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德性所知”与“德性之知”之区别及其意义——张载《大心篇》解读兼论其知识论 被引量:5
1
作者 王黔首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15-19,共5页
学界一般将张载的"德性所知"等同于"德性之知",但是两者实质上是不同的。前者是指凭借德性所认识到的大全、整体的知识,其实质是对世界的整体的把握和了解;后者则单纯是指关于道德的知识。无论是"德性之知&qu... 学界一般将张载的"德性所知"等同于"德性之知",但是两者实质上是不同的。前者是指凭借德性所认识到的大全、整体的知识,其实质是对世界的整体的把握和了解;后者则单纯是指关于道德的知识。无论是"德性之知"还是"见闻之知",都属于"德性所知",都是"德性所知"的一个部分和局部。在张载看来,任何局部、片面的知识都不能促进人性的美好和理想人格的养成,只有整全的知识才能够促进人性的美好和理想人格的养成。张载是在"知识——人性"的框架内思考知识问题的,人性美好问题成为张载知识论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所知 德性之知 见闻之知 知识 人性
下载PDF
张载知论及其贡献 被引量:1
2
作者 张金兰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70-75,共6页
知论是张载心性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张载的知论包括见闻之知、德性所知、诚明所知三层结构,都属心之功用。德性所知对见闻之知具有优先性,见闻之知对德性所知具有启发性;德性所知是道德层面之知,对应贤人境界,诚明所知是超道德层面之知... 知论是张载心性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张载的知论包括见闻之知、德性所知、诚明所知三层结构,都属心之功用。德性所知对见闻之知具有优先性,见闻之知对德性所知具有启发性;德性所知是道德层面之知,对应贤人境界,诚明所知是超道德层面之知,对应圣人境界。张载将认识论与工夫论紧密结合,对儒家知论进行系统建构,从“知礼成性”的角度为儒者“学以成圣”提供了工夫路径。张载批评了佛教摒弃见闻之知,在指出佛教是“诚而恶明”“得天遗人”的同时,提出儒者是“诚明两进”“天人合一”。张载从知论的角度为儒家抗衡佛教提供了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见闻之知 德性所知 诚明所知 知礼成性 诚明两进
下载PDF
孟子“天人合一”思想的意蕴及缺陷 被引量:1
3
作者 朱宝信 《长白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9-22,31,共5页
孟子“天人合一”思想的意蕴及缺陷朱宝信"天人和谐"的思想观念是"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和"天、地、人都按'中'之法则运行"的观念相结合的结果。孔子对此作了最早的表述。他先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孟子“天人合一”思想的意蕴及缺陷朱宝信"天人和谐"的思想观念是"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和"天、地、人都按'中'之法则运行"的观念相结合的结果。孔子对此作了最早的表述。他先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认为自然之天的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理之性 阳货 天人和谐 知天 德性所知 见闻之知 天人关系 生之谓性 心即理 德性之知
下载PDF
张载心学思想研究
4
作者 翟晓娟 《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 2008年第2期49-50,共2页
张载说:"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笔者试图以"心"作为基点,通过对张载性论的阐述,追溯"心"的本体论根据,以期为心寻找一个逻辑支撑点——性。同时阐释在张载哲学视野下"心"的内涵,以及心与性、... 张载说:"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笔者试图以"心"作为基点,通过对张载性论的阐述,追溯"心"的本体论根据,以期为心寻找一个逻辑支撑点——性。同时阐释在张载哲学视野下"心"的内涵,以及心与性、心与知觉的关系,明确此"心"只是"凡人之心",需要经过穷理尽性的修养方法,使人心"合天心",进而达到"性与天道合一存乎诚"的圣人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人就会自然感生出"民胞物与"的仁爱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心 见闻所知 德性所知 诚明所知 民胞物与
下载PDF
张载的教育思想 被引量:2
5
作者 杜成宪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85年第4期81-94,共14页
'中国学术至宋世而一大变,'形成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又一高峰。这就是两宋理学。与此相应,出现理学教育、形成理学教育思想。理学教育思想的突出特点,就是要求在普遍的教育中贯彻、实现'理',换言之,就是要求在教育、学... '中国学术至宋世而一大变,'形成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又一高峰。这就是两宋理学。与此相应,出现理学教育、形成理学教育思想。理学教育思想的突出特点,就是要求在普遍的教育中贯彻、实现'理',换言之,就是要求在教育、学习和修养过程中,体现理学家提倡的封建道德纲常,和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把握,使人获得道德和认识的自觉。张载教育思想具有上述特点。张载教育思想是较早出现的理学教育思想,因此实际上扮演了奠基者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思想 德性所知 道德品质 天地之性 中国学术 教学双方 思想解放 闻见之知 《系辞》 使人
下载PDF
张载“德性所知”与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道德观辨析 被引量:2
6
作者 谷君霞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16-19,共4页
