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2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施用生物有机肥对土壤肥力及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 被引量:154
1
作者 胡诚 曹志平 +1 位作者 罗艳蕊 马永良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3期48-51,共4页
为了研究施用生物有机肥(EM堆肥,即有效微生物制剂+堆肥)对土壤肥力及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进行了7年的施用15t/hm2.a有机肥、施用7.5t/hm2.a有机肥(包括EM堆肥、EM鸡粪肥和传统有机肥)、施用化肥和对照处理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长期... 为了研究施用生物有机肥(EM堆肥,即有效微生物制剂+堆肥)对土壤肥力及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进行了7年的施用15t/hm2.a有机肥、施用7.5t/hm2.a有机肥(包括EM堆肥、EM鸡粪肥和传统有机肥)、施用化肥和对照处理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长期施用生物有机肥的土壤肥力明显提高。随着生物有机肥用量的提高,碱性土壤的pH值逐渐降低,土壤有机质、全N、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增加,与有机肥施用量呈显著正相关。施用化肥可一定程度提高土壤有机质、全N和有效养分含量,但作用不明显。施肥对土壤肥力和微生物量碳的影响趋势是:EM堆肥>传统堆肥>化肥>对照。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质、全N、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可以作为施肥过程中土壤质量变化的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有机肥 土壤肥力 微生物生物量
下载PDF
不同秸秆生物炭对红壤性水稻土养分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50
2
作者 李明 李忠佩 +2 位作者 刘明 江春玉 吴萌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361-1369,共9页
【目的】研究不同秸秆转化生物炭对红壤性水稻土养分含量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差异,为土壤改良和秸秆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水稻和玉米秸秆300℃、400℃和500℃裂解得到的生物炭为添加材料,以发育于第四纪的红壤性... 【目的】研究不同秸秆转化生物炭对红壤性水稻土养分含量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差异,为土壤改良和秸秆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水稻和玉米秸秆300℃、400℃和500℃裂解得到的生物炭为添加材料,以发育于第四纪的红壤性水稻土为供试土壤,通过135 d室内培育试验,研究秸秆生物炭添加对红壤性水稻土p H、有机碳和养分含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的影响,及其对磷脂脂肪酸(PLFA)表征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试验共设7个处理:对照(CK)、添加水稻秸秆炭300℃(RB300)、400℃(RB400)、500℃(RB500)和添加玉米秸秆炭300℃(CB300)、400℃(CB400)、500℃(CB500)。【结果】物料类型和制备温度因素显著影响裂解得到生物炭材料的养分含量和化学性质。培育试验表明,两种秸秆生物炭的添加,平均提高土壤p H值0.16个单位;土壤有机碳、速效磷和速效钾水平,分别比对照增加26.1%、20.6%和281.8%。水稻秸秆炭对土壤速效钾水平促进作用较大,而玉米秸秆炭则主要增加速效磷含量。低温裂解秸秆炭(300℃)的添加,并没有显著影响土壤碱解氮和无机氮含量;而添加RB500和CB500处理的碱解氮分别比对照低10.4%和8.1%,硝态氮含量分别比对照高63.6%和100.7%(P<0.05)。添加生物炭处理,微生物生物量碳和磷脂脂肪酸总量平均比对照增加63.4%和47.5%,但添加300℃秸秆炭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两种秸秆炭的输入均可以增加革兰氏阴性细菌(G-)、革兰氏阳性细菌(G+)、放线菌和真菌的含量,且不同制备温度处理间的差异表现为300℃<400℃<500℃。主成分分析表明,水稻秸秆炭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较玉米秸秆炭更为显著;不同温度水稻秸秆炭间,群落结构差异明显,而不同温度玉米秸秆炭间没有区分开来。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生物炭添加可以通过改变土壤性质,间接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生物 土壤养分 微生物生物量 磷脂脂肪酸 典范对应分析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红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24
3
作者 孙凤霞 张伟华 +3 位作者 徐明岗 张文菊 李兆强 张敬业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792-2798,共7页
