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述评 被引量:47
1
作者 郭培筠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33-37,共5页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是女权主义理论的重要分支,它借助于社会学、精神分析学和文化分析学三种模式,对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电影的内部构成、观众的反应以及文化控制上的性别差异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是女权主义理论的重要分支,它借助于社会学、精神分析学和文化分析学三种模式,对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电影的内部构成、观众的反应以及文化控制上的性别差异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形象批评、叙事结构批评和文化批评阶段。在此期间,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理论在不断丰富、反省着自身的同时,也不断地检验和挑战着主流的各种电影理论,在西方电影理论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 形象批评 叙事结构批评 文化批评
下载PDF
摘句批评·本事批评·形象批评及其他——《诗品》批评方法论之二 被引量:7
2
作者 曹旭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94-98,共5页
作为“百代诗话之祖”,《诗品》集大成式的批评方法是它成为诗学经典的重要原因。从理论与批评的分野看,《诗品》既是一部理论著作,又是一部批评著作,这就把文学批评的广、狭二义融为一体,使诗学理论成为批评实践的升华和总结,又使具体... 作为“百代诗话之祖”,《诗品》集大成式的批评方法是它成为诗学经典的重要原因。从理论与批评的分野看,《诗品》既是一部理论著作,又是一部批评著作,这就把文学批评的广、狭二义融为一体,使诗学理论成为批评实践的升华和总结,又使具体的批评受理论指导,成为诗学理论座标上的交叉点。在集大成的批评方法中,“比较批评和历史批评以外,“摘句批评法”、“本事批评法”、“知人论世批评法”、“形象喻示批评法”也是其中重要的四种。以下对这些批评方法试加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品》 批评方法 形象批评 批评 知人论 谢灵运 比较批评 摘句 诗学理论 《文心雕龙》
下载PDF
图像事件中的凝缩符号及其意义流变——基于“敬礼娃娃”符号实践的个案考察 被引量:10
3
作者 刘涛 朱思敏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71-80,共10页
图像事件生成的符号基础是那些视觉意义上的"决定性瞬间",而其之所以能够成为"事件",主要是因为图像被赋予了某种规约性的象征意义,从而成为承载集体记忆的凝缩符号。凝缩符号并非驻扎在记忆深处的静态的视觉图像,... 图像事件生成的符号基础是那些视觉意义上的"决定性瞬间",而其之所以能够成为"事件",主要是因为图像被赋予了某种规约性的象征意义,从而成为承载集体记忆的凝缩符号。凝缩符号并非驻扎在记忆深处的静态的视觉图像,而是作为流动的、生产性的记忆资源深刻地无缝嵌入到文化深处,自由地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它的"出场"往往会重构一个时代的释义语境,从而赋予"现实"新的意义体系。凝缩符号如何在历时意义上参与一个时代的文化建构?本文以汶川地震中备受国人关注的《生命的敬礼》这一凝缩图像作为考察个案,主要从形象生成、形象流动、形象批评三个维度切入,分析十余年来故事的主人公郎铮从"敬礼娃娃"到"国家的孩子"的符号演变过程及其深层的国家话语实践,探讨图像事件的生成机制及其意义流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事件 新闻聚像 凝缩符号 形象生成 形象流动 形象批评
原文传递
影视思维与批评方式——评刘旭东先生的《聚沙集》
4
作者 斐人 《当代电视》 1999年第4期30-32,共3页
刘旭东先生1986年从复旦大学毕业后,没有直接从事他的文学专业,而是转向进入了影视圈,也就开始了十多年的影视评论与影视创作工作。这是一条相对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更为寂寞与艰难的道路,刘旭东却甘于寂寞、不畏艰难地走了过来。他的近... 刘旭东先生1986年从复旦大学毕业后,没有直接从事他的文学专业,而是转向进入了影视圈,也就开始了十多年的影视评论与影视创作工作。这是一条相对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更为寂寞与艰难的道路,刘旭东却甘于寂寞、不畏艰难地走了过来。他的近作《聚沙集》集中了他从1987年至今的重要影视评论,记载了他这十多年来的心血与成果。在《聚沙集》所收的文章中,大致可以分成这样几类,一是对江苏省近十年来几乎所有的电视剧作的评论、介绍,一本《聚沙集》可以说是江苏省电视剧创作与收获的见证、描述、评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作品 刘旭 批评方式 评论 电视剧创作 形象批评 文学思维 江苏 文化批评 社会批评
原文传递
《紫颜色》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 被引量:2
5
作者 薛菊花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1年第10期159-160,共2页
《紫颜色》是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家爱丽丝.沃克的代表作,它实践了沃克妇女主义的理想。小说以书信的形式包罗了黑人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黑人女性生活苦难的同时,也讴歌了她们的高尚品德、优秀传统和美好的精神境界。
