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梁启超“豪杰译”与德莱顿“拟译”之异同 被引量:2
1
作者 王丹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年第6期62-63,共2页
清朝末年,"豪杰译"出现并盛行于中国译坛。"豪杰译"与英国翻译家德莱顿提出的"拟译"都主张在翻译时对原作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写,不同的是作为翻译清末政治小说的主要方法",豪杰译"以其杂糅的文... 清朝末年,"豪杰译"出现并盛行于中国译坛。"豪杰译"与英国翻译家德莱顿提出的"拟译"都主张在翻译时对原作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写,不同的是作为翻译清末政治小说的主要方法",豪杰译"以其杂糅的文白语体和雄壮激越的气势在近代中国思想启蒙和文化传播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德莱顿的"拟译"则没有在英国产生类似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豪杰译 德莱顿 拟译 差异
下载PDF
德莱顿与纳博科夫的翻译思想及其渊源 被引量:1
2
作者 葛瑞红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50-52,共3页
本文对17世纪的英国诗人及剧作家德莱顿与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纳博科夫的翻译思想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简略的介绍和评论。
关键词 德莱顿 纳博科夫 翻译 思想 关联
下载PDF
从德莱顿的“诗歌翻译三分法”看英译杜甫的《月夜》 被引量:1
3
作者 徐兴茹 《科教文汇》 2014年第10期129-129,142,共2页
德莱顿是英国著名的翻译家,提出了"诗歌翻译三分法"。本文结合杜甫《月夜》三个版本的翻译来运用"三分法",并赏析《月夜》三个版本的翻译。
关键词 德莱顿 诗歌翻译三分法 《月夜》 “Moonlit Night”
下载PDF
英语的隐喻及词义的演变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建成 林莺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1993年第1期14-16,共3页
隐喻就是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写,由于它不用比喻词,因此,有些修辞学家称之为简缩了的明喻(a compressed simile)。A brow as white as marble(象大理石一样洁白的前额)是明喻。这里用了比喻词as;而a marble brow(大理石的前额)则是隐... 隐喻就是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写,由于它不用比喻词,因此,有些修辞学家称之为简缩了的明喻(a compressed simile)。A brow as white as marble(象大理石一样洁白的前额)是明喻。这里用了比喻词as;而a marble brow(大理石的前额)则是隐喻,它没有用比喻词而把比喻关系暗含在句子中。再比如the teeth of a saw(锯齿)、the tongue of a shoe(鞋舌)、the eyes of a potato(土豆的花蕊)等都是隐喻。 隐喻使用的字词表达了不同于字词表面意义的事物。隐喻中的比较一般是含蓄的,却又十分易于理解和为人所接受。在隐喻中,意象的本体消失了,本体和喻体融合在了一起。德莱顿在讲莎士比亚时就说:“He needed not the spectacles of books to read Nature。”(意思是:莎士比亚不用透过书这面镜子观察自然。)其实是说莎士比亚不象透过书这副眼镜的人那样书呆子气,他不凭借书籍观察衣食、人情和自然。德莱顿使用隐喻,将冗长的明喻表达凝缩化简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喻词 德莱顿 修辞学家 词义演变 tongue SIMILE teeth potato METAPHOR TROUBLE
下载PDF
英语语言 文学中《圣经》典故鸟瞰
5
作者 彭隆生 《外国语言文学》 1989年第Z1期99-105,共7页
