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SPA-Linkage Mapper的福州滨海长乐区生态网络构建与优化 被引量:4
1
作者 廖剑威 闫淑君 +3 位作者 叶佳伟 杨丽 纪霜 尤泽欣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43-251,共9页
构建生态网络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维持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举措。以福州市长乐区为例,基于形态空间格局(MSPA)、Linkage Mapper和重力模型提取各级潜在生态廊道及生态节点,构建并优化长乐区生态网络。结果表明:1)基于MSPA识别出所有景... 构建生态网络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维持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举措。以福州市长乐区为例,基于形态空间格局(MSPA)、Linkage Mapper和重力模型提取各级潜在生态廊道及生态节点,构建并优化长乐区生态网络。结果表明:1)基于MSPA识别出所有景观类型,核心区面积最大(245.36 km^(2)),占所有景观类型的73.61%,结合核心源地连通性评价,筛选出11个核心生态源地;2)通过Linkage Mapper、重力模型提取研究区潜在生态廊道共32条,1级廊道11条,2级廊道10条,3级廊道11条,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南北部纵向连接,尚未形成整体的网络连接;3)采用Barrier Mapper、Pinch point综合识别生态节点,1级生态节点17个,2级生态节点12个、3级生态节点8个,确定各类型生态修复关键区域,提出生态暂歇点建设策略。研究结果为长乐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及建设生态保护重点区时序性研究提供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廊道 形态学空间格局(mspa) Linkage Mapper 生态网络 生态节点
下载PDF
深圳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演变与驱动机制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唐正宇 冯舒 +3 位作者 俞露 夏丽 闫攀 胡晓飞 《环境生态学》 2023年第7期142-150,共9页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GI)作为维系城市人居安全的重要支撑系统,是缓解城市快速扩张下生态问题、提升城市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基于景观连通性和地理探测器分析方法,探讨了2000—2020年深圳市GI时空演变特征及...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GI)作为维系城市人居安全的重要支撑系统,是缓解城市快速扩张下生态问题、提升城市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基于景观连通性和地理探测器分析方法,探讨了2000—2020年深圳市GI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深圳市2000—2020年GI规模呈现持续缩减趋势且区域差异显著,差异显著的区域主要分布于大鹏区、盐田区、罗湖区和坪山区;2)深圳市2000—2020年GI斑块连通性持续降低,构建全域GI网络的合理距离阈值变大;3)深圳市GI网络连接市域范围内的山、水、林、湖等绿色生态要素,构成贯穿东西的网络主轴;4)单因子探测显示,对GI网络影响最显著的因素分别为土地利用强度、夜间灯光,交互因子探测显示土地利用强度与其他因子对GI的交互影响呈现显著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的特征。研究结果有助于推动GI网络的保护与优化,为深圳市绿色生态空间的规划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生态空间 景观格局 地理探测器模型 形态学空间格局(mspa)
下载PDF
基于MSPA与最小路径方法的巴中西部新城生态网络构建 被引量:228
3
作者 许峰 尹海伟 +1 位作者 孔繁花 徐建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6425-6434,共10页
目前快速城市化导致了生境斑块的日益破碎化,景观之间的连通性不断降低。构建生态网络可以连接破碎的生境斑块,增加绿地景观的连通性,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高度景观破碎化的四川省巴中西部新城为研究区,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 目前快速城市化导致了生境斑块的日益破碎化,景观之间的连通性不断降低。