采集湖南省祁阳县红壤长期定位施肥19年的土壤样品,分析长期不同施肥红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碳源利用率,以揭示长期施肥对红壤微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19年后,有机肥单施或与化肥配合施用均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 采集湖南省祁阳县红壤长期定位施肥19年的土壤样品,分析长期不同施肥红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碳源利用率,以揭示长期施肥对红壤微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19年后,有机肥单施或与化肥配合施用均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碳源利用率.单施有机肥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分别为231和81mg·kg-1,化肥有机肥配施分别为148和73mg·kg-1,均显著高于化肥配施秸秆、不施肥和单施化肥;施用有机肥和化肥配施秸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占全氮的比例平均为6.0%,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和不施肥.Biolog-ECO分析中,平均吸光值(AWCD)的大小为:化肥有机肥配施、单施有机肥>对照>单施化肥、化肥配施秸秆.单施有机肥或与化肥有机肥配施增加了红壤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羧酸、氨基酸、聚合物、酚类和胺类的碳源利用率;化肥配施有机肥的红壤微生物对聚合物类碳源利用率最高,化肥配施秸秆的红壤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类碳源的利用率最高.表明施用有机肥能显著提高红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碳源利用率,提高红壤肥力,保持作物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微生物生物量 微生物生物量 微生物源利用率 红壤
原文传递
不同的土壤培肥措施对低肥力农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 被引量:94
4
作者 胡诚 曹志平 +1 位作者 叶钟年 吴文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08-814,共7页
为了研究华北农田生态系统化肥、秸秆还田和有机肥等培肥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在山东省桓台县冬小麦套种夏玉米种植模式下的低肥力生产系统中设置了田间试验。田间试验设7个处理,依序为:①全还+化肥(小麦秸杆+玉米秸杆还田+6... 为了研究华北农田生态系统化肥、秸秆还田和有机肥等培肥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在山东省桓台县冬小麦套种夏玉米种植模式下的低肥力生产系统中设置了田间试验。田间试验设7个处理,依序为:①全还+化肥(小麦秸杆+玉米秸杆还田+600kgN/(hm2.a)),②全还+化肥+有机肥(小麦秸杆+玉米秸杆还田+有机肥),③麦还+化肥(小麦秸杆还田+600kgN/(hm2.a)),④麦还+化肥+有机肥(小麦秸杆还田+600kgN/(hm2.a)+有机肥),⑤化肥(600kgN/(hm2.a)),⑥麦还双倍+化肥(加倍小麦秸杆还田+600kgN/(hm2.a)),⑦不施肥(对照)。1998年4月至1998年11月田间取样测定了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试验结果显示:在整个试验阶段提高施肥水平微生物生物量碳都明显增加。单施化肥可以增加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有机物配合施用化肥作用更加明显。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全还、双倍麦还和麦还)对微生物生物量碳影响的季节变化较大。有机肥对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作用是很明显的。从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全年平均值来看,全还+化肥+有机肥处理>麦还+化肥+有机肥处理>全还+化肥处理>双倍麦还+化肥处理>麦还+化肥处理>化肥处理>对照。因此,低肥力的农田生态系统中最好的培肥措施是化肥配施有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 培肥措施 微生物生物量
下载PDF
土壤有机碳分组方法及其在农田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92
5
作者 张国 曹志平 胡婵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921-1930,共10页
农田土壤有机碳成分复杂,活性有机碳对管理措施具有敏感性,而惰性有机碳具有固碳作用.碳分组技术主要包括物理技术、化学技术和生物学技术.物理分组的依据是密度、粒径大小和空间分布,可分离出有机碳的活性组分和惰性组分.化学分组基于... 农田土壤有机碳成分复杂,活性有机碳对管理措施具有敏感性,而惰性有机碳具有固碳作用.碳分组技术主要包括物理技术、化学技术和生物学技术.物理分组的依据是密度、粒径大小和空间分布,可分离出有机碳的活性组分和惰性组分.化学分组基于土壤有机碳在各种提取剂中的溶解性、水解性和化学反应性从而分离出各种组分:溶解性有机碳是生物可代谢有机碳,包括有机酸、酚类和糖类等;酸水解方法可将有机碳分成活性和惰性成分;利用KMnO4模拟酶氧化可分离出活性碳和非活性碳.利用生物技术可测定出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潜在可矿化碳.在不同农田管理措施下,有机碳组分的化学组成和库容会发生不同变化,对土壤有机碳沉积速率产生不同影响.为了探明土壤有机碳组分与碳沉积之间的定性或定量关系,今后应该加强对各种分组方法的标准化研究,探索不同分组方法的整合应用,针对不同农田管理措施,总结出适合的有机碳分组方法或联合分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 活性 团聚体 颗粒有机 溶解性有机 微生物生物量 潜在可矿化
原文传递
长期冬种绿肥改变红壤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特性 被引量:80
6
作者 高嵩涓 曹卫东 +5 位作者 白金顺 高菊生 黄晶 曾闹华 常单娜 志水胜好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02-910,共9页