《圣经》,是犹太教、基督教的经典,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千百年来,不少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采用了《圣经》的故事和传说为题材,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不少故事传说和只言片语,进入了英美人的日常用语,成为广泛使... 《圣经》,是犹太教、基督教的经典,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千百年来,不少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采用了《圣经》的故事和传说为题材,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不少故事传说和只言片语,进入了英美人的日常用语,成为广泛使用的典故和成语。在英语中时常引用一些典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美人 文学艺术作品 故事传说 英美文学 文化宝库 但以理 德莱顿 耶弗他 BREAD 大卫
原文传递
早期莎评对古典主义诗学的继承与超越 被引量:1
6
作者 辛雅敏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2期56-66,共11页
17世纪上半叶,法国批评家从意大利学者那里继承了古典主义诗学原则,并将其僵化为一系列教条,这些教条对西欧戏剧理论影响巨大。17世纪末复辟时期,英国批评家托马斯·莱默完全用古典主义诗学原则衡量莎士比亚的作品,对莎士比亚多有... 17世纪上半叶,法国批评家从意大利学者那里继承了古典主义诗学原则,并将其僵化为一系列教条,这些教条对西欧戏剧理论影响巨大。17世纪末复辟时期,英国批评家托马斯·莱默完全用古典主义诗学原则衡量莎士比亚的作品,对莎士比亚多有贬抑。他的观点激起了英国批评家的民族情绪,德莱顿、戈尔登等人对莱默的反驳不仅巩固了莎士比亚在英国文坛的地位,也为英国戏剧突破古典主义束缚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中的某些观点甚至成为浪漫主义诗学的先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主义 戏剧理论 莎士比亚 莱默 德莱顿
下载PDF
漫谈英语墓志铭及其演变 被引量:1
7
作者 夏桐枝 《语言教育》 1998年第10期2-5,共4页
英语墓志铭(epitaph)源于希腊语 epigraphē,最初指在死者墓石或碑石上刻写文章以示纪念,后也指悼念性的简短诗文,因此,英语中这类刻文、碑文、铭文的文字统称为 epigraph。公元前925年编辑的《希腊文选》(Greek Anthology)中就收集了... 英语墓志铭(epitaph)源于希腊语 epigraphē,最初指在死者墓石或碑石上刻写文章以示纪念,后也指悼念性的简短诗文,因此,英语中这类刻文、碑文、铭文的文字统称为 epigraph。公元前925年编辑的《希腊文选》(Greek Anthology)中就收集了多篇碑文和铭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称之为碑铭文的文学形式渐渐地形成了,尤其是17和18世纪,英国作家如约翰逊(S.Johnson)、邓恩(J.Donne)、德莱顿(J.Dry-den)、斯威夫特(J.Swift)、蒲柏(A.Pope)、彭斯(R.Bur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莱顿 Donne 斯威夫特 SWIFT 彭斯 GREEK 四行诗 墓石 蒲柏 邓恩
下载PDF
李渔与德莱顿的戏剧语言论比较 被引量:1
8
作者 朱源 李远征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1-45,共5页
本文从戏剧语言的通俗与清晰性、生动性以及创新性等三个方面,比较分析了李渔与德莱顿有关戏剧语言的具有代表性的论述,阐述了他们如何按照本民族语言特点和各自的戏剧审美标准,来评价各自戏剧中语言表达形式的特性,并以各自不同或... 本文从戏剧语言的通俗与清晰性、生动性以及创新性等三个方面,比较分析了李渔与德莱顿有关戏剧语言的具有代表性的论述,阐述了他们如何按照本民族语言特点和各自的戏剧审美标准,来评价各自戏剧中语言表达形式的特性,并以各自不同或相近的方式努力倡导并实践了彼此相通的戏剧语言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渔 德莱顿 比较
原文传递
诗歌、戏剧与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的政治变局
9
