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德是否可教--论苏格拉底的德性教化 被引量:22
1
作者 张济洲 黄书光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6-81,共6页
"美德是否可教"是德育理论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之一。苏格拉底对美德可教性命题的探讨充满悖论,不同语境下的表达并不统一,其实质是对"美德"和"教"理解的分歧。苏格拉底抛弃传统教授美德方式,采取另外一种... "美德是否可教"是德育理论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之一。苏格拉底对美德可教性命题的探讨充满悖论,不同语境下的表达并不统一,其实质是对"美德"和"教"理解的分歧。苏格拉底抛弃传统教授美德方式,采取另外一种"教",即对自己的灵魂中的道德观念、道德概念进行省察。但是其囿于对德性概念的普遍本质的偏执追求,没有适当地区分德性的不同类别,以致无法适当地处理实践与理性之间的紧张关系,苏格拉底美德命题遭遇批判。无论直接道德教育还是间接道德教学都有其限度,只有对两种教的方式进行扬长避短的综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德 德性教化 道德教学
原文传递
德性与制度化规则 被引量:13
2
作者 杨育民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4-28,共5页
本文从德性与制度化规则相对应的角度考察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认为以制度化方式推行德性教化是一种原则上错误的道德建设思路 ,是泛道德主义思维方式的现代表现。本文的基本观点是 :制度化规则与道德是整合社会秩序的两种方式 ,虽然二者... 本文从德性与制度化规则相对应的角度考察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认为以制度化方式推行德性教化是一种原则上错误的道德建设思路 ,是泛道德主义思维方式的现代表现。本文的基本观点是 :制度化规则与道德是整合社会秩序的两种方式 ,虽然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关联 ,但它们在方法论层面上确实具有完全不同的规定性 ,应该在运行方式上把二者区分开来 ;社会秩序的整合并不能通过二者的浑然无分来实现 ,而是应该通过德性与制度化规则在方法论层面的异构分立所形成的“张力构架”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教化 道德建设 社会秩序 德性 制度化规则 泛道德主义
下载PDF
道德想象与德性教化的审美转向 被引量:9
3
作者 肖祥 《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7-57,共11页
道德想象作为一种“创造性地发掘情境”和“移情投射”的道德心理活动,在道德行为选择、道德思维形成、道德信念培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道德教育的实质性追求是实现对主体的德性教化,而传统道德认知模式的缺陷影响着德性教化的实效性... 道德想象作为一种“创造性地发掘情境”和“移情投射”的道德心理活动,在道德行为选择、道德思维形成、道德信念培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道德教育的实质性追求是实现对主体的德性教化,而传统道德认知模式的缺陷影响着德性教化的实效性,并阻滞德性教化的目标实现。改变积累式道德教化对道德知识的拘囿、伦理律法主义对规范或条文的执迷,需要在道德教育中激发创造想象的力量。发挥道德想象的积极能动作用是实现德性教化由“转知为智”、“转智为德”向“转德为美”跃升的重要途径。在道德教育中培育主体之德性,就是要使之拥有观照“人是目的”与“和谐秩序”的主动性,在德—善—美的再生循环中追求“美好”,从而实现德性教化“转德为美”的目标升华。道德想象启示德性教化的审美转向,经由美的定向——道德意义的形而上学建构,美的追寻——在道德想象中实现价值生成与创造,美的体验——在道德想象中开启价值体验的“心灵旅程”,臻入美境——在道德想象中敞开德性教化的道德关怀,从而指示着德性教化的审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教育 道德想象 德性教化 转德为美
原文传递
士志于学:从《论语》看少年立志与个体成人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铁芳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4-38,共15页
个体成人,首在立志。少年立志于学,乃是个体成人的基础性生命结构,个体成人的关键是在志的萌发与学的支撑之中带出个体志于为仁、以道成人的人生姿态。孔子和弟子共同述志的过程,呈现孔子及其弟子的不同志向与其间隐含的志的层次性,这... 个体成人,首在立志。少年立志于学,乃是个体成人的基础性生命结构,个体成人的关键是在志的萌发与学的支撑之中带出个体志于为仁、以道成人的人生姿态。孔子和弟子共同述志的过程,呈现孔子及其弟子的不同志向与其间隐含的志的层次性,这提示我们个体德性发展的阶段性与不同类型。个体德性发展的基本路径乃是缘礼入仁,内在依据则是修己以敬。孔子和弟子相与论志、愤悱启发,显明师生彼此间的开放与融通,由此而形成代际德性的互染与共进。孔子施教的基本路径就是在个体人生之志的发动、甄定与彼此激励的过程中,带出个体仁智合一的德性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德性教化 个体成人 立志于学
原文传递
当代西方德性伦理视野中的德性教化及其启示 被引量:4
5
作者 杨豹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7-103,共7页
