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00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虚化论》评介 被引量:124
1
作者 孙朝奋 《当代语言学》 CSSCI 1994年第4期19-25,18,共8页
本文向读者介绍199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虚化论》(Grammaticaliza-tion—A Conceptual Framework)。作者是三位德国语言学家Bernd Heine,Ulrike Claudi和Friederike Hünnemeyet。该书系统地介绍和总结了西方语言... 本文向读者介绍199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虚化论》(Grammaticaliza-tion—A Conceptual Framework)。作者是三位德国语言学家Bernd Heine,Ulrike Claudi和Friederike Hünnemeyet。该书系统地介绍和总结了西方语言学家近年来对虚化这一语言现象的理解和观点,并提出了一个以认知论为基础的理论框架。语言虚化横跨历时和共时两个语言学上传统的领域,涉及词类转换、结构分化、重新组合等等重要的语言变化。《虚化论》的作者们对语言学上共时和历时这一传统划分提出了挑战,指出虚化的研究不能脱离人类大脑认知上的适应性变化,不能单纯地在语言结构里寻找答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汉语 重新分析 概念范畴 原始概念 原始命题 西方语言学 语法概念 基本词汇 语言结构
原文传递
补语的标志“个”和“得” 被引量:66
2
作者 游汝杰 《汉语学习》 1983年第3期18-19,49,共3页
现代汉语有两个补语的标志:“得”和“个”。“得”用作补语标志大家很熟悉,不必多说。本文略谈“个”的用法,及“个”和“得”用法的异同。 “个”作为补语标志有四种用法,用例如下: A组:吃个饱 玩个痛快 死个够本儿 说个干脆点儿弄... 现代汉语有两个补语的标志:“得”和“个”。“得”用作补语标志大家很熟悉,不必多说。本文略谈“个”的用法,及“个”和“得”用法的异同。 “个”作为补语标志有四种用法,用例如下: A组:吃个饱 玩个痛快 死个够本儿 说个干脆点儿弄个水落石出 打个稀里哗啦 B组:看了个清楚 问了个详细 搞了个措手不及 闹了个竹篮打水一场空 C组:游它个痛快 吃它个饱 打他个落花流水 打他个半死 D组:叫个不休 下个不停 看个不厌 笑个不了 A组“个”字后边是形容词或形容词性成语。B组“个”字前边的动词带“了”。C组动词带宾语“它(他)”。“它(他)”的词义很虚灵。D组“个”字后头是个否定式动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 补语标志 “了” 形容词性 用法 询问句 B组 竹篮打水 趋向动词
下载PDF
“动+个+形/动”结构分析——兼与游汝杰同志商榷 被引量:64
3
作者 邵敬敏 《汉语学习》 1984年第2期50-54,共5页
“动+个+形/动”结构的特点是:动词后面跟的语言单位为“个+谓词或谓词性词组”,它可能是形容词、形容词重叠式、形容词词组、动词、动词词组或谓词性成语。例如: (1) 撒下一阵巨大的圆石,把贼船砸个粉碎,挽救了渔民。(《八十年代散文... “动+个+形/动”结构的特点是:动词后面跟的语言单位为“个+谓词或谓词性词组”,它可能是形容词、形容词重叠式、形容词词组、动词、动词词组或谓词性成语。例如: (1) 撒下一阵巨大的圆石,把贼船砸个粉碎,挽救了渔民。(《八十年代散文选》86) (2) 他放了热水,把胡须剃了个干干净净。(《蝴蝶》) (3)我吊在外面这棵树上,打了个半死。(《新儿女英雄续传》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 结果宾语 补语 结构分析 谓词性成分 体词性 动宾结构 形容词重叠式 联接词
下载PDF
带“得”的述补结构的产生和发展 被引量:51
4
作者 杨平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56-63,共8页
本文讨论汉语史中带“得”的述补结构,即“述语+得+补语”结构。我们选取了唐至清共十种口语性较强的文献作为研究的对象,摘取其中所有的例句约五千五百多个。通过对这些例句作不同角度的归纳分析,我们试图搞清近代汉语中带“得”的述... 本文讨论汉语史中带“得”的述补结构,即“述语+得+补语”结构。我们选取了唐至清共十种口语性较强的文献作为研究的对象,摘取其中所有的例句约五千五百多个。通过对这些例句作不同角度的归纳分析,我们试图搞清近代汉语中带“得”的述补结构的分类及各类的产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状态补语 述补结构 结果补语 补语结构 趋向补语 可能补语 朱卷 动词+ 宾语
