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80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医证型特点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吕洪雪 王婷 +1 位作者 叶小汉 杨忠奇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 2017年第1期96-98,共3页
目的以微型积证理论的角度分析动脉粥样硬化(AS)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法 180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按照中医证型分5型,分析各证型与性别、年龄、内膜-中膜厚度以及斑块大小之间的关系。结果气虚痰瘀互结证、阴虚痰瘀互结证年龄最大(P<... 目的以微型积证理论的角度分析动脉粥样硬化(AS)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法 180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按照中医证型分5型,分析各证型与性别、年龄、内膜-中膜厚度以及斑块大小之间的关系。结果气虚痰瘀互结证、阴虚痰瘀互结证年龄最大(P<0.05)。气虚痰瘀互结证以及阴虚痰瘀互结证的内膜-中层厚度以及斑块大小均高于其他中医证型(P<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与痰瘀相关,气虚痰瘀互结证与阴虚痰瘀互结证与其他3种证型比较,年龄及内膜-中层厚度、内膜斑块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叶小汉基于微型积证理论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经验 被引量:1
2
作者 龚文婕 侯炽均 叶小汉(指导)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6期1516-1521,共6页
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归属中医学的“股肿”范畴,中医药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通常从痰、瘀论治。叶小汉教授基于现代医学对深静脉血栓的病理机制的认识,并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深静脉血栓的局部微观病变与微型积证相类似,表现在痰瘀等有形... 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归属中医学的“股肿”范畴,中医药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通常从痰、瘀论治。叶小汉教授基于现代医学对深静脉血栓的病理机制的认识,并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深静脉血栓的局部微观病变与微型积证相类似,表现在痰瘀等有形实邪相互搏结于血脉,为有形、固定不移之物,病在血分;治疗痰瘀互结型深静脉血栓可采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行气导滞、化痰散结等疗法,自拟心脉康加减治疗(由三棱、莪术、鳖甲、牡蛎、厚朴、枳实、胆南星、半夏、地龙、石斛、白术等药组成),疗效较显著。从微型积证着手治疗痰瘀互结型深静脉血栓,可为现代中医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微型 活血化瘀 软坚散结 心脉康 叶小汉
原文传递
基于“微型积证”理论分析颈动脉硬化患者中医证型特点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婷 叶小汉 +1 位作者 吕洪雪 吕颖顺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第2期157-159,178,共4页
目的:在“微型积证”理论基础上,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医证候的分布特点,提高动脉粥样硬化辨证论治水平。方法:19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通过四诊辨证为气滞痰瘀互结证、气虚痰瘀互结证、血虚痰瘀互结证、阴虚痰瘀互结证、阳虚... 目的:在“微型积证”理论基础上,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医证候的分布特点,提高动脉粥样硬化辨证论治水平。方法:19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通过四诊辨证为气滞痰瘀互结证、气虚痰瘀互结证、血虚痰瘀互结证、阴虚痰瘀互结证、阳虚痰瘀互结证证型。同时采集患者年龄、血脂水平、内膜.中膜厚度(IMT)以及斑块积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各证型分布有差异,其中气虚痰瘀互结证比例最高,血虚痰瘀互结证比例最低。平均年龄存在差异,其中气虚痰瘀互结证平均年龄最大,阴虚痰瘀互结证次之。气滞痰瘀互结证平均年龄最小。各证型之间的血脂水平具有差距。其中气虚痰瘀互结型总胆固醇(CHO)水平最高,与气滞痰瘀互结、血虚痰瘀互结及阳虚痰瘀互结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痰瘀互结证以及阴虚痰瘀互结证IMT均高于其他三种证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痰瘀互结证斑块积分较其他四个证型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痰瘀互结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病理基础,各证型在平均年龄、血脂水平、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积分方面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 颈动脉粥样硬化 年龄 血脂 内膜-中膜厚度 斑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