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时变载荷下三维摩擦系统接触运动响应研究
1
作者 周耀兵 雷威 +2 位作者 何思澈 郭子源 赵灯 《科学技术创新》 2023年第26期72-75,共4页
机械系统中经常会遇到冲击和摩擦,使系统在力-位置和力-速度特性上都具有非线性。本文提出了一种有效的二维摩擦系统数值计算方法,利用闭合形式解得到滑动响应,并将闭合形式解扩展到曲线长度,以高精度地预测冲击位置和时间。通过对几个... 机械系统中经常会遇到冲击和摩擦,使系统在力-位置和力-速度特性上都具有非线性。本文提出了一种有效的二维摩擦系统数值计算方法,利用闭合形式解得到滑动响应,并将闭合形式解扩展到曲线长度,以高精度地预测冲击位置和时间。通过对几个典型场景的精度分析和鲁棒性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我们的新算法可以预测冲击动力响应,具有较高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算法 接触状态转变 三维摩擦系统 弹性
下载PDF
基于剪切弹性柔量的基-面层间接触状态及路面力学响应分析 被引量:30
2
作者 张久鹏 武书华 +1 位作者 裴建中 李彦伟 《公路交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11,16,共7页
为研究半刚性基层与沥青面层的层间接触状态对路面结构力学响应和疲劳寿命的影响,选取典型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采用Bisar3.0软件中的剪切弹性柔量参数AK作为基-面层层间接触状态的评价指标进行路面结构力学计算,分析不同层间接触状... 为研究半刚性基层与沥青面层的层间接触状态对路面结构力学响应和疲劳寿命的影响,选取典型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采用Bisar3.0软件中的剪切弹性柔量参数AK作为基-面层层间接触状态的评价指标进行路面结构力学计算,分析不同层间接触状态下沥青路面结构的应力、应变、弯沉等力学指标的变化规律,并计算了层间不同接触状态下路面结构的疲劳寿命。结果显示:剪切弹性柔量可以较好的表征基-面层层间接触状态;弯拉应力和剪应力受基-面层间接触状态的影响较大,当基-面层间接触状态由连续变为滑动时,沥青层底弯拉应力的涨幅为528.25%,沥青层底剪应力的涨幅为157.3%,而弯沉受基-面层间接触状态的影响较小;基-面层间保持连续的接触状态可以提高层间抗剪切能力,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层间接触状态 剪切弹性 力学响应 疲劳寿命
原文传递
层间接触条件对沥青路面结构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4
3
作者 罗要飞 张争奇 +2 位作者 杨博 张苛 李志宏 《中外公路》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9-114,共6页
为了进一步了解层间接触条件对路面结构性能的影响,选取典型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采用Bisar3.0软件,借助剪切弹性柔量接触模型,分别对面层层间、基-面层层间接触处于极端条件下的路面结构力学特性和疲劳寿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层... 为了进一步了解层间接触条件对路面结构性能的影响,选取典型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采用Bisar3.0软件,借助剪切弹性柔量接触模型,分别对面层层间、基-面层层间接触处于极端条件下的路面结构力学特性和疲劳寿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层间接触条件的改变对路面结构内各力学指标值的影响并不相同,其中对层底拉应力、应变及剪应力的影响显著大于对路表弯沉的影响;当上-中面层、中-下面层、基-面层层间接触条件由连续转变为滑动时,路面结构的疲劳寿命分别降低52.3%、71.5%、83.0%;层间接触条件的恶化是导致路面加速破坏的重要原因,保持良好的层间接触状态可以提高路面的服务寿命,减少路面的维修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路面 层间接触 半刚性基层 力学指标 剪切弹性
下载PDF
基层层间状态对沥青路面荷载应力与疲劳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赵殿鹏 杨平 张豪 《森林工程》 2015年第5期96-99,共4页
基层间接触不良是导致半刚性基层路面早期损坏的重要原因之一。为分析半刚性基层间粘结状态对沥青路面疲劳性能的影响,从弹性层状体系理论出发,利用BISAR3.0程序中剪切弹性柔量AK表征双层半刚性基层的层间粘结状态,分析沥青路面弯沉、... 基层间接触不良是导致半刚性基层路面早期损坏的重要原因之一。为分析半刚性基层间粘结状态对沥青路面疲劳性能的影响,从弹性层状体系理论出发,利用BISAR3.0程序中剪切弹性柔量AK表征双层半刚性基层的层间粘结状态,分析沥青路面弯沉、层底拉应力和剪应力随AK的变化规律;研究半刚性基层层间粘结状态对路面结构疲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良的基层间接触状态会使接触状态迅速恶化,并降低基层的疲劳寿命。水稳基层间状态良好时,上面层不会首先疲劳开裂,而疲劳破坏会从下基层向上发展传递;但是水稳基层间状态很差时,疲劳破坏首先发生在上基层。与基层层间完全光滑状态相比,完全连续状态下上基层底最大拉应力增大5.7倍,上基层底最大剪应力增幅最大为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面工程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基层层间状态 疲劳寿命 剪切弹性
下载PDF
车辆超载作用下层间接触条件变化对沥青路面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罗要飞 张争奇 张苛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52-558,共7页