以进行了31年的双季稻-冬绿肥长期定位试验的红壤性水稻土为对象,研究了长期冬种绿肥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特性的季节变化,为阐释冬绿肥措施在稻田生态系统土壤碳氮转化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基础。试验包括双季稻-紫云英(RRV)、双季稻... 以进行了31年的双季稻-冬绿肥长期定位试验的红壤性水稻土为对象,研究了长期冬种绿肥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特性的季节变化,为阐释冬绿肥措施在稻田生态系统土壤碳氮转化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基础。试验包括双季稻-紫云英(RRV)、双季稻-冬油菜(RRP)、双季稻-黑麦草(RRG)及双季稻-冬闲(RRF)4个处理,在典型时期(绿肥盛花期、绿肥翻压后、早稻成熟期、晚稻收获后)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微生物商等方面的变化。结果表明,3种冬绿肥均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和微生物商,在土壤性质相对稳定的晚稻收获后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全年平均值也多显著高于对照处理。豆科绿肥紫云英对SMBC和SMBN的提高作用最显著,晚稻收获后相对冬闲分别提高了21.12%和98.45%,全年平均值分别提高了15.92%和36.49%。取样时期对SMBC、SMBN和微生物商有较大的影响,但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绿肥翻压前后无明显变化,早稻成熟期降至最低,至晚稻收获后再次上升。SMBC/SMBN比值在不同绿肥处理间差异不大,但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早稻成熟期较高而晚稻收获后降低。因此,南方稻田冬种绿肥后土壤微生物特性明显改善,冬种绿肥是提升稻田土壤肥力的高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红壤稻田 微生物生物量 微生物生物量 微生物
下载PDF
不同碳氮比有机肥对有机农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75
7
作者 王利利 董民 +1 位作者 张璐 杜相革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073-1077,共5页
有机肥能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改善土壤品质。碳氮比是影响有机肥肥效的重要因素。本试验以无肥处理为对照(CK),设置4个有机肥碳氮比处理(20︰1、15︰1、10︰1、5︰1),在温室中进行茄子盆栽试验,定期采集土壤样品,用熏蒸提取法测定土壤... 有机肥能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改善土壤品质。碳氮比是影响有机肥肥效的重要因素。本试验以无肥处理为对照(CK),设置4个有机肥碳氮比处理(20︰1、15︰1、10︰1、5︰1),在温室中进行茄子盆栽试验,定期采集土壤样品,用熏蒸提取法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氮(SMBN),研究等氮条件下不同碳氮比有机肥料对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碳氮比的有机肥均能提高土壤的SMBC和SMBN含量,具体表现为SMBC:20︰1>10︰1≈15︰1>5︰1>CK,SMBN:15︰1>10︰1>20︰1>5︰1>CK。SMBC/SMBN的比率反映土壤氮素生物活性,其值越低,生物活性越大,氮素损失越少,本试验SMBC/SMBN表现为:15︰1<10︰1<20︰1≈5︰1<CK。因此,有机肥的碳氮比为15︰1和10︰1时,土壤氮素有较高的生物活性,氮素利用率高。碳氮比较高时(20︰1)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高,但是土壤氮素活性低;碳氮比较低时(5︰1),土壤微生物量低。该研究为有机农业科学施用有机肥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农业 氮比 土壤 微生物生物量 微生物生物量
下载PDF
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对华北平原土壤有机碳组分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68
8
作者 杨长明 欧阳竹 +1 位作者 杨林章 董玉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4148-4155,共8页
作为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在土壤许多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在华北平原具有代表性的禹城市作为研究区域,系统研究和分析了该地区不同农业土地利用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 作为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在土壤许多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在华北平原具有代表性的禹城市作为研究区域,系统研究和分析了该地区不同农业土地利用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小麦.玉米轮作的粮田相比,果树和苜蓿栽培明显增加了土壤总有机碳(TOC)和总氯(TN)含量,同时也显著提高了土壤易氧化有机碳(EOC)、颗粒有机碳(POC)、轻组有机碳(LFOC)和水溶性有机碳(WSOC)含量和分配比例。果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MBC)和可矿化碳(MNC)较传统粮田的土壤分别增加了34.0.5%和66.3%。果树栽培还明显增加了土壤〉250μm水稳性团聚体(WSA)的含量,同时减少了土壤粘粒分散率(CDR)。苜蓿栽培也显著提高了土壤MBC和MNC含量以及团聚体稳定性。温室大棚栽培前期(2-3a)的土壤TOC和TN较传统粮田略有增加,但随着耕作历史的增加,土壤TOC和TN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与传统粮田相比,温室大棚内的土壤LOC,POC,LFOC和WSOC含量与比例均有明显下降,这种下降幅度随栽培历史的延长而明显增加。7-10a温室大棚栽培的土壤EOC,POC,LFOC和WSOC含量较传统粮田分别下降了31.3%,41.7%,35.6%和42.1%。温室大棚栽培的土壤MBC和MNC较传统粮田的土壤平均分别低15.9%和10.1%。温室大棚栽培,特别是长期栽培降低了土壤中〉250μ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和粘粒的稳定性。相关分析表明,土壤〉250v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与所测定的有机碳组分含量皆成明显的正相关,特别是POC,LFOC和MBC与WSA达到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12,0.893,0.856。这表明,土壤POC,LFOC和MBC对维持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具有更为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农业土地利用方式 有机组分 微生物生物量 团聚体稳定性
