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2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以来中国的大型滑坡及其发生机制 被引量:1122
1
作者 黄润秋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33-454,共22页
中国是一个滑坡灾害极为频繁的国家,其中大型和巨型滑坡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中国的西部地区,大型滑坡更是以其规模大、机制复杂、危害大等特点著称于世,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收集20世纪以来发生在中国大陆的典型... 中国是一个滑坡灾害极为频繁的国家,其中大型和巨型滑坡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中国的西部地区,大型滑坡更是以其规模大、机制复杂、危害大等特点著称于世,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收集20世纪以来发生在中国大陆的典型大型滑坡灾害实例,并重点对其中的11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这些大型滑坡涉及到不同的地质环境条件和坡体地质结构,具有不同诱发机制和触发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大型滑坡发育最根本的原因是具有有利的地形地貌条件,约80%的大型滑坡发生在环青藏高原东侧的大陆地形第一个坡降带范围内。同时,该地区也是世界上板内构造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其地壳内、外动力条件强烈的交织与转化,促使高陡边坡发生强烈的动力过程,从而也促进大型滑坡灾害的发育。强震、极端气候条件和全球气候变化构成大型滑坡发生的主要触发和诱发因素:中国南方暴雨强度达到200~300mm/d时就易于触发大滑坡的发生;中国西北地区春季冻结层的融化,也是大规模黄土滑坡发生的诱因。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气温上升、雪线上移、冰川后退、冰湖溃决,也都成为特定地区大型滑坡灾害发生的诱发和触发因素。另外,70%以上大型滑坡发生与人类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滑坡机制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的大型滑坡通常具有复杂的生成机制:总的来看,大型滑坡发生的岩土介质主要有以下3类,即岩质滑坡、土层滑坡和松散堆积层滑坡。除松散堆积层滑坡,前两者都涉及复杂的演化机制及过程,其典型的地质–力学模式包括:滑移–拉裂–剪断“三段式”模式、“挡墙溃决”模式、近水平岩层的“平推式”模式、反倾岩层大规模倾倒变形模式、顺倾岩层的蠕滑(弯曲)–剪断模式等。每一类模式都具有其对应的岩体结构条件和特定的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大型滑坡 实例研究 发育规律 形成机制
下载PDF
论企业集群的产生条件与形成机制 被引量:246
2
作者 符正平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20-26,共7页
企业集群是一种跨时空的世界现象。本文详细讨论了企业集群产生的供给条件、需求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 ,网络效应在企业集群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地方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是集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发展企业集群的政策一要坚持看得... 企业集群是一种跨时空的世界现象。本文详细讨论了企业集群产生的供给条件、需求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 ,网络效应在企业集群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地方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是集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发展企业集群的政策一要坚持看得见的原则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集群 产生条件 形成机制 社会文化 历史条件
原文传递
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4+4+4”模型 被引量:308
3
作者 吴金明 邵昶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6-43,共8页
