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德日进“亚洲干极”理论的现实意义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吉均 赵志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66-371,共6页
“亚洲干极”是德日进总结中国北方中生代以来不断干旱化得出的观点。构造运动驱动气候变干是其主导思想。德日进关于中国新生代古地理演化的基本框架至今仍然适用 ,当代研究补充和深化了“亚洲干极”的理论 ,老第三纪行星风系的干热气... “亚洲干极”是德日进总结中国北方中生代以来不断干旱化得出的观点。构造运动驱动气候变干是其主导思想。德日进关于中国新生代古地理演化的基本框架至今仍然适用 ,当代研究补充和深化了“亚洲干极”的理论 ,老第三纪行星风系的干热气候逐渐在新第三纪被季风气候取代 ,代表干旱气候的粉尘沉积逐步扩大空间范围 ,湖相沉积则逐渐收缩。2 2MaB .P .,8.5MaB .P .,3.6MaB .P .和 1 .2MaB .P .是“亚洲干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日 亚洲干极 构造驱动 风成红粘土 黄土
下载PDF
德日进与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早期发展 被引量:12
2
作者 高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79-384,共6页
德日进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他与桑志华发现并发掘了水洞沟和萨拉乌苏遗址 ,参与了关于中国史前考古的第一本专著《中国旧石器时代》的写作。他作为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的顾问参与和指导了周口店遗址的... 德日进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他与桑志华发现并发掘了水洞沟和萨拉乌苏遗址 ,参与了关于中国史前考古的第一本专著《中国旧石器时代》的写作。他作为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的顾问参与和指导了周口店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工作 ,对确认北京猿人石器的人工属性和用火遗迹起过重要的作用 ,与裴文中一道对周口店的石器工业进行了系统研究 ,奠定了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基础 ,并与杨钟健等一起建立了周口店遗址的地层层序和地质时代框架。他对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第一代学人裴文中和贾兰坡有过多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日 中国 旧石器时代考古学 周口店
下载PDF
天津北疆博物院考实 被引量:10
3
作者 房建昌 《中国科技史料》 CSCD 2003年第1期6-15,共10页
天津北疆博物院在近代中国科学界和科技史上具有举世知名地位。它由法国天主教耶稣会于1924年创办,挂靠于天津马场道的工商学院。桑志华、德日进等人在中国北方进行了多年的考察和采集活动,其部分动植物标本和化石就收藏在该博物院内。... 天津北疆博物院在近代中国科学界和科技史上具有举世知名地位。它由法国天主教耶稣会于1924年创办,挂靠于天津马场道的工商学院。桑志华、德日进等人在中国北方进行了多年的考察和采集活动,其部分动植物标本和化石就收藏在该博物院内。博物院自始至终受到天主教耶稣会在经济和人员上的支持,收集植物标本3.5万余种、人类生物标本7千余种、动物标本2千余种、矿物标本千余种,还有大批有关人种学、动物学、植物学、古生物学、岩石学、矿物学以及华北特有的工业等方面的文献,被誉为东亚第一博物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 北疆博物院 桑志华 德日 考证
下载PDF
德日进在中国古人类学的创建时期 被引量:7
4
作者 吴新智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62-365,共4页
德日进参与了 2 0世纪 2 0年代北疆博物馆在河套地区进行的古人类学野外调查和发掘以及《中国旧石器时代》的编写。这是第一本关于中国古人类学的专著。从中国第一家专门为进行古人类学研究而建立的学术机构———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 德日进参与了 2 0世纪 2 0年代北疆博物馆在河套地区进行的古人类学野外调查和发掘以及《中国旧石器时代》的编写。这是第一本关于中国古人类学的专著。从中国第一家专门为进行古人类学研究而建立的学术机构———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 1 92 9年成立之时起 ,他便任顾问 ;他是在中国出版的第一本关于古人类学的专著《中国原人史要》的两位主要执笔人之一 ;他不仅在中国新生代地层和哺乳动物的研究上卓有建树 ,而且在旧石器考古和周口店的发掘工作方面都有不小的贡献 ;他是为中国广义的古人类学工作时间最长的外国专家 ,为之付出了近 2 0年的辛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日 中国 古人类学 北疆博物馆
