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宋代书画文本中的思想世界:以东坡书画题跋为中心
1
作者 王新明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 2024年第3期51-53,共3页
东坡书画题跋是苏轼书画思想文本重要载体。本文将东坡书画题跋文本的思想内容从“自然观”“心性观”“意道观”三个方面展开阐释,串联“自然观”“心性观”“意道观”三个旨趣间内容上互通之处,形成意理圆融的思想意涵。东坡思想内容... 东坡书画题跋是苏轼书画思想文本重要载体。本文将东坡书画题跋文本的思想内容从“自然观”“心性观”“意道观”三个方面展开阐释,串联“自然观”“心性观”“意道观”三个旨趣间内容上互通之处,形成意理圆融的思想意涵。东坡思想内容所折射的这种思想精神也是东坡人生的正向写照,东坡这样的书画思想观也让他在历史发展的变化中始终矗立而亘古不摇。系统梳理东坡书画题跋文本,有利于深化对东坡个体思想的理解,凸显宋代书画文本中蕴藏丰厚书画学思想的价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东坡书画题跋 自然 心性 意道
下载PDF
“务虚”与“求真”:陆王心学与伊本·阿拉比修心学说比较
2
作者 杨婉莹 《中国穆斯林》 CSSCI 2022年第4期33-37,共5页
中国的心性之学,肇始于孔孟,发展于庄禅,完备于陆九渊,集大成于王阳明。孟子以心为宗,建立起心性论的基本框架,堪称心学始祖。南宋陆九渊直承孟子,提出“心即理”的心性观,其心性修养论与庄禅哲学存在密切联系,明儒王阳明全面继承并进... 中国的心性之学,肇始于孔孟,发展于庄禅,完备于陆九渊,集大成于王阳明。孟子以心为宗,建立起心性论的基本框架,堪称心学始祖。南宋陆九渊直承孟子,提出“心即理”的心性观,其心性修养论与庄禅哲学存在密切联系,明儒王阳明全面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陆九渊的心性思想,提出“致良知”的思想命题,直指本心。至此,具有完备体系和丰富内涵的心学学派正式形成,这就是学术思想界所称的“陆王心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王心学 陆九渊 心性之学 心即理 致良知 心性 心性 心性修养
原文传递
从清华简《心是谓中》看战国儒家心性观的演变——兼论战国诸子思想的杂糅与交融 被引量:3
3
作者 朱君杰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2019年第6期132-137,共6页
清华简第八辑中有《心是谓中》一篇,其中多处提到了“心”“情”“体”等重要观念,涉及“心”对于肢体和感官的统摄作用,以及“心”对事物的认知作用等重要内容,这些观念在《孟子》中已经有所涉及,与《管子》和上博简《凡物流形》、郭... 清华简第八辑中有《心是谓中》一篇,其中多处提到了“心”“情”“体”等重要观念,涉及“心”对于肢体和感官的统摄作用,以及“心”对事物的认知作用等重要内容,这些观念在《孟子》中已经有所涉及,与《管子》和上博简《凡物流形》、郭店楚简《性自命出》所言也颇有相似之处。这些观念到了《荀子》中又有进一步的丰富和阐发。通过对于文献的梳理,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简文《心是谓中》一篇对儒家孟子以来心性观的阐发,并为荀子心性观的先声。而且,其中杂糅的道法刑名诸家学说,则反映了战国诸子思想的杂糅与相互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 《心是谓中》 儒家 心性 演变 诸子思想
下载PDF
《性自命出》:以思孟为主流的综合学说
4
作者 郭常斐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7年第6期83-87,共5页
《性自命出》简文昭示着儒家思想在孔门之后新的开拓与发展,而其叙述风格和行文模式颇合道家思维,战国中后期儒道等各学派初步合流淡化了简篇所反映的学派性质,使得简文的解读与定位趋向多元化和复杂化。对此时期的主要的理论范畴及哲... 《性自命出》简文昭示着儒家思想在孔门之后新的开拓与发展,而其叙述风格和行文模式颇合道家思维,战国中后期儒道等各学派初步合流淡化了简篇所反映的学派性质,使得简文的解读与定位趋向多元化和复杂化。对此时期的主要的理论范畴及哲学命题进行全方位考察,不难发现学术思想的渐进化及相互渗透性使简文的主体精神与儒家思孟学说契合,进而导引出"人性论"的深刻思考以及由此形成的论辩艺术,事实上已成为孔孟之间学术传承的津梁。儒家外"礼"内"仁"的处世哲学通贯于简文的全篇,而心性观念到礼乐教化的内外互修,深化了其仁义思想在道德修养中的情感因素,最终于哲学视阈下形成"性""命""道""情"论的完美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店楚简 《性自命出》 思孟学派 心性 礼乐教化
下载PDF
宋代艺术批评的心性观探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桂荣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6年第2期5-13,共9页