作者 张炜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6-27,共12页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初期的不少戏剧和诗歌作品已经带有较为明显的政治因素。在17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排斥危机”时期,诗歌戏剧作品中的政治因素愈发显著,并逐渐形成了支持辉格党、反对天主教的一派和支持托利党、拥护国王正统的一派...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初期的不少戏剧和诗歌作品已经带有较为明显的政治因素。在17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排斥危机”时期,诗歌戏剧作品中的政治因素愈发显著,并逐渐形成了支持辉格党、反对天主教的一派和支持托利党、拥护国王正统的一派。但是,以德莱顿为代表的剧作家和诗人群体,其政治态度往往是多变的。他们常会随着政治形势的改变而采取于己有利的依附策略,因此,由其作品所推动的舆论风向也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从这一时期相关创作和表演的活跃程度也可看出,政治性诗歌、戏剧已在英国大众文化中占据了愈益显著的地位,是构成17世纪后期英国公共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 戏剧 德莱顿 党派政治 社会舆论
下载PDF
德莱顿时代的诗歌批评
10
作者 T.S.艾略特 尹建民 赵志义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4年第3期24-28,共5页
在英国17世纪新古典主义思潮时期,产生了一种伟大的批评思想,这就是桂冠诗人德莱顿的批评思想,其批评作品显示了这个时代最后的趋向。假如完全尊从本·琼森的观点,那么这里的阐述就毫无必要了,因为他说得很圆满,“评判诗人只是对诗... 在英国17世纪新古典主义思潮时期,产生了一种伟大的批评思想,这就是桂冠诗人德莱顿的批评思想,其批评作品显示了这个时代最后的趋向。假如完全尊从本·琼森的观点,那么这里的阐述就毫无必要了,因为他说得很圆满,“评判诗人只是对诗人能力的判断,但仅仅是最优秀的诗人,而不是所有的诗人”。然而,尽管我作为诗人没有资格评判琼森,但我已做过尝试,而且至今结果不算糟糕。在锡德尼和甘辛之间,英国诗歌最伟大时期即16世纪后期的代表是琼森把创作作为人生的追求。通过阅读锡德尼和他同时代的文章,然后阅读琼森的《发现》,就可以了解英国人成熟的批评思想。他把《发现》又叫做《丛林》,其中有很多灌木和死树,当然也有生命之树。在一些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批评 德莱顿 琼森 锡德尼 批评思想 生命之树 英国诗歌 柯勒律治 弥尔顿 艾迪
下载PDF
历史讽喻与伦理结构——《押沙龙与亚希多弗》的党派政治
11
作者 陈礼珍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0-93,共4页
德莱顿的政治应景诗《押沙龙与亚希多弗》使用《圣经》历史叙事框架来讽喻当时的国家政治事件。德莱顿在叙述人物形象、关系和行为的过程中营造出复杂的伦理结构,表达了他秉持的伦理取向。《押沙龙与亚希多弗》将德莱顿代表党派利益的... 德莱顿的政治应景诗《押沙龙与亚希多弗》使用《圣经》历史叙事框架来讽喻当时的国家政治事件。德莱顿在叙述人物形象、关系和行为的过程中营造出复杂的伦理结构,表达了他秉持的伦理取向。《押沙龙与亚希多弗》将德莱顿代表党派利益的公共声音与自身品味的私人声音混杂在一起,展示出英国复辟时期个体感知能力同党派政治文化操控力量之间的争斗与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莱顿 《押沙龙与亚希多弗》 党派文化 讽喻 伦理
原文传递
“巴洛克花园”里外的诗人——多恩与德莱顿“合一”观比较
12
作者 熊毅 《求索》 CSSCI 2013年第5期146-148,共3页
17世纪,欧洲巴洛克艺术盛行,宛如一座花园,园内奇葩朵朵,以独特的美挑战着当时文学艺术主流———古典主义。英国巴洛克艺术的主要实施者多恩和古典主义思潮的弄潮儿德莱顿一个站在巴洛克花园里,一个站在巴洛克花园外,如同两位巨人各自... 17世纪,欧洲巴洛克艺术盛行,宛如一座花园,园内奇葩朵朵,以独特的美挑战着当时文学艺术主流———古典主义。英国巴洛克艺术的主要实施者多恩和古典主义思潮的弄潮儿德莱顿一个站在巴洛克花园里,一个站在巴洛克花园外,如同两位巨人各自引领着不同的创作风格。但是,二者在作品中均呈现出"合一"指向性,在艺术风格上,一个在混沌中求合一,一位在适当中求整一;在美学效果上,一个喜爱冷色调的沉着,一个偏爱暖色调的专一;在艺术形式上,一个在变奏繁复中求和谐;一个在规整明快中求和谐。两位诗人的这种趋同相似性从一个文学侧面反映出处在动荡时局中的英国17世纪人们向往祥和生活的强烈愿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洛克 合一 多恩 德莱顿