下载PDF
“得”的生成语法研究 被引量:34
5
作者 杨寿勋 《现代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52+51+53-73,共23页
本文以Chomsky(1994,1995)所提出的最简程序为理论背景,提出了一套最简程序的分析方法来解释“得”字句。简述问题提出的理论背景之后,通过“得”的发展指出它的基本语法特点是在句法上与所黏附的中心语呈并列式合... 本文以Chomsky(1994,1995)所提出的最简程序为理论背景,提出了一套最简程序的分析方法来解释“得”字句。简述问题提出的理论背景之后,通过“得”的发展指出它的基本语法特点是在句法上与所黏附的中心语呈并列式合成关系,在语义上表达“既成、达成”。忽略这些特征的分析,比如把“得”分析成标句成分或单纯的补语标志或词缀,都是不恰当的。本文建议把“得”作为泛动词,通过泛动词短语结构来推导各种形式的“得”字句。在理论上试图探索最简程序的泛动词在语义上应该有一定的涵义,在语音上有表征;否则泛动词也应该象功能范畴“一致”那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语法 最简程序 泛动词
下载PDF
“动词+X+地点词”句型中介词“的”探源 被引量:36
6
作者 江蓝生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1-27,20,共8页
“动词+X+地点词”句型中介词“的”探源江蓝生0.引言在“动词+X+地点词”这一句型中,北京话口语里的X成分是“的”(见徐丹1994),陈刚《北京话方言词典》著录了这种用法的“的”,举例为:站~地上|靠~树上。(59... “动词+X+地点词”句型中介词“的”探源江蓝生0.引言在“动词+X+地点词”这一句型中,北京话口语里的X成分是“的”(见徐丹1994),陈刚《北京话方言词典》著录了这种用法的“的”,举例为:站~地上|靠~树上。(59页)本文用“V的NL”表示这种句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的” “著” “在” 北京话 中介词 《金瓶梅词话》 语法功能 现代汉语 句型
下载PDF
“得”字的语法化和“得”字补语 被引量:31
7
作者 曹秀玲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82-85,共4页
“得”字补语是汉语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种补语,学者们就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由于其内部构成复杂,至今歧见纷出。“得”字补语在现实中的复杂表现源于它所经历的语法化过程。“得”本为动词,后顺应汉语动补式的发展大趋势加缀在动词... “得”字补语是汉语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种补语,学者们就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由于其内部构成复杂,至今歧见纷出。“得”字补语在现实中的复杂表现源于它所经历的语法化过程。“得”本为动词,后顺应汉语动补式的发展大趋势加缀在动词的后面,使其表义逐渐弱化,成为动词和补语之间的连接成分,表示可能和表示结果的“得”字补语是其“达成”语义的两个变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法化 补语
下载PDF
“得”字兼语句新论 被引量:21
8
作者 孙银新 《汉语学习》 CSSCI 1998年第1期32-34,共3页
“得”字兼语句新论孙银新§0引言0.1林曙、孙银新等在《1992年第1期问题征答答案选登问题二》(载《汉语学习》1992年第3期第52~53页)中认为,“a.他打得孩子到处乱跑”可视为兼语式。其说可信,可惜论证不... “得”字兼语句新论孙银新§0引言0.1林曙、孙银新等在《1992年第1期问题征答答案选登问题二》(载《汉语学习》1992年第3期第52~53页)中认为,“a.他打得孩子到处乱跑”可视为兼语式。其说可信,可惜论证不够。本文想就此再作一些补充。0.2下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兼语句 铸造车间 《现代汉语词典》 语法意义 语义特征 语法形式 “把”字句 问话形式 《普通语言学教程》
下载PDF
