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钟与“百钟”—冬夏定律的时间、性质与律差
1
作者 史凯敏 《中国音乐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4-54,62,共12页
管乐器发音受温度影响,因此,确定律高的季节造成的音高差异性问题是考证古代黄钟标准音高的重要细节。翻检先秦两汉月令文献,发现古人多以“黄钟之宫”应“中”应“君”,唯有《淮南子》别设一律“百钟”应之,原因何在?比对异文可知,古... 管乐器发音受温度影响,因此,确定律高的季节造成的音高差异性问题是考证古代黄钟标准音高的重要细节。翻检先秦两汉月令文献,发现古人多以“黄钟之宫”应“中”应“君”,唯有《淮南子》别设一律“百钟”应之,原因何在?比对异文可知,古人对冬夏黄钟的性质定义有所区别,强调“黄钟之宫”(百钟)是季夏戊己日“迎中”所奏之黄钟声,设为“中声”如君王治四方时空;“黄钟之律”是冬至灵台候气授时的黄钟声,象一年之始。伴随候气和五郊迎气制度的延续,形成了黄钟于冬夏两次定律的规律。声学研究证明冬夏黄钟发音相差近一律,古人立均调律有系统科学的方法。对冬夏黄钟定律时间与律差的认识,提供了在时间维度上认知历代黄钟标准音高的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钟 黄钟 冬夏定 中声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律管造型的衍变——兼谈豁口作用 被引量:2
2
作者 史凯敏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7-128,共12页
律管形制的变化直接影响发声效果。已知音乐考古实物以及文献、图像资料中,中国古代律管早期无豁口,豁口律管的证据出现在宋以后。明清律家常按照豁口律管形制设计乐器,反映了古代“依律定乐”的思想。经有豁口与无豁口律管的声学实验发... 律管形制的变化直接影响发声效果。已知音乐考古实物以及文献、图像资料中,中国古代律管早期无豁口,豁口律管的证据出现在宋以后。明清律家常按照豁口律管形制设计乐器,反映了古代“依律定乐”的思想。经有豁口与无豁口律管的声学实验发现:豁口会抑制闭管发音,有豁口律管闭管发音的最大长径比为26∶1,这决定了长径比在30∶1上下的黄钟律管无法闭吹,因此,古代律管应以开管吹奏。同时,豁口还使律管发音更加稳定,令音高升高,越细越短的律管,豁口对音高的升高作用就越明显,豁口律管的出现是受到带豁口竖吹管乐器的影响,这一造型的变化是出于实践的技术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型 豁口 黄钟
原文传递
唐代俗乐律调体系的形成 被引量:4
3
作者 郑荣达 《文化艺术研究》 2009年第6期36-47,共12页
曾经盛兴于唐、宋两代的俗乐二十八调的乐调体系,由于在唐的相关文献中叙述简扼,关于它形成问题的讨论,如俗乐二十八调体系起源于龟兹乐或琵琶调等的说法,由于缺乏历史文献的直接依据和支撑,显得论理的底气不足。本文将通过龟兹乐调及... 曾经盛兴于唐、宋两代的俗乐二十八调的乐调体系,由于在唐的相关文献中叙述简扼,关于它形成问题的讨论,如俗乐二十八调体系起源于龟兹乐或琵琶调等的说法,由于缺乏历史文献的直接依据和支撑,显得论理的底气不足。本文将通过龟兹乐调及隋代应用的乐调,与唐俗乐调的结构以及调位高度等几个方面的比较,来深入讨论唐俗乐律调的起源,以及为什么中国的俗乐调只有七宫均四调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钟 俗乐调 琵琶调 龟兹乐 哑钟 下徵 调名
下载PDF
传统京剧京胡伴奏音乐的宫调论 被引量:4
4
作者 赵志安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37-44,共8页
在传统京剧长期的艺术实践过程中,京胡伴奏音乐以京剧唱腔音乐为基础形成了较为稳定、完备的宫调体系。本文从传统京剧京胡伴奏实践中调的命名方法、律高、指法及弦式、宫音位置等宫调体系构成以及宫调应用和宫调变化等角度,揭示了传统... 在传统京剧长期的艺术实践过程中,京胡伴奏音乐以京剧唱腔音乐为基础形成了较为稳定、完备的宫调体系。本文从传统京剧京胡伴奏实践中调的命名方法、律高、指法及弦式、宫音位置等宫调体系构成以及宫调应用和宫调变化等角度,揭示了传统京剧京胡伴奏音乐的宫调特点,以期加深我们对传统京剧自身、乃至传统戏曲音乐尤其是伴奏音乐宫调体系特点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剧 京胡伴奏音乐 宫调体系 命名方法 指法 弦式 宫音位置 艺术特点
下载PDF
试说周朝的黄钟律高 被引量:3
5
作者 方建军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2013年第3期35-37,201-202,共3页
据考古发现包含乐律铭文的编钟、编磬及其测音数据,可以推知东周早期周朝的黄钟律高为E。先秦时期,各国的黄钟律高标准并不统一,且可能因时代早晚而发生一定的音高变化。
关键词 周朝 黄钟 测音
下载PDF
“‘同均三宫’只是一种假象和错觉”吗?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永福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24-127,共4页
长期以来,由于忽略了对"基本原理"与"应用理论"之内涵关系的研究,以及缺乏对各种相关概念的准确界定,"同均三宫"作为一个简单的宫调学原理,一直受到某些学者的质疑和否定,并认为:"‘同均三宫’只是... 长期以来,由于忽略了对"基本原理"与"应用理论"之内涵关系的研究,以及缺乏对各种相关概念的准确界定,"同均三宫"作为一个简单的宫调学原理,一直受到某些学者的质疑和否定,并认为:"‘同均三宫’只是一种假象和错觉"。本文从揭示"均"与"宫""、律"与"声"以及"七律"与"九声"等关系入手,同时结合黎英海有关三种七声音阶的相关论述,对同均三宫的概念属性、内涵原理做了简要梳理。进一步证明:同均三宫不是黄翔鹏的发明,而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本来就有的历史理论;它也绝对不是什么"假象和错觉",而是中国传统宫调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均三宫:基本原理 九声
