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1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视创伤应激和危重患者的合理营养支持 被引量:7
1
作者 姜海平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共2页
关键词 营养支持 危重患者 创伤应激 多器官功能衰竭 临床治疗效果 内环境紊乱 生命体征 循环恢复
下载PDF
无伴行动脉损伤的肢体静脉干损伤的修复 被引量:4
2
作者 米琨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64-266,共3页
目的 探讨无伴行动脉损伤的肢体静脉干损伤的机制,以及诊断、救治和修复方法。 方法 1993年1月~2 0 0 2年6月共收治12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8~35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0 min~2 h。均为锐器刺伤。在积极抗休克的同时进行血管修补7例... 目的 探讨无伴行动脉损伤的肢体静脉干损伤的机制,以及诊断、救治和修复方法。 方法 1993年1月~2 0 0 2年6月共收治12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8~35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0 min~2 h。均为锐器刺伤。在积极抗休克的同时进行血管修补7例,端端吻合5例。合并头颅胸腹部损伤患者同时给予相应手术处理。 结果 除1例患者因严重的脑外伤死亡外,余11例患者伤口均 期愈合。随访1~5年,平均2年4个月,彩色多普勒检查见血流通畅,无血栓形成。其中8例肢体功能和血循环恢复良好;3例合并伴行神经损伤者血循环恢复良好,但肢体功能恢复欠佳,遗留感觉及运动障碍。 结论 无伴行动脉损伤的肢体静脉干损伤是一种严重的损伤,采取应急止血、积极抗休克、及早修复损伤血管和合理处理合并伤等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损伤 静脉干 彩色多普勒检查 肢体功能恢复 循环恢复 2002年 1993年 修复方法 手术时间 血管修补 同时进行 锐器刺伤 手术处理 端端吻合 外伤死亡 Ⅰ期愈合 血栓形成 神经损伤 运动障碍 重要措施 合理处理 损伤血管
下载PDF
自传体记忆刍议 被引量:4
3
作者 王沛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105-109,共5页
:自传体记忆因其独特的知识结构而不同于以往由“情节记忆与语义记忆”共同构成的一般性记忆系统。它与自我、个人、生活主题等紧密关联 ,并且表现出一定的年龄函数。这使得自传体记忆的研究对于揭示人的毕生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
关键词 自传体记忆 知识结构 循环恢复 年龄函数
下载PDF
一期静脉动脉化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手术前后甲襞微循环改变
4
作者 万斌 吴志全 +1 位作者 徐卫 刘智庆 《微循环学杂志》 1992年第4期13-14,共2页
我们对31例(32条肢体)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于一期静脉动脉化手术前后进行甲壁微循环观察。术前32条肢体中,18条肢体管袢短少,血流滞缓,14条肢体管袢完全消失。术后1~3周复查甲襞微循环全部恢复正常,血液从输入枝流向输出枝,即一期静... 我们对31例(32条肢体)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于一期静脉动脉化手术前后进行甲壁微循环观察。术前32条肢体中,18条肢体管袢短少,血流滞缓,14条肢体管袢完全消失。术后1~3周复查甲襞微循环全部恢复正常,血液从输入枝流向输出枝,即一期静脉动脉化术后使甲襞微循环恢复了生理供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手术前后 甲襞微循环改变 静脉动脉化治疗 甲襞微循环观察 完全消失 循环恢复 肢体 术后
下载PDF
心肺复苏循环恢复后肿瘤坏死因子和C-反应蛋白含量的变化及意义
5
作者 石正蒙 顾桂国 +4 位作者 丁艳阳 施丽琴 吴国桢 张明飞 杨兴易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60-361,共2页
关键词 心肺复苏 循环恢复 肿瘤坏死因子 C-反应蛋白 临床意义
下载PDF
第四章 实验性临床研究
6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1994年第2期51-57,62,共8页
关键词 临床研究 实验性 促进创面愈合 湿润暴露疗法 循环恢复 烧伤组织 临床验证 临床疗效 正确性 抗感染
下载PDF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专家共识 被引量:65
7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957-959,共3页
现代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历经50余年的实践,自主循环恢复(restorationofspontaneouscirculation,ROSC)率虽有提高,但生存出院率仍不理想。完善和发掘CPR的适宜技术与方法,以求提高CPR患者的生存率,是... 现代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历经50余年的实践,自主循环恢复(restorationofspontaneouscirculation,ROSC)率虽有提高,但生存出院率仍不理想。完善和发掘CPR的适宜技术与方法,以求提高CPR患者的生存率,是心肺复苏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中国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协作组从临床CPR实际需求出发,弥补传统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的缺陷,达成了经腹部提压进行CPR的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腹部 专家 自主循环恢复 CPR 适宜技术 胸外按压 生存率
原文传递
心脏骤停生存链实施现状及预后因素研究 被引量:62
8
作者 郑康 马青变 +2 位作者 王国兴 郑亚安 高炜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1-57,共7页
