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形象思维”的发展、终结与变容 被引量:4
1
作者 高建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3-110,共8页
"形象思维"观点最早来源于俄国,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50年代到60年代初、1978年到1985年,"形象思维"两度在中国引起了激烈的讨论。这些讨论与中国1949年以后的"意识形态"建构的任务和几十年间的社会政... "形象思维"观点最早来源于俄国,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50年代到60年代初、1978年到1985年,"形象思维"两度在中国引起了激烈的讨论。这些讨论与中国1949年以后的"意识形态"建构的任务和几十年间的社会政治状况,以及美学和文艺学的研究的总体发展联系在一起。前一次讨论对"美的本质"起了平衡作用,后一次讨论引发了新一轮的"美学热"。自从1985年以后,对"形象思维"的讨论走向低潮,但这一讨论却化身为文艺心理学、文学人类学研究和古代文论中的"意象"研究。以上几个途径都是"形象思维"的积极的发展,值得肯定,但是,认识论上的经验的和符号的态度,可以提供更多的启示。对艺术特征的理解,曾经经历了"是认识"、"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不是认识"这三个阶段,我们需要有第四阶段的理解,这第四阶段的核心,可以概括成一句话:"还是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象思维认识论符号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