产业链是一个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这四个维度在相互对接的均衡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链。这种“对接机制”是产业链形成的内模式,作为一种客观规律,它像一只“无形之手”调控着产业链的形成。反映在实践中,... 产业链是一个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这四个维度在相互对接的均衡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链。这种“对接机制”是产业链形成的内模式,作为一种客观规律,它像一只“无形之手”调控着产业链的形成。反映在实践中,除了这只“无形之手,”还有“企业内部调控”、“市场结构和行业间的调控”和“政府的宏观调控”这三只“有形之手”对产业链的形成进行调控。“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的“握手”过程就是现实中对产业链进行“四维调控”的过程和产业链的形成过程,即产业链形成的外模式。产业链外模式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四种:市场交易式、纵向一体化、准市场式和混合式产业链。四维对接、四维调控以及四种具体模式就构成了说明产业链形成机制的“4+4+4”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链 形成机制 “4+4+4”模型
原文传递
土壤团聚体形成与稳定机制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10
4
作者 王清奎 汪思龙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15-421,共7页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结构的基本单位,其形成和稳定主要是通过土壤中各种胶结物质的胶结作用实现的。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过程是十分复杂的,不仅是自然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到人为活动的严重影响,主要有土壤有机质、...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结构的基本单位,其形成和稳定主要是通过土壤中各种胶结物质的胶结作用实现的。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过程是十分复杂的,不仅是自然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到人为活动的严重影响,主要有土壤有机质、土壤微生物、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和耕作干扰。土壤团聚体还影响土壤养分,尤其是碳氮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形成机制 稳定机制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汶川8.0级地震触发崩滑灾害机制及其地质力学模式 被引量:261
5
作者 黄润秋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39-1249,共11页
汶川8.0级地震由于地震震级高、持续时间长、震区地形地质环境复杂,因而所触发的崩塌、滑坡不仅数量巨大,而且成因机制也极为复杂,具有与通常重力环境下斜坡失稳机制迥异的特征,许多现象非常特殊并超越了人们过去的认识。通过现场调查,... 汶川8.0级地震由于地震震级高、持续时间长、震区地形地质环境复杂,因而所触发的崩塌、滑坡不仅数量巨大,而且成因机制也极为复杂,具有与通常重力环境下斜坡失稳机制迥异的特征,许多现象非常特殊并超越了人们过去的认识。通过现场调查,发现强震触发崩滑灾害具有以下特殊的动力过程,即独特的震动溃裂现象,特殊的溃滑失稳机制,超强的动力特性和大规模的高速抛射与远程运动,大量山体震裂松动等。为此,定义了若干新的词语,如震裂、溃滑、溃崩、抛射等来描述这些独特的动力过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斜坡结构,提出了对汶川地震触发崩塌、滑坡成因机制的分类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五大类、14种类型。重点分析了一些典型类型斜坡失稳的发生过程,地质力学机制及相应的"概念模型",尤其是与大型滑坡发生最为密切的溃滑型滑坡的发生过程及动力机制,初步较为系统的揭示了汶川8.0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成因机制、地质模式和动力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汶川8.0级地震 地质灾害 形成机制 分类
下载PDF
产业集群理论及其进展 被引量:128
6
作者 安虎森 朱妍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1-36,共6页
本文较为详细地讨论了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以及从产业集群研究演化而来的区域创新体系以及区域内生型发展模式的主要内容,评论了目前国内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指出了今后一段时期产业集群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内容。本文认为,产业集群... 本文较为详细地讨论了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以及从产业集群研究演化而来的区域创新体系以及区域内生型发展模式的主要内容,评论了目前国内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指出了今后一段时期产业集群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内容。本文认为,产业集群形成机制、集群形成区位、集群形成的外部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仍将是今后一段时期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主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集群 网络组织 区域内生型发展模式 形成机制 作用机理 区域经济