下载PDF
泥河湾发现的板齿犀肢骨化石(英文) 被引量:6
5
作者 邓涛 郑敏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0-121,共12页
板齿犀属(Elasmotherium)由Fischer(1808)根据在西伯利亚发现的材料建立,模式种为西伯利亚板齿犀(E.sibiricum)。板齿犀是一种很特别的犀牛,以其巨大的体型和强壮的额角为特征。目前板齿犀有两个有效种,即E.sibiricum和高加索板齿犀(E.c... 板齿犀属(Elasmotherium)由Fischer(1808)根据在西伯利亚发现的材料建立,模式种为西伯利亚板齿犀(E.sibiricum)。板齿犀是一种很特别的犀牛,以其巨大的体型和强壮的额角为特征。目前板齿犀有两个有效种,即E.sibiricum和高加索板齿犀(E.caucasicum)。板齿犀的地理分布范围包括俄罗斯、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蒙古和中国,时代为更新世。在中国,德日进等曾报道了在泥河湾发现的板齿犀的一块牙齿碎片和几件肢骨,但未进行详细的描述和深入的讨论(TeilharddeChardinandPiveteau,1930)。后来周明镇(1958)又根据山西的零星材料建立了板齿犀的两个新种。不过,中国的这些板齿犀材料最近都被Antoine(2002,2003)归入到E.caucasicum中。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南部曾发现过相当丰富的E.sibiricum的化石材料,其中包括不少完整的头骨(Fischer,1808,1809)。另一方面,最早发现于亚速海南岸地区的E.caucasicum材料不多,主要是一些孤立的牙齿和齿列,肢骨特别少(Borissiak,1914)。在天津自然博物馆收藏的泥河湾化石标本中有一些桑志华采集的板齿犀的肢骨材料,以远端肢骨为主。此前在中国的板齿犀类方面只有对通古尔的西班牙犀(Hispanotherium)部分肢骨的研究发表(Cerdeo,1996)。本文描述和讨论了泥河湾的板齿犀肢骨材料,包括1件桡尺骨(THP20355)、3件腕舟骨(THP20325,20326,20336)、2件月骨(THP20328,20337)、1件三角骨(THP20338)、2件小多角骨(THP20330,20341)、4件钩骨(THP20333,20327,20329,20339)、3件第三掌骨(THP20342,20343,20332)、2件第四掌骨(THP20318,20319)、3件距骨(THP20303,20308,20310)、1件跟骨(THP20311)、2件跗舟骨(THP20305,20322)、2件骰骨(THP20304,20306)、2件第二骨(THP20316,20317)。早更新世早期的泥河湾动物群中已知包括云簇犀(Dicerorhinusyunchuensis)、泥河湾披毛犀(Coelodontanihowanensis)和E.caucasicum三种犀牛,但前两种犀牛的体型远小于板齿犀,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齿犀 泥河湾 骨化石 天津自然博物馆 西伯利亚 乌兹别克斯坦 分布范围 阿塞拜疆 化石标本 早更新世 分析结果 系统关系 俄罗斯 骨材料 三角形 节面 中国 远端 性状 模式种 犀牛 高加索 德日 and 丰富 亚速海 西班牙
下载PDF
德日进的“宇宙精神学说”及其生态美学意义
6
作者 鲁枢元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4,共10页
德日进认为人类由于具备了自我意识、反思、反省的能力而超越了其他生物,代表了宇宙演化的最高水平。个体从本能进入思想的飞越,在生物圈之上生成了“精神圈”(noosphère;noosphere)。而集“雅”“善”为一体的“爱”,是将人类凝... 德日进认为人类由于具备了自我意识、反思、反省的能力而超越了其他生物,代表了宇宙演化的最高水平。个体从本能进入思想的飞越,在生物圈之上生成了“精神圈”(noosphère;noosphere)。而集“雅”“善”为一体的“爱”,是将人类凝聚成一个生命共同体的宇宙能量;人类的未来也必然遵循大自然的进化规律,向着整体化迈进。德日进的宇宙精神学说约略可以视为“宇宙视野中的人类生态学”,破解了主客二分认识论,筑牢了人与地球万物共生共荣的整体论,进一步奠定了生态美学的根基。生态美学所看重的生命的关联性、互动性,审美的亲和性、和谐性,艺术活动的整合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符号意识如何打造人类健康美好的生活等等,都可以在德日进的学说中寻获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日 宇宙精神 精神圈 爱的能量 生态美学
下载PDF
论人文事业的当代建设 被引量:5
7
作者 徐岱 《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4期1-15,共15页
关键词 人文精神 人文文化 人文学术 人文世界 科学文化 人文研究 人文活动 人文教育 “人文” 德日
下载PDF
关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若干问题——评宾福德等的新看法 被引量:5
8
作者 贾兰坡 《考古》 1988年第1期77-84,62,共9页