自古以来,德性教化是西方伦理学中的重要课题。尤其进入20世纪50、60年代之后,西方德性伦理的复兴使人们重新审视德性教化。在当代西方德性伦理学家看来,德性已然失落。他们从实践教化和理论教化两个方面展开研究,深化了人们对德性教化... 自古以来,德性教化是西方伦理学中的重要课题。尤其进入20世纪50、60年代之后,西方德性伦理的复兴使人们重新审视德性教化。在当代西方德性伦理学家看来,德性已然失落。他们从实践教化和理论教化两个方面展开研究,深化了人们对德性教化的认识,为现代社会中德性教化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德性伦理 德性教化 实践教化 理论教化
下载PDF
依法治国视域下法治思维的培育 被引量:5
6
作者 李红玲 刘忠孝 张子礼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2-97,共6页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社会个体作为实践依法治国的建设者和实施者,其法治思维的确立对推进依法治国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法治思维既要高度重视德性教化,又要加强法治思维培育,持续...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社会个体作为实践依法治国的建设者和实施者,其法治思维的确立对推进依法治国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法治思维既要高度重视德性教化,又要加强法治思维培育,持续提升法治思维的权威性和影响力。通过彰显榜样的力量与人格魅力,提升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参与度,服从并服务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人才培养需求和“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社会发展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法治国 国家治理现代化 德性教化 法治思维
原文传递
中西人文精神关照下的人文统一之大和谐
7
作者 邹丹 唐嘉荣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3-56,共4页
中西方人文精神有着内在的本质差异,但文明源头的人文精神内核却是相通的:即注重德性,通过教育以达"德性教化"的目的,实现生命个体同群体的和谐。为建设和谐社会,我们既要汲取西方重视人的主体地位的人文内涵,又要继承中国&qu... 中西方人文精神有着内在的本质差异,但文明源头的人文精神内核却是相通的:即注重德性,通过教育以达"德性教化"的目的,实现生命个体同群体的和谐。为建设和谐社会,我们既要汲取西方重视人的主体地位的人文内涵,又要继承中国"道德性人文精神",重视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此达到"文"和"人"真正的统一,实现社会真正的大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精神 德性教化 中西人文 和谐
下载PDF
荀子德性教化思想的当代价值 被引量:2
8
作者 温平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29-33,共5页
荀子提出有利于加强社会个体道德修养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德性教化思想,蕴含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需要的重要精神资源与文化基因。荀子德性教化功能的发挥紧紧围绕"礼"这个中心展开,并以礼义、礼乐、礼法作为德性实践... 荀子提出有利于加强社会个体道德修养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德性教化思想,蕴含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需要的重要精神资源与文化基因。荀子德性教化功能的发挥紧紧围绕"礼"这个中心展开,并以礼义、礼乐、礼法作为德性实践的方法原则,强调了荀子德性教化以道德教育为主的传统。文章在批判继承荀子礼义、礼乐、礼法思想中的人格理想、社会理想等道德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对其礼法并举、义利统一等治理模式加以现代性转化,对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德性教化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下载PDF
柏拉图的教育与社会和谐观论略
9
作者 林芳 《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50-152,共3页
透过对柏拉图《理想国》关于教育论述的分析,认为其倡导的生命关怀以至真理求索、德性教育以至责任生存、身心康健以至和谐之秩,深刻揭示了教育与社会和谐的内在关联。虽然柏拉图提出的"哲学王"思想存有争议,但其反省人性、追... 透过对柏拉图《理想国》关于教育论述的分析,认为其倡导的生命关怀以至真理求索、德性教育以至责任生存、身心康健以至和谐之秩,深刻揭示了教育与社会和谐的内在关联。虽然柏拉图提出的"哲学王"思想存有争议,但其反省人性、追求"良善"所折射出的关于教育本质及功能的积极思考,对我们今天探索教育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仍有深刻的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社会和谐 德性教化
下载PDF
古代语文德性教化内容的缘起
10
作者 彭晚红 张福国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第10期101-103,共3页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中经邦治国的儒术地位非常突出,因而,在人类文化史上,创立起在实用人文主义基础之上的"政治—伦理—语文教育"三位一体化的结构模式。这种结构模式强调了语文教育的文道统一,规定了教育内容是德性教化。
