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俗吏吏风:西汉儒家批判的一种治政现象
被引量:2
- 1
-
-
作者
马育良
-
出处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1996年第1期22-26,共5页
-
文摘
俗吏吏风:西汉儒家批判的一种治政现象马育良“俗吏”是汉儒加于某些技能官吏的称谓,其作为都程度不同地带有否弃礼德传统、迷恋笃行战国以来得到发展的国家政刑技术的倾向。他们的典型表现是:“吏道以法令为师。”(《汉书·薛宣传》)“奉三尺律令以从事。”(《汉书...
-
关键词
史记·酷吏列传
西汉前期
国家与社会
治政
德教化
《汉书》
汉儒
司马迁
《汉书·刑法志》
国家政治
-
分类号
G4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关于“五四”反思的反思
被引量:1
- 2
-
-
作者
许苏民
-
机构
湖北社科院
-
出处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1989年第3期24-29,共6页
-
文摘
“五四”运动过去70周年了,其影响是如此深远,以致于海峡两岸和大洋彼岸的华裔学者们都要年复一年地纪念它,需要从对于“五四”的反思来确定其对于中国文化的现代走向的看法。有人把“五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联系在一起,认为“五四”学者的激烈的反传统主义乃是为中国传统的“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所支配;也有人虽然肯定“五四”提倡科学与民主,却反对“五四”打倒旧道德,强调传统的道德伦理至上主义的现代意义和世界意义;还有人批评“五四”强调文化的时代性而忽视民族性,认为“五四”学者由于其占主导地位的意识是反民族主义的,因而难以提出正确的文化方案。本文试对上述观点作一“反思的反思”,以廓清人们对“五四”学者所作的某些隔膜的椰揄和不合史实的判断,并阐明笔者对于中国文化的现代走向的看法。
-
关键词
至上主义
思想启蒙
道德伦理
文化的民族性
陈独秀
文化的时代性
文化大革命
道德至上
现代走向
德教化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传统家训家德教化思想滋养新时代家德建设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2
- 3
-
-
作者
陈星辰
陈延斌
-
机构
江苏师范大学中华家文化研究院
-
出处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5-10,21,共7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4ZDB007)。
-
文摘
传统家训文化内涵丰富,教义深邃,其家德教化思想更是家训文化的凝结,在上千年的传承和实践中不断补充完善,为新时代家德建设提供了丰厚滋养。其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德、姑慈妇听、家和事兴作为家德教化思想的核心内蕴,明确了家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新时代,国民综合素质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但是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不同步、不协调也要引起高度重视,针对赡养父母、家庭关系、婚姻生活、家庭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家庭道德失范现象迫切需要加强家德建设。传统家训在内容、形式、育人方法以及日常礼仪上拥有独特的教化意义,为新时代家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
关键词
家训
家德教化思想
家德失范
家德建设
-
分类号
B823
[哲学宗教—伦理学]
-
-
题名礼幽劝明:明政府的官德教化措施——以名宦祠为例
- 4
-
-
作者
程思瀚
-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
-
出处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24-31,共8页
-
文摘
兴建名宦祠是明政府一项重要的官德教化措施。其教化功能的实现通过地方官赴任时的谒祠宣誓,每年地方官、僚属、士人的群体性祭拜活动以及活动结束后的“乡里舆论”展开,并以载录地方志“名宦传”以及立“名宦专祠”等方式作为其教化体系的补充。相较于同处地方庙学中的乡贤祠,明中后期名宦祠的冒滥之弊是相对轻微的,因此许多士大夫对殁后能够入祀名宦抱有相当程度的期许,有明一代名宦祠的内在教化效果由此得到保证。
-
关键词
明代
名宦祠
官德教化
-
Keywords
Ming Dynasty
renowned official shrines
education of official ethics
-
分类号
K248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战国楚简与周代“中”德教化意义考述
被引量:1
- 5
-
-
作者
杨隽
-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7-40,15,共5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简帛文献与诸子时代文学思想研究>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11BZW003
-
文摘
统合战国楚简与传世文献考述周代"中"德教化意义不仅是对"中"德意义本身的诠释,同时是对以"中"为宗旨、以"和"为政治理想、以"祗庸"为基本纲纪、以"孝友"为伦理规范的周代"乐德"教化意义的深度诠释,并揭示了周代"中"德品格与孔子"中庸"之道的思想关联,从而证实周代"乐德"教化在西周时既已步入成熟期,春秋、战国是"乐德"教化持续发生影响的时期。
-
关键词
战国楚简
“乐德”教化
“中”德
-
分类号
K87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