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述评 |
郭培筠
|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47
|
|
2
|
摘句批评·本事批评·形象批评及其他——《诗品》批评方法论之二 |
曹旭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1997 |
7
|
|
3
|
图像事件中的凝缩符号及其意义流变——基于“敬礼娃娃”符号实践的个案考察 |
刘涛
朱思敏
|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10
|
|
4
|
影视思维与批评方式——评刘旭东先生的《聚沙集》 |
斐人
|
《当代电视》
|
1999 |
0 |
|
5
|
《紫颜色》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 |
薛菊花
|
《时代文学(上半月)》
|
2011 |
2
|
|
6
|
刻板书写与自我定义——论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学中的形象批评 |
肖丽华
|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7
|
《紫颜色》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 |
薛菊花
|
《时代文学(下半月)》
|
2011 |
1
|
|
8
|
双重束缚下的边缘写作——少数民族文学女性主义研究的几个论域 |
李天福
|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9
|
|
9
|
在阅读中重建被“男性中心”异化的女性形象——论女性主义文学形象批评 |
孙桂芝
|
《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
2007 |
1
|
|
10
|
女性诗学关键词“女性主义批评”研究 |
赵思奇
|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
2021 |
0 |
|
11
|
阿瑟·密勒《推销员之死》中天使与魔鬼的妇女形象 |
高俊利
|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0 |
|
12
|
评陈寅恪的女性形象批评观 |
刘波
|
《中华文化论坛》
|
2004 |
0 |
|
13
|
扇子的妙用 |
刘峰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
|
1998 |
0 |
|
14
|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
李秀清
|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
2010 |
0 |
|
15
|
康拉德小说《胜利》中的“非人”形象——试论琼斯先生的“非人”形象建构及原因 |
吴光军
|
《文教资料》
|
2009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