下载PDF
中国黄土与黄土滑坡 被引量:235
7
作者 徐张建 林在贯 张茂省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297-1312,共16页
中国黄土以其地层全、厚度大、分布广和特殊的工程性质而著名于世。在平面上从由山西、陕西和甘肃为主组成的“中央黄土高原”向外展布,覆盖面积达6.3×105 km2。第四纪时期当地干旱、半干旱的气候环境为物质源的形成和以风成为主... 中国黄土以其地层全、厚度大、分布广和特殊的工程性质而著名于世。在平面上从由山西、陕西和甘肃为主组成的“中央黄土高原”向外展布,覆盖面积达6.3×105 km2。第四纪时期当地干旱、半干旱的气候环境为物质源的形成和以风成为主的物质搬运、黄土堆积及侵蚀作用创造了条件,造就今日独特的黄土地貌。在此过程中滑坡既是地貌演变的一种结果,又是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因此认为黄土特有的颗粒组成和工程性质在黄土滑坡的发生、演变中起着重要作用;总结该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强调这些性质遵循着一条自NW向SE定向渐变(改善)的规律。以此为基础,论述“黄土高原”的地貌分区、黄土滑坡分布、滑坡类型及滑坡形成机制问题。在滑坡诱发因素的讨论中,对地震造成的黄土滑坡给予重点描述。在滑坡防治方面,以一些工程实例为衬托,归纳现常用、有效的黄土滑坡治理方法。最后就需要注意研究的几个问题作简要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力学 黄土 工程性质 地貌 滑坡 形成机制 预防与治理
下载PDF
汶川地震触发大光包巨型滑坡基本特征及形成机理分析 被引量:195
8
作者 黄润秋 裴向军 李天斌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8年第6期730-741,共12页
大光包—红洞子沟巨型滑坡是汶川地震触发的最大规模滑坡,其体积达7.42亿m3,堰塞坝高达690m,是我国已知的最大规模地震滑坡和最高的滑坡堰塞坝,也是目前全世界已知的为数不多的几个方量在5亿m3以上的超大规模滑坡之一,其高达690m的滑坡... 大光包—红洞子沟巨型滑坡是汶川地震触发的最大规模滑坡,其体积达7.42亿m3,堰塞坝高达690m,是我国已知的最大规模地震滑坡和最高的滑坡堰塞坝,也是目前全世界已知的为数不多的几个方量在5亿m3以上的超大规模滑坡之一,其高达690m的滑坡堰塞坝为目前世界最高的滑坡坝。滑坡位于发震断层上盘,距发震断裂——映秀—北川断裂不足7km。震前斜坡为三面切割的孤立型山脊,相对高差达1500m;斜坡岩层走向与坡面近于垂直,层面延展性极好,构成滑动面形成的基础。调查和分析表明,斜坡的临空条件和贯通性好的灰岩层面是滑坡产生的基础;而高强度和长持时强震地面运动是导致滑坡产生的根本因素。滑坡产生的机理和过程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即坡体震裂、松弛和解体阶段、高速溃滑阶段、震动堆积阶段、二次抛射和碎屑流堆积阶段。失稳高速下滑的坡体,形成了沿主滑方向长4.2km,宽2.2km的堆积体,高速流动的碎屑流越过下游侧风波岩山脊,沿红洞子沟形成了长1km的碎屑流堆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光包滑坡 形成机制 溃滑 震动堆积
下载PDF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形成机制及空间展布:来自沉积地层学的新证据 被引量:187
9
作者 何斌 徐义刚 +2 位作者 肖龙 王康明 沙绍礼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94-202,共9页
对西南地区茅口灰岩生物地层对比和峨眉山玄武岩与茅口灰岩之间的界面特征的研究表明,上扬子西缘茅口灰岩在玄武岩喷发前存在差异剥蚀,自西到东可分为深度剥蚀带(内带)、部分剥蚀带(中带)、古风化壳或短暂沉积间断带(外带)和连续沉积带... 对西南地区茅口灰岩生物地层对比和峨眉山玄武岩与茅口灰岩之间的界面特征的研究表明,上扬子西缘茅口灰岩在玄武岩喷发前存在差异剥蚀,自西到东可分为深度剥蚀带(内带)、部分剥蚀带(中带)、古风化壳或短暂沉积间断带(外带)和连续沉积带;整个剥蚀区的范围同峨眉山玄武岩分布区基本一致。差异剥蚀是中二叠世晚期上扬子西缘一次快速地壳抬升和穹状隆起的结果,这说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形成与地幔柱活动有关。根据上升地幔柱地表抬升模型对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空间展布进行了讨论,并推算出该大火成岩省的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峨眉山 火成岩 形成机制 地壳抬升 地幔柱 沉积地层学
下载PDF
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及其培养机制 被引量:164
10
作者 何万国 漆新贵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62-66,共5页
