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47篇文章
< 1 2 7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 被引量:139
1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61-363,共3页
一、概述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在许多疾病基础上,致病因素损伤微血管体系,导致凝血活化,全身微血管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以出血及微循环衰竭为特征的临... 一、概述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在许多疾病基础上,致病因素损伤微血管体系,导致凝血活化,全身微血管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以出血及微循环衰竭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血管凝血 INTRAVASCULAR 血管血栓形成 专家 中国 诊断 血管体系 临床综合征
原文传递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132
2
作者 孙宁玲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23-1027,共5页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孕产妇和胎儿死亡的重要原因。由于国内外大型随机对照试验均不会纳入妊娠与哺乳期妇女,因此,至今尚缺乏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降压药物治疗的新证据。为了规范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血压管理,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孕产妇和胎儿死亡的重要原因。由于国内外大型随机对照试验均不会纳入妊娠与哺乳期妇女,因此,至今尚缺乏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降压药物治疗的新证据。为了规范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血压管理,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在征求妇产科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组织制定了此共识文件,充分分析了现有的研究和治疗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血压管理 弥散血管凝血 专家 中国 胎儿生长受限 心力衰竭 肾衰竭
原文传递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2年版) 被引量:66
3
作者 胡豫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978-979,共2页
一、概述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在许多疾病基础上,致病因素损伤微血管体系,导致凝血活化,全身微血管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以出血及微循环衰竭为特征的临床... 一、概述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在许多疾病基础上,致病因素损伤微血管体系,导致凝血活化,全身微血管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以出血及微循环衰竭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血管凝血 INTRAVASCULAR 血管血栓形成 专家 中国 治疗 诊断 血管体系
原文传递
子痫前期患者凝血功能变化检测指标及其防治 被引量:61
4
作者 徐畅 李昀晖 +1 位作者 张文 王秋实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3-116,共4页
子痫前期(PE)是一种严重影响母婴健康,引起孕产妇和围产儿病死率升高的产科常见并发症。凝血功能障碍与PE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情进展密切相关,对有高危因素的妊娠女性,应用阿司匹林和小剂量低分子肝素进行预防,应用凝血五项、血常规等常... 子痫前期(PE)是一种严重影响母婴健康,引起孕产妇和围产儿病死率升高的产科常见并发症。凝血功能障碍与PE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情进展密切相关,对有高危因素的妊娠女性,应用阿司匹林和小剂量低分子肝素进行预防,应用凝血五项、血常规等常规实验室指标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组织因子(TF)、P-选择素(PS)和血栓弹力图等特异性指标进行早期筛查,发现血管内皮损伤,监控其凝血-抗凝-纤溶功能,对已发生的PE甚至慢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及早进行抗凝治疗,能够降低产后出血等不良结局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痫前期 凝血功能 血栓弹力图 弥散血管凝血
下载PDF
加强对羊水栓塞的认识提高诊断及治疗质量 被引量:45
5
作者 王德智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5-67,共3页
关键词 诊断 羊水栓塞 治疗质量 痉挛 母体血 血循环 致过敏休克 病情 病死率 弥散血管凝血
原文传递
影响劳力性热射病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2
6
作者 赵佳佳 周京江 +5 位作者 胡婕 周飞虎 康红军 刘辉 潘亮 宋青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515-518,共4页
目的 探讨影响劳力性热射病(EHS)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02年6月至2012年8月期间10家部队医院资料完整的69例EHS患者的主要临床参数及预后情况,包括是否合并横纹肌溶解(RM)、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急性肾损伤(AKI)、肝功... 目的 探讨影响劳力性热射病(EHS)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02年6月至2012年8月期间10家部队医院资料完整的69例EHS患者的主要临床参数及预后情况,包括是否合并横纹肌溶解(RM)、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急性肾损伤(AKI)、肝功能障碍、继发性癫痫、休克、心律失常、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及意识状态等9个主要临床参数.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与EHS预后有关的主要危险因素,并验证其准确性和可靠性.结果 EHS患者69例,以出院为观察终点,死亡18例,病死率26.09%;DIC、AKI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DIC优势比(OR) =94.994,95%可信区间(95%CI)为3.837~2352.031,P=0.005; AKI OR=90.871,95%CI为2.079~3971.995,P=0.019];其中DIC和AKI任何一个因素单独存在的病死率为16.67% (3/18);DIC和AKI同时存在的病死率为93.75%(15/16),其敏感度为83.33%,特异度为98.03%,阳性预测值为93.75%,阴性预测值为94.34%,准确性为94.20%.结论 EHS患者合并DIC、AKI为影响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如同时存在DIC、AKI 2个因素的EHS患者,死亡风险极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力热射病 预后 危险因素 弥散血管凝血 肾损伤
