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表面结构对喷雾冷却临界热流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张伟 李斌 王照亮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4-38,49,共6页
在闭式循环喷雾冷却系统上,以蒸馏水为工质,研究了表面结构、喷雾流量对喷雾冷却临界热流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光滑表面,微槽表面可提升临界热流密度;因具有适当的槽深(0.3mm)和较窄的槽宽(0.2mm),No.2槽面的临界热流密度最大,... 在闭式循环喷雾冷却系统上,以蒸馏水为工质,研究了表面结构、喷雾流量对喷雾冷却临界热流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光滑表面,微槽表面可提升临界热流密度;因具有适当的槽深(0.3mm)和较窄的槽宽(0.2mm),No.2槽面的临界热流密度最大,在流量为18.0m L/min时,临界热流密度为175.7W/cm2,比光滑表面提升了59.1%,对应的液体蒸发率达91.4%;增加喷雾流量能大幅提升临界热流密度,特别是对槽面而言更是如此;流量从13.0m L/min增至23.0m L/min时,No.6槽面的临界热流密度由130.7W/cm2增至212.4W/cm2,相对增加了62.5%,同样情况下,光滑表面临界热流密度仅增加了43.6%。表面开槽可有效阻止液滴滚离待冷面,延长液滴停留时间,这是微槽面临界热流密度更大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雾冷却 临界热流密度 表面 喷雾流量
下载PDF
小尺度沟槽表面和近距离布置光面构成通道中传热特性数值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永恒 李荣荣 +1 位作者 林志敏 王良璧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78-384,共7页
针对IGBT的冷却问题,通过三维数值模拟方法对一种微槽结构散热器内部的换热特性进行了研究。由于IGBT所需散热面积较大,常规微米级尺度的微槽通道在满足换热要求的同时往往需要消耗较大的泵功率,据此提出一种小尺度沟槽表面通道结构,以... 针对IGBT的冷却问题,通过三维数值模拟方法对一种微槽结构散热器内部的换热特性进行了研究。由于IGBT所需散热面积较大,常规微米级尺度的微槽通道在满足换热要求的同时往往需要消耗较大的泵功率,据此提出一种小尺度沟槽表面通道结构,以水为冷却剂对通道内充分发展层流流动换热特性进行了数值研究,并与平表面通道内换热特性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新型微槽表面通道可有效增强对流换热效果,且对流换热系数随着雷诺数的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 对流换热 数值计算 IGBT
原文传递
微槽透光板式光合制氢反应器连续产氢性能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川 王保文 +3 位作者 王为术 宋小勇 程旻 张全国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8-214,共7页
从增加反应器中光合细菌的细胞持有量并强化光能利用和底物传输的角度出发,构造了新型的微槽透光板式光合制氢反应器。通过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palustris)的连续流产氢实验研究表明:当以葡萄糖为碳源底物时,在反应器光波长... 从增加反应器中光合细菌的细胞持有量并强化光能利用和底物传输的角度出发,构造了新型的微槽透光板式光合制氢反应器。通过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palustris)的连续流产氢实验研究表明:当以葡萄糖为碳源底物时,在反应器光波长为590 nm、光照强度为9 W/m2、进口底物浓度为55 mmol/L、流速为960 m L/h运行工况下,产氢速率、底物降解效率和光能转化效率均有显著增加,分别达到1.17 mmol/(L·h)、77.5%和20.15%。研究表明,选择与光合细菌产氢代谢相适应的光波长和光照强度以强化光合磷酸化过程,并通过传质强化以促进底物的传输,是提高连续流光合制氢反应器产氢性能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 光生物制氢 生物膜 对流传质 光能转化效率
下载PDF
具有微槽的圆管流动沸腾实验研究
4
作者 项光明 彭晓峰 +1 位作者 王补宣 胡杭英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209-212,共4页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to identify the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of liquld flow boiling through microchanneled tubes. Compared with smooth tube, the flowboiling heat transfer in enhanced tubes is a...