构建生态网络可以连接破碎的生境斑块,增加绿地景观的连通性,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高度景观破碎化的四川省巴中西部新城为研究区,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提取出对研究区生态网络构建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核心区和桥接区两类景观要素,并选用整体连通性(IIC)、可能连通性(PC)和斑块重要性(d I)等景观指数,分别对核心区和桥接区进行景观连接度评价,遴选出对维持景观连通性贡献最大的10个核心区生境斑块作为生态网络的源地,并根据斑块对维持景观连通的重要性程度将其他核心区和桥接区进行类型划分,以此作为景观阻力的赋值依据,融入消费面模型中,最后采用最小路径方法构建了研究区潜在的生态网络,并基于重力模型对重要生态廊道进行了识别与提取,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生态网络优化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MSPA方法能够科学的辨识出研究区内对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的结构性要素,例如作为物种栖息地的核心区和物种迁移通道的桥接区,这些要素是生态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连通性的计算,明确了研究区景观要素的保护重点,为最小路径方法中的景观阻力赋值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基于MSPA与最小路径方法的生态网络分析框架综合了现有景观结构性要素识别、连通性分析以及物种潜在迁移路径分析等方法,将景观中潜在的生态源地和结构性廊道的连通性作为构建生态网络的重要基础和主要依据,从而使得生态网络的构建更科学。研究结果可为高度破碎化地区生态网络的构建提供重要的参考与依据,对其他地区生态网络的构建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 景观连通性 最小路径方法 生态网络 巴中西部新城
下载PDF
基于MSPA的南京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格局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90
4
作者 于亚平 尹海伟 +2 位作者 孔繁花 王晶晶 徐文彬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08-1616,共9页
以南京市为研究区,通过对1988、2000、2013年的TM/ETM遥感影像数据进行监督分类,获取了研究区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图,并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获取了研究区3个时期的绿色基础设施(GI)景观类型图,进而对其时空格局变化进... 以南京市为研究区,通过对1988、2000、2013年的TM/ETM遥感影像数据进行监督分类,获取了研究区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图,并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获取了研究区3个时期的绿色基础设施(GI)景观类型图,进而对其时空格局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采用景观连通性指数和景观图谱理论,对研究区核心区的景观连通性格局变化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1988—2013年,研究区GI总面积以较慢的速度递增,表明南京市实施的一系列"绿色南京"战略性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988—2013年,核心区、边缘面积有所增长,而桥接区、分支则持续减少,环岛区整体上有所减少,表明城市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景观连通性有所降低;基于景观连通性指数的GI网络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市GI网络整体连通性、可能连通性水平均先减后增,基于图谱理论的GI网络连接度水平先增后减,从总体上来看,研究区GI的连通性水平依然比较低;南京GI网络格局的案例分析结果表明,融合MSPA、景观连通性、图谱理论的GI格局变化研究为GI格局变化分析提供了新的框架。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GI网络的规划与优化提供参考,对其他地区GI网络的规划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 景观连通性 南京市 绿色基础设施 图谱理论
原文传递
南京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格局与连通性分析的尺度效应 被引量:59
5
作者 于亚平 尹海伟 +2 位作者 孔繁花 王晶晶 徐文彬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119-2127,共9页
以南京市为研究区,基于ArcGIS、Erdas、GuidosT oolbox和Conefor等软件平台,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景观连通性分析方法,通过在MSPA中设置不同的粒度、边缘宽度和在景观连通性分析中设置不同的扩散距离阈值,对2013年南京市绿色... 以南京市为研究区,基于ArcGIS、Erdas、GuidosT oolbox和Conefor等软件平台,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景观连通性分析方法,通过在MSPA中设置不同的粒度、边缘宽度和在景观连通性分析中设置不同的扩散距离阈值,对2013年南京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格局变化的尺度效应、边缘效应与距离效应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基于MSPA获取的景观类型构成存在明显的尺度效应和边缘效应,且边缘效应对MSPA景观类型的影响较尺度效应更为明显.