原文传递
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0
7
作者 张平平 王庆树 +2 位作者 李志军 王东强 李银平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98-200,共3页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0例脓毒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血必净治疗组,每组150例。对照组参照脓毒症治疗指南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50mL加入生理盐水1...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0例脓毒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血必净治疗组,每组150例。对照组参照脓毒症治疗指南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50mL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静滴),每日2次,连用7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d、7d血小板计数(PLT)、凝血4项[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水平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Fib、PT、TT、APTT、PLT、D-二聚体及DIC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门、TT、APTT、D-二聚体水平及DIC发生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Fib、PLT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以血必净组治疗后7d变化更显著[Fib(g/L):3.02±0.51比2.53±0.56,PT(s):13.82±1.91比16.03±1.68,TT(S):13.85±1.94比16.03±1.65,APTT(s):39.47±4.73比42.75±5.24,PLT(×10^9/L):118.10±15.80比99.77±15.67,D-二聚体(mg/L):3.17±0.26比3.66±0.50,DIC发生率:5.3%(8/150)比14.O%(21/150);P〈0.05或P〈0.01]。结论血必净注射液能改善脓毒症患者高凝状态,降低脓毒症患者DIC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必净注射液 脓毒症 凝血 弥散血管凝血 中西医结合疗法
下载PDF
脓毒症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治急诊专家共识 被引量:35
8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577-580,共4页
1 概述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种获得性凝血功能紊乱综合征,以全身凝血系统的止、凝血机制失衡与过度激活、纤溶系统严重紊乱,以及多个器官内微血栓形成等为特征,... 1 概述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种获得性凝血功能紊乱综合征,以全身凝血系统的止、凝血机制失衡与过度激活、纤溶系统严重紊乱,以及多个器官内微血栓形成等为特征,可发生广泛出血和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organfailure,MOF)而导致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血管凝血 多器官功能衰竭 脓毒症 紊乱综合征 专家 急诊 诊治 并发
原文传递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前期诊断 被引量:31
9
作者 彭作辉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38-342,共5页
关键词 弥散血管凝血 DIC 前期诊断
原文传递
产后出血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实验诊断探讨 被引量:33
10
作者 侍庆 毛建平 +4 位作者 王敏敏 王玮 刘纹琰 王学锋 王鸿利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635-638,共4页
目的 探讨早期诊断产后出血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的可能性。方法 对 6 9例产妇按分娩时产后出血量分为 3组 ,第 1组 2 8例 ,出血量为 5 0 0~ 80 0ml;第 2组 11例 ,出血量 >80 0ml;第 3组 ,出血量<5 0 0ml,作为正常对照... 目的 探讨早期诊断产后出血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的可能性。方法 对 6 9例产妇按分娩时产后出血量分为 3组 ,第 1组 2 8例 ,出血量为 5 0 0~ 80 0ml;第 2组 11例 ,出血量 >80 0ml;第 3组 ,出血量<5 0 0ml,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发色底物法和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产时及产后 72h止凝血的分子标志物及常规凝血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产时 :第 1组的抗凝血酶活性 (AT :A)降低 ,D 二聚体(DD)升高 ;第 2组的AT :A、凝血酶 抗凝血酶复合物 (TAT)、纤维蛋白原 (Fg)、血小板 (BPC)下降 ,DD纤溶酶 抗纤溶酶复合物 (PAP)、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凝血酶时间 (TT)上升。产后 :第 1组的TAT降低 ,DD升高 ;第 2组的AT :A、TAT下降 ,DD升高。产时第 2组Fg的下降及PT的上升与第 1组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产后第 2组的抗凝血酶抗原 (AT :Ag)比第 1组下降更显著 (P <0 .0 0 5 )。每组的产后与产时比较 ,第 1组的AT :Ag、Fg明显上升 ,DD、PAP明显下降 ;第 2组的BPC显著上升 ,而第 2组的Fg上升较第1组更明显 (P <0 .0 0 5 )。结论 检测止凝血的分子标志物有助于早期诊断D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出血 弥散血管凝血 分子标志物 早期诊断
下载PDF
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经验性治疗分析 被引量:32
11
作者 杨华 朱成英 +7 位作者 王全顺 牛建花 张琪 朱海燕 姚子龙 徐媛媛 靖彧 于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15-322,共8页