关键词 古代语文 德性教化 经学 科举
下载PDF
尼撒的格列高利的古典基督教人文主义——从希腊德性教化的角度看自由意志与恩典
11
作者 章雪富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9-34,共6页
关于自由意志和恩典的看法,西方基督教基本上秉承的是奥古斯丁主义传统,以预定论和原罪论为前提,坚持强恩典和弱自由的视野。相形之下,早期基督教的希腊传统在这个问题上的独特看法通常受忽视。它从德性教化的角度平衡自由意志与恩典之... 关于自由意志和恩典的看法,西方基督教基本上秉承的是奥古斯丁主义传统,以预定论和原罪论为前提,坚持强恩典和弱自由的视野。相形之下,早期基督教的希腊传统在这个问题上的独特看法通常受忽视。它从德性教化的角度平衡自由意志与恩典之间的张力,给予“个人自由选择”以基督教信仰内的合理保护,与西方人文主义思潮一脉相承。它又从希腊的神人和谐理论出发,强调自由与恩典之间的圆融,以及人在救赎作为中与先验性“原理”的必然关联。本文以希腊基督教的代表人物尼撒的格列高利为对象,清晰地勾勒出有别于奥古斯丁主义传统的希腊基督教人观的基本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撒 格列高利 古典基督教 人文主义 希腊 德性教化 自由意志 古希腊
下载PDF
简论孔子领导思想的传承意义
12
作者 伍云 《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 2009年第3期1-6,共6页
孔子领导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为政者的实践,证明它们仍具有真理性。其中,德治为上,恪守中庸,注重教化,修己安人等思想对当今的领导者仍有传承价值。
关键词 孔子领导思想 德治 德行 恪守中庸 德性教化 修身为本
下载PDF
德性教化乃心灵转向——解读柏拉图的德性教化理念 被引量:11
13
作者 金生肱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2年第2期14-20,共7页
柏拉图认为伦理生活具有实体性的共同体的关系 ,他把伦理价值的共契看作是公共的道德生活的根基 ,把伦理实体的共相精神作为个人道德的基石。为了形成道德的理想国 ,教化的目的就是在个人的灵魂中 ,培养正义、智慧、自制、勇敢的品格。... 柏拉图认为伦理生活具有实体性的共同体的关系 ,他把伦理价值的共契看作是公共的道德生活的根基 ,把伦理实体的共相精神作为个人道德的基石。为了形成道德的理想国 ,教化的目的就是在个人的灵魂中 ,培养正义、智慧、自制、勇敢的品格。德性教化提高个人对灵魂的自我理解 (智慧 )、自我治理、自我更新的能力 ,它是一种灵魂的治理与自我治理的统一 ,它是从灵魂深处引出理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教化理念 柏拉图 教育 伦理道德 政治德性 道德原则 精神哲学
下载PDF
实现中国式德性“教化”:马克思实践观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研究
14
作者 杨昀泰 《领导科学论坛》 2023年第10期67-71,共5页
马克思实践观是辩证唯物主义性质的理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作为马克思实践观的理论渊源,亚里士多德德性论明确了实践观的价值旨归,即以人的需求与社会进步为实践发展的目标。马克思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立场,以批判资本... 马克思实践观是辩证唯物主义性质的理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作为马克思实践观的理论渊源,亚里士多德德性论明确了实践观的价值旨归,即以人的需求与社会进步为实践发展的目标。马克思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立场,以批判资本主义异化劳动为手段,指出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德性“教化”的前提。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中国式德性“教化”的根本方略,必须坚持马克思实践观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思想政治教育 德性教化 马克思实践观
下载PDF
韩伟:道德教育本身是一种关系性教育
15
《中小学德育》 2024年第2期80-80,共1页
韩伟在《教育研究》2023年第11期《论关系性道德教育及其价值自觉》一文中指出,关系性道德教育的核心要义在于塑造“道德关系中的能动者”、关注受教育者在“教—学”关系中探索性能力的生成、在“语言—意义”关系中创造性互动的生成... 韩伟在《教育研究》2023年第11期《论关系性道德教育及其价值自觉》一文中指出,关系性道德教育的核心要义在于塑造“道德关系中的能动者”、关注受教育者在“教—学”关系中探索性能力的生成、在“语言—意义”关系中创造性互动的生成、在“他人—责任”关系中积极生活态度的生成。关系性道德教育的价值自觉旨在促成一种“关系启蒙”,使我们对道德教育促进相互依存和相互理解的功能怀有原初的渴望,目的是获得德性教化的另一种可能性。第一,增长受教育者维护命运共同体的关系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研究》 性道德教育 命运共同体 价值自觉 受教育者 核心要义 相互理解 德性教化
下载PDF
喜看老干发新枝——西方价值观丛书述评
16
作者 李彬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127-128,共2页
关键词 西方价值观 书评 《第四条思路-西方伦理学若干问题宏观综合研究》 《启蒙之后—近代以来西方人价值追求的得与失》 《上帝与魔鬼-西方善恶概念的历史嬗变》 德性教化—从苏格拉底到尼采:西方道德教育哲学思想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