原文传递
专栏
13
《甲壳虫》 2006年第8期10-13,共4页
1 狮子座流星没有留下名字的狮子座人都已在其有生之年自行勾划掉了自己的名字,带着不甘心、羞愧、自暴自弃和隐匿的愿望。而留下名字的那些是征服者、解放者和改革者,譬如拿破仑、玻利瓦尔、卡斯特罗、登月的阿姆斯特朗,还有约翰·... 1 狮子座流星没有留下名字的狮子座人都已在其有生之年自行勾划掉了自己的名字,带着不甘心、羞愧、自暴自弃和隐匿的愿望。而留下名字的那些是征服者、解放者和改革者,譬如拿破仑、玻利瓦尔、卡斯特罗、登月的阿姆斯特朗,还有约翰·德莱顿和荣格。狮子座充满的正能量使荣格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加以纠正:将性能量扩展为广泛的生命能量,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示,而人格在后半生能由未来的希望引导而塑造和改变,认为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负,不限于弗洛伊德在人的本性中所发现的那些黑暗势力。一如拿破仑所说:"前景光明,即使不行,人也得生活在现实里。勇敢者鄙视未来,不希望于未来。"狮子座人就像一张扑克K,慷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狮子座 卡斯特罗 德莱顿 后半生 勇敢者 阴谋论 娱乐需要 阿姆斯特朗 柏油马路 木村拓哉
原文传递
X-31:有人驾驶验证机的终结者
14
作者 倪娜 林琳 柯镇 《环球军事》 2004年第4期26-27,共2页
在美国海军航空站(NAS)所在地帕塔克森特河,最耀眼的明星就是X-31“Vector”。这种飞机之所以引人注目,不仅仅因为它采用了众多先进的技术,而且它可能是X系列飞机中最后一种有人驾驶的机型了。它目前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推力矢量和先进的... 在美国海军航空站(NAS)所在地帕塔克森特河,最耀眼的明星就是X-31“Vector”。这种飞机之所以引人注目,不仅仅因为它采用了众多先进的技术,而且它可能是X系列飞机中最后一种有人驾驶的机型了。它目前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推力矢量和先进的适航性测试。最近,X-31经过了最新的检验程序的考察,可以进一步减小进场速度,缩短着陆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力矢量控制 空气动力 超音速飞行 试飞员 适航性 试验型 德莱顿 加力燃烧室 飞行员 飞行器 终结者 验证机
原文传递
严复与德莱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
15
作者 黎晴 《韶关学院学报》 2014年第7期47-50,共4页
梳理严复与德莱顿的翻译实践和译论,比较分析两者在翻译标准与方法、翻译之难、翻译目的与功用和译者素养等方面的异同,探讨中外翻译理论共通的内在规律,揭示翻译的复杂性及其启示意义。
关键词 严复 德莱顿 翻译思想 比较研究
下载PDF
无奇不有
16
作者 冬月流霜 《天天爱科学》 2016年第5期26-27,共2页
疯狂的'小草'人们总以为,植物有根,只有深埋地下才能生长。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说的就是这个理。但是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东北部的旺加拉塔,有一种会奔跑的'小草',它颠覆了人们的惯性思维。它们疯狂地袭击... 疯狂的'小草'人们总以为,植物有根,只有深埋地下才能生长。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说的就是这个理。但是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东北部的旺加拉塔,有一种会奔跑的'小草',它颠覆了人们的惯性思维。它们疯狂地袭击当地居民的住房,给当地人带来了很多不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拉塔 维多利亚州 含生草 刺沙蓬 惯性思维 沙漠地带 德莱顿 破坏性行为 兽医专家 摆拍
原文传递
作为批评家和戏剧家的德莱顿
17
作者 乔国强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1-75,共5页