1985年5、6月间,美国新墨西哥大学人类学系宾福德教授、何传坤博士和南希·斯通女士等曾来华访问。在他们来华之前,宾福德和何传坤在《当代人类学》第26卷4期发表了《埋藏学上的距离:周口店是"北京人之家"吗?》(以下简称&... 1985年5、6月间,美国新墨西哥大学人类学系宾福德教授、何传坤博士和南希·斯通女士等曾来华访问。在他们来华之前,宾福德和何传坤在《当代人类学》第26卷4期发表了《埋藏学上的距离:周口店是"北京人之家"吗?》(以下简称"一文")的文章。访问后,何传坤认为他们所发表的文章"有许多看法是不正确的"。而宾福德和斯通则在《人类探索》又发表了《局外人对中国旧石器的观察》(以下简称"二文")。另外,宾福德还以接受采访的方式,在该系1985年9月出版的《书信新闻》上谈到他此次访华的观感。 1986年我国的《科学杂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人遗址 周口店 动物骨骼 裴文中 洞穴堆积 啮齿类动物 灰烬 德日 痕迹 发现
原文传递
萨拉乌苏遗址——远古河套人的故乡
9
作者 苏庆溥 《化石》 2023年第3期44-46,共3页
萨拉乌苏遗址是我国乃至东亚地区发现最早的具有明确地层关系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活动遗址,1922-1923年,法国学者桑志华和德日进发现并发掘了萨拉乌苏遗址,出土了约200件旧石器,并发现了一件人类牙齿化石,它是20世纪20年代“亚洲迄今已... 萨拉乌苏遗址是我国乃至东亚地区发现最早的具有明确地层关系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活动遗址,1922-1923年,法国学者桑志华和德日进发现并发掘了萨拉乌苏遗址,出土了约200件旧石器,并发现了一件人类牙齿化石,它是20世纪20年代“亚洲迄今已知的第一件旧石器时代人类遗骸”的始现之地,这一古人类学领域开天辟地的发现,揭开了在当时欧洲人视角中的遥远而神秘的亚洲--人类起源的序幕,从而吸引着一个世纪以来众多中外地质地理和考古学家陆续涉足该地开展考察与探索,也遂将“萨拉乌苏”一名广传博引,历经百年不衰,在国内外享以盛 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时代 河套人 德日 萨拉乌苏遗址 古人类学 人类活动遗址 地层关系 人类起源
下载PDF
萨拉乌苏考古大事记
10
作者 汪英华 李毅君 单明超 《化石》 2023年第3期25-29,共5页
1892年-1894年,俄国地质学家奥勃鲁契夫两次在萨拉乌苏河两岸进行地质考察,成为开展萨拉乌苏河晚第四纪地质研究的先行者。1922年,法国天主教传教士桑志华主持考察发掘萨拉乌苏河流域,拉开中国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序幕。1923年,法国古... 1892年-1894年,俄国地质学家奥勃鲁契夫两次在萨拉乌苏河两岸进行地质考察,成为开展萨拉乌苏河晚第四纪地质研究的先行者。1922年,法国天主教传教士桑志华主持考察发掘萨拉乌苏河流域,拉开中国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序幕。1923年,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和桑志华主持调查萨拉乌苏河河谷地貌、地层和化石出土地点,并在桑志华1922年发现的邵家沟湾地点进行发掘。自此,萨拉乌苏河旧石器时代考古真正进入科学探索阶段。1924年,德日进、桑志华发文报道中国北方一些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遗迹,其中包括萨拉乌苏河的相关发现,首次使用“Sjara-osso-gol”名称,把“萨拉乌苏河”载入科学文献,享誉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地点 德日 天主教传教士 萨拉乌苏河 旧石器时代 古生物学家 第四纪地质 发掘
下载PDF
百年水洞沟揭秘史前人类
11
作者 马思嘉 马丽娟 《半月谈》 2023年第17期64-66,共3页
1923年夏天,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和桑志华来到宁夏灵武水洞沟,发现了打制石器及与之共存的动物化石;1925年,他们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宣布在遥远的东方发现了具有欧洲石器技术特点的遗存,引起国际学术界高度关注。自水洞沟遗址发现以来... 1923年夏天,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和桑志华来到宁夏灵武水洞沟,发现了打制石器及与之共存的动物化石;1925年,他们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宣布在遥远的东方发现了具有欧洲石器技术特点的遗存,引起国际学术界高度关注。自水洞沟遗址发现以来,有关史前人类文明的诸多疑问萦绕在考古人心头:人类如何扩散到世界各个角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打制石器 水洞沟 德日 史前人类 古生物学家 国际期刊 石器技术 宁夏灵武
原文传递
《弟子规》述评 被引量:4
12
作者 肖群忠 《道德与文明》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20-22,共3页