下载PDF
不同土壤培肥措施对华北高产农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 被引量:65
9
作者 曹志平 胡诚 +1 位作者 叶钟年 吴文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486-1493,共8页
为研究华北高产农田生态系统中化肥、有机肥和秸秆还田等培肥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在山东省桓台县冬小麦套种夏玉米的种植模式下设置了田间试验。田间试验设10个处理,依序为:①全还(小麦秸秆+玉米秸秆还田),②麦还(小麦秸秆... 为研究华北高产农田生态系统中化肥、有机肥和秸秆还田等培肥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在山东省桓台县冬小麦套种夏玉米的种植模式下设置了田间试验。田间试验设10个处理,依序为:①全还(小麦秸秆+玉米秸秆还田),②麦还(小麦秸秆还田),③全还+化肥1(小麦秸秆+玉米秸秆还田+600kgN/(hm2·a)),④麦还+化肥1(小麦秸秆还田+600kgN/(hm2·a)),⑤全还+化肥2(小麦秸秆+玉米秸秆还田+480kgN/*hm2·a)),⑥麦还+化肥2(小麦秸秆还田+480kgN/(hm2·a)),⑦全还+化肥3(小麦秸秆+玉米秸秆还田+720kgN/(hm2·a)),⑧麦还+化肥3(小麦秸秆还田+720kgN/(hm2·a)),⑨全还+化肥1+有机肥(小麦秸秆+玉米秸秆还田+600kgN/(hm2·a)+有机肥)和⑩化肥1(600kgN/(hm2·a))。1998年4月至1998年11月田间取样测定了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试验结果表明:在高投入的高肥力农业生态系统中,单施化肥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下降,化肥抑制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但是由于有机物的投入,这种抑制作用会减弱。化肥和秸秆还田配合施用时,增量和减量化肥对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不明显,秸秆还田配合施用化肥能够明显减弱化肥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有机肥对微生物生物量的促进作用是很明显的。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季节变化较大,但从全年平均值来看全还处理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大于麦还处理。试验中不同处理间微生物量碳有下列趋势:化肥1<麦还+化肥1<麦还+化肥2<全还+化肥2<麦还+化肥3<全还+化肥1<全还+化肥3<麦还<全还<全还+化肥1+有机肥。因此,在高投入集约化的高肥力农田生态系统中,提倡秸秆还田和多施有机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肥措施 农业生态系统 微生物生物量
下载PDF
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 被引量:69
10
作者 李玮 郑子成 +1 位作者 李廷轩 刘敏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6326-6336,共11页
作为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和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团聚体对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均有重要影响。试验选取了雅安市名山区中峰乡生态茶园区12—15a、20—22a、30—33a和>50a的茶园,研究其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总量、储量和... 作为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和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团聚体对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均有重要影响。试验选取了雅安市名山区中峰乡生态茶园区12—15a、20—22a、30—33a和>50a的茶园,研究其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总量、储量和活性组分的分布特征,探究植茶年限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以>2 mm粒级团聚体为主,约为70%—80%,且在0—20 cm土层植茶20—22a土壤团聚体含量最高;(2)茶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随团聚体粒级的减小而增加,最大值出现在<0.25 mm粒级团聚体,且在植茶>50a时达最高值,0—20 cm土层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高于20—40 cm,土壤团聚体水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随植茶年限的延长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植茶30—33a时含量最高,且小粒级团聚体水溶性有机碳含量较高而微生物量碳较低;(3)土壤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率约有70%来自>2 mm粒级团聚体,团聚体有机碳储量随植茶年限延长呈增加的趋势,不同植茶年限0—20 cm土层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储量均高于20—40 cm土层,且以<0.25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储量最高。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可为改善区域土壤质量及实施退耕还茶工程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茶年限 土壤团聚体 有机 水溶性有机 微生物生物量 有机