大学生实践能力包括一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每种实践能力都由知识和相应技能两大基本要素构成。实践能力形成的心理机制可以概括为知识向技能的转化、内化与迁移的过程。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包括转变师生的传统... 大学生实践能力包括一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每种实践能力都由知识和相应技能两大基本要素构成。实践能力形成的心理机制可以概括为知识向技能的转化、内化与迁移的过程。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包括转变师生的传统观念、创设多样化的实践活动环境、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及创建多元的实践共同体等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实践能力 能力结构 形成机制
原文传递
近10年来中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评估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51
11
作者 王春乙 王石立 +2 位作者 霍治国 郭建平 李君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59-671,共13页
频繁发生的农业气象灾害制约着我国农业生产的快速、健康发展。农业气象灾害一直是广大气象科技工作者开展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在国家科技攻关等计划的支持下,近10年来农业气象灾害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完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业务和预... 频繁发生的农业气象灾害制约着我国农业生产的快速、健康发展。农业气象灾害一直是广大气象科技工作者开展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在国家科技攻关等计划的支持下,近10年来农业气象灾害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完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业务和预报服务,构建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防御体系是农业气象灾害研究的重点。基于3S技术和地面监测相结合,构建了农业气象灾害动态监测系统,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来全面监测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建立和完善了卫星遥感监测系统,开展干旱、洪涝、冷害等灾害的动态监测,逐步建立集3S于一体的高空时空分辨率的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研究主要包括:数理统计预报方法进一步发展,农业气象模式与气候模式结合的初步尝试,GIS和网络等高技术在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中的应用,省级农业气象灾害预测系统的研制。我国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影响)评估的研究,大致可以2001年为界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灾害风险分析技术方法探索研究为主的起步阶段,第二阶段,以灾害影响平度的风险化、数量化技术方法为主的研究发展阶段,构建灾害风险分析、跟踪评估、灾后评估、应变对策的技术体系;具体研究包括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区划和基于遥感监测信息的农业干旱评估。近年来我国农业气象灾害防御研究主要是将高效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主动防御技术和开发防灾制剂的被动防御技术相结合,在防御农业干旱和低温冷害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农业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监测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 数理统计预报方法 气候模式 形成机制
下载PDF
大都市区的形成机制及其定界——以北京为例 被引量:117
12
作者 孙胤社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552-560,共9页
源于欧美的大都市区,在中国具有特殊的形成机制和联系形式。对北京的研究表明,其形成主要由中心城市工业化的扩散和农村非农业化两种过程所决定,并据此提出了中国大都市区定界的初步方法。进一步研究还发现中国已经出现了都市连绵带。
关键词 大都市区 城市化 形成机制 定界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区生态脆弱性评价 被引量:150
13
作者 于伯华 吕昌河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289-2295,共7页