目的了解心脏骤停患者复苏中“生存链”的实施现状,比较实践与指南的差距,分析影响心脏骤停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抢救病例中发生心脏骤停并接受心肺复苏的成年患者进行分析,比较院内... 目的了解心脏骤停患者复苏中“生存链”的实施现状,比较实践与指南的差距,分析影响心脏骤停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抢救病例中发生心脏骤停并接受心肺复苏的成年患者进行分析,比较院内和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中“生存链”的实施情况和差异,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414例,男性69.8%,年龄(61.7±18.0)岁。院内组224例,院外组190例。导致心脏骤停的病因中心源性疾病占30%。所有患者中27.5%恢复自主循环,8.2%存活出院,3.1%脑功能分级为1-2级。院内组心脏骤停至医务人员接触时间小于5min的比例(99.1% vs.10.5%,P〈0.01)、目击者胸外按压的比例(100%vs.15.3%,P〈0.01)、心脏骤停后5min内开始胸外按压的比例(98.7%vs.11.1%,P〈0.01)和出现可除颤心律后5min内实施电复律的比例(87.5% vs. 12.5%,P〈0.01)均高于院外组;两组肾上腺素的使用率和剂量、持续昏迷患者目标温度管理的实施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院内组自主循环恢复比例(37.1%vs.16.3%,P〈0.01)、存活出院比例(31.0%vs.22.6%,P=0.002)和脑功能分级1-2级的比例(48.1%%0.0%,P=0.029)均高于院外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脏骤停地点为院内和初始心律为可除颤心律是自主循环恢复和存活出院的有利因素。男性和年龄〉65岁是自主循环恢复的不利因素。结论院外组急救人员到达时间晚、目击者胸外按压比例低、开始胸外按压和首次电复律时间晚、自主循环恢复后昏迷患者的目标温度管理实施比例极低是目前“生存链”实施中的主要问题。切实落实“生存链”的实施是提高心脏骤停患者存活率、改善神经功能预后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生存链 现状调查 自主循环恢复 生存率 LOGISTIC回归分析 预后因素
原文传递
扫描2005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会议(3)——进一步生命支持:复苏后的治疗 被引量:53
9
作者 沈洪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23-325,共3页
关键词 复苏后 心血管急救 心肺复苏 治疗 会议 指南 国际 扫描 基本生命支持 高级生命支持 自主循环恢复 life ACLS 开放气道 人工通气 心脏按压 电击除颤 临床研究 BLS 习惯
下载PDF
腹部提压法对窒息性心搏骤停猪复苏效果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6
10
作者 李秀满 王立祥 +4 位作者 刘亚华 孙鲲 马立芝 郭晓东 李会清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37-240,共4页
目的比较胸外按压心肺复苏(CC—CPR)与腹部提压心肺复苏(ALC—CPR)对窒息性心搏骤停猪复苏时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呼吸指标的影响,初步评价腹部提压法对窒息性心搏骤停猪的复苏效果。方法健康家猪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1... 目的比较胸外按压心肺复苏(CC—CPR)与腹部提压心肺复苏(ALC—CPR)对窒息性心搏骤停猪复苏时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呼吸指标的影响,初步评价腹部提压法对窒息性心搏骤停猪的复苏效果。方法健康家猪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15只。建立窒息性心搏骤停模型,分别实施CC—CPR和ALC—CPR。窒息前10rain开始连续记录心电图(ECG)、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主动脉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中心静脉压(CVP)和潮气量(VT)直至实验结束;计算主动脉平均动脉压(MAP)、冠状动脉灌注压(CPP)和分钟通气量(MV);分别在窒息前10min、窒息后10rain及复苏后5、10、20rain抽取动脉血查血气。观察两组动物的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24h存活率和24h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两组窒息前10min和窒息后10min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异。复苏后2rain,CC—CPR组MAP(mmHg,lIIlInHg=O.133kPa)和CPP(iilmHg)高于ALC—CPR组(MAP:43.60±12.91比33.40±6.59,P〈O.05;CPP:21.67±11.28比11.80±4.16,P〈0.01);ALC—CPR组V1、(m1)和MV(L/rain)高于CC—CPR组(VT:111.67±18.12比56.60±7.76;MV:11.17±1.81比5.54±0.79,均P〈0.01)。在复苏后5、10、20rain,ALC—CPR组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mmHg)和动脉血氧饱和度(SaO:)均升高,HCO3(mmol/L)、剩余碱(BE,mmoL/L)均降低,且均高于CC—CPtl组(复苏20min时pH值:7.16±0.16比7.01±0.14;Pa02:82.73±13.20比58.33±17.77;HC03-:27.71±3.11比21.04±3.62;BE:-4.78±4.30比-10.23±2.12;Sa02:0.893±0.088比0.764±0.12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rrllnHg)、K+(mmo]/L)和乳酸(Lae,mmol/L)均明显低于CC—CPR组(复苏20rain时PaCO2 49.40±15.60比79.80±15.35;K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平均动脉压 冠状动脉灌注压 自主循环恢复 腹部提压法
原文传递
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早期神经功能预后评估专家共识 被引量:34
11