本研究旨在探索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临床特点及最佳治疗方法,以便指导临床治疗。对APL合并DIC的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回顾... 本研究旨在探索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临床特点及最佳治疗方法,以便指导临床治疗。对APL合并DIC的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初治APL患者25例,给予全反式维甲酸20mg,每日2次口服;三氧化二砷10 mg,每日1次静脉滴注,诱导分化治疗。待早幼粒细胞脱颗粒后加用化疗。在患者治疗同时给予血小板补充、新鲜冰冻血浆、纤维蛋白原、冷沉淀、凝血酶原复合物,适当应用氨甲苯酸、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DIC。根据血常规、凝血功能及纤溶指标,调整用药。应用多因素分析初诊时白细胞数,血小板数,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水平,年龄等因素与出血严重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25例APL患者中(低危组5例,中危组13例,高危组7例)合并DIC 22例,DIC发生率为88%。22例合并DIC患者中经系统治疗后,DIC得到纠正21例(95.5%),死亡1例(4.5%)。第1疗程获得完全缓解(CR)23例(92%),平均CR时间为31.8±7.2 d。诱导至完全缓解期平均输注血小板7.68±5.88 U,红细胞8.90±5.69U;发生DIC患者中平均输注新鲜冰冻血浆21.92±19.32 U,血小板数恢复时间29.3±9.3 d,PT恢复时间12.7±9.5 d,APTT恢复时间为11.6±8.6 d,FDP恢复时间16.0±9.3 d,纤维蛋白原恢复时间12.3±8.3 d。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病时白细胞数>10×109/L及APTT延长为严重出血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初治APL易发生DIC,因此早期积极输注血制品,积极应用抗凝血及抗纤溶的药物及肝素,尽快使凝血功能恢复正常水平,达到早期纠正DIC,可明显降低早期APL因DIC造成的死亡,高白细胞血症及APTT延长为严重出血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弥散血管凝血 高白细胞血症
下载PDF
D-二聚体检测在DIC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6
12
作者 张云平 辛晓敏 毕莉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9-180,共2页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DIC患者60例(DIC组)、正常人40例(正常对照组)及60例非DIC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结果DIC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非DIC患者组(P&...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DIC患者60例(DIC组)、正常人40例(正常对照组)及60例非DIC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结果DIC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非DIC患者组(P<0.01)。动态监测10例DIC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随有效治疗后病情好转而逐渐降低。结论血浆D-二聚体是DIC的敏感指标,监测该指标有助于DIC的早期诊断及疗效的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二聚体 弥散血管凝血 免疫比浊法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在监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凝血机制中的应用 被引量:29
13
作者 许志平 崔玉静 吴铁军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752-754,共3页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多发生于妊娠20周以后,以高血压、蛋白尿为主要特征,可伴全身多器官功能损害或衰竭,严重者可出现抽搐、昏迷,甚至死亡。该病严重威胁母婴健康,是导致妊娠期和围生期高病死率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多发生于妊娠20周以后,以高血压、蛋白尿为主要特征,可伴全身多器官功能损害或衰竭,严重者可出现抽搐、昏迷,甚至死亡。该病严重威胁母婴健康,是导致妊娠期和围生期高病死率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生率为9.4%~10.4%,国外为7%~12%。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对凝血机制的影响主要为广泛的血管内皮损伤,激活外源性和内源性凝血途径,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缺乏或变异导致高凝状态,甚至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凝血机制 血栓弹力图 弥散血管凝血 多器官功能损害 应用 患者 监测
原文传递
血浆-D二聚体及FDP检测在DIC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27
14
作者 胡波 王珂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11期1666-1668,共3页
目的 探讨分子标志物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分别检测DIC患者 18例 (DIC组 )、DIC疑诊组 10例 (DIC疑诊者 )和正常人 2 0例 (正常对照组 )血浆D 二聚体和FDP水平。结果 以上三组血浆D 二聚体水平分别为 (2199.1... 目的 探讨分子标志物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分别检测DIC患者 18例 (DIC组 )、DIC疑诊组 10例 (DIC疑诊者 )和正常人 2 0例 (正常对照组 )血浆D 二聚体和FDP水平。结果 以上三组血浆D 二聚体水平分别为 (2199.12± 1872 .90 )ng/ml、(89.80± 173.5 8)ng/ml、(182 .5 7± 4 5 .76 )ng/ml。血浆FDP阳性率分别为 0 .2 0 % ,94 .4 %。DIC组血浆FDP和D 二聚体显著高于DIC疑诊组和正常对照组 ,而DIC疑诊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动态观察发现 ,血浆D 二聚体和FDP升高的 5例DIC疑诊者有 3例随后转变成DIC。结论 血浆D 二聚体和FDP是DIC时敏感指标 ,监测 2指标有助于DIC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DP D-二聚体 弥散血管凝血
下载PDF
抗凝血酶Ⅲ对脓毒症DIC的早期诊断价值:附445例患者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27
15
作者 许燕京 朱然 +2 位作者 孙旖旎 李鑫 马晓春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7-132,共6页