不同扩散距离对景观连通性的影响很大,对于南京市来说,2 km或2.5 km是关键的扩散距离阈值.当输入数据选择粒度30 m、边缘宽度30 m时,可以得到南京市城市绿色基础设施(UGI)网络更为详尽的景观信息.基于MSPA与景观连通性方法,分析尺度效应、边缘效应、距离效应对研究区UGI网络景观类型的影响,有助于选择合适的粒度、边缘宽度及扩散距离,并更好地理解UGI网络的空间格局和与生态过程相关的尺度效应和距离效应,从而使得UGI网络时空格局变化分析时的参数设置更为科学合理.研究结果可为中尺度范围内UGI景观网络时空格局分析时的参数设置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对其他地区UGI景观网络的分析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 景观连通性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UGI) 南京市
原文传递
生态网络视角下武汉市湿地生态格局分析 被引量:44
6
作者 何建华 潘越 刘殿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590-3601,共12页
城市湿地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快速城市化进程导致湿地景观破碎化,威胁湿地生态系统安全。生态网络通过廊道连接重要生境斑块,基于生态网络分析城市湿地生态格局,不仅可了解湿地的空间分布情况,还可反映湿地系统的结构与连通性特... 城市湿地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快速城市化进程导致湿地景观破碎化,威胁湿地生态系统安全。生态网络通过廊道连接重要生境斑块,基于生态网络分析城市湿地生态格局,不仅可了解湿地的空间分布情况,还可反映湿地系统的结构与连通性特征。以武汉市为研究区,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 MSPA)方法识别湿地源地,结合地表景观类型、地形坡度及人类活动强度因素构建综合阻力面,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 MCR)提取生态廊道构建湿地生态网络,最后对网络进行重要性分级。分析网络的结构及区域特征,结果表明:武汉市湿地规模较大,但破碎化严重且空间分布不均;网络空间结构不完备但景观结构良好,重要廊道多位于城市边缘斑块间且集中分布在南部地区;各区域湿地格局特征不同,江夏区及汉南区湿地资源丰富且斑块质量高,廊道分布多且景观结构较好但重要性不高,黄陂区及东西湖区湿地总量少且形态破碎,区内廊道少、重要性低且景观结构有待改善,新洲区湿地规模小,廊道分布较少且景观结构不完善,但湿地及廊道重要性均较高。研究结果将为武汉市湿地保护与建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湿地 生态网络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
下载PDF
基于MSPA分析的福建省生态网络构建 被引量:37
7
作者 陈瑾 赵超超 +4 位作者 赵青 徐崇敏 林森 邱荣祖 胡喜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03-614,共12页
快速城镇化进程导致森林景观破碎化、连通性下降,严重威胁区域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服务能力的维持。生态网络构建是提高景观连接度,维持物种扩散过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手段。以福建省为例,借助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 快速城镇化进程导致森林景观破碎化、连通性下降,严重威胁区域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服务能力的维持。生态网络构建是提高景观连接度,维持物种扩散过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手段。以福建省为例,借助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探讨2000、2010和2020年的森林景观结构动态变化,并在利用组分数(NC)与整体连通性指数(IIC)确定适宜距离阈值的基础上,根据可能连通性指数(PC)筛选生态源地;从人-地关系角度选择路网分布、建设用地分布、土地覆盖类型、坡度四种评价因子构建阻力面,采用最小阻力模型(MCR)提取生态廊道形成初步生态网络,进一步计算PC指数对生态廊道进行重要性分级;最后基于图论法,利用闭合度α、线点率β、网络连接度γ对所构建的生态网络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1)近20年来福建省森林景观结构较为稳定,其中核心区占比高达76.27%,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破碎化趋势;(2)根据NC与IIC的计算结果,以500m为合适的距离阈值计算了PC,据此识别出15处生态源地,多位于闽西及闽北地区;(3)采用MCR模型提取了105条生态廊道,其中重要生态廊道27条,分布均匀且连通四方;(4)生态廊道穿过的土地利用类型中受人类干扰小的林草地占比超过85%,耕地占比12.33%,受人类干扰强烈的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土地占比不足1%;(5)识别出生态节点62个,生态网络结构指数α=0.37,β=1.69,γ=0.58,表明网络结构较为合理,连通性较好。研究结果可从整体角度出发指导福建省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期为土地资源有限背景下,省域尺度复合种群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网络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 最小阻力模型(MCR) 景观连接性