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to identify the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of liquld flow boiling through microchanneled tubes. Compared with smooth tube, the flowboiling heat transfer in enhanced tubes is apparently intensified, and the wall superheat ofboiling initiation i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For the case of small flow rate, the boiling heattransfer coefficient of enhanced tube is 1.7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smooth tub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沸腾 传热 强化管 表面
下载PDF
微槽表面对临界热负荷强化作用的实验与理论分析
5
作者 项光明 彭晓峰 +1 位作者 胡杭英 王补宣 《自然科学进展(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讯)》 1997年第2期155-161,共7页
研究了微型槽板表面流动沸腾临界热负荷,考察了微型槽结构对临界热负荷及过渡沸腾的强化作用和影响,提出分析表面微型槽强化机理的物理模型,从理论上预示其强化效果。理论和实验结果极好地一致,并证实微型槽结构可明显提高加热平板的临... 研究了微型槽板表面流动沸腾临界热负荷,考察了微型槽结构对临界热负荷及过渡沸腾的强化作用和影响,提出分析表面微型槽强化机理的物理模型,从理论上预示其强化效果。理论和实验结果极好地一致,并证实微型槽结构可明显提高加热平板的临界热负荷,强化过渡沸腾传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 临界热负荷 流动沸腾 强化传热 传热
下载PDF
微槽道表面喷雾冷却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黄龙 王瑜 +1 位作者 蒋彦龙 刘欢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1-88,共8页
本文建立了以蒸馏水为工质的开放式喷雾冷却系统,研究了工质体积流量、槽道宽度、槽道高度对喷雾冷却系统换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持槽道高度为0.8 mm,喷雾流量为0.45 L/min时,随着槽底宽度从4 mm减小至1 mm,传热系数增加了41%;而... 本文建立了以蒸馏水为工质的开放式喷雾冷却系统,研究了工质体积流量、槽道宽度、槽道高度对喷雾冷却系统换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持槽道高度为0.8 mm,喷雾流量为0.45 L/min时,随着槽底宽度从4 mm减小至1 mm,传热系数增加了41%;而当喷雾流量为1.25 L/min时,表面传热系数仅增加了8.5%,因此减小槽底宽度对喷雾冷却效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大流量时并不明显;保持槽底宽度为2 mm,改变槽道高度,当喷雾流量为0.45 L/min时槽道高度对热沉表面的换热影响较大,存在最优槽道高度(0.8 mm),此时热流密度和表面传热系数分别为198.5 W/cm^2、2.75 W/(cm^2·K),与光滑面相比增加了21.25%和30.95%,且存在最低表面温度;而当喷雾流量增至1.25 L/min时,喷雾冷却效果随着槽道高度的增加而持续增加。在以上基础上推导了微槽表面喷雾冷却强化换热机理,得出反映槽道尺寸对换热影响的微槽群表面无量纲准则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雾冷却 表面传热系数 表面温度 表面 质量流量
下载PDF
微槽群表面喷雾冷却换热特性 被引量:2
7
作者 张伟 王照亮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64-770,共7页
在闭式循环喷雾冷却系统中,以蒸馏水为工质,喷雾体积通量从0.938 L/(m2·s)增至12.73 L/(m2·s)的情况下,实验研究了微槽群表面的槽道尺寸对喷雾冷却换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槽群表面可明显提升换热效果,提升程度取决于槽道... 在闭式循环喷雾冷却系统中,以蒸馏水为工质,喷雾体积通量从0.938 L/(m2·s)增至12.73 L/(m2·s)的情况下,实验研究了微槽群表面的槽道尺寸对喷雾冷却换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槽群表面可明显提升换热效果,提升程度取决于槽道尺寸和喷雾流量.小流量(1.146~1.604 L/(m2·s))时,最佳槽面结构槽深、宽、间距分别为0.5、0.4、0.6 mm;大流量(12.73 L/(m2·s))时,最佳槽面槽深、宽、间距分别为0.5、0.2、0.4 mm,在表面温度为80℃时,其热流密度达202.5 W/cm2.从光面喷雾与微通道流动换热相结合的角度,给出了微槽群表面喷雾冷却强化换热机理;推导了反映蒸发换热特性和槽道尺寸对换热影响的微槽群表面量纲一换热准则方程,可方便用于工程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雾冷却 表面 换热特性研究 热流密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