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共振弥散张量示踪用于颈椎管内肿瘤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魏梁锋 王守森 +3 位作者 郑兆聪 薛亮 田君 应建彬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187-1191,共5页
目的探讨颈椎管内肿瘤患者颈髓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DTT)的影像特点及其与脊髓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在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经手术切除的颈椎管内肿瘤24例,在术前3d及术后1个月行颈髓弥散张量成像(DTI)扫描,并通... 目的探讨颈椎管内肿瘤患者颈髓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DTT)的影像特点及其与脊髓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在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经手术切除的颈椎管内肿瘤24例,在术前3d及术后1个月行颈髓弥散张量成像(DTI)扫描,并通过DTT重建白质纤维束,观察纤维束走行及完整性情况。采用McCormick分级法进行脊髓功能的评估。结果 DTT可清晰显现纤维束的饱满或稀疏情况、完整或中断现象,也可以观察纤维束与肿瘤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如纤维束是受肿瘤推压移位还是包绕肿瘤。术前纤维束形态与McCormick分级及预后有关系,纤维束形态完整的患者术前脊髓功能状态及术后1个月时的预后均优于中断型(P<0.05)。结论 DTT能直观显示白质纤维束的形态,并对颈椎管内肿瘤的预后判断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弥散张量纤维示踪 颈椎管内肿瘤 McCormick分级 预后
下载PDF
颈椎管内肿瘤患者颈髓弥散张量成像与体感诱发电位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魏梁锋 王守森 +3 位作者 郑兆聪 薛亮 田君 刘海云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74-380,共7页
目的探讨颈椎管内肿瘤患者颈髓弥散张量成像(DTI)指标与正中神经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MN-SLSEP)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厦门大学附属福州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行肿瘤切除术治疗的成年颈椎管内肿瘤患者22例(试... 目的探讨颈椎管内肿瘤患者颈髓弥散张量成像(DTI)指标与正中神经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MN-SLSEP)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厦门大学附属福州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行肿瘤切除术治疗的成年颈椎管内肿瘤患者22例(试验组),另外选择同期我院体检中心年龄与试验组完全匹配的健康体检者22例作为对照组。2组受试者在术前3d及术后1个月均行颈髓磁共振DTI扫描及MN—SLSEP检测。将颈髓分成肿瘤头区、肿瘤区及肿瘤尾区,并计算这3个区域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通过弥散张量示踪技术(DTT)重建颈髓纤维束并观察其完整性。根据试验组患者N9-N20峰间潜伏期是否延长分为N9-N20峰间潜伏期延长组和N9-N20峰间潜伏期正常组,比较3组颈髓不同区域FA值的大小。结果试验组患者肿瘤全切除19例(86.4%),次全切除3例(13.6%),后者包括神经纤维脂肪瘤2例和髓内神经鞘瘤1例;术后1个月时脊髓功能改善17例(77.3%),无改善5例(22.7%)。试验组患者术前N9-N20峰间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试验组患者颈髓纤维束的形态分为完整型和中断型,颈髓纤维束中断型患者N9-N20峰间潜伏期延长率(75.0%)明显高于颈髓纤维束完整型患者(2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9-N20峰间潜伏期延长组、N9-N20峰间潜伏期正常组、对照组肿瘤头区、肿瘤区及肿瘤尾区3个区域的FA值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DTI指标与MN—SLSEP参数存在明显的关联性。颈髓DTI能通过定量参数值和纤维束形态的变化,敏感、直观地反映出神经电生理的变化,可作为颈椎管内肿瘤的重要诊断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张量成像 弥散张量纤维示踪 各向异性分数 N9-N20峰间潜伏期 体感诱发电位 颈椎管内肿瘤
原文传递
高分辨弥散张量示踪用于鞍区肿瘤患者前视路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黎连杰 程兰 +9 位作者 望家兴 聂群 赵清爽 张尚明 薛亮 