下载PDF
基于MCR和重力模型下的厦门市生态空间网络构建 被引量:37
8
作者 徐伟振 黄思颖 +4 位作者 耿建伟 王心怡 傅伟聪 林双毅 董建文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64-272,共9页
伴随高密集土地开发,城市内部生态栖息地被严重侵蚀,致使区域生态走廊分散度、隔离度剧增,削弱生态斑块间的有效连接,影响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最小阻力模型(MCR)和重力模型,对厦门市重要生态源地进行... 伴随高密集土地开发,城市内部生态栖息地被严重侵蚀,致使区域生态走廊分散度、隔离度剧增,削弱生态斑块间的有效连接,影响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最小阻力模型(MCR)和重力模型,对厦门市重要生态源地进行提取,并模拟构建其生态走廊。结果表明:1)根据MSPA分析结果,厦门市核心区在所有景观类型中占比最高,为89.29%,且景观类型多为林地,占核心区总面积49.69%;2)结合重要生态源地景观连通指数,共选取17块生态源地,其中,1号生态源地的dPC值最高(81.369),面积最大(59726.385 hm^(2));3)基于MCR和重力模型构建142条生态廊道,廊道分别占林地景观、水体景观和草地景观面积的21.57%、41.56%和17.42%。根据研究结果,在湖里区北部及集美区、海沧区南部等生态栖息地空白区适当建造小型或中型“踏脚石(stepping stone)”是十分必要的,以维持生态服务功能和区域内生态系统平衡。该研究结果可为厦门市构建更为完整结构的区域生态模式,并为类似高密度沿海建设区域生态空间网络营建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 重力模型(GM) 生态网络
下载PDF
近20年白洋淀湿地水文连通性及空间形态演变 被引量:34
9
作者 张梦嫚 吴秀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205-4213,共9页
水文连通性是表征湿地格局和功能稳定性的重要指标,连通性的降低通常意味着湿地生态功能的退化,内部能量流动和养分循环的扰乱。选取京津冀最具典型性的白洋淀湿地为案例,将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模型(MSPA,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 水文连通性是表征湿地格局和功能稳定性的重要指标,连通性的降低通常意味着湿地生态功能的退化,内部能量流动和养分循环的扰乱。选取京津冀最具典型性的白洋淀湿地为案例,将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模型(MSPA,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与连通性指数(IIC,Integral Index of Connectivity;PC,Probability of Connectivity)相结合,从时空两方面分析了白洋淀湿地水文连通性的变化,总结出水文连通性变化的空间形态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990—2015年间,白洋淀湿地整体连通性较差,以2005年为节点呈现先降低后逐步恢复的趋势;根据MSPA功能类型的变化,将白洋淀湿地空间形态演变分为消退期与恢复期两个阶段。消退期主要表现为核心斑块逐步分裂为分支、环岛、桥接、孤岛等细碎斑块,然后逐渐消退的过程;恢复期各类型主要表现为核心湿地面积逐渐增加,分支向桥接转变的过程。其中核心湿地的面积由1990年的8974.90 hm2,最低下降到2005年2092.97 hm2,到2015年又恢复到4122.14 hm2。整体而言,核心湿地的变化对白洋淀湿地水文连通性变化起主导作用。白洋淀湿地水文连通性降低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上游补给水量的多少,土地利用变化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研究将MSPA模型与连通性指数相结合的方法,能较好揭示湿地水文连通性变化过程中水文形态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可为其他地区湿地相关研究提供方法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连通性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模型(mspa) 白洋淀湿地 连通性指数 空间形态
下载PDF
基于MSPA的区域绿色基础设施构建——以苏锡常地区为例 被引量:30
10
作者 刘颂 何蓓 《风景园林》 2017年第8期98-104,共7页
区域绿色基础设施普遍被视为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有效途径,其构建方法对于其功能实现具有重要作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具有需求数据量小、分析与规划匹配度高等优势,成为近年研究与应用的热点。在分析MSPA应用原理的基础上,... 区域绿色基础设施普遍被视为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有效途径,其构建方法对于其功能实现具有重要作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具有需求数据量小、分析与规划匹配度高等优势,成为近年研究与应用的热点。在分析MSPA应用原理的基础上,整合遥感、GIS技术,通过绿色基础设施要素提取、景观连接度评价、最小路径分析对生态廊道进行分级,并以长三角苏锡常地区为例,验证技术框架的可行性,得到苏锡常区域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空间结构,并对网络结构提出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 区域绿色基础设施 构建方法 苏锡常地区
