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关于我国南北朝时期佛性问题探讨
1
作者
高文金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39-40,共2页
佛性问题,我国在南北朝时期的佛学界已展开了热烈的争论。佛性是讲成佛的原因、根据、可能等问题。佛性的"性",原文为"界",有"因"的意思,与通常说的"性质"是有区别的。不过,在佛教经典中,对佛...
佛性问题,我国在南北朝时期的佛学界已展开了热烈的争论。佛性是讲成佛的原因、根据、可能等问题。佛性的"性",原文为"界",有"因"的意思,与通常说的"性质"是有区别的。不过,在佛教经典中,对佛性的具体解说歧义很多,并且时而指心,时而指境,很难找出统一的解释。其集中讨论是否人人都有佛性问题、关于"心性本觉"问题、"心性本觉"与"心性本净"的主要区别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朝
佛性
心性
本
觉
心性
本
净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梵道之间:从印度吠檀多思想到全真道的心性学
2
作者
吴学国
徐长波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7-78,157-158,共12页
道教心性学本身是一个思想整体,其基本特征是心性一如的道体论、心性本觉的道性论和反思型的修道论。它与早期道教传统存在巨大差异,却与印度教的吠檀多学表现出本质的亲缘性。通过将道教心性学的上述方面同吠檀多学进行比照分析,可以...
道教心性学本身是一个思想整体,其基本特征是心性一如的道体论、心性本觉的道性论和反思型的修道论。它与早期道教传统存在巨大差异,却与印度教的吠檀多学表现出本质的亲缘性。通过将道教心性学的上述方面同吠檀多学进行比照分析,可以在事实层面证明这种亲缘性。道教心性学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吠檀多思想通过如来藏佛教中介曲折地渗透到中国道学传统中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吠檀多
重玄学
全真道
心性
一如
心性
本
觉
原文传递
宗杲之心性本觉思想探析
3
作者
任静伟
《西部学刊》
2020年第19期150-152,共3页
宗杲禅师的心性本觉思想,是通过对南宗禅心性思想的继承和对天台、华严诸宗心性思想、儒学心性思想的融摄,以及通过对心性"本觉"与"始觉"辨析的基础上形成的。从心性解脱论的向度,宗杲强调众生悉具觉悟成佛之心,心...
宗杲禅师的心性本觉思想,是通过对南宗禅心性思想的继承和对天台、华严诸宗心性思想、儒学心性思想的融摄,以及通过对心性"本觉"与"始觉"辨析的基础上形成的。从心性解脱论的向度,宗杲强调众生悉具觉悟成佛之心,心之觉义,"见一切法""遍一切处",并指出对本觉之自心的体认须自修自度、自证自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杲
心性
本
觉
自证自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心性本觉”说与中国佛教思想史的写作——兼评《中国佛教思想史稿》
4
作者
吴忠伟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9-75,共7页
近六十年来中国佛教思想史的写作与近现代佛教史上的《起信论》之辩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吕澂先生基于民族思想的视角,对其前期提出的"心性本觉"说予以语境转化,通过梳理中国佛学源流,确认了"心性本觉"为中国佛学特...
近六十年来中国佛教思想史的写作与近现代佛教史上的《起信论》之辩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吕澂先生基于民族思想的视角,对其前期提出的"心性本觉"说予以语境转化,通过梳理中国佛学源流,确认了"心性本觉"为中国佛学特质这一思想事实。潘桂明先生的《中国佛教思想史稿》则将吕澂的"心性本觉"说由一特殊性佛学命题扩展为一更普遍的哲学命题——"即体即用"的思维模式,以此展开对整个中国佛教思想史的系统性阐述,进而反思中国哲学的反知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信论》
心性
本
觉
即体即用
吕澂
中国佛教思想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关于我国南北朝时期佛性问题探讨
1
作者
高文金
机构
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出处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39-40,共2页
文摘
佛性问题,我国在南北朝时期的佛学界已展开了热烈的争论。佛性是讲成佛的原因、根据、可能等问题。佛性的"性",原文为"界",有"因"的意思,与通常说的"性质"是有区别的。不过,在佛教经典中,对佛性的具体解说歧义很多,并且时而指心,时而指境,很难找出统一的解释。其集中讨论是否人人都有佛性问题、关于"心性本觉"问题、"心性本觉"与"心性本净"的主要区别等。
关键词
南北朝
佛性
心性
本
觉
心性
本
净
分类号
B946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梵道之间:从印度吠檀多思想到全真道的心性学
2
作者
吴学国
徐长波
机构
南开大学哲学院
出处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7-78,157-158,共12页
文摘
道教心性学本身是一个思想整体,其基本特征是心性一如的道体论、心性本觉的道性论和反思型的修道论。它与早期道教传统存在巨大差异,却与印度教的吠檀多学表现出本质的亲缘性。通过将道教心性学的上述方面同吠檀多学进行比照分析,可以在事实层面证明这种亲缘性。道教心性学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吠檀多思想通过如来藏佛教中介曲折地渗透到中国道学传统中导致的。
关键词
吠檀多
重玄学
全真道
心性
一如
心性
本
觉
分类号
B958 [哲学宗教—宗教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宗杲之心性本觉思想探析
3
作者
任静伟
机构
宜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西部学刊》
2020年第19期150-152,共3页
文摘
宗杲禅师的心性本觉思想,是通过对南宗禅心性思想的继承和对天台、华严诸宗心性思想、儒学心性思想的融摄,以及通过对心性"本觉"与"始觉"辨析的基础上形成的。从心性解脱论的向度,宗杲强调众生悉具觉悟成佛之心,心之觉义,"见一切法""遍一切处",并指出对本觉之自心的体认须自修自度、自证自悟。
关键词
宗杲
心性
本
觉
自证自悟
分类号
B946.5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心性本觉”说与中国佛教思想史的写作——兼评《中国佛教思想史稿》
4
作者
吴忠伟
机构
苏州大学哲学系
出处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9-75,共7页
文摘
近六十年来中国佛教思想史的写作与近现代佛教史上的《起信论》之辩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吕澂先生基于民族思想的视角,对其前期提出的"心性本觉"说予以语境转化,通过梳理中国佛学源流,确认了"心性本觉"为中国佛学特质这一思想事实。潘桂明先生的《中国佛教思想史稿》则将吕澂的"心性本觉"说由一特殊性佛学命题扩展为一更普遍的哲学命题——"即体即用"的思维模式,以此展开对整个中国佛教思想史的系统性阐述,进而反思中国哲学的反知传统。
关键词
《起信论》
心性
本
觉
即体即用
吕澂
中国佛教思想史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关于我国南北朝时期佛性问题探讨
高文金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梵道之间:从印度吠檀多思想到全真道的心性学
吴学国
徐长波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
0
原文传递
3
宗杲之心性本觉思想探析
任静伟
《西部学刊》
202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心性本觉”说与中国佛教思想史的写作——兼评《中国佛教思想史稿》
吴忠伟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