作者 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早期神经功能预后评估专家共识组 张劲松 王淦楠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6-162,共7页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主要的死亡原因,随着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技术理念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胸外按压质量、人工通气策略、电击除颤时机等认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CA患者...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主要的死亡原因,随着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技术理念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胸外按压质量、人工通气策略、电击除颤时机等认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CA患者能够实现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昏迷患者 心肺复苏 预后评估 神经功能 复苏后 专家 早期 自主循环恢复
原文传递
117例院前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及出院存活率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2
12
作者 李明华 许臻晔 +5 位作者 蒋婕 陆峰 许萍 叶继 叶静 陆一鸣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03-606,共4页
目的分析院前心脏骤停(CA)患者心肺复苏(CPR)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与存活出院的相关影响因素,为提高院前复苏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对院前CPR成功的117例CA患者进行跟踪随访及回顾,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117例院外C... 目的分析院前心脏骤停(CA)患者心肺复苏(CPR)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与存活出院的相关影响因素,为提高院前复苏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对院前CPR成功的117例CA患者进行跟踪随访及回顾,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117例院外CA数据分析:出院组11例,ROSC后死亡组106例,存活出院率9.4%。②与死亡组比较,出院组心源性疾病,有进行目击者CPR、急救反应时间〈4rain等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苏前心律[室颤/室速(VF/VT)],出院组明显高于死亡组(P〈0.01);急救反应时间、心肺复苏时间、肾上腺素剂量与出院成功率呈明显负相关;复苏后心律变化与除颤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球囊面罩通气较气管插管通气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组患者插管率明显低于死亡组(P〈0.01)。结论VF/VT、急救反应时间和复苏时间长短可能是影响院前CPR成功率及出院存活率的重要因素;低剂量肾上腺素与球囊通气可能有利于提高院前CPR出院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CPR) 院前急救 影响因素 出院率 自主循环恢复(ROSC) 心脏骤停(CA)
下载PDF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多中心临床实验报告 被引量:32
13
作者 王立祥 宋维 +8 位作者 张思森 李静 刘青 吴多虎 季之欣 马文君 陈秋宇 王彧姣 刘亚华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33-336,共4页
目的探讨腹部提压法抢救心搏骤停患者的复苏效果。方法根据腹部提压法病例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海南市人民医院及郑州市人民医院72例心搏骤停患者为实验组,采集患者基本信息,并记录进行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前后... 目的探讨腹部提压法抢救心搏骤停患者的复苏效果。方法根据腹部提压法病例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海南市人民医院及郑州市人民医院72例心搏骤停患者为实验组,采集患者基本信息,并记录进行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前后呼吸循环相关指标,计算自主循环恢复率及复苏成功率,进行单组设计一元定量与定性资料差异性分析。结果最终临床入选共计72例,使用腹部提压仪进行腹部心肺复苏病例的自主循环恢复成功率为15.3%(11/72),与预试验的自主循环恢复率13.0%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6);将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有效率15.3%与0.1%(即不采用此方法或采用胸部按压法的复苏率)比较(P〈0.01),采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的自主循环恢复率较不采用此法有了明显提高。结论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便捷性和安全性。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方法在呼吸心搏骤停患者的抢救中作用也比较突出,弥补了传统心肺复苏方法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腹部提压 自主循环恢复成功率 腹部提压仪
原文传递
开辟经腹心肺复苏新途径 被引量:30
14
作者 王立祥 郑静晨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8-69,共2页
1960年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的提出,标志着现代心肺复苏(CPR)的开始,经过50余年的探索实践,院内CPR的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虽有提高,但患者的生存率却不理想。因此,需要人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紧跟现代医学的前沿技术,立... 1960年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的提出,标志着现代心肺复苏(CPR)的开始,经过50余年的探索实践,院内CPR的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虽有提高,但患者的生存率却不理想。因此,需要人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紧跟现代医学的前沿技术,立足于临床CPR工作中的实际需求,不断开辟CPR的新途径,完善和发掘CPR适宜技术与方法,进一步提高CPR患者的生存率,可谓是我们急救医学工作者所面临的艰巨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胸外心脏按压 自主循环恢复 CPR 医学工作者 人工呼吸 现代医学 适宜技术