下载PDF
苏州环太湖地区生态网络构建与空间冲突识别 被引量:23
11
作者 陈德超 施祝凯 +1 位作者 王祖静 余成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78-787,共10页
快速城市化导致的生境破碎化问题日益严重,构建生态网络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苏州环太湖地区为例,基于2017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生成生态源地... 快速城市化导致的生境破碎化问题日益严重,构建生态网络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苏州环太湖地区为例,基于2017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生成生态源地、潜在生态廊道、缓冲区,将该生态网络与城镇建设用地空间叠加,研判用地冲突情况。结果表明,苏州环太湖生态网络面积为100965.79 hm^2,其中生态源地占35.72%,生态廊道占5.82%,生态缓冲区占58.46%;16块生态源地均为大型林地、水域或湿地,总体呈现“西山东水”的格局,源地间连通性差,东南部破碎化明显;潜在生态廊道有105条,其中极重要廊道12条,东南部廊道密度高于西北部,西北部廊道宽度大于东南部;东部生态缓冲区普遍大于西部;城镇空间与生态网络的冲突呈现从主建成区向外围逐步减弱的特点,古城与生态廊道的冲突更为激烈,建成区边缘对缓冲区侵占更多,故古城应结合城市更新,修复骨干水系和绿化,疏通重要生态廊道,协同治理城南街道等,打通城区东西极重要廊道的最后1 km,复壮“四角山水”的西南绿楔。该研究可为环太湖生态安全和空间规划提供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源地 生态廊道 生态缓冲区 空间管制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
下载PDF
基于MSPA与景观连通性分析的城市生态网络构建——以保山市隆阳区为例 被引量:20
12
作者 陈静 左翔 +2 位作者 彭建松 区智 孙正海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8-123,141,共7页
建立生态廊道是生态网络规划的重要方法,是解决当前城市化进程造成的景观破碎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众多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本文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与景观连通性指数分析方法,遴选出10块核心区域作为生态源地,并基于最小累计阻... 建立生态廊道是生态网络规划的重要方法,是解决当前城市化进程造成的景观破碎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众多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本文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与景观连通性指数分析方法,遴选出10块核心区域作为生态源地,并基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构建生态网络,通过中介中心性分析进一步得出生态廊道重要性,采用添加踏脚石和生态廊道,对构建的城市生态网络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前研究区西北部的网络密度和生态源地数量明显高于其他区域;优化后的生态网络在网络连接度和闭合度方面有较大改善。本文研究结果综合多种方法,为城市生态网络的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 景观连通性 生态网络 隆阳区
下载PDF
多元目标导向下的成都中心城区绿地生态网络构建 被引量:20
13
作者 周媛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59-365,共7页
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和景观连通性指数,以成都市三环内区域为研究对象,筛选研究区内维持景观连通性最重要的核心斑块作为绿地网络的生态源地;耦合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最小成本路径方法和重力模型,提取研究区内重要生态... 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和景观连通性指数,以成都市三环内区域为研究对象,筛选研究区内维持景观连通性最重要的核心斑块作为绿地网络的生态源地;耦合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最小成本路径方法和重力模型,提取研究区内重要生态廊道,利用中介中心度识别踏脚石斑块,构建研究区优化的绿地生态网络。结果表明:利用MSPA方法可识别研究区内景观结构的核心区及连接桥区;利用景观连通性指数可筛选出具有重要连通性的12个核心绿地斑块作为生态源地。基于MCR模型与最小路径方法识别出的潜在绿地生态网络表明研究区南部、北部以及西南部存在生态廊道,但密集程度较小,东、西部区域生态廊道较少,生态网络结构完善度较差。利用绿地斑块的中介作用选取包括沙河公园在内的13个踏脚石斑块可构建出较为合理的研究区绿地生态网络。相比于其他城市绿地生态网络构建技术,该方法更科学,对城市绿地生态网络优化也更具参考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 景观连通性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 生态网络 成都市
