
关键词
唯识学
百法明门论
心所有法
无为法
八识
圆成实性
假有
一切法
根本智
人我执
-
分类号
B9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王恩洋先生在佛学儒学上的卓越贡献
- 4
-
-
作者
唐仲容
-
出处
《法音》
北大核心
1990年第8期33-35,共3页
-
文摘
现代对祖国灿烂悠久的文化学术,能继承发扬的,固不乏人;可是对此能抓住其主流,掌握其精华,整理弘扬,以兴邦利群,有卓越贡献的,绝不能舍蜀中王恩洋先生而不谈.在祖国的文化中,长属主流,有极大的优越性,而蕴蓄着无限活力的,应是佛学与儒学.佛学与儒学均向内看,探索人类主观世界,通称"内学"。
-
关键词
出世间
蜀中
窥基
心所有法
摄大乘论
八识规矩颂
欧阳竟无
无著
实相
解脱道论
-
分类号
B9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六无为法辨正
- 5
-
-
作者
单培根
-
出处
《法音》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38-39,共2页
-
文摘
有为是相,无为是体,这一观念,唐宋以后,广泛地深入在我国佛教界的心目中,毫无疑问似的认为:无为和真如,是相等同的,同一所指的名称。法相宗的百法中,有六无为法:一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三非择灭无为,四不动无为,五想受灭无为,六真如无为。但因法相宗的衰落,典籍散佚,正义淹没,也沿袭认为六无为法都即是真如。如明代的憨山大师的《百法明门论》,
-
关键词
无为法
非择灭
百法明门论
真如无为
瑜伽师地论
心所有法
观心觉梦钞
有为法
佛教界
假有
-
分类号
B9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94、历史上的唯心主义哲学是否有积极意义?
- 6
-
-
-
出处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1980年第Z1期142-147,共6页
-
文摘
一种意见认为,一些唯心主义在理论上、在社会史上有过一定的积极意义。1,在在理论上的积极意义(1)根据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的观点。
-
关键词
唯心主义哲学
谈谈辩证法问题
大同世界
消灭私有制
规律的客观性
孔子思想
心所有法
农民斗争
认识史
“我思故我在”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