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代旧体诗与文学史正义——以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编为研讨平台 被引量:5
1
作者 夏中义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94-606,共13页
"文学史正义"属文学史观范畴,作为对给定语境的文学史述的观念预设,它实是一种有方法论效应的导向性研究框架,当它设定了楔入文学史的价值视角,也就会衍生出史家甄别与评判相关作家、作品暨思潮的尺度,就有怎样的文学史编撰... "文学史正义"属文学史观范畴,作为对给定语境的文学史述的观念预设,它实是一种有方法论效应的导向性研究框架,当它设定了楔入文学史的价值视角,也就会衍生出史家甄别与评判相关作家、作品暨思潮的尺度,就有怎样的文学史编撰。以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为例,讨论本土语境的现代文学史观;以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编为研讨平台,纵论当代文学史观;以陈寅恪、聂绀弩、王辛笛为典型,略论当代旧体诗创作与当代文学史述的重大关系,以及"文学史正义"对当代中国学界的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正义 当代旧体诗 《中国新文学史稿》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下载PDF
中国当代旧体诗如何“入史”——以陈寅恪、聂绀弩、王辛笛的作品为中心 被引量:2
2
作者 夏中义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0-25,共6页
将中国当代旧体诗现象纳入共和国前三十年(1949—1979)的文学史视野,发现原来被"一体化"所压抑的"个人化经验"暨"艺术独创",却在陈寅恪、聂绀弩、王辛笛这三家旧体诗中保存得极丰赡且极纯粹。所谓极丰赡... 将中国当代旧体诗现象纳入共和国前三十年(1949—1979)的文学史视野,发现原来被"一体化"所压抑的"个人化经验"暨"艺术独创",却在陈寅恪、聂绀弩、王辛笛这三家旧体诗中保存得极丰赡且极纯粹。所谓极丰赡,是说陈寅恪的"学圣孤怀"、聂绀弩的"俳谐荒草"、王辛笛的"国史冷吟",委实写出了当代文坛难以企及的悲壮、幽默与凄美。所谓极纯粹,则说这三家旧体诗皆能在价值上凝结这一终极关怀,即诗性地安顿个体尊严于苦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旧体诗 “入史” 陈寅恪 聂绀弩 王辛笛
下载PDF
身份嬗变与中国当代“新台阁体”诗词的形成──郭沫若旧体诗词创作转型论 被引量:7
3
作者 李遇春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11年第3期136-150,160,共15页
郭沫若的旧体诗词创作完整地经历了由"现代"向"当代"的转型过程,其中隐含了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内在诗学转换的逻辑进程。从身份角度考察,这一转型表现为一种由"多"归"一"的蜕变。郭沫若建国前... 郭沫若的旧体诗词创作完整地经历了由"现代"向"当代"的转型过程,其中隐含了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内在诗学转换的逻辑进程。从身份角度考察,这一转型表现为一种由"多"归"一"的蜕变。郭沫若建国前的主要身份有三种:诗人、学者和社会政治活动家。由此带来了郭沫若旧体诗词创作的三种类型:"诗人之诗"、"学人之诗"和"士人之诗"。这三种身份在建国前大体呈现为互补融合的状貌,由此带来了三种类型旧体诗词的异彩纷呈和彼此交融。建国后,随着郭沫若政治身份的凸显和强化,其诗人身份和学者身份相应淡化或弱化。由此带来了"诗人之诗"和"学人之诗"被消解或遮蔽,而"士人之诗"被过分地放大和拔高,以至蜕变成纯粹的"仕人之诗"。这种艺术蜕变直接导致在新中国旧体诗坛上形成了一种以郭沫若为首的"新台阁体"诗词。这种特殊的诗体类型主要受到古代"颂"、"赋"的熏染,"以赋为诗"和"以赋为词"是其典型特征。"新台阁体"诗词的出现影响深远,不仅在上世纪50至70年代风行一时,而且新时期以来旧体诗坛上常遭人訾议的"老干体"正是"新台阁体"的延续和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中国现当代旧体诗 创作转型 诗学转换 新台阁体诗
原文传递
从“合法性”论争到“合理性”论证——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的问题与方法三人谈 被引量:3
4
作者 李遇春 曹辛华 黄仁生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90-99,共10页
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是21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研究中的学术焦点之一。为了总结成绩、推动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化,我们特邀请多年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李遇春教授、上海大学文学院曹辛华教授和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黄仁... 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是21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研究中的学术焦点之一。为了总结成绩、推动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化,我们特邀请多年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李遇春教授、上海大学文学院曹辛华教授和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黄仁生教授,围绕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的问题与方法展开对话,讨论现当代旧体诗词文献的开掘与整理、诗词述史模式的调整与更新、诗词传播与接受的场域与机制、诗词作家作品个案剖析等话题。现整理出这篇文字,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研究 当代旧体诗 上海大学文学院 述史模式 华中师范大学 问题与方法 个案剖析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原文传递