下载PDF
基于MSPA和MCR模型的海岛型城市生态网络构建——以福建省平潭岛为例 被引量:17
14
作者 秦子博 玄锦 +1 位作者 黄柳菁 刘兴诏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3-311,共9页
为解决快速发展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探究平衡海岛型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有效途径,以福建省平潭岛为研究区,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模型(MSPA)、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和重力模型构建平潭岛生态网络,通过构建踏脚石斑块对生态网络进行... 为解决快速发展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探究平衡海岛型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有效途径,以福建省平潭岛为研究区,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模型(MSPA)、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和重力模型构建平潭岛生态网络,通过构建踏脚石斑块对生态网络进行优化。结果表明:(1)初步构建的生态网络包括20个重要生态源地和190条生态廊道,重要生态源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东北部,生态廊道在中部和南部地区分布较少。(2)阻力较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平潭县城及研究区南部和中部。这些地区几乎都是建成区,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生态系统的流动,导致研究区生态网络体系不完整。(3)增加了8个踏脚石斑块作为补充重要生态源地,同时也新增加188条生态廊道,以实现生态网络的优化。(4)优化后的生态网络连通性提高,网络闭合指数(α指数)、网络连接度指数(β指数)和网络连通率指数(γ指数)分别增加了1.99,4,1.33。研究能够阐明构建踏脚石在海岛型城市生态网络完善中的实践路径,并为平潭岛未来生态规划及城市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同时也为其他海岛型城市的生态保护和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网络 生态源地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 平潭岛
下载PDF
独流减河流域绿色基础设施空间格局与景观连通性分析的尺度效应 被引量:13
15
作者 陈晨 徐威杰 +4 位作者 张彦 周滨 柴曼 刘晗 冯宇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464-1474,共11页
尺度效应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正确理解和感知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相互作用及其动态变化特征的基础.针对GI(绿色基础设施)进行空间格局与景观连通性分析具有强烈的尺度依赖性的问题,以天津市独流减河流域为例,利用ArcGIS10.... 尺度效应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正确理解和感知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相互作用及其动态变化特征的基础.针对GI(绿色基础设施)进行空间格局与景观连通性分析具有强烈的尺度依赖性的问题,以天津市独流减河流域为例,利用ArcGIS10.1、ENVI5.3和eCognition8.9软件进行面向对象土地利用分类,基于MSPA(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和景观连通性分析方法,借助GuidosToolbox2.6和Conefor2.6软件,通过设置不同的粒度、边缘宽度和扩散距离,对2016年研究区GI的粒度效应、边缘效应和距离效应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①MSP(形态学空间格局)类型具有明显的粒度效应和边缘效应,较小的粒度和边缘宽度会得到更为详细的空间格局信息.②粒度效应改变GI像元的空间分布,会导致GI空间信息的丢失或增加,直接影响MSP类型的空间配置和量化关系;而边缘效应不会改变GI像元的空间分布,使得GI空间信息不发生改变,但对MSP类型的影响更为显著.③景观连通性与扩散距离具有直接关系,扩散距离越大,GI核心区景观连通性越高,当扩散距离增至一定程度时,所有核心区会连接成一个网络整体,景观连通性达到最大,研究区GI核心区的扩散距离关键值在2.5~4.5km之间.研究显示,独流减河流域GI要素尺度效应明显但机理不同,基于MSPA和景观连通性分析方法能够更加直观地反映各景观类型和网络组分的空间变化特征和数值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基础设施(GI) 尺度效应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 连通性 独流减河流域