原文传递
十二律“三分损益”上下相生究竟是什么在上生、下生?——从律数、律高、阴阳属性辨析《吕氏春秋·音律》篇的生律次序 被引量:1
7
作者 宋克宾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7-62,共6页
在《吕氏春秋·音律》篇十二律"三分损益"上下相生过程中,存在着三对变化因素:律高、律数、阴阳属性。虽然十二律"三分损益"生律的目的是为了得到高低不同的音,但其上生、下生的直接对象并不是律高。本文认为... 在《吕氏春秋·音律》篇十二律"三分损益"上下相生过程中,存在着三对变化因素:律高、律数、阴阳属性。虽然十二律"三分损益"生律的目的是为了得到高低不同的音,但其上生、下生的直接对象并不是律高。本文认为在生律操作层面,《音律》篇十二律"三分损益"上下相生的上生、下生是律数在上生、下生(以振动体长度变化为直接参照),而不是律高在上生、下生,"为上"的律指律数相对大的律,"为下"的律指律数相对小的律,"上"、"下"表示的是律数的相对大小,而非律高的相对高低;在文化层面,上生、下生指十二律阴阳属性的转换,"为上"的律指阳律,"为下"的律指阴律,"上"、"下"表示的是阴阳属性。如果脱离中西、古今乐理语境,用今天习惯所指律高的"上"、"下"概念去解读十二律"三分损益"律数的上生、下生,由于律高与律数向度相反,就会把《音律》篇"先损后益"的生律次序误读为"先益后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 三分损益 上生 下生 阴阳
原文传递
“同均三宫”原理的“宫调学”阐释——谨以此文纪念“同均三宫”发表三十周年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永福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8-143,共6页
"同均三宫"原理是均、宫、调三层次概念的综合反映,其内涵单纯,音律数理逻辑严密。"均"体现的是"七个音律(位)";"宫"代表的是"九声系统"。"七律"与"九声"相互结... "同均三宫"原理是均、宫、调三层次概念的综合反映,其内涵单纯,音律数理逻辑严密。"均"体现的是"七个音律(位)";"宫"代表的是"九声系统"。"七律"与"九声"相互结合,必然形成三种结构形态,表现为三种不同的"乐调系统"和"音乐风格",这就是"同均三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均三宫 法则 九声
下载PDF
“同均三宫”琐谈 被引量:13
9
作者 刘勇 《音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2-14,共3页
三年前,我写了一篇<何为"同均三宫"--"同均三宫"研究综述>的文章(以下简称<何>文),发表在<音乐研究>2000年第3期,对当时"同均三宫"研究的状况作了一个综述.
关键词 “同均三宫” “均” 概念 七声音阶 黄翔鹏 位置 基本理论 应用理论
原文传递
开管管口校正数与计温律高计算公式验证——基于黄钟律管的三组实验 被引量:3
10
作者 史凯敏 刘勇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5-35,共11页
“管口校正”是“管律”研究的重要问题,向有争议,不但开管、闭管有别,且实践证明温度是确认管口校正数、推算律高时不可忽略的一个变量,温差30度则音高差近小二度。现有声学公式中通常不计温度变量,因此本文在三种不同温度条件下对18... “管口校正”是“管律”研究的重要问题,向有争议,不但开管、闭管有别,且实践证明温度是确认管口校正数、推算律高时不可忽略的一个变量,温差30度则音高差近小二度。现有声学公式中通常不计温度变量,因此本文在三种不同温度条件下对18支黄钟律管进行三组开管吹律测音实验,采用“音高区间”统计方式,据测音数据对学界所用的9种开管管口校正数进行检验,认为在计入管内温度影响后,以5d/3的开管管口校正值计算的结果与实测最为符合。同时,本文借鉴物理声学和医学界新的研究成果,推导出不同温度下的管内声速,进而提炼出“计温开管律高计算公式”,在已知管长、内径时,可直接由环境温度算得精确音高。经验证,此公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此前气温对律管音高影响难以估算的问题,计算值符合实测音高,从而提升管律律高计算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口校正数 计算公式 黄钟
原文传递
中吕调称谓的辨析
11
作者 杜晶晶 《黄河之声》 2019年第2期44-44,共1页
宫调问题向来复杂,各家在一些关键性问题上的认识也多有抵牾。本文从律高不同以及均调名与律调名称谓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中吕调在不同文献记载中名称的变化。《唐会要》中有时号称谓的燕乐调是按照古律(唐开元、天宝时期律高)的均调名来... 宫调问题向来复杂,各家在一些关键性问题上的认识也多有抵牾。本文从律高不同以及均调名与律调名称谓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中吕调在不同文献记载中名称的变化。《唐会要》中有时号称谓的燕乐调是按照古律(唐开元、天宝时期律高)的均调名来记述的,因此黄钟羽就没有被称为中吕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吕调 均调名 调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