在分析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形成机制的基础上,构筑了3个层次、10个指标的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系统评估了青藏高原生态脆弱性及其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中、重度以上脆弱区的面积较大,占区域总面积的74.79%。微度、轻度脆弱... 在分析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形成机制的基础上,构筑了3个层次、10个指标的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系统评估了青藏高原生态脆弱性及其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中、重度以上脆弱区的面积较大,占区域总面积的74.79%。微度、轻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藏东南海拔3000m以下的山地、祁连山南坡的西北段和昆仑山北坡、塔里木盆地南缘地带。重度和极度脆弱区集中分布的趋势明显,占全区面积的49.46%,主要分布在黄河源区、柴达木盆地和阿里高原往东32°N附近的带状区域(78°E~92°E)。研究结果有助于全面掌握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脆弱程度及其空间分异特征,对识别高寒区关键脆弱环境因子、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的针对性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 形成机制 脆弱度评价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京津冀大气霾污染及控制策略思考 被引量:150
14
作者 王跃思 姚利 +3 位作者 刘子锐 吉东生 王莉莉 张军科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3年第3期353-363,共11页
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但大气霾污染问题同时凸显,尤其是京津冀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3个典型区域。文章以北京2013年1月霾污染过程为案例,分析了京津冀大气霾污染的现状、形成机制以及来源组成,并从政治智慧、管理创... 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但大气霾污染问题同时凸显,尤其是京津冀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3个典型区域。文章以北京2013年1月霾污染过程为案例,分析了京津冀大气霾污染的现状、形成机制以及来源组成,并从政治智慧、管理创新、科学支撑和全民参与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控制途径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霾污染 PM2 5 形成机制 控制
原文传递
广州城市游憩商业区(RBD)的形成与发展 被引量:107
15
作者 保继刚 古诗韵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6,共6页
城市游憩商业区作为城市中一种新的功能区已逐渐成为城市新的空间要素 ,为旅游者、本地及周边地区的居民承担着提供旅游、休闲、娱乐、购物等功能 ,并作为城市游憩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初具规模的广州城市RBD———天河城地段... 城市游憩商业区作为城市中一种新的功能区已逐渐成为城市新的空间要素 ,为旅游者、本地及周边地区的居民承担着提供旅游、休闲、娱乐、购物等功能 ,并作为城市游憩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初具规模的广州城市RBD———天河城地段进行实证研究 ,分析城市RBD的形成过程和发展特点 ,总结其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 城市RBD 形成发展 形成机制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浊积岩体系及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131
16
作者 陈全红 李文厚 +3 位作者 郭艳琴 梁积伟 崔军平 张道锋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56-663,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的浊积岩体系主要发育于三叠系延长组长7、长6油层组。按其沉积特征可分为坡移浊积扇和滑塌浊积扇,前者相带发育相对齐全,垂向上多期互相叠加,可划分为:斜坡—槽道—内扇相、辫状水道、辫状水道间、辫状水道前缘—中扇...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的浊积岩体系主要发育于三叠系延长组长7、长6油层组。按其沉积特征可分为坡移浊积扇和滑塌浊积扇,前者相带发育相对齐全,垂向上多期互相叠加,可划分为:斜坡—槽道—内扇相、辫状水道、辫状水道间、辫状水道前缘—中扇相、外扇相和盆地平原相,后者多呈透镜状夹于较深湖亚相的深灰色泥岩中,相带分异不明显,仅可分为中心相和边缘相。两类浊积扇主要分布在近源斜坡带及远源末梢斜坡带。滑塌浊积岩主要由阵发性的偶然因素诱发而成,规模相对较小,储集物性较差;而坡移浊积扇则与地形坡度的有利配置和较稳定的物源补给有关,其沉积厚度大,分布广,储集物性好,是深湖区岩性油藏勘探的主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 坡移浊积扇 滑塌浊积扇 形成机制 油气勘探意义
下载PDF
若尔盖高原生态环境恶化与沼泽退化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132
17
作者 杨永兴 《山地学报》 CSCD 1999年第4期318-323,共6页