宋代文人的艺术批评涵纳书法绘画、音乐戏剧、园林建筑等艺术形式,广博通达,圆融深邃,具有鲜明的心性特征。其"达心适意、本自心源",立基于心性本源而凸显心性主体精神。欧阳修、苏轼、米芾等从"心""意"... 宋代文人的艺术批评涵纳书法绘画、音乐戏剧、园林建筑等艺术形式,广博通达,圆融深邃,具有鲜明的心性特征。其"达心适意、本自心源",立基于心性本源而凸显心性主体精神。欧阳修、苏轼、米芾等从"心""意"出发对艺术进行评价,强调艺术之"达吾心、适吾意"的创作旨趣,将主体生命放之于宇宙天地之中;郭若虚的"本自心源"说,直接将生命安放到心灵的本根之处。其时,持"法而无法、逸心率性"的观点者,从艺术创作维度倡扬心性之审美超越,如欧阳修、苏轼主张"法而无法"的批评思想;米芾、黄庭坚、黄修复、邓椿等追求"逸"的品格,在宋代"逸"成为最高的品第被确定下来,这种理念彰显着艺术的独创精神和审美超越的情怀。而"自得自适"的心性境界建构的是艺术的价值归属,呈现的是讴歌大生命的艺术精神:欧阳修提出书法的创作和鉴赏只求自适、不为功名,音乐要达"自娱自适"之境;苏轼立足"无心"来评价艺术,追求潇洒放旷、自然自适的"散人之道";朱长文的"逸心",司马光的"独乐"都是一种生命得到疏放后的大快乐。宋代文人艺术批评的心性观,彰显着生命的真实和自在,直指向生命的本根及最终价值的实现,是涵纳天地、超拔活络的大生命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艺术批评 心性 主体 生命
下载PDF
徐复观心性观念的局限与中国艺术精神观之反思 被引量:1
6
作者 耿波 《文化与诗学》 CSSCI 2016年第1期66-86,共21页
徐复观的心性观念来自自孔孟到宋明理学的思想史阐释,并构成了其中国艺术精神观念的思想根源.在以心性作为价值根源的意义上,徐复观承续中国儒学传统而来的心性观难脱主客相对、对象化的局限性;在对老庄之学的全新阐释中,徐复观以虚静... 徐复观的心性观念来自自孔孟到宋明理学的思想史阐释,并构成了其中国艺术精神观念的思想根源.在以心性作为价值根源的意义上,徐复观承续中国儒学传统而来的心性观难脱主客相对、对象化的局限性;在对老庄之学的全新阐释中,徐复观以虚静之“无”为心性,极大拓展了传统心性观的思想视野,但同样难脱以“无”为对象的主客相待之局限.徐复观心性观是其中国艺术精神观的根源,心性观的局限同样造成了其中国艺术精神观念的局限,使其所理想的“根源之地的根源性关系”只是发生在主体对象化意欲统摄下的想象中的主体对客体的投射游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性 价值根源 对象化 中国艺术精神
原文传递
《冷山》中的寒山禅韵
7
作者 毛芊 《西部学刊》 2022年第18期148-151,共4页
唐代僧人寒山子所著寒山诗虽长期游离于国学正典之外,但其经译介后,远渡重洋在日本和欧美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掀起了一阵阵“寒山诗热”。当代美国著名作家查尔斯·弗雷泽的同名小说《冷山》就深受其影响。小说的扉页上不但直接引用... 唐代僧人寒山子所著寒山诗虽长期游离于国学正典之外,但其经译介后,远渡重洋在日本和欧美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掀起了一阵阵“寒山诗热”。当代美国著名作家查尔斯·弗雷泽的同名小说《冷山》就深受其影响。小说的扉页上不但直接引用了寒山诗句,而且书中也蕴含了寒山诗中的禅宗思想:(一)心性观:明心见性,不待外求;(二)生态观:回归自然,无情有性;(三)生死观:时空圆融,生死一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山诗 《冷山》 心性 生态 生死
下载PDF
《大学》、《中庸》和《孟子》圣人观之比较
8
作者 陈荣佳 《厦门特区党校学报》 2011年第6期73-77,共5页
《大学》、《中庸》、《孟子》是儒学经典"四书"中的三本重要"子书",其圣人观既有共同性又有所差异。它们都坚持了儒家修己治人、内圣外王的治国理念,都开展了对心性问题的探讨。而它们对心性问题的研究,又有所差... 《大学》、《中庸》、《孟子》是儒学经典"四书"中的三本重要"子书",其圣人观既有共同性又有所差异。它们都坚持了儒家修己治人、内圣外王的治国理念,都开展了对心性问题的探讨。而它们对心性问题的研究,又有所差异和发展:《大学》提出要明明德、诚意、正心,但还没有深入对人类心智既有统一性又有差异性问题的解释;《中庸》以不同人有不同的性来解释,《孟子》则以对善端的养护情况来解释这种差异。三本子书圣人观的这种变化,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人 心性 内圣外王
原文传递
韩愈教育思想的儒学基础
9
作者 吴涛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年第5期30-32,41,共4页
韩愈是儒学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地位的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儒学思想包括道统观与心性观两个部分,并是其教育思想的来源和基础。在道统观的基础上,韩愈作《师说》,大力倡导师道尊严;在心性观的基础上,韩愈提出了以教传道、育才兴... 韩愈是儒学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地位的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儒学思想包括道统观与心性观两个部分,并是其教育思想的来源和基础。在道统观的基础上,韩愈作《师说》,大力倡导师道尊严;在心性观的基础上,韩愈提出了以教传道、育才兴国、因材施教、兼采众家等一系列教育思想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愈 儒学思想 道统 心性 教育思想