下载PDF
不同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对夏玉米农田土壤呼吸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65
11
作者 李晓莎 武宁 +5 位作者 刘玲 冯宇鹏 徐旭 韩惠芳 宁堂原 李增嘉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65-1771,共7页
采用基质诱导呼吸法和CO2释放量法,研究了冬小麦季长期不同耕作方式(常规翻耕、免耕和深松)和秸秆处理(秸秆还田和无秸秆还田)对夏玉米田土壤呼吸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和保护性耕作主要在0~10 cm土层起作用.秸秆... 采用基质诱导呼吸法和CO2释放量法,研究了冬小麦季长期不同耕作方式(常规翻耕、免耕和深松)和秸秆处理(秸秆还田和无秸秆还田)对夏玉米田土壤呼吸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和保护性耕作主要在0~10 cm土层起作用.秸秆还田能明显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活性,降低呼吸熵,在苗期和开花期提高土壤呼吸,而在灌浆期、腊熟期和收获期降低土壤呼吸;在相同秸秆处理条件下,深松和免耕比常规翻耕能显著降低土壤呼吸和呼吸熵,提高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活性.整个生育期,秸秆还田结合保护性耕作能显著提高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活性,降低呼吸熵,与常规翻耕无秸秆还田相比,深松秸秆还田和免耕秸秆还田0~10 cm土层微生物生物量碳平均提高了95.8%和74.3%,微生物活性提高了97.1%和7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秸秆还田 微生物生物量 微生物活性 土壤呼吸 呼吸熵
原文传递
杉木人工林土壤活性有机质变化特征 被引量:44
12
作者 王清奎 汪思龙 +1 位作者 高洪 于小军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270-1274,共5页
在中国科学院会同森林生态实验站对第一代、第二代杉木林和地带性阔叶林土壤活性有机质主要组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活性有机质各组分含量均为杉木林低于阔叶林,而第二代杉木林又低于第一代杉木.第一代杉木林活性有机质总量、微生... 在中国科学院会同森林生态实验站对第一代、第二代杉木林和地带性阔叶林土壤活性有机质主要组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活性有机质各组分含量均为杉木林低于阔叶林,而第二代杉木林又低于第一代杉木.第一代杉木林活性有机质总量、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分别为18.79g·kg-1、421.7mg·kg-1、252.2mg·kg-1和136.3mg·kg-1,上述活性有机质组分在第二代杉木林中的含量分别是第一代杉木林的73.6%、87.9%、66.3%和53.2%,地带性阔叶林则分别为22.31g·kg-1、800.5mg·kg-1、361.1mg·kg-1和220.1mg·kg-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活性有机质各组分之间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其它活性有机质组分的相关性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土壤活性有机质 微生物生物量 水溶性有机 水溶性水化合物
下载PDF
磺酰脲类除草剂对土壤质量生物学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43
13
作者 徐建民 黄昌勇 +1 位作者 安曼 陈祖亮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491-494,共4页
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和土壤矿化氮是3个重要的表征土壤质量的生物学指标,本文通过实验室培养研究了3种磺酰脲类除草剂(氯磺隆、甲磺隆、苄嘧磺隆)对上述生物学指标的动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用量为1mg/kg的3种... 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和土壤矿化氮是3个重要的表征土壤质量的生物学指标,本文通过实验室培养研究了3种磺酰脲类除草剂(氯磺隆、甲磺隆、苄嘧磺隆)对上述生物学指标的动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用量为1mg/kg的3种磺酰脲类除草剂均明显降低了微生物生物量和氮的矿化量,尤其是施用后最初10d降低幅度比较显著.此后随着时间的增加,除草剂的抑制效应逐步减小.氯磺隆对这些土壤生物学指标的影响明显大于甲磺隆和苄嘧磺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酰脲类除草剂 微生物生物量 微生物生物量 矿化氮
下载PDF
不同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35
14
作者 张春霞 郝明德 +1 位作者 魏孝荣 王旭刚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1期81-83,共3页
试验研究不同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变化结果表明,长期单施N、P肥处理对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不明显,施有机肥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有机碳值均高于其他施肥处理,轮作中引入豆科作物或豆科连... 试验研究不同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变化结果表明,长期单施N、P肥处理对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不明显,施有机肥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有机碳值均高于其他施肥处理,轮作中引入豆科作物或豆科连作均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积累有显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生态系统 土壤 微生物生物量 轮作 施肥 微生物生物量/有机