晚唐以来可能性动补结构中宾语位置的发展变化 被引量:20
9
作者 李思明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47-52,共6页
关于近代汉语可能性动补结构中宾语位置的问题,诸贤已有论述。本文着眼于动态,进一步具体介绍这种结构中宾语的位置与条件,时代等方面的一些情况。考虑到数据的完整性和可信性,本文选择了晚唐以来几部具有代表性的巨型白话著作进行考察... 关于近代汉语可能性动补结构中宾语位置的问题,诸贤已有论述。本文着眼于动态,进一步具体介绍这种结构中宾语的位置与条件,时代等方面的一些情况。考虑到数据的完整性和可信性,本文选择了晚唐以来几部具有代表性的巨型白话著作进行考察,这些著作是:《祖堂集》、《五灯会元》、《朱子语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宾语位置 动补结构 肯定式 动结式 否定式 发展变化 带宾语 VC V不C
下载PDF
也谈结构助词“得”的来源及“V得C”述补结构的形成 被引量:22
10
作者 刘子瑜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79-381,共3页
《中国语文》2002年第2期上发表了赵长才先生《结构助词“得”的来源与“V得C”述补结构的形成》一文(以下简称赵文),从不同角度对结构助词“得”的来源以及“V得C”述补结构的形成提出了新的解释,读后很受启发。但我们对“V得C”式... 《中国语文》2002年第2期上发表了赵长才先生《结构助词“得”的来源与“V得C”述补结构的形成》一文(以下简称赵文),从不同角度对结构助词“得”的来源以及“V得C”述补结构的形成提出了新的解释,读后很受启发。但我们对“V得C”式和致使义的“得”的关系还有些不同看法,想就此作些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助词 述补结构 语法 汉语
原文传递
道德理性与生命智慧 被引量:17
11
作者 樊浩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7-13,共7页
关键词 意义世界 道德理性 “德” 生命秩序 无为而无不为 世俗世界 逻辑 人与自然的关系 伦理道德
下载PDF
有关“得”字句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20
12
作者 聂志平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3期52-58,共7页
本文详细地考察了“得”字句在不同语体中的分布情况,“得”前谓词的出现条件以及“得”的性质,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我们认为,不同的语体对“得”字句的使用频率是不同的,文艺语体中的小说、散文、戏剧和公文语体处于相互对立的两极;... 本文详细地考察了“得”字句在不同语体中的分布情况,“得”前谓词的出现条件以及“得”的性质,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我们认为,不同的语体对“得”字句的使用频率是不同的,文艺语体中的小说、散文、戏剧和公文语体处于相互对立的两极;能出现在“得”前的动词必须具有时态对立、形容词必须能受“很”修饰;“得”似乎不应该看作结构助词,而应该看作动词语缀,具有表时态和结构功能双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汉语 语法 句型 述补结构
下载PDF
扬州方言“消极”性完成体标记“得” 被引量:18
13
作者 张其昀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68-473,共6页
扬州方言中除了"了"之外,另有个表示完成的体标记"得",它通常表示"消极"方向意义的完成,尤多用以表示"减缺"。"动词·得(述语)+名词(宾语)"句式所表示的"减缺"必定是... 扬州方言中除了"了"之外,另有个表示完成的体标记"得",它通常表示"消极"方向意义的完成,尤多用以表示"减缺"。"动词·得(述语)+名词(宾语)"句式所表示的"减缺"必定是有余性的,"名词(主语)+动词·得(谓语)"句式所表示的"减缺"可以是完全性的。其句式具有一定的语义强制性,即便入句的动词不是仅表示"消极"方向意义的动词,句子也仅表示或具有"消极"方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州方言 “消极”性完成体标记 语义强制 汉语
原文传递
“得”的语法化动因和机制 被引量:13
14
作者 力量 肖应平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7-70,共4页