原文传递
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评价心跳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预后 被引量:28
15
作者 陈旭岩 冯莉莉 +2 位作者 刘娟 赵太云 李颍利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07年第3期132-134,共3页
目的探讨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预测急诊科心跳骤停患者心肺复苏(CPR)结果的临床意义。方法入选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发生心跳骤停并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按照标准的2005年国际CPR指南给予患者CPR,连续测定PetCO2。选取复苏即刻(0... 目的探讨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预测急诊科心跳骤停患者心肺复苏(CPR)结果的临床意义。方法入选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发生心跳骤停并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按照标准的2005年国际CPR指南给予患者CPR,连续测定PetCO2。选取复苏即刻(0min、5min、10min、20min)的测定值,依据复苏20min是否达到自主循环恢复分为初始复苏成功组和失败组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初始复苏成功组和失败组复苏即刻PetCO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etCO2水平在其他3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LS20min时PetCO2≤10mmHg预测复苏失败: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结论ETCO2水平与心跳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预后相关,标准高级生命支持(ACLS)后20minETCO2水平不超过10mmHg可能能够提示救助者停止进一步复苏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跳骤停 心肺复苏 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自主循环恢复
下载PDF
电话指导的心肺复苏专家共识 被引量:28
16
作者 张进军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51-955,共5页
尽早实施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改善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患者预后最有效的措施[1],近年来欧美国家已广泛开展电话指导下的心肺复苏,显著提高了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 尽早实施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改善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患者预后最有效的措施[1],近年来欧美国家已广泛开展电话指导下的心肺复苏,显著提高了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率、出院生存率和神经功能预后。有研究表明,在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中,第一目击者实施心肺复苏能使生存率翻一番[2],如何指导第一目击者及时进行 CPR 是尽早实施心肺复苏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电话 神经功能预后 专家 自主循环恢复 心脏骤停 欧美国家 CPR
原文传递
急性心肌梗死心搏骤停心肺复苏后静脉溶栓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疗效分析 被引量:27
17
作者 刘萍 赵家斌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20年第8期1291-1293,共3页
急性心肌梗死(AMI)大多是由于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闭塞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坏死,患者主要表现为剧烈胸痛、严重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等.AMI是发达国家居民猝死的主要原因,其发生率在我国逐年增加,且呈现出年轻化趋势[1].AMI极易导致患... 急性心肌梗死(AMI)大多是由于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闭塞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坏死,患者主要表现为剧烈胸痛、严重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等.AMI是发达国家居民猝死的主要原因,其发生率在我国逐年增加,且呈现出年轻化趋势[1].AMI极易导致患者心搏骤停(CA),研究表明,对于AMI-CA后复苏成功患者,溶栓治疗能明显提高血管再通率,缩短自主循环恢复(ROSC)时间,降低并发症,提高存活率[2],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静脉溶栓与其联合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AMI-CA复苏成功患者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上AMI-CA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搏骤停 严重心律失常 冠状动脉闭塞 静脉溶栓 剧烈胸痛 自主循环恢复 血管再通率 急性心肌缺血
下载PDF
海南省多中心心肺复苏Utstien模式注册研究 被引量:23
18
作者 宋维 刘元税 +14 位作者 吴世畅 符家传 邢柏 覃少强 吴国平 王丽艳 王龙 曾德伟 李相生 王秀川 黄韬 王林明 吴开毅 林春海 高允锁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904-910,共7页