下载PDF
蕅益智旭“一念心”净土思想探赜
10
作者 彭鹏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1-88,共8页
蕅益智旭继承并发展天台宗的“一念心”思想以开演净土教理,完善了净土宗的心性观,并以其融摄佛教诸宗而归于净土念佛法门。智旭发挥天台智顗的“一念三千”论,充实了净土宗的理论内涵;进而以天台的“一心三观”为基础,在“信仰式”念... 蕅益智旭继承并发展天台宗的“一念心”思想以开演净土教理,完善了净土宗的心性观,并以其融摄佛教诸宗而归于净土念佛法门。智旭发挥天台智顗的“一念三千”论,充实了净土宗的理论内涵;进而以天台的“一心三观”为基础,在“信仰式”念佛与“心性式”念佛之间开展出自他俱念、理事圆融的“中道圆修式”念佛之法。智旭的“一念心”净土思想,实现了唯心净土与佛国净土、自力与他力、智慧与信仰、精英化与大众化的深度融合,并具有统摄佛教各宗派、辐射生命各领域的理论深度与广度,此种理性与包容的精神对净土宗和中国佛教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蕅益智旭 一念心 净土宗 中道 心性
原文传递
论中国佛教的心性观
11
作者 霍俊国 《五台山研究》 CSSCI 2017年第4期21-26,共6页
心性观念是中国佛教哲学的重要内容。在佛教中,"性"释为"体",指本来具有的不发生变化的本性、实体,即"佛性"。佛性自性本净,然为妄念所染,不能自明,这就需要通过"体"而示道见性。佛教修养佛性... 心性观念是中国佛教哲学的重要内容。在佛教中,"性"释为"体",指本来具有的不发生变化的本性、实体,即"佛性"。佛性自性本净,然为妄念所染,不能自明,这就需要通过"体"而示道见性。佛教修养佛性,也是从心做起,向内寻找。心不动,自能观照到佛性。佛性本清净,清净即空寂,"空"成为佛教修养的最高追求。但是"空"所具有的某些属性却使"空"境充满了艺术化的审美气质,因此,处于这一阶段的人生也就具有了审美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心性 性空 审美境界
下载PDF
空山松韵——用心要领
12
作者 达照 《广东佛教》 2002年第1期42-45,共4页
古人说:“青山无语叹人亡,朝露风灯闪电光;人归何处青山在,总是南柯梦一场”!读来令人心伤落泪。“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生,自己生;死,自己死;生生死死无有穷尽,轮回路上独自伤悲;因缘果报如影随形,悠悠岁月何时转身?!
关键词 佛教 宗教信仰 修炼方法 心性
下载PDF
柳宗元创作主体自得说 被引量:2
13
作者 翟鹏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8-84,共7页
柳宗元创作主体自得说,总结了文学本质特征的各个层面:文以明道的本体论、“率由大中以出”的主体心性观、“明悟文体”的规律论与美因人彰的美学观,在显露主体内在灵质的历时性轨迹的同时,张扬出中唐士人昂扬的社会担当意识与生存睿智... 柳宗元创作主体自得说,总结了文学本质特征的各个层面:文以明道的本体论、“率由大中以出”的主体心性观、“明悟文体”的规律论与美因人彰的美学观,在显露主体内在灵质的历时性轨迹的同时,张扬出中唐士人昂扬的社会担当意识与生存睿智,为后代士人审视主体状态提供了较具普适性的文化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宗元 创作主体自得说 文学创作 本体论 主体心性 中国 古代文学研究
原文传递
孙中山心性文明观的民族化特色
14
作者 段云章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84-93,共10页
孙中山的心性 (精神 )文明观产生的前提是近代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和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的大国。它表现为中外文明合璧 ,体现在奔腾于世的民族主义、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三股进步潮流与中国固有的优秀心性文明的结合 ,... 孙中山的心性 (精神 )文明观产生的前提是近代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和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的大国。它表现为中外文明合璧 ,体现在奔腾于世的民族主义、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三股进步潮流与中国固有的优秀心性文明的结合 ,出现了中国心性文明观的新铸造、新充实、新昂扬。本文还从孙中山心性文明观和相关外国心性文明观比较中 ,来审辨其所居世界多元化心性文明的历史发展中的座标和真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心性文明 民族化特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