下载PDF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可溶性有机质(碳)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48
15
作者 庞学勇 包维楷 吴宁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90-398,共9页
土壤活性有机质在土壤碳、氮、磷等养分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森林土壤活性有机碳(SAOC)库是极易变动的,其组分动态与周转速率主要受森林植被类型、演替过程以及由此造成的凋落物输入类型、数量、质量和季节与... 土壤活性有机质在土壤碳、氮、磷等养分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森林土壤活性有机碳(SAOC)库是极易变动的,其组分动态与周转速率主要受森林植被类型、演替过程以及由此造成的凋落物输入类型、数量、质量和季节与温湿度、pH等变化的控制.尽管在过去几十年中,关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关于其形成、转移与转化速率,以及对环境变化的反应等结论仍然零散,甚至相互矛盾,因此,研究土壤DOC动态及持续管理,必需从探讨其影响因子出发,找出其关键限制因子进行调控.在将来的研究中,主要应集中在:(i)各种可溶性有机质(DOM)源和汇的大小与DOC定量变化关系,如何进行调控?(ii)在高度人为化管理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DOC如何改变?(iii)DOC动态及周转速率的现代研究方法探索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活性有机质 土壤活性有机 可溶性有机 微生物生物量 矿化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人工林下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被引量:47
16
作者 胡婵娟 傅伯杰 +2 位作者 刘国华 靳甜甜 刘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27-733,共7页
对典型黄土丘陵沟壑区陕西延安羊圈沟小流域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沙棘(Hippophae reamnoides)和杏树(Prunus armeniaca)人工林下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进行监测研究,旨在揭示不同的人工林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多样性的影响。研... 对典型黄土丘陵沟壑区陕西延安羊圈沟小流域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沙棘(Hippophae reamnoides)和杏树(Prunus armeniaca)人工林下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进行监测研究,旨在揭示不同的人工林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3种人工林中刺槐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林地;(2)表征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与微生物生物量碳的高低表现一致,依次为刺槐林>沙棘林>杏树林,相关分析表明其与微生物生物量、总氮及土壤水分等存在显著相关性;(3)土壤微生物的功能多样性3种人工林间未见显著差异,Shannon-Winner多样性指数(H′)表现为刺槐林>杏树林>沙棘林,与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生物量间均未见显著相关性。总之,3种人工林相比较,种植刺槐林与其它两种人工林相比更有利于提高微生物的量及代谢活性,微生物的功能多样性受不同树种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多样性 微生物生物量 微生物活性 人工林 黄土高原
下载PDF
根际促生细菌(PGPR)对冬枣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细菌多样性影响 被引量:45
17
作者 刘方春 邢尚军 +3 位作者 马海林 丁延芹 陈波 杜秉海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5-80,共6页
从6年生冬枣根际土壤中筛选出1株根际促生细菌(PGPR),以发酵鸡粪(DC)为吸附载体制成PGPR生物肥(PF),利用传统的氯仿熏蒸法和现代的T-RFLP技术,从冬枣根际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的数量、细菌群落多样性和微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3个方面,分析P... 从6年生冬枣根际土壤中筛选出1株根际促生细菌(PGPR),以发酵鸡粪(DC)为吸附载体制成PGPR生物肥(PF),利用传统的氯仿熏蒸法和现代的T-RFLP技术,从冬枣根际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的数量、细菌群落多样性和微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3个方面,分析PF、普通生物肥料(NF)和DC对冬枣根际土壤微生物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同NF处理相比,PF处理中的细菌数量和微生物总量显著增加,真菌数量显著减少,但放线菌数量差异不显著。PF处理根际土壤具有较高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基于T-RFLP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PF处理的细菌群落结构成为1个独立的群,NF,DC和CK处理构成1个相对独立的群。此外,同其他试验处理相比,PF可相对稳定地提供冬枣生长周期内的微生物生物量碳。PGPR生物肥料的施用可提高可培养微生物数量,提高根际土壤中微生物多样性,有效改善冬枣根际土壤的微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根际促生细菌 鸡粪 冬枣 根际 细菌多样性 微生物生物量
下载PDF
杉木凋落物对土壤有机碳分解及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 被引量:43