目的本研究以心肺复苏乌斯坦因(Utstein)评估模式评价海南省13家医院心搏骤停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心肺复苏结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在Utstein指南基础上设计“海南省心肺复苏Utstein注册登记表”,在2007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 目的本研究以心肺复苏乌斯坦因(Utstein)评估模式评价海南省13家医院心搏骤停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心肺复苏结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在Utstein指南基础上设计“海南省心肺复苏Utstein注册登记表”,在2007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对海南省13家医院急诊科心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实施注册登记。通过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心肺复苏患者实施前瞻性描述性研究。结果1125例心搏骤停患者男性占73.8%,女性26.2%,年龄为(53.9±13.1)岁,既往病史以冠心病最为多见,其次为高血压病;自主循环恢复率为23.8%,成活出院为7.4%。自主循环恢复和成活出院的患者中发病1min内获得心肺复苏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41.8%和49.4%。院内心搏骤停(IHCA)患者和院外心搏骤停(OHCA)患者ROSC率分别为36.3%,11.6%,成活出院率分别为11.5%,3.3%。心室纤颤/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188例(16.7%),其自主循环恢复率及成活出院率分别为58.0%,21.8%。心源性心搏骤停448例(39.8%);其中院内与院外心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分别为36.3%,11.6%,成活出院率分别为11.5%,3.3%。非心源性心搏骤停677例(60.2%)。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自主循环恢复率分别为69.8%和30.2%,成活出院率分别为7.4%和7.3%。结论心搏骤停更常见于男性。慢性疾病在本组患者中普遍存在,其中以冠心病和高血压病最为多见。院内心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和成活出院率均明显高于院外心搏骤停患者。心室纤颤/无脉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及成活出院率高于其他类型初始心律的患者。缩短心肺复苏启动时间有助于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及成活出院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搏骤停 院内心搏骤停 院外心搏骤停 心室纤颤 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 心肺 复苏 UTSTEIN模式 自主循环恢复 成活出院
原文传递
心肺复苏质量指数对复苏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22
19
作者 李晨 徐军 +3 位作者 吴杨鹏 柴艳芬 寿松涛 于学忠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0-194,共5页
目的旨在探究CQI(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quality index)在CPR过程中对于患者预后评估的时效性价值。方法前瞻性描述性研究。以45例心肺复苏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恢复自主循环(return of spontaneously circulation,ROSC)分... 目的旨在探究CQI(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quality index)在CPR过程中对于患者预后评估的时效性价值。方法前瞻性描述性研究。以45例心肺复苏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恢复自主循环(return of spontaneously circulation,ROSC)分为ROSC组和非ROSC组。记录复苏过程中CQI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end-tidal carbon dioxide(PETCO2)变化,观察上述参数对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结果初始[7.0(3.6,14.6)vs 7.0(3.6,14.6)]mmHg、终末[29.5(19.8,35.9)vs 4.0(2.3,10.2)]mmHg和平均[22.2(11.8,36.3)vs 4.0(2.5,9.0)]mmHg PETCO2在ROSC组和非ROSC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终末CQI[59.6±8.9 vs 34.8±5.2]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QI在两组间的差异在复苏开始后第11 min开始,在复苏结束前29 min开始。终末CQI和PETCO2对于预后判断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33.2和16.1 mmHg,两者间曲线下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PR过程中,CQI与PETCO2均可对于预后进行评估,CQI在CPR后期的预测能力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高质量胸外按压 脉搏血氧波形 心肺复苏质量指数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预后 自主循环恢复
原文传递
2005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会议集萃(续完) 被引量:22
20
作者 沈洪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2期1048-1050,共3页
关键词 心血管急救 心肺复苏 高级生命支持 会议 指南 国际 基本生命支持 自主循环恢复 life ACL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