根据1996 ~1998 年野外考察与研究获得的信息,结合前人研究的资料,论证了若尔盖高原沼泽区生态环境恶化、沼泽退化十分严重,其主要表现为:沼泽旱化,沼泽类型改变,沼泽逆向生态演替,沼泽区沙化,野生动物种类、种群数量... 根据1996 ~1998 年野外考察与研究获得的信息,结合前人研究的资料,论证了若尔盖高原沼泽区生态环境恶化、沼泽退化十分严重,其主要表现为:沼泽旱化,沼泽类型改变,沼泽逆向生态演替,沼泽区沙化,野生动物种类、种群数量减少,土壤质量下降,沼泽水质变劣,草场退化和鼠害猖獗。剖析了沼泽区生态环境恶化、沼泽退化与人类活动干扰、自然因素作用的关系,进而阐明人类活动干扰是沼泽区生态环境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恶化 沼泽退化 形成机制 若尔盖高原
下载PDF
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117
18
作者 尹飞 毛任钊 +1 位作者 傅伯杰 刘国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29-934,共6页
农田生态系统作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服务功能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而深远的影响.本文综述了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涵及评价方法,从农田生态系统非生物环境特征、生物特征、生态过程和人类活动影响等4个方面对农田生... 农田生态系统作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服务功能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而深远的影响.本文综述了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涵及评价方法,从农田生态系统非生物环境特征、生物特征、生态过程和人类活动影响等4个方面对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形成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和分析,认为:1)农田生态系统除具有巨大的产品服务功能价值外,还具有巨大的环境服务功能价值和维持区域生态安全价值;2)农田生态系统非生物环境特征、生物特征和生态过程及其相互作用是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形成的基础,人类活动是其形成的最根本的驱动力;3)应加快构建能体现农田生态系统特征的服务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应加强人类活动对农田生态系统非产品服务功能形成机制影响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形成机制
下载PDF
新疆东天山斑岩型铜矿带及其大地构造格局 被引量:118
19
作者 芮宗瑶 刘玉琳 +1 位作者 王龙生 王义天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3-94,共12页
新疆哈密南部发现的土屋、延东大型斑岩铜(钼)矿床,构成了东天山斑岩铜矿带。其中成矿的斜长花岗斑岩同位素年龄为369~356 Ma(Rb-Sr等时线法和单颗粒锆石U-Pb法),辉钼矿的同位素年龄为320 Ma(Re-Os等时线法),蚀变岩的同位素年龄为341~... 新疆哈密南部发现的土屋、延东大型斑岩铜(钼)矿床,构成了东天山斑岩铜矿带。其中成矿的斜长花岗斑岩同位素年龄为369~356 Ma(Rb-Sr等时线法和单颗粒锆石U-Pb法),辉钼矿的同位素年龄为320 Ma(Re-Os等时线法),蚀变岩的同位素年龄为341~310Ma,含矿围岩由粗面质玄武岩到粗安岩,可能属于泥盆纪(416Ma,Sm-Nd法;>356 Ma、390 Ma、440 Ma,单颗粒锆石U-Pb法)。矿床成因归属为岛弧火山—深成作用产物。斑岩铜矿带的南部为著名的康古尔塔格金矿带,再往南为星星峡银矿带。这些造山带矿床组合由北而南构成斑岩型铜(钽)矿带→韧性剪切带型和浅成热液型金矿带→浅成热液型(构造蚀变带型)钼矿带,显示了构造岩浆是由北而南下插的,岩浆侵位时间北老南新,花岗质岩浆源区的部分熔融深度由北而南加深。反映壳幔演化的东天山构造岩浆作用从370 Ma到240 Ma、从北部的哈尔里克和康古尔塔格到南部的中天山,似乎存在一个连续的花岗质岩浆演化带,丝毫看不到深部作用过程由于古生代东天山数度拉张沦为海槽而被中断的迹象。基于以上主要证据,本文综合讨论了东天山斑岩型铜矿、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和构造蚀变带型银矿的形成机制及其大地构造格局,建立了东天山造山带的成矿模型,为今后找矿开辟了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铜矿床 俯冲带 构造岩浆演化 天山 新疆 形成机制 找矿方向
下载PDF
穗港澳都市连绵区的形成机制研究 被引量:79
20
作者 阎小培 郭建国 胡宇冰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22-29,共8页
把珠江三角洲与香港和澳门作为一个地域整体,从都市区的界定入手,分析了港澳珠地区都市区的特征,探讨了都市区和都市连绵区的形成机制。有利的国际环境、良好的地区条件、资金的集聚、技术和人才的集中、弱化的行政联系、城市地域的... 把珠江三角洲与香港和澳门作为一个地域整体,从都市区的界定入手,分析了港澳珠地区都市区的特征,探讨了都市区和都市连绵区的形成机制。有利的国际环境、良好的地区条件、资金的集聚、技术和人才的集中、弱化的行政联系、城市地域的扩展、快速非农化以及城乡一体化成为穗港澳都市连绵区形成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成机制 城市区域化 城市发展 穗港澳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