当代旧体诗词研究述评 被引量:2
5
作者 彭敏哲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78-83,共6页
当代旧体诗词研究主要集中在"旧体诗词"名称及格律问题探讨、旧体诗词的价值认识、当代旧体诗人个案及群体研究等几个方面,其成果丰富,角度多元,但还没有形成系统,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也存在诸多不足。
关键词 当代旧体诗 名称及格律 诗词价值 个案研究 群体研究
下载PDF
当代旧体诗词向新诗学习什么
6
作者 陈友康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17年第9期151-152,共2页
当代诗词吸取新诗营养,可以打破单向思维,增强旧体诗向新诗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升当代诗词质量,进一步消解新旧诗的彼此隔膜和对立,实现美美与共。诗词创作无非内容和形式问题,当代诗词向新诗学习,也要从这两方面入手考量。
关键词 当代诗词 诗词创作 旧体诗 单向思维 内容和形式 美美与共 当代旧体诗 旧诗
原文传递
论旧体诗词的文学史书写问题——从李遇春《中国当代旧体诗词论稿》说开去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军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53-58,共6页
学界对旧体诗词能不能入史一直论辩不止,迄今没有达成共识,而实际上,一部分文学史家早已将其编写入史。需要讨论的不是旧体诗词能不能入史的问题,而是应该如何入史的问题。这意味着文学史如何书写旧体诗词才是更具有挑战性的难题。而李... 学界对旧体诗词能不能入史一直论辩不止,迄今没有达成共识,而实际上,一部分文学史家早已将其编写入史。需要讨论的不是旧体诗词能不能入史的问题,而是应该如何入史的问题。这意味着文学史如何书写旧体诗词才是更具有挑战性的难题。而李遇春的《中国当代旧体诗词论稿》在这个问题上予以了新的思考和回答。《中国当代旧体诗词论稿》以新文学名家的旧体诗词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有助于重塑现代作家的当代文学史形象,有助于重织新诗与旧诗、当代文学与古代文学之间的纽带,还有助于重构新的20世纪中国文学的述史情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旧体诗词论稿》 旧体诗 文学史
下载PDF
多卷本《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编年史》编纂与研究及其他
8
作者 凤宇 王彪 《新文学评论》 2019年第3期168-172,共5页
2019年3月23日,李遇春教授任首席专家的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编年史》编纂与研究及数据库建设'开题报告会暨'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高端论坛在华中师范大学逸夫国... 2019年3月23日,李遇春教授任首席专家的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编年史》编纂与研究及数据库建设'开题报告会暨'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高端论坛在华中师范大学逸夫国际会议中心二楼会议室召开。本次会议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中国新文学学会联合主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体诗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编年史》 中国现当代 李遇春 当代文学研究 编年史 多卷本
原文传递
论钱锺书的旧体诗创作及相关理论--以《槐聚诗存》《谈艺录》为主要考察对象 被引量:1
9
作者 钱志熙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6-58,共13页
钱锺书《槐聚诗存》是新文学家旧体写作最见渊源、与晚清流行诗派关系最深者。其早年诗作泛学清人,后来比较集中地学同光体,同时也受到诗界革命派、晚唐体的影响。诸体尤精七律,句法多生新,能上探江西诸家,甚至溯源至杜诗。钱氏对唐宋... 钱锺书《槐聚诗存》是新文学家旧体写作最见渊源、与晚清流行诗派关系最深者。其早年诗作泛学清人,后来比较集中地学同光体,同时也受到诗界革命派、晚唐体的影响。诸体尤精七律,句法多生新,能上探江西诸家,甚至溯源至杜诗。钱氏对唐宋以来的诗学流变探讨甚深,尤其是对清诗各家艺术之辨析,见解独到。其诗学的基本纲领为唐宋诗之变。钱诗以情志为体,亦多忧时之意,但他在创作与理论上,都重视艺术表达,在现代诗学本体论中其"诗者持也"论独成一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锺书 当代旧体诗 槐聚诗存 当代诗论
下载PDF
试从江郑重翻手,倘是风骚觌面时——论夏承焘先生的诗学宗尚与各体诗的创作成就 被引量:1
10
作者 钱志熙 《中国韵文学刊》 2012年第4期1-10,共10页
夏承焘先生在创作上诗词并重,其在古近体诗创作方面善学古人、积极预流近代以来各诗派,早年受晚唐体影响,中年以来明显转向宋诗派,同时也受到诗界革命派的影响。夏诗各体兼擅,具备大家的格局。古体以韩、苏诸家为格范,妥帖排奡,七古尤... 夏承焘先生在创作上诗词并重,其在古近体诗创作方面善学古人、积极预流近代以来各诗派,早年受晚唐体影响,中年以来明显转向宋诗派,同时也受到诗界革命派的影响。夏诗各体兼擅,具备大家的格局。古体以韩、苏诸家为格范,妥帖排奡,七古尤具风格。七律由清人上溯宋人陈师道、陈与义;七绝以宋诗为基调,兼取唐诗之风神,于龚定庵、王渔洋等家亦有汲取。其旧体诗创作学而能变,预流而不拘门户之习,在二十世纪的古近体创作方面堪称一大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承焘 当代旧体诗 宋诗派 《天风阁诗集》