《弟子规》初名《训蒙文》。是根据宋代朱熹的《童蒙须知》改编而成的。《训蒙文》的作者李毓秀,字子潜,山西新绛人,出身于富家豪门,是清代的“国学”生员。他将《童蒙须知》改编为《训蒙文》。以后,清代儒生山西平阳人贾存仁(字木斋)... 《弟子规》初名《训蒙文》。是根据宋代朱熹的《童蒙须知》改编而成的。《训蒙文》的作者李毓秀,字子潜,山西新绛人,出身于富家豪门,是清代的“国学”生员。他将《童蒙须知》改编为《训蒙文》。以后,清代儒生山西平阳人贾存仁(字木斋)又对《训蒙文》进行修订,始改名《弟子规》。《弟子规》编成后,因其通俗易懂,易于背诵,甚为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规 青少年学生 训蒙 述评 《童蒙须知》 尊长 孝亲 浅显生动 理性论证 德日
原文传递
德日进和北疆博物院 被引量:4
13
作者 陆惠元 侯云凤 《中国博物馆》 2000年第4期89-93,共5页
关键词 德日 北疆博物馆 中国 博物馆事业史
下载PDF
一场奔赴 一份感悟——水洞沟发掘侧记
14
作者 谢浩 《化石》 2023年第2期45-48,共4页
水洞沟遗址,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是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1923年夏,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应桑志华的邀请在宁夏灵武市水洞沟附近发现了5处旧石器地点,并集中对第1地点作了发掘,由此揭开了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序幕。其后,... 水洞沟遗址,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是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1923年夏,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应桑志华的邀请在宁夏灵武市水洞沟附近发现了5处旧石器地点,并集中对第1地点作了发掘,由此揭开了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序幕。其后,在1960、1963、1980年又三次发掘第1地点,自2018年至今已是第五次系统发掘,到2021年9月发掘季结束,我们已经发掘出土了逾万件的石制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洞沟 石制品 德日 史前考古 古生物学家 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 旧石器时代遗址 桑志华
下载PDF
水洞沟2021发掘记
15
作者 郭玥婷 《化石》 2023年第2期52-55,共4页
水洞沟遗址——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东西方文化的交汇所。自1923年桑志华、德日进发现这处遗址起,水洞沟这三个字一直在我国考古学,尤其是旧石器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2018年水洞沟遗址第1地点开启新一轮考古发掘,作为2021年水洞沟考... 水洞沟遗址——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东西方文化的交汇所。自1923年桑志华、德日进发现这处遗址起,水洞沟这三个字一直在我国考古学,尤其是旧石器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2018年水洞沟遗址第1地点开启新一轮考古发掘,作为2021年水洞沟考古队中的一员,我有幸用键盘敲下这些文字。在工地待了两个月听老师们接受采访介绍遗址概况没有十次也有八次——这话可能有点夸张,不过足以说明水洞沟遗址很重要,真的很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洞沟 考古发掘 德日 史前考古 考古学 桑志华 东西方文化 旧石器
下载PDF
德日进与中国古哺乳动物学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传夔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72-378,共7页
每当我们在德日进先生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进行新的工作 ,或参阅他的著作时我们都会想念和敬佩这位思想超前 ,治学严谨 ,诲人不倦 ,博学多才 ,做出很多科学发现并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做过很大贡献的学者……周明镇 ,李炎贤 1 981 .9.1 6巴黎... 每当我们在德日进先生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进行新的工作 ,或参阅他的著作时我们都会想念和敬佩这位思想超前 ,治学严谨 ,诲人不倦 ,博学多才 ,做出很多科学发现并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做过很大贡献的学者……周明镇 ,李炎贤 1 981 .9.1 6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德日进百年诞辰纪念会”的讲话德日进学识丰富 ,又为人温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日 中国 古哺乳动物学 化石 自然科学
