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德性认知的心理机制与启示
被引量:11
- 1
-
-
作者
景怀斌
-
机构
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
-
出处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82-202,207,共21页
-
文摘
德性认知是兼具德性本源体证及相应道德行为二重性质的人类精神活动,从心理学视野对其研究,可以给出有别于传统哲学的解释。从儒家"德性所知"的学理框架,可提炼出德性认知的"叠套"认知机制——对终极信念图式的体证和基于此的对当下日常世界的德性认知与体验,两者互动性地推动着德性境界的发展,而"问极启性"是其精神驱动力。德性认知既不是宗教神秘体验,也与现代的智力观念和认知科学中所谓"具身认知"有实质性差异,其心理机制为当前个体信仰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是认知研究应拓展的新领域。
-
关键词
道德认知
德性认知
具身认知
问极启性
-
分类号
B842.1
[哲学宗教—基础心理学]
-
-
题名德性认知:中国人独特的认知模式
- 2
-
-
作者
彭彦琴
李清清
-
机构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
-
出处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38,共9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心性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及训练模式研究”(项目号:20YJA190007)
江苏省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中国心性心理学体系建构”(项目号:22HQA3)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将传统心性论中的“德性之知”命名为德性认知,不仅与强调“认知本质是计算”的西方物理认知模式形成对比,凸显中国本土心理学独特的认知模式,也便于借助西方物理认知的信息加工语境,拟构一个路径清晰的德性认知心理机制模型。德性认知是区别于信息加工的高级心智机能,强调对心性本质及精神本体的自证自明,具有“向内的加工方式”“非对象化的认知加工”及“内生的道德属性”等三个主要特征。德性认知的提出凸显了中国人认知模式的文化特色,有利于对人类认知与心智本质作多角度解读。
-
关键词
德性认知
物理认知
认知模式
心性论
心理机制
-
分类号
B82-054
[哲学宗教—伦理学]
B842.1
-
-
题名当代西方环境德性伦理的新发展
被引量:2
- 3
-
-
作者
童建军
林晓娴
-
机构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处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3-40,共8页
-
基金
2015年"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项目"传统典故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教学中的应用"(15JDSZK033)
-
文摘
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探讨了德性伦理进入环境伦理问题讨论的议题,借助环境范例方法、扩展主义方法以及德性理论方法,发展了多元的环境德性,补充了传统德性伦理的德目,如开放;丰富了传统德性伦理中重要德目的内涵,如爱国主义、俭朴和保护性体谅;重申了公共德性和认知德性在当代环境伦理问题中的重要性。当代西方环境德性伦理新发展所取得的思想成果对于环境哲学与环境保护实践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
关键词
环境德性
个人德性
政治德性
德性认知
-
Keywords
environmental virtue
personnel virtue
political virtue
epistemic virtue
-
分类号
B82-058
[哲学宗教—伦理学]
-
-
题名论德性养成教育
被引量:47
- 4
-
-
作者
戴木才
-
机构
江西师范大学伦理学与德育研究中心
-
出处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3期48-54,共7页
-
文摘
道德沦丧和精神堕落严重地冲击着现代学校德育。培育德性是迈向21世纪学校德育的重要使命。由德性所铸成的道德自觉和心灵秩序,是遏制恶欲、恶念、恶势力蔓延和滋长的精神武器。人的德性的养成和培育,一方面需要现代德育重视德性的认知和德性的“灌输”,另一方面,需要引导人们自觉地加强德性养成。对德性养成而言,学校的教育是重要的,家庭的熏陶是不可忽视的,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社会的锤炼是最终得以成就的关键。
-
关键词
德性
德性养成
德育工作
学校教育
德育
德性养成教育
德性认知教育
社会实践
-
分类号
G410
[文化科学—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