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生物生物膜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31
1
作者 贾文祥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12年第5期1-9,共9页
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为适应生存环境而形成了生物膜,Dr.Costerton JW在生物膜方面的研究为我们开拓了微生物学的新领域。微生物生物膜是由微生物群体及其包被的细胞外多聚物和基质网组成,它们彼此黏附或者黏附到组织或物体的表面。微生... 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为适应生存环境而形成了生物膜,Dr.Costerton JW在生物膜方面的研究为我们开拓了微生物学的新领域。微生物生物膜是由微生物群体及其包被的细胞外多聚物和基质网组成,它们彼此黏附或者黏附到组织或物体的表面。微生物生物膜与微生物的耐药性形成、基因的转移以及引起机体的持续性感染等都密切相关。目前对生物膜的研究重点已经深入到微生物相互间的信号传递、致病基因的转移以及如何干预微生物生物膜的形成等方面。此外,在治理污水和环境保护工程、生物材料工程和食品工业等方面,微生物生物膜技术已经得到了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生物膜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环境pH对微生物生物膜吸附重金属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2
作者 江娜 宁增平 +1 位作者 郭圆 郝立凯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6-226,共11页
重金属污染以其强毒性、富集性和持久性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难题。在现有的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中,基于微生物生物膜的修复技术因其高效、低成本、可持续等优势,在预防、控制和修复重金属污染等方面被广泛应用,成为了新兴研究热点技术。为... 重金属污染以其强毒性、富集性和持久性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难题。在现有的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中,基于微生物生物膜的修复技术因其高效、低成本、可持续等优势,在预防、控制和修复重金属污染等方面被广泛应用,成为了新兴研究热点技术。为了进一步揭示微生物生物膜与重金属之间的内在关系。本文通过对最近二十年微生物生物膜吸附重金属等方面的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和总结,详细阐述了微生物生物膜吸附重金属的吸附机理、吸附数学模型和pH对微生物生物膜的影响,特别对影响该技术的重要参数pH进行了系统阐述并总结了pH影响微生物生物膜修复技术的原理及规律,以期为未来研发和改进微生物生物膜去除重金属污染的生产应用工艺提出科学性的指导意见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微生物生物膜 PH
下载PDF
超声技术抑制微生物生物膜污染:机制、影响因素及其在肉及肉制品中的应用 被引量:8
3
作者 张婧男 刘昊天 +1 位作者 陈倩 孔保华 《肉类研究》 2021年第5期50-59,共10页
由微生物生物膜污染所造成的疾病爆发会导致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发生。为抑制生物膜污染,食品工业目前广泛应用的方法包括热处理、添加化学杀菌剂等传统方法。但是热处理会导致肉及肉制品等食品的营养物质流失,并破坏产品的质构、风味特性... 由微生物生物膜污染所造成的疾病爆发会导致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发生。为抑制生物膜污染,食品工业目前广泛应用的方法包括热处理、添加化学杀菌剂等传统方法。但是热处理会导致肉及肉制品等食品的营养物质流失,并破坏产品的质构、风味特性,而化学杀菌剂的添加不符合当前安全健康的消费理念。此外,生物膜特有的结构和功能特性赋予其抵抗环境胁迫的能力,因而对大多数化学杀菌剂具有一定的抗性。因此,寻找安全、高效的抑制生物膜手段是目前食品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超声技术作为一种非热处理方法用于抑制生物膜污染越来越受到关注。与传统的杀菌技术相比,超声技术不仅具有操作简便、节约能源和延长食品货架期等特点,并且在保持食品感官、功能特性及营养价值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生物膜形成的机制、代谢过程及影响因素,并且对超声技术进行概述,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超声技术抑制微生物生物膜污染机制及影响因素,最后讨论了超声技术在肉及肉制品中的应用和对未来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技术 超声抑菌机制 微生物生物膜 抑菌作用 肉及肉制品