约翰·德莱顿是英国古典主义时期重要的批评家和戏剧家。他通过戏剧批评和创作实践为英国古典主义戏剧的发生、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从德莱顿的戏剧思想和戏剧创作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并藉此指出德莱顿的政治立场、伦理道德价... 约翰·德莱顿是英国古典主义时期重要的批评家和戏剧家。他通过戏剧批评和创作实践为英国古典主义戏剧的发生、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从德莱顿的戏剧思想和戏剧创作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并藉此指出德莱顿的政治立场、伦理道德价值取向及其给创作所带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评家 戏剧家 德莱顿
下载PDF
西方“翻译三分法”的形成与发展探究
18
作者 伍银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54-57,共4页
从西方“翻译三分法”的起源出发,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西方主流的“翻译三分法”进行详细探讨和比较,发现“翻译三分法”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实现了从关注翻译语言层面的问题到文化再到语言符号层面问题的转变。通过对西方“... 从西方“翻译三分法”的起源出发,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西方主流的“翻译三分法”进行详细探讨和比较,发现“翻译三分法”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实现了从关注翻译语言层面的问题到文化再到语言符号层面问题的转变。通过对西方“翻译三分法”形成与发展脉络进行研究,能够为翻译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带来一定的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三分法” 德莱顿 歌德 雅各布逊
下载PDF
译古今诗词 ,翻世界名著
19
作者 许渊冲 《书摘》 2021年第9期44-49,共6页
五十年代翻英法,八十年代译唐宋。回国之后,20世纪50年代我在北京西苑、香山、新北京等外国语学院教授英文、法文。1956年,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我译的英国德莱顿的诗剧《一切为了爱情》(又名《江山殉情》)。德莱顿在英国文学史上地... 五十年代翻英法,八十年代译唐宋。回国之后,20世纪50年代我在北京西苑、香山、新北京等外国语学院教授英文、法文。1956年,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我译的英国德莱顿的诗剧《一切为了爱情》(又名《江山殉情》)。德莱顿在英国文学史上地位很高,英国甚至把17世纪叫作“德莱顿世纪”,认为《一切为了爱情》的艺术水平高于莎士比亚的《安东尼与克柳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艺出版社 德莱顿 英国文学史 世界名著 古今诗词 殉情 五十年代 八十年代
原文传递
特洛伊战争真的发生过吗
20
作者 杨柳川(译) 《译林》 2020年第6期20-22,共3页
从《伊利亚特》诞生到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柏对这部皇皇巨著成功翻译以来,千百年间,特洛伊战争一直是诗人魂牵梦萦的创作之源。但这场远古战争究竟是残酷的现实,还是虚构的神话?《人与神》是一本新出版的远古神话故事集,书中的故... 从《伊利亚特》诞生到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柏对这部皇皇巨著成功翻译以来,千百年间,特洛伊战争一直是诗人魂牵梦萦的创作之源。但这场远古战争究竟是残酷的现实,还是虚构的神话?《人与神》是一本新出版的远古神话故事集,书中的故事由诸多名家翻译而来。我在编辑整理本书时惊讶地发现,特洛伊战争的故事在历史各个时期都非常盛行。从约翰·德莱顿、亚历山大·蒲柏到路易斯·麦克尼斯,诸多风格迥异的作家为之触动,或翻译或改写了这一经典传说。特洛伊战争之所以能引起共鸣,究其原因,除了故事本身非常精彩之外,还在于——战争是否真的发生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利亚特》 英国诗人 德莱顿 故事集 亚历山大·蒲柏 特洛伊战争 风格迥异 远古神话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