为探究车辆超载与层间接触光滑状态耦合作用下,沥青路面结构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选取典型的半刚性基层路面结构,借助BISAR3.0软件中提供的剪切弹性柔量接触模型,分析不同轴载作用下沥青路面基-面层层间接触处于极端状态时的弯沉值、拉... 为探究车辆超载与层间接触光滑状态耦合作用下,沥青路面结构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选取典型的半刚性基层路面结构,借助BISAR3.0软件中提供的剪切弹性柔量接触模型,分析不同轴载作用下沥青路面基-面层层间接触处于极端状态时的弯沉值、拉应力、剪应力及路面疲劳寿命变化量,并进一步探讨二者对力学特性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在车辆超载及基-面层间接触光滑状态耦合作用下,沥青路面结构内评价指标变化显著,且明显大于单一因素对性能的影响;下面层结构内拉应力及剪应力受层间接触条件及车辆轴载的影响较大.在选定的分析条件中,最不利状况与标准状态相比,弯沉值增幅159.5%;沥青层结构内剪应力涨幅为74.6%;半刚性材料结构层内拉应力值涨幅180.7%;车辆超载及层间接触条件恶化,致使路面产生病害的几率增大,使用寿命严重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车辆超载 剪切弹性 力学特性 半刚性基层
原文传递
层间状态对沥青路面力学性能与疲劳寿命影响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陈亚章 吕继群 《湖南交通科技》 2017年第1期88-91,151,共5页
层间结合状态是影响沥青路面力学性能与使用性能的重要因素。鉴于目前我国沥青路面设计规范中层间完全连续且不产生相对滑移假定的缺陷,采用BISAR3.0软件中的简化剪切弹性柔量ALK来描述层间结合状态,并以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共同作用作... 层间结合状态是影响沥青路面力学性能与使用性能的重要因素。鉴于目前我国沥青路面设计规范中层间完全连续且不产生相对滑移假定的缺陷,采用BISAR3.0软件中的简化剪切弹性柔量ALK来描述层间结合状态,并以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共同作用作为加载方式,得到相应的沥青路面力学响应,同时对沥青路面疲劳寿命进行预估。结果表明:层间结合状态的退化对沥青层底弯拉应力、弯拉应变与剪应力影响较大,而对路表弯沉影响较小;层间结合的弱化对沥青路面疲劳寿命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路面 层间状态 简化剪切弹性 水平荷载 力学性能 疲劳寿命
下载PDF
基于分形理论对半刚性沥青路面层间接触状态及力学性能的分析
7
作者 李剑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26-29,共4页
为分析实际工作状态下道路层间的接触状态对道路整体性能的影响,通过应用分形理论和层间接触理论,对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底面层与基层间接触状态进行力学分析,根据分形理论计算出最大接触面积,结合Bisar3.0软件中的剪切弹性柔性模量参数A... 为分析实际工作状态下道路层间的接触状态对道路整体性能的影响,通过应用分形理论和层间接触理论,对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底面层与基层间接触状态进行力学分析,根据分形理论计算出最大接触面积,结合Bisar3.0软件中的剪切弹性柔性模量参数AK作为基面层层间接触状态的评价指标,进行路面结构力学计算得出不同层之间应力、变形的大小,为实际工程中路面层间结构设计做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层间接触 分形理论 剪切弹性 力学性能
下载PDF
基于分形理论的沥青加铺层不同层间接触状态力学响应分析
8
作者 李巍 李凌晏 《甘肃科技》 2014年第23期124-126,共3页
为了研究不同层间接触状态下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力学响应。运用基于分型理论的W-M接触模型计算沥青混凝土层与水泥混凝土层间的弹塑临界接触面积,利用弹性剪切柔量模拟层间接触状态,并利用Bisar软件计算不同层间接触... 为了研究不同层间接触状态下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力学响应。运用基于分型理论的W-M接触模型计算沥青混凝土层与水泥混凝土层间的弹塑临界接触面积,利用弹性剪切柔量模拟层间接触状态,并利用Bisar软件计算不同层间接触状态下的路表弯沉及沥青层底弯拉应力变化。结果表明:利用分形接触模型能够确定出层间弹塑性临界接触面积;不同接触状态下路表弯沉及沥青层底弯拉应力变化较大;连续接触状态有利于沥青层底受力及减小路表弯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接触面积 分形理论 沥青加铺层 剪切弹性
下载PDF
非弹性应变恢复法三维地应力测量——汶川地震科学钻孔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9
作者 孙东生 WeiRen LIN +4 位作者 崔军文 王红才 陈群策 马寅生 王连捷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10-518,共9页
随着地球动力学和深部能源开发利用等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深部应力状态的研究越来越重要,但目前尚没有即经济又简便完善的深部三维地应力测量方法.基于岩芯的非弹性应变恢复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深部三维应力测量方法.汶川5·12地震... 随着地球动力学和深部能源开发利用等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深部应力状态的研究越来越重要,但目前尚没有即经济又简便完善的深部三维地应力测量方法.基于岩芯的非弹性应变恢复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深部三维应力测量方法.汶川5·12地震后,中国大陆首次将该方法应用于科学钻孔的地应力测量.本文详细介绍了这一方法现场测量岩芯非弹性恢复应变的基本流程,并对此法测量的岩芯首次开展了岩石非弹性应变恢复柔量的实验研究,将现场非弹性应变测量与室内非弹性应变恢复柔量实验相结合,确定汶川地震科学钻一号孔(WFSD-1)1173 m处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W64°,实测得到岩石的剪切与体积模式非弹性应变恢复柔量的比值为2.9,计算得到最大、中间和最小主应力分别为43,28和25 MPa.结合龙门山地区其他方法的地应力测量结果,表明龙门山断裂带从NE到SW现今最大主应力作用方向表现为由EW→NEE→NWW的变化规律,龙门山断裂带现今地应力作用方向的分段性特征与5·12汶川地震时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逆冲为主,东北段走滑为主的运动特点相吻合,研究结果对于认识汶川地震的动力学机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 0地震 岩芯非弹性应变恢复 弹性应变恢复 三维地应力 科学钻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