18
作者 王晓峰 汪思龙 张伟东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393-2398,共6页
利用13 C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杉木凋落物对杉木人工林表层(0~5cm)和深层(40—45cm)土壤有机碳分解、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可溶性碳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中深层土壤有机碳分解速率显著低于表层土壤,但其激发效应却... 利用13 C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杉木凋落物对杉木人工林表层(0~5cm)和深层(40—45cm)土壤有机碳分解、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可溶性碳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中深层土壤有机碳分解速率显著低于表层土壤,但其激发效应却显著高于表层土壤.杉木凋落物添加使土壤总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源于原有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均显著增加,但对土壤可溶性碳没有显著影响.深层土壤被翻到林地表层,可能加速杉木人工林土壤中碳的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凋落物 激发效应 土壤有机质矿化 微生物生物量
原文传递
内蒙古退化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39
19
作者 吴永胜 马万里 +2 位作者 李浩 吕桂芬 卢萍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12-316,共5页
为探明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S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特征,分别在内蒙古达茂旗、四子王旗和苏尼特右旗设置样地,依次代表轻度、中度和重度退化草地,分析了不同样地表层土壤(0~20cm)SOC和MBC含量变化及季节动态.结果表明:退化草地... 为探明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S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特征,分别在内蒙古达茂旗、四子王旗和苏尼特右旗设置样地,依次代表轻度、中度和重度退化草地,分析了不同样地表层土壤(0~20cm)SOC和MBC含量变化及季节动态.结果表明:退化草地SOC和MBC含量均随草地退化程度增加而减小;除2006年夏季外,轻度、中度退化荒漠草地的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总数都高于重度退化荒漠草地;MBC含量和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总数均在夏秋季较高,春冬季较低.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OC含量与MBC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说明两者均可作为评价荒漠草原草地退化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土壤有机 微生物生物量
原文传递
亚热带典型林分对表层和深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41
20
作者 肖好燕 刘宝 +4 位作者 余再鹏 万晓华 桑昌鹏 周富伟 黄志群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31-1038,共8页
林分类型是影响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库大小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0~10 cm).本研究以亚热带地区天然林、毛竹林、格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为对象,用3种不同的浸提方式(冷水、热水和KCl溶液)提取表层(0~1... 林分类型是影响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库大小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0~10 cm).本研究以亚热带地区天然林、毛竹林、格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为对象,用3种不同的浸提方式(冷水、热水和KCl溶液)提取表层(0~10 cm)和深层(40~60 cm)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碳(DOC)和有机氮(DON),研究林分类型对表层和深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库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分类型对表层土壤DOC及其占土壤总有机碳(TOC)的比重有显著影响,深层土壤受林分类型的影响不显著;不同林分土壤DON含量仅在表层土壤存在显著差异,在深层土壤差异不显著.林分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差异仅在表层土壤达到显著水平.DON占土壤总氮(TN)的比重在各林分表层和深层土壤间差异均不显著.3种浸提方法得到的DOC和DON库大小顺序为热水〉KCl〉冷水,不同浸提方法得到的DOC库及DON库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表明冷水、热水和KCl溶液浸提得到的有机碳、氮库含有相似组分.冷水和热水浸提方法得到的表层土壤DOC和DON含量及DOC占TOC比重在天然林和毛竹林均显著大于格式栲和杉木人工林,表明天然林和毛竹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含量高于格式栲和杉木人工林,更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类型 可溶性有机质 微生物生物量 杉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