下载PDF
水洞沟百年大事记
17
作者 彭菲(整理) 铁卫东(整理) +1 位作者 郭北姮(整理) 高星(整理) 《化石》 2023年第2期8-14,共7页
1920年,法国传教士比·肖特(P.Schotte)在水洞沟东5公里的横山堡附近发现一具披毛犀头骨和一件打制石器。1923年,法国神父兼古生物学家德日进(P.Teilhard de Chardin)和桑志华(E.Licent)在宁夏灵武水洞沟发现五个地点,并对第1地点和... 1920年,法国传教士比·肖特(P.Schotte)在水洞沟东5公里的横山堡附近发现一具披毛犀头骨和一件打制石器。1923年,法国神父兼古生物学家德日进(P.Teilhard de Chardin)和桑志华(E.Licent)在宁夏灵武水洞沟发现五个地点,并对第1地点和第5地点进行初步发掘,这是水洞沟遗址的第1轮正式发掘,出土一些石制品和动物化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洞沟 法国传教士 打制石器 石制品 德日 发掘 古生物学家 动物化石
下载PDF
逐梦水洞沟
18
作者 王亚伟 《化石》 2023年第2期70-75,共6页
2005年,一次朋友间的聚会,我听在文旅部门工作的朋友介绍说水洞沟古人类遗址正在招商。当时,朋友还请了几位专家,问我有没有兴趣投资。就餐中,听专家和朋友介绍,水洞沟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文化遗址,1923年,因法国考古学者德日进和桑... 2005年,一次朋友间的聚会,我听在文旅部门工作的朋友介绍说水洞沟古人类遗址正在招商。当时,朋友还请了几位专家,问我有没有兴趣投资。就餐中,听专家和朋友介绍,水洞沟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文化遗址,1923年,因法国考古学者德日进和桑志华对水洞沟的发现和发掘打破了中国没有旧石器时代的错误论断,让水洞沟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古人类文化遗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洞沟 考古学者 旧石器时代 德日 发掘 旧石器文化 古人类文化遗址 古人类遗址
下载PDF
简述甘肃旧石器时代遗址的文化内涵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行 《陇右文博》 2007年第1期5-14,共10页
1920年.由桑志华和德日进等在华池县境内发现了我国第一件旧石器标本,确认我国有旧石器文化遗存。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化石人类与旧石器时代文化的研究,是从甘肃庆阳出土第一件旧石器而肇始的。随后的八十多年中.在全省各地发现了... 1920年.由桑志华和德日进等在华池县境内发现了我国第一件旧石器标本,确认我国有旧石器文化遗存。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化石人类与旧石器时代文化的研究,是从甘肃庆阳出土第一件旧石器而肇始的。随后的八十多年中.在全省各地发现了众多旧石器时代遗址(地点),时代包括从早期到晚期。还有最晚期即由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由于材料比较分散,发表的论文也不集中。故把这些材料集中于此文,并将笔者的认识和对遗址的探讨阐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时代遗址 文化内涵 甘肃 旧石器时代文化 新石器时代 文化遗存 华池县 德日
原文传递
桑志华与北疆博物院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磊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 2016年第3期87-92,97,共7页
清代以降,经历了康熙初年反教运动的波折之后,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1623-1688)的呼吁之下,法国耶稣会开始分批派遣耶稣会士来华从事传教与科学活动。17世纪中后期,法国传教士洪若翰(1643-1710)等人来华,开拓了中国天文学、地理学领域... 清代以降,经历了康熙初年反教运动的波折之后,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1623-1688)的呼吁之下,法国耶稣会开始分批派遣耶稣会士来华从事传教与科学活动。17世纪中后期,法国传教士洪若翰(1643-1710)等人来华,开拓了中国天文学、地理学领域的研究。18世纪初,在法国耶稣会士的指导下,清朝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地理考察与大地测量。19世纪中后期,法国神甫阿尔芒·戴维(1826-19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院 德日 中国北方 科学考察 博物馆 桑志华 古生物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