从历时的角度探讨了助词“得”字的历时演变,“得”表义虚化的语法化过程。并且着重讨论了助词“得”生成的语法化诱因和机制:句法位置的变化,组合关系的变化,句法功能的变化,隐喻及词义变化,重新分析,类推,泛化以及语言的外部力量。
关键词 语法化 历时演变 动因 机制
下载PDF
从普通话里跟“得”有关的几个格式去探讨方言类型学 被引量:13
15
作者 柯理思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7-18,共12页
关键词 虚补语 补语结构 方言类型学 划分参项
下载PDF
汉语的状语与“得”后的补语和英语的状语 被引量:14
16
作者 王还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4年第4期61-66,29,共7页
对说英语的学生说来,汉语的状语原来并不困难,因为英语也有状语,只是状语在句中的位置有时汉英相同,有时不同。在很多情况下英语的状语译成汉语也是状语。
关键词 说英语 汉语 状语 补语 述语 学生 句子 副词 形容词
原文传递
壮语陆西话和汉语平话、白话若干相似现象 被引量:12
17
作者 谢建猷 《民族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34-40,共7页
壮语陆西话和汉语平话、白话有一些结构形式、语义搭配、语法关系相似,而读音超出两种语言对应一般规律的现象。本文从构词形式、句子格式、量词用法、程度表示方式等4个方面分析了这一事实,认为它们可作为壮语陆西话和汉语平话、白... 壮语陆西话和汉语平话、白话有一些结构形式、语义搭配、语法关系相似,而读音超出两种语言对应一般规律的现象。本文从构词形式、句子格式、量词用法、程度表示方式等4个方面分析了这一事实,认为它们可作为壮语陆西话和汉语平话、白话类型上具有一致性的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平话 白话 壮语 形容词后缀 相似现象 语助 语气助词 语法关系 语义搭配
原文传递
六安丁集话的反复问形式 被引量:13
18
作者 刘祥柏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65-73,共9页
六安丁集话的反复问形式刘祥柏本文记录的是笔者的母语安徽六安丁集话。丁集话的反复问是“克去”这种形式,新派也有说“去不去”的,但用得很少。本文考察的是“克去”的用法。“克去”的“克”在实际语流中念轻声。根据丁集话轻声的... 六安丁集话的反复问形式刘祥柏本文记录的是笔者的母语安徽六安丁集话。丁集话的反复问是“克去”这种形式,新派也有说“去不去”的,但用得很少。本文考察的是“克去”的用法。“克去”的“克”在实际语流中念轻声。根据丁集话轻声的音变方式,读轻声的主要是从韵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复问句 述补结构 《中国语文》 谓词性成分 特指问 北京话 汉语方言语法 合音形式 疑问代词
原文传递
X标杆理论与汉语短语结构 被引量:16
19
作者 何元建 《当代语言学》 CSSCI 1995年第2期36-44,共9页
X标杆理论(X-bar theory)从70年代初提出(Chomsky 1970)至今,内涵有了很多修正。它在汉语中的可行性如何,研究者做了很多工作(参见Huang 1982,1984,1988;Ross 1984;Tang C-T 1989,1990a-b;J.Tang 1990;He 1990,1994a;Ernst 1991)。
关键词 汉语短语 生成语法 最简方案 语素 结构成份 标句词 修饰语 标杆 句子结构
原文传递
口语里的“得”和“得了” 被引量:14
20
作者 孟琮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6年第3期4-18,共15页
本文不谈助词的“得”(如:这件上衣裁得很是样儿);也不谈作助动词用的“得”děi(如:你可得注意你的眼睛);也不是谈表示“得到”的动词的“得”(如:我得了个头奖)。本文要谈的是口语中带有叹词作用的“得”和“得了”(如:“得!又输了一... 本文不谈助词的“得”(如:这件上衣裁得很是样儿);也不谈作助动词用的“得”děi(如:你可得注意你的眼睛);也不是谈表示“得到”的动词的“得”(如:我得了个头奖)。本文要谈的是口语中带有叹词作用的“得”和“得了”(如:“得!又输了一个子儿”得了!你们都别争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话人 语气 口语 句子 助动词 主语 叹词 用法 助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