下载PDF
白色念珠菌菌株的生物膜形成率及其对抗真菌类药物的敏感性 被引量:15
4
作者 应芙蓉 朱华 +7 位作者 赵志超 胡东伟 吕佳妤 林超 周武 吴庆 陈凯琳 石亮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2131-2134,共4页
目的研究白色念珠菌菌株的生物膜形成率及其对抗真菌剂的敏感性。方法收集本院165例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或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患者分离的白色念珠菌菌株,以药敏实验评估白色念珠菌株的抗真菌药物敏感性。选取菌株... 目的研究白色念珠菌菌株的生物膜形成率及其对抗真菌剂的敏感性。方法收集本院165例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或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患者分离的白色念珠菌菌株,以药敏实验评估白色念珠菌株的抗真菌药物敏感性。选取菌株C54用于体内外实验:体外诱导单生菌或多微生物组合的生物膜,并测定其在游离和生物膜形式下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小鼠体内注射白色念珠菌或混合微生物悬浮液构建VVC模型,用酶联免疫印迹法检测OD595值来观察各组生物膜生长速率。结果对伊曲康唑耐药的白色念珠菌菌株最多,占总数的4.20%。各组生物膜形式的MIC值均高于其游离形式,真菌和细菌菌株的共培养所形成的多微生物生物膜对各种抗真菌药物具有明显的耐药性,经诱导后在生物膜形式下,C54+大肠杆菌组对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5-氟胞嘧啶和氟康唑的MIC值为512,>256,>512,>1024μg·mL^(-1);C54+无乳链球菌组对上述抗真菌药物的MIC为>512,>256,>512,>1024μg·mL^(-1)。从注射混合微生物悬浮液的小鼠分离的阴道样品中,生物膜形成速率显著高于注射标准白色念珠菌悬浮液的小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4,48,72 h,ATCC14053组的OD595值分别为0.20±0.11,0.24±0.024,0.25±0.06;C54+大肠杆菌组的OD595值分别为0.69±0.88,0.79±0.65,1.10±0.64;C54+无乳链球菌组的OD595值分别为0.68±0.42,0.81±0.77,1.10±0.10。结论多微生物生物膜的形成能提高白色念珠菌的生物膜形成速率和抗真菌剂耐药性,这将增强对RVVC患者的阴道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真菌药物 白念珠菌 微生物生物膜 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原文传递
生物膜形成与发展二维动态模拟(英文)
5
作者 李天成 李鑫钢 朱慎林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A02期50-54,共5页
生物膜微观结构与形态特征直接影响废水生物处理效果。混合微生物可在适宜载体表面形成各种各样的生物膜,且其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采用差分-离散复合法动态模拟二维区域上的基质传递、生物膜形成与发展过程,并探讨生物质生长时... 生物膜微观结构与形态特征直接影响废水生物处理效果。混合微生物可在适宜载体表面形成各种各样的生物膜,且其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采用差分-离散复合法动态模拟二维区域上的基质传递、生物膜形成与发展过程,并探讨生物质生长时间与初始接种数等对生物膜结构与形态造成的影响。与传统生物膜模型不同之处在于其结构特性包括孔隙率、厚度和密度等都是模型输出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微生物生物膜 微观结构 形态特征 动态模拟
下载PDF
2003年美国微生物学会生物膜大会简介
6
作者 李华林 《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 2003年第6期33-34,共2页
由美国微生物学会(ASM)和蒙大拿州立大学生物膜工程中心(Center for Biofilm Engineering)共同主办的2003年美国微生物学会生物膜大会(ASM Conference on Biofilm 2003)于2003年11月1~6日在加拿大维多利亚举行.本次大会共有来自36个国... 由美国微生物学会(ASM)和蒙大拿州立大学生物膜工程中心(Center for Biofilm Engineering)共同主办的2003年美国微生物学会生物膜大会(ASM Conference on Biofilm 2003)于2003年11月1~6日在加拿大维多利亚举行.本次大会共有来自36个国家和地区的610人参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3年美国微生物学会生物膜大会 生物膜结构 表型 发育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