下载PDF
对当代旧体诗词创作现状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景龙 《殷都学刊》 2014年第4期63-68,118,共7页
在当代旧体诗词创作一派繁荣兴旺的大好局面下,还存在着诸如当代诗词的语言和体式、当代诗词作者的文学史意识、当代诗词与新诗的关系等深层次的问题,成为制约当代旧体诗词艺术水平提高的瓶颈,值得我们认真加以思考,求得破解之道。
关键词 当代旧体诗 创作现状 艺术水平 问题
下载PDF
断裂与连接:新诗百年发展回顾 被引量:1
12
作者 郭军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9-54,共6页
回顾新诗百年来的变迁,经历了从"初创—普化—建设—全民写诗"四个具体的阶段,新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催生的全民写诗时代的出现,诗歌发展潜藏着巨大的危机:全民写诗,而诗非诗。诗歌要找回自己的命运,或许可以尝试把握这样四个... 回顾新诗百年来的变迁,经历了从"初创—普化—建设—全民写诗"四个具体的阶段,新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催生的全民写诗时代的出现,诗歌发展潜藏着巨大的危机:全民写诗,而诗非诗。诗歌要找回自己的命运,或许可以尝试把握这样四个契机:社会力量助推诗歌复兴;全民诗歌时代沙泥俱下中隐含的希望;诗歌创作者的自"我"觉醒;写诗、评诗、读诗多方的同舟共济等。应当相信,诗歌命运没有终结,在奋进与彷徨的发展过程中,惟有扎根于新时代,回归本源,重塑"诗心",方能重建诗歌与读者间的内在联系,使得诗歌在全媒体时代得以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 网络诗歌 白话诗 当代旧体诗
原文传递
俞平伯旧体诗词创作与中国古代诗歌传统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遇春 段玉亭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6-78,共13页
俞平伯的旧体诗词创作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且转益多师而自成一体。周邦彦、温庭筠、李商隐、杜甫、吴伟业、陶渊明等皆是对俞平伯的旧体诗词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古典诗词大家。本文以俞平伯早期、中期、晚期各阶段的旧体诗... 俞平伯的旧体诗词创作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且转益多师而自成一体。周邦彦、温庭筠、李商隐、杜甫、吴伟业、陶渊明等皆是对俞平伯的旧体诗词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古典诗词大家。本文以俞平伯早期、中期、晚期各阶段的旧体诗词创作流变为经,具体到某一阶段再以他与某一位或几位古典诗词大家的艺术关系为纬,试图在经纬交织中揭示俞氏旧体诗词创作与中国古代诗歌传统创化的关系脉络或诗学谱系。具体而言,即主要围绕俞氏早期诗词创作与"清真词"、与"温李",中期战乱诗词与"杜诗"、与"梅村体",晚年诗词创作与"陶诗"的关系展开论述。由此在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立体框架中多角度、多中心地揭示俞平伯诗词创作的多元古典诗歌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俞平伯 当代旧体诗 古代诗歌传统
下载PDF
我眼中的国士国手——《书家本色是真人——洹上听涛记》序
14
作者 杨景龙 《青少年书法(青年版)》 2020年第7期47-50,共4页
颜涛兄己亥岁末的文化大讲堂压轴讲座,盛况空前。我因在京参加"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发展史"编写工作会议,而错失了聆教的宝贵机会。当颜涛兄嘱我写几句话时,并未在场且完全不懂书法的我,之所以敢于应承下来,主要是和颜涛兄几... 颜涛兄己亥岁末的文化大讲堂压轴讲座,盛况空前。我因在京参加"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发展史"编写工作会议,而错失了聆教的宝贵机会。当颜涛兄嘱我写几句话时,并未在场且完全不懂书法的我,之所以敢于应承下来,主要是和颜涛兄几十年的兄弟情义给我壮了胆气。既为兄弟,那就不容推辞,不管说得到或说不到点子上,关键时刻总得说几句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己亥岁 编写工作 兄弟情义 当代旧体诗 关键时刻
原文传递
《中国当代旧体诗词论稿》序
15
作者 於可训 《长江学术》 2010年第1期164-164,共1页
文学本无新旧之分,遽分新旧,皆因人力所致。但一分新旧,则宠辱随之,如杜工部诗云:“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由是,新文学得承百年之欢,旧文学渐失其宠,斯文其萎,形同弃妇。新旧诗命运之别,亦如是。揆之人情,不外见异思迁... 文学本无新旧之分,遽分新旧,皆因人力所致。但一分新旧,则宠辱随之,如杜工部诗云:“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由是,新文学得承百年之欢,旧文学渐失其宠,斯文其萎,形同弃妇。新旧诗命运之别,亦如是。揆之人情,不外见异思迁、喜新厌旧,好事者附以世界潮流、历史趋势,俨然以新旧论主从、别生死,且因关乎文明发展,文化存亡,社会进步,其旨大矣。昔者胡适之氏倡诗国革命,有死文学、活文学之说,衍为文学革命,以白话代文言,以西法为诗文,一倡百和,海内景从,文坛格局定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旧体诗词论稿》 书刊 内容介绍 文学作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