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荧光分析方法研究聚合物驱后微观剩余油变化 被引量:20
1
作者 宋考平 李世军 +2 位作者 方伟 吴家文 穆文志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2-95,共4页
聚合物驱后微观剩余油分布由驱油的动力和阻力两大因素决定,在这些力的共同作用下,水驱后不同类型的微观剩余油在聚合物驱后的微观分布不同。研究了聚合物驱提高驱油效率的机理,利用荧光分析方法,对比了天然岩心水驱和聚合物驱后的荧光... 聚合物驱后微观剩余油分布由驱油的动力和阻力两大因素决定,在这些力的共同作用下,水驱后不同类型的微观剩余油在聚合物驱后的微观分布不同。研究了聚合物驱提高驱油效率的机理,利用荧光分析方法,对比了天然岩心水驱和聚合物驱后的荧光分析图片,统计出了聚合物驱后不同类型微观剩余油的比例,给出了高、中、低不同强度水淹部位的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微观剩余油分布 机理 荧光分析 物理模拟
下载PDF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24
2
作者 饶良玉 吴向红 +1 位作者 韩冬 李贤兵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6-71,共6页
大部分国内油田和海外开发油田已经进入高含水期,探索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对油田高效、可持续开发具有重大意义。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综合国内外微观和宏观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主控因素及分布规律后认为,采取分层次、分规... 大部分国内油田和海外开发油田已经进入高含水期,探索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对油田高效、可持续开发具有重大意义。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综合国内外微观和宏观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主控因素及分布规律后认为,采取分层次、分规模剩余油分布研究策略有利于明确剩余油的优势潜力及挖潜技术方向,综合多学科定量化表征剩余油分布有利于降低预测的不确定性,为更精准表征剩余油需大力发展地震、测井及大型精细化数值模拟技术,微观上需建立更完善的仿真模型及更先进的饱和度测量方法,宏观上需加强天然能量驱动油藏及非常规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完善以多层状砂岩油藏注水开发为主导的剩余油分布模式,以改善高含水油田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 微观剩余油分布 宏观剩余油分布 提高采收率 藏数值模拟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石炭系海相碎屑岩油藏微观剩余油形成机理与分布特征 被引量:5
3
作者 孙廷彬 林承焰 王玲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34-1343,共10页
为揭示塔里木盆地石炭系A油藏水驱开发末期剩余油潜力,综合利用水驱过程的CT扫描检测、高温高压条件下水驱后含油薄片观察和高温高压微观刻蚀模型水驱油实验3种实验手段,揭示了西部某A油藏石炭系底部的海相储层剩余油形成机理,明确了水... 为揭示塔里木盆地石炭系A油藏水驱开发末期剩余油潜力,综合利用水驱过程的CT扫描检测、高温高压条件下水驱后含油薄片观察和高温高压微观刻蚀模型水驱油实验3种实验手段,揭示了西部某A油藏石炭系底部的海相储层剩余油形成机理,明确了水驱开发末期的剩余油类型及潜力分布,并提出了三次采油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受注入水剥离作用、突进分隔作用、绕流作用和捕获作用影响,剩余油分布呈现整体分散、局部斑块状富集的特点;剩余油类型可划分为孔喉充填型、孔内半充填型、孔壁油膜型、分散油滴型、喉道滞留型和角隅型6种。其中,水驱中水洗区域的孔内半充填型和分散油滴型剩余油,呈分散状,占65.4%,潜力最大;水驱未波及区域内的孔喉充填型剩余油,呈斑块状富集,占21.0%,潜力次之。建议用表面活性剂驱或天然气驱进行挖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替实验 剩余油形成机理 微观剩余油分布 海相碎屑岩 石炭系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微观非均质性对微观规模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武楗棠 张政威 +1 位作者 姜淑霞 彭鑫岭 《断块油气田》 CAS 2005年第3期10-12,共3页
微观非均质性指砂体的孔隙、喉道大小及均匀程度、孔隙喉道的配置关系和连通程度,它直接影响着注入水的微观驱替效率,从而控制着孔隙结构中微观规模剩余油的分布。文中以胡12块为研究区,选取最大连通孔喉半径、孔喉中值半径等6个参数来... 微观非均质性指砂体的孔隙、喉道大小及均匀程度、孔隙喉道的配置关系和连通程度,它直接影响着注入水的微观驱替效率,从而控制着孔隙结构中微观规模剩余油的分布。文中以胡12块为研究区,选取最大连通孔喉半径、孔喉中值半径等6个参数来说明注水开发前后微观非均质性对微观规模剩余油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规模剩余油分布 微观非均质性 孔隙喉道 连通程度 微观驱替效率 成岩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