关键词 黑人女性主义 形象批评 黑人美学
原文传递
刻板书写与自我定义——论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学中的形象批评 被引量:1
6
作者 肖丽华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4-76,共3页
后殖民女性主义形象批评致力于清理文学经典中的"第三世界女性"形象,她们指出了支配性形象背后的权力关系及其危害,号召后殖民女性能在重写经典和自我定义新形象中摆脱刻板印象,走向新生。
关键词 后殖民女性主义 形象批评 自我定义
下载PDF
《紫颜色》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 被引量:1
7
作者 薛菊花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1年第6期148-149,共2页
《紫颜色》是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家爱丽丝·沃克的代表作,它实践了沃克妇女主义的理想。小说以书信的形式包罗了黑人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反映黑人女性生活苦难的同时,也讴歌了她们的高尚品德、优秀传统和美好的精神境界。《紫... 《紫颜色》是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家爱丽丝·沃克的代表作,它实践了沃克妇女主义的理想。小说以书信的形式包罗了黑人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反映黑人女性生活苦难的同时,也讴歌了她们的高尚品德、优秀传统和美好的精神境界。《紫颜色》戏仿了主流话语中的四种刻板的、模式化的黑人女性形象,通过书信赋予黑人女性以话语权,探究了黑人女性日常生活中的美学思想,同时也暴露出黑人女性主义不容忽视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人女性主义 形象批评 黑人美学
原文传递
双重束缚下的边缘写作——少数民族文学女性主义研究的几个论域 被引量:9
8
作者 李天福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7-100,共4页
普适性文学理论运用于民族文学研究时缺乏针对性,易于忽略民族文学多样性的存在形态。民族文学研究需要将西方理论本土化、普适性理论具体化,以跨学科的视野和方法开展。女性主义诗学是民族文学研究的重要维度,少数民族女性作家因处于&q... 普适性文学理论运用于民族文学研究时缺乏针对性,易于忽略民族文学多样性的存在形态。民族文学研究需要将西方理论本土化、普适性理论具体化,以跨学科的视野和方法开展。女性主义诗学是民族文学研究的重要维度,少数民族女性作家因处于"女性身份认同"、"本民族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复杂交织中,其创作不同于汉族女性作家。就此视角而言,可从民族文学的女性形象批评、重构少数民族文学史、少数民族女性写作研究以及民族文学的女性主义叙事研究等方面进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学 女性写作 女性主义诗学 女性形象批评
原文传递
在阅读中重建被“男性中心”异化的女性形象——论女性主义文学形象批评 被引量:1
9
作者 孙桂芝 《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10-13,共4页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文学形象批评开始寻找女性被书写、被定义的历史,在对男性文本的“性别阅读”中发现自己、表达自己,重视女性话语权力,使女性的声音不再被湮没,使男性的文本开始正视女性的真实存在,这为女性身份的定义开拓了新...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文学形象批评开始寻找女性被书写、被定义的历史,在对男性文本的“性别阅读”中发现自己、表达自己,重视女性话语权力,使女性的声音不再被湮没,使男性的文本开始正视女性的真实存在,这为女性身份的定义开拓了新的空间,也为女性形象的重建提供了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 文学形象批评
下载PDF
女性诗学关键词“女性主义批评”研究
10
作者 赵思奇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21年第1期113-125,524-525,共15页
伴随着女权运动而兴起的西方女性诗学,建构起了新型的批评模式。而随着西方女性诗学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女性诗学引鉴西方的同时,在历史语境、文化传统等方面也已体现出鲜明的本土特征。基于这个前提,对女性诗学中具有提纲挈领性质的关键... 伴随着女权运动而兴起的西方女性诗学,建构起了新型的批评模式。而随着西方女性诗学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女性诗学引鉴西方的同时,在历史语境、文化传统等方面也已体现出鲜明的本土特征。基于这个前提,对女性诗学中具有提纲挈领性质的关键词"女性主义批评"加以研究,不仅可以透视中西女性诗学的发展脉络,考察中西女性诗学的核心特质,同时可以探究关键词"女性主义批评"在西方语境中的丰富内涵,以及中国女性诗学对西方女性诗学的接受与本土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批评 女权运动 女性形象批评 女性写作 女性文学
原文传递
阿瑟·密勒《推销员之死》中天使与魔鬼的妇女形象
11
作者 高俊利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365-367,共3页
