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形而上学重建的基本路径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天成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10,共6页
从生命的形上性、形上意识(包括理论的、实践的和生命的以及感性的、想象的和理论的)到形上精神(包括艺术的、信仰的和哲学的)构成一个连续体,形而上学是这个连续体的最高环节。从形而上学在这一连续体中的定位来看,形而上学植根于形上... 从生命的形上性、形上意识(包括理论的、实践的和生命的以及感性的、想象的和理论的)到形上精神(包括艺术的、信仰的和哲学的)构成一个连续体,形而上学是这个连续体的最高环节。从形而上学在这一连续体中的定位来看,形而上学植根于形上信仰,而信仰植根于形上艺术;形上的理论意识植根于实践意识,而实践意识则植根于生命意识;与此相应,形上之知基于形上之意,而形上之意又基于形上之情。按照这种关系,形而上学的确立应该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自下而上的过程。针对中国形而上学衰落、形上信仰缺失的状况,形而上学的重建过程可以大略分为三个环节:形上情感的养护(艺术精神),形上信仰的培育(信仰精神),形上理论的确立(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 精神 重建
下载PDF
论《红楼梦》中形上精神和现实原则的矛盾,兼论宝钗
2
作者 徐碧辉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6年第11期19-26,共8页
中国人的形上追求常常不是对宇宙本体的智性的追问,而更多体现为艺术地或审美地从当下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把握无限的形上本体。《红楼梦》的形上精神具体落实为普适性的"情"。"情"存在于与现实世界分隔、对立的理想... 中国人的形上追求常常不是对宇宙本体的智性的追问,而更多体现为艺术地或审美地从当下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把握无限的形上本体。《红楼梦》的形上精神具体落实为普适性的"情"。"情"存在于与现实世界分隔、对立的理想的彼岸世界,即"太虚幻境"中,是太虚幻境存在、运行的根本法则。现实世界则是以"礼"为根本法则。《红楼梦》通过塑造人物的个性和形象来揭示形上精神的实质,并通过揭示代表和体现形上精神的人物与现实世界中的其他人物的关系来展示形上精神与现实世界的矛盾。黛玉和宝玉是"情"的象征和体现,是形上精神的人格化,宝钗则是"礼"的象征和体现,是现实原则的人格化。"礼"和"情"从根本上处于对立的地位。《红楼梦》中描述了"情"的主人公和体现"礼"的主人公之间对立、冲突、和解、融洽、再对立,直至"情"和它的主体的毁灭的过程。"礼"的教养与"做人"的实用动机结合在一起,造就了宝钗以实用主义和个人权欲为核心的人格,形成了她圆滑融通、精明狡猾、老于世故的性格。而这种性格正是整个中国文化在世俗方面的对人影响最大的显著特征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精神 宝钗
下载PDF
艺术禅趣与形上本体
3
作者 舒志锋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90-93,共4页
艺术禅趣的空灵之境的形成,除了根植于中国传统的诗论之外,其最重要的理论支撑是佛学中的形上精神。此种形上精神的渗入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发展是一个关键的节点。正因为此,中国古代思想的问题域由"道"向"理"进... 艺术禅趣的空灵之境的形成,除了根植于中国传统的诗论之外,其最重要的理论支撑是佛学中的形上精神。此种形上精神的渗入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发展是一个关键的节点。正因为此,中国古代思想的问题域由"道"向"理"进行了更换。文章对于艺术禅趣的考察同样置入了这样一个视域。文章同时认为,佛学的形上精神对意境理论的成熟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学 精神 禅趣 意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