下载PDF
干旱区生态网络构建——以吐鲁番市高昌区为例 被引量:9
16
作者 祖拜旦·阿克木 阿里木江·卡斯木 +1 位作者 陈探 刘玉贞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42-1249,共8页
以吐鲁番市高昌区为例,利用2015 Landsat,通过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将绿地景观划分为7种类型;然后从MSPA景观类型中提取对生态网络构建具有重要作用的核心区和桥接区进行连接度评价,根据结果选取"源地";采用最小路径方法... 以吐鲁番市高昌区为例,利用2015 Landsat,通过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将绿地景观划分为7种类型;然后从MSPA景观类型中提取对生态网络构建具有重要作用的核心区和桥接区进行连接度评价,根据结果选取"源地";采用最小路径方法建立研究区的潜在生态廊道。结果表明:该研究区生态网络是由26条潜在廊道组成,廊道大多分布在研究区南部,潜在廊道数目较少。该成果可为干旱区的生态网络构建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 景观连通性 最小路径方法 生态网络 吐鲁番市高昌区
原文传递
齐齐哈尔市主城区生态网络构建与优化 被引量:9
17
作者 谢婧 李文 +1 位作者 贾佳 赵桁嵩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08-315,共8页
齐齐哈尔市主城区为哈大齐工业走廊的重要节点,近些年因工业化建设导致生态斑块破碎化,生态效益下降等问题,构建生态网络是目前修复区域生态环境、整合土地资源的重要技术手段。基于ArcGIS等技术分析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得出潜在生态... 齐齐哈尔市主城区为哈大齐工业走廊的重要节点,近些年因工业化建设导致生态斑块破碎化,生态效益下降等问题,构建生态网络是目前修复区域生态环境、整合土地资源的重要技术手段。基于ArcGIS等技术分析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得出潜在生态问题,为后续生态网络构建提供基础。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对研究区域的核心区、桥接区及岛状斑块等进行识别与评价,根据dPC指数提取出重要生态源地,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得出潜在生态廊道,通过计算对连通性较弱的区域进行规划补充,并归纳分析网络体系缓冲区及生态断裂点。结果表明:齐齐哈尔市共计16处核心区为原生态源地,重要生态廊道14条,一般生态廊道106条,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域东南部。优化后的生态网络增加了7处生态源地、133条规划生态廊道,廊道网络结构相关指数有较大提升。根据网络体系缓冲区分析提出生态保护建议,根据352处生态断裂点提出修复连通措施。通过识别生态源地、构建与优化生态廊道形成完善的区域生态网络体系,旨在为齐齐哈尔市生态网络建设提供选址参考与方法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 生态网络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 齐齐哈尔市
下载PDF
华东传统矿业城市生态网络重构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朱凤 杨宝丹 +3 位作者 杨永均 张绍良 李钢 陈浮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6-33,共8页
传统矿业城市生境碎片化严重,重构生态网络对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及景观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以徐州市中心城区为对象,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景观指数方法,提取对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价值的生境作... 传统矿业城市生境碎片化严重,重构生态网络对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及景观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以徐州市中心城区为对象,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景观指数方法,提取对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价值的生境作为源地,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构建阻力面并提取潜在生态廊道,并结合电路理论、图论和网络结构分析等方法定量评价和优化生态网络,重构徐州市中心城区生态安全网络。结果表明,徐州市中心城区生态源地共237个,面积为6421.49 hm2,主要分布于西南部;尚需添加70块小生境和192条新的生态廊道,才能弥补现有生态网络的不足;重构后的生态网络使徐州市中心城区景观破碎化程度和分离度大幅度降低,斑块连通性和斑块结合度提高,区域景观格局和生态安全显著改善。该研究可为传统矿业城市转型、低效用地再开发以及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网络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 景观连通性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