张载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分别代表了中西方两种不同的伦理学传统,而“德性所知”与“美德即知识”则在二人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仔细分析,这两种思想既存在着中西伦理学上的差异,同时也蕴涵了中西伦理学的共性。在现代道德文化水平如履... 张载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分别代表了中西方两种不同的伦理学传统,而“德性所知”与“美德即知识”则在二人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仔细分析,这两种思想既存在着中西伦理学上的差异,同时也蕴涵了中西伦理学的共性。在现代道德文化水平如履薄冰的背景下,重新审视比较这两种传统道德思想理论的异同,对于寻求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未来对话交流的可能性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德性所知 苏格拉底 美德即知识 道德观
下载PDF
薛瑄的宇宙观、认识论与复性说 被引量:1
7
作者 高树帜 《运城学院学报》 1990年第S1期40-46,共7页
在我国唯物主义思想史中,薛瑄是承前启后者之一。就我国明清两代反对空谈心性倡行务实以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来说,薛瑄又处于先导地位。这都与薛瑄的哲学思想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 薛瑄 复性说 阴阳二气 唯物主义思想 河东学派 德性之知 先导地位 阎禹锡 实学思潮 德性所知
下载PDF
“仁之熟”辨王船山“持盈有道”观中的德性意识
8
作者 黄俊琴 杨建祥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0年第3期48-52,共5页
关键词 王船山 张载 中道 注释 德性之知 王夫之(1619-1692) 注解 德性所知 德性 持盈 意识
下载PDF
论心性论视域中张载的三种知之辨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海成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1年第5期36-39,共4页
张载在其思想体系中提到三种知:见闻之知、德性所知和诚明所知。我们联系张载的人性论、工夫论中的相关内容,对这三种知的具体所指和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仔细分疏后,可以得知见闻之知和后者是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知。德性所知和诚明所知... 张载在其思想体系中提到三种知:见闻之知、德性所知和诚明所知。我们联系张载的人性论、工夫论中的相关内容,对这三种知的具体所指和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仔细分疏后,可以得知见闻之知和后者是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知。德性所知和诚明所知所指实为同一本体,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工夫与修养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见闻之知 德性所知 诚明所知 工夫论 人性论
下载PDF
张载认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被引量:1
10
作者 米文科 《唐都学刊》 2013年第5期29-33,共5页
以"德性所知"的涵义、"德性所知"与"诚明所知"和"天德良知"之间的关系、"德性所知"与"德性之知"的区别三个问题为中心,对学术界有关张载认识论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并结合明... 以"德性所知"的涵义、"德性所知"与"诚明所知"和"天德良知"之间的关系、"德性所知"与"德性之知"的区别三个问题为中心,对学术界有关张载认识论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并结合明清学者的注释,对这些问题和争论做了反思,认为必须回到经典之中去,在对张载思想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基础上,方能对其认识论有一更为准确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认识论 德性所知 诚明所知 回顾与反思
下载PDF
见闻之知:儒家知识论的经验之维 被引量:1
11
作者 苗建荣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9-94,共6页
"见闻之知"最初由北宋张载提出,指通过耳目感官而获得的知识。"见闻之知"有着很强的经验论特征。从知识的起源上讲,"见闻之知"起源于经验;从知识的形成上讲,"见闻之知"是客观外物刺激耳目感官... "见闻之知"最初由北宋张载提出,指通过耳目感官而获得的知识。"见闻之知"有着很强的经验论特征。从知识的起源上讲,"见闻之知"起源于经验;从知识的形成上讲,"见闻之知"是客观外物刺激耳目感官的结果,这与经验论者洛克的观点有着很大的相似性。与此同时,"见闻之知"在儒家知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先秦时期,"见闻之知"就被视为儒家知识论的重要维度之一;两宋之际,"见闻之知"被视为德性修养的必要环节;明清之时,"见闻之知"曾被视为知识的唯一形态。儒家对"见闻之知"的态度表明儒家有重视经验的认知传统,这种认知传统为儒家言说科学、接纳科学敞开了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见闻之知 德性所知 经验 儒学 科学
原文传递
论张载哲学的环境伦理意蕴 被引量:1
12
作者 贺文峰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88-92,共5页