目的探讨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对脓毒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意义及对DIC发展的可能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12月入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所有成人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ICU时是否符合... 目的探讨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对脓毒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意义及对DIC发展的可能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12月入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所有成人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ICU时是否符合脓毒症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脓毒症组与非脓毒症组;脓毒症组患者再按入ICU当日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DIC评分(ISTH评分)分为显性DIC亚组(≥5分)、隐性DIC亚组(1~4分)及无DIC亚组(0分)。记录患者ICU当日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ISTH评分及7 d内AT-Ⅲ水平,比较各组患者各指标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法分析脓毒症患者及脓毒症DIC患者AT-Ⅲ水平与各指标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AT-Ⅲ或联合PT对脓毒症DIC的诊断效能。比较入ICU当日发生DIC与入ICU 1 d后发生DIC患者间7 d内AT-Ⅲ水平的变化趋势,明确入ICU当日发生DIC患者AT-Ⅲ水平与DIC转归之间的关系。结果纳入445例患者中有脓毒症138例,非脓毒症307例。脓毒症患者入ICU当日诊断为显性DIC 20例,隐性DIC 115例,无DIC 3例;ICU住院期间发生显性DIC 25例,均为脓毒症患者。脓毒症组入ICU当日AT-Ⅲ活性明显低于非脓毒症组〔(55.29±13.92)%比(76.54±12.31)%,P〈0.01〕;显性DIC亚组入ICU当日AT-Ⅲ活性明显低于隐性DIC亚组和无DIC亚组〔(43.85±13.00)%比(56.95±13.03)%、(68.00±16.52)%,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脓毒症患者入ICU当日AT-Ⅲ与ISTH评分、PT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467、-0.654,均P〈0.01),其中显性DIC亚组入ICU当日AT-Ⅲ与PT呈显著负相关(r=-0.675,P=0.001)。AT-Ⅲ联合PT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弥散血管凝血 凝血酶Ⅲ 诊断
原文传递
羊水栓塞的防治 被引量:27
16
作者 陈敦金 张春芳 +1 位作者 陈艳红 刘先保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9,共3页
关键词 羊水栓塞 弥散血管凝血 多器官功能衰竭 防治 肺栓塞 过敏休克 突然死亡 足月分娩
下载PDF
脓毒症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治急诊专家共识 被引量:27
17
作者 王力军 柴艳芬 +2 位作者 李春盛 寿松涛 陈玉国 《实用检验医师杂志》 2017年第3期129-132,共4页
1概述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种获得性凝血功能紊乱综合征,以全身凝血系统的止、凝血机制失衡与过度激活、纤溶系统严重紊乱,以及多个器官内微血栓形成等为特征,... 1概述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种获得性凝血功能紊乱综合征,以全身凝血系统的止、凝血机制失衡与过度激活、纤溶系统严重紊乱,以及多个器官内微血栓形成等为特征,可发生广泛出血和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MOF)而导致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血管凝血 INTRAVASCULAR 多器官功能衰竭 脓毒症 紊乱综合征 专家 急诊 诊治
下载PDF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被引量:26
18
作者 焦存仙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65-266,共2页
关键词 弥散血管凝血 诊断 治疗 发病机制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下载PDF
枸橼酸抗凝在连续肾脏替代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和监测 被引量:26
19
作者 王婷立 付平 《中国血液净化》 2015年第9期566-568,共3页
随着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技术在危重患者中日益广泛的应用,选择安全有效、连续稳定的抗凝方式至关重要.由于危重患者多存在多器官功能衰竭、手术创伤、活动性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肝... 随着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技术在危重患者中日益广泛的应用,选择安全有效、连续稳定的抗凝方式至关重要.由于危重患者多存在多器官功能衰竭、手术创伤、活动性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肝素虽然应用范围广、抗凝效果好、价格便宜,但会增加患者的出血风险和导致肝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HIT).而局部枸橼酸抗凝有着良好的体外循环抗凝作用,较少的出血并发症以及改善滤过膜生物相容性等优势,在肾脏替代治疗领域应用日益广泛[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肾脏替代治疗 枸橼酸抗凝 肝素相关血小板减少症 应用 连续肾脏替代治疗 弥散血管凝血 多器官功能衰竭 活动出血
下载PDF
2012版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被引量:26
20
作者 胡豫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149-150,共2页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在某些严重疾病基础上,由特定诱因引发的复杂病理过程。大多数起病急骤、病情复杂、发展迅猛、预后凶险,如不及时诊治,常危及患者生命。尽管近年来欧美和日本专家相继制定出DIC诊治指南或共识,我国在DIC的诊...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在某些严重疾病基础上,由特定诱因引发的复杂病理过程。大多数起病急骤、病情复杂、发展迅猛、预后凶险,如不及时诊治,常危及患者生命。尽管近年来欧美和日本专家相继制定出DIC诊治指南或共识,我国在DIC的诊断与治疗中也在不断的探索,但由于其临床表现多样、治疗个体化差异较大等因素,致使DIC的诊断标准和某些药物的疗效尚存在较大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血管凝血 诊断 治疗 共识 解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