下载PDF
基于MSPA和MCR模型的株洲市生态网络构建与优化 被引量:2
19
作者 邵润钰 罗紫薇 +2 位作者 胡希军 王烨梓 张九月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7-227,共11页
为解决快速城镇化导致的生态空间布局破碎等问题,构建起湖南省东部重要生态屏障,以湖南省株洲市为对象,通过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景观连接度水平评价,筛选出景观连通性较高的生态源地斑块,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重力模型,提取生态廊道... 为解决快速城镇化导致的生态空间布局破碎等问题,构建起湖南省东部重要生态屏障,以湖南省株洲市为对象,通过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景观连接度水平评价,筛选出景观连通性较高的生态源地斑块,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重力模型,提取生态廊道并对生态廊道重要性进行评价构建株洲市生态网络,根据株洲市历史文化景观资源对生态网络进行优化。结果表明,1)初步构建的生态网络包括25个生态源地和300条生态廊道,共判别97个生态节点和92个生态障碍点,其中,市辖区及醴陵市西部、攸县北部的生态源地破碎化程度较高,生态廊道在东北部市辖区、西北部和攸县东部分布较少,重要生态节点主要分布在株洲北部,生态障碍点总体上呈现北多南少。2)增加了12个踏脚石斑块,其中4个作为补充生态源地,同时也新增106条生态廊道,以实现生态网络的优化。3)优化后的生态网络连通性增强,网络闭合指数、网络连接度指数和网络连通率指数分别增加了0.96、2、0.66。研究结果可为市域生态网络体系构建和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修复等研究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 景观格局 生态网络 株洲市
下载PDF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县域生态保护红线优化研究——以常州市金坛区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闫昊婷 乔伟峰 +1 位作者 李语旻 李琛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141-2157,共17页
针对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过程中存在边界不规整、内部地类矛盾难以协调等问题,提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生态保护红线优化—优化效果验证”的研究路径。以常州市金坛区为例,集成景观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SPA)、InVEST模型、最小累计阻力模型(... 针对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过程中存在边界不规整、内部地类矛盾难以协调等问题,提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生态保护红线优化—优化效果验证”的研究路径。以常州市金坛区为例,集成景观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SPA)、InVEST模型、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CR)和重力模型(GM)等研究方法,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利用生态源地和生态廊道缓冲区对原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和原省级生态空间管控区进行优化;分别从景观连通性和空间协调性角度量化评价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管控区的优化效果。结果显示:①金坛区MSPA核心区面积为10833.64 hm^(2),与生态系统服务综合质量高和较高区域的分布范围相对一致。②最终识别生态源地9个,总规模9085.48 hm^(2),约占全域面积的9.31%,其中林地型6个,湖泊水库型3个,主要位于茅山森林公园、钱资荡湿地和长荡湖地区。③提取生态廊道共计41条,总长度达284.71 km,包括16条重要生态廊道和25条一般生态廊道,在茅山风景名胜区及周边分布较为密集。④优化后生态保护红线规模增加1700.57 hm^(2),可能连通性指数PC均值从22.10提高到25.06,整体连通性指数IIC均值从21.13提高到25.05,优化后生态管控区规模增加90.59 hm^(2),与耕地、建设用地冲突占比分别下降0.95%、0.57%。结果表明:该方法符合“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的管控要求,可以作为生态保护红线优化的有效手段,为划定方案的完善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 InVEST模型 生态保护红线优化 金坛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