妇女形象批评家指出,传统文学作品中男性作家笔下的妇女形象往往呈两种极端形式:不是"天使"就是"魔鬼"。他们是以男性的臆造来认识和再现女性的形象,而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妇女形象均反映了男性对女性的偏见、惧怕、... 妇女形象批评家指出,传统文学作品中男性作家笔下的妇女形象往往呈两种极端形式:不是"天使"就是"魔鬼"。他们是以男性的臆造来认识和再现女性的形象,而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妇女形象均反映了男性对女性的偏见、惧怕、压迫和不公。阿瑟·密勒在他的名剧《推销员之死》中所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正落入这一窠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女形象批评 推销员之死 阿瑟·密勒 天使 魔鬼
下载PDF
评陈寅恪的女性形象批评观
12
作者 刘波 《中华文化论坛》 2004年第4期72-75,共4页
本文以中国当代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晚年所著的七篇论文与两部著作为底本 ,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 ,以美学批评与历史批评相结合的方法 ,简述陈寅恪的女性形象批评观 ,分析陈寅恪晚年“颂红妆”的原因 ,评论陈寅恪“诗史互证”的研究... 本文以中国当代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晚年所著的七篇论文与两部著作为底本 ,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 ,以美学批评与历史批评相结合的方法 ,简述陈寅恪的女性形象批评观 ,分析陈寅恪晚年“颂红妆”的原因 ,评论陈寅恪“诗史互证”的研究方法 ,总结其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恪 女性形象批评 颂红妆 诗史互证
下载PDF
扇子的妙用
13
作者 刘峰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 1998年第10期25-25,共1页
贾大山先生的《花市》是一篇匠心独具、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小说。贾先生以清新流畅的笔调描写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塑造了三个不同的人物形象:卖花姑娘、老头、年轻干部。在三个人物的矛盾冲突中,年轻干部的扇子在小... 贾大山先生的《花市》是一篇匠心独具、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小说。贾先生以清新流畅的笔调描写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塑造了三个不同的人物形象:卖花姑娘、老头、年轻干部。在三个人物的矛盾冲突中,年轻干部的扇子在小说中出现了四次,这四次描写黑色纸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轻干部 内心世界 着黑色 脸色发白 中国农民 三中全会路线 小说 纸扇 形象批评 人物形象
下载PDF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14
作者 李秀清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0年第5期73-77,共5页
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女性主义在文学批评领域的成果,其发展过程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即"女性形象"批评、"女性中心"批评、"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多元文化身份"批评... 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女性主义在文学批评领域的成果,其发展过程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即"女性形象"批评、"女性中心"批评、"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多元文化身份"批评。在文化多元的当今时代,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将在尊重差异与个性的基础上走向融合,不断完善其独具特色的理论,丰富文学批评的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形象批评 “女性中心”批评 “黑人女性主义”批评 “多元文化身份”批评
下载PDF
康拉德小说《胜利》中的“非人”形象——试论琼斯先生的“非人”形象建构及原因
15
作者 吴光军 《文教资料》 2009年第36期24-26,共3页
在众多的关于康拉德小说的翻译作品之中鲜见对《胜利》的翻译之作,而在国内对这部小说作出专门批评研究的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文从《胜利》这部小说中的“非人”形象出发。讨论小说作者是如何通过描述来刻画这些“非人”形象.并借... 在众多的关于康拉德小说的翻译作品之中鲜见对《胜利》的翻译之作,而在国内对这部小说作出专门批评研究的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文从《胜利》这部小说中的“非人”形象出发。讨论小说作者是如何通过描述来刻画这些“非人”形象.并借用东方主义的一些观点来论述建构背后可能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利》“非人”形象殖民主义批评 他者化 反衬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