张载哲学思想饱含深刻丰富的环境伦理意蕴,其本体论强调"太虚即气",认可自然的本体地位;其认识论认为人通过自身感官作用于外物,获取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是有限的,只有"德性所知",才能"过人远";其人性论主... 张载哲学思想饱含深刻丰富的环境伦理意蕴,其本体论强调"太虚即气",认可自然的本体地位;其认识论认为人通过自身感官作用于外物,获取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是有限的,只有"德性所知",才能"过人远";其人性论主张用心体物,如果不能体物,则改过迁善,使"气质之性"中的恶返本于"天地之性"的善;其伦理观则强调"民胞物与",祈望以博爱之心对待人与自然万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哲学 环境伦理 太虚即气 德性所知 民胞物与
下载PDF
理学家的“见闻之知”和“德性所知”
13
作者 崔树刚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11-13,共3页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理学家的“见闻之知”和“德性所知”相当于西方哲学中的“感性认识”。认为理学家的“见闻之知”有相类似于“感性认识”之处,但并不等同于“感性认识”,而其“德性所知”与“理性认识”之间不仅没有相似之处,而...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理学家的“见闻之知”和“德性所知”相当于西方哲学中的“感性认识”。认为理学家的“见闻之知”有相类似于“感性认识”之处,但并不等同于“感性认识”,而其“德性所知”与“理性认识”之间不仅没有相似之处,而且还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从它们的来源、内容以及彼此相互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两对范畴及其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见闻之知 德性所知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下载PDF
张载教育思想评介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富平 《宝鸡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3期31-35,共5页
张载(公元1020年)——1077年),字子厚,北宋著名教育家。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后定居陕西眉县横渠镇。因自幼生活在这里,又在此长期讲学授徒,故后世学者称他为横渠先生。
关键词 横渠先生 经学理窟 张子语录 教育思想 德性所知 横渠镇 闻见之知 天地之性 正蒙 河南开封
下载PDF
“见闻之知”与“德性所知”——张载认识论思想的核心
15
作者 丁立磊 郝亚飞 《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3期68-69,共2页
从获得方式、内容和表现方式上对张载“见闻之知”和“德性所知”的关系进行阐发,而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予以阐释是不妥当的。
关键词 张载 “见闻之知” 德性所知
下载PDF
自任與窮理——朱陸工夫異同管窺
16
作者 陳磊 《切磋集系列》 2018年第1期241-257,共17页
導師推薦意見:工夫總須是自家身己之工夫。工夫尚實不尚虛、尚下不尚高。須是人可以實下手、實受益處,乃爲真工夫。本文比較朱子、陸象山之工夫論,重心在朱子,此亦出於作者既有之感受而有以照應其本身之關切也。於朱子,乃以《大學章句》... 導師推薦意見:工夫總須是自家身己之工夫。工夫尚實不尚虛、尚下不尚高。須是人可以實下手、實受益處,乃爲真工夫。本文比較朱子、陸象山之工夫論,重心在朱子,此亦出於作者既有之感受而有以照應其本身之關切也。於朱子,乃以《大學章句》之'格物補傳'爲綱,沿工夫之發端、途徑、成就次第展開其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之知 德性所知 天命之性
原文传递
王夫之关于认识论的整体性思想
17
作者 钟兴锦 《船山学报》 1986年第1期8-14,共7页
王夫之的认识论思想是十分丰富的,本文只从客体和主体、见闻之知和德性之知、知和行的相互系关中,来阐述王夫之关于认识的整体性思想。是否恰当,望同志们批评指正。
关键词 德性之知 见闻之知 认识论思想 张子正蒙注 认识客体 闻见之知 尚书引义 批评指正 认识主体 德性所知
下载PDF
论张载的哲学使命感
18
作者 赵馥洁 《宝鸡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3期20-23,共4页
张载是中国哲学史上杰出的唯物主义者,也是一位典型的哲学家。其典型性在于,他不但建构了一个有特色的哲学体系,而且他对自己哲学的使命有着自觉的认识。在中外哲学史上,凡是能自觉意识到自己哲学使命的哲人,才是一个真正的哲学家。
关键词 中国哲学史 哲学批判 德性之知 立心 德性所知 穷神知化 见闻之知 传统儒学 正蒙 冯友兰先生
下载PDF
论张载哲学的主体意识
19
作者 王世荣 《宝鸡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4期9-13,共5页
张载继承我国古代哲学“明天人之际”的学术传统,提岀了“天能为性,人谋为能”的命题,强调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他对主体自身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人性论和认识论中;他对主体能动作用的认识,则表现在“立心”、“立道”、“继绝学”、“开太... 张载继承我国古代哲学“明天人之际”的学术传统,提岀了“天能为性,人谋为能”的命题,强调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他对主体自身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人性论和认识论中;他对主体能动作用的认识,则表现在“立心”、“立道”、“继绝学”、“开太平”的学术宗旨中,表现在“民胞物与”的理想和强调践行的知行合一思想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胞物与 学术宗旨 古代哲学 天地之性 知行合一 立心 德性之知 德性所知 见闻之知 主体认识
下载PDF
船山横渠辨异
20
作者 戢斗勇 《船山学刊》 CSSCI 1993年第2期45-55,共11页
张载是典型的理学家,与他同为唯物主义哲学阵营又同守儒家传统的王夫之有可能是反理学家、早期启蒙思潮的代表人物吗?回答这个问题,就不可避免地要弄清船山横渠之异。笔者认为。
关键词 横渠 唯物主义哲学 儒家传统 德性之知 闻见之知 天地之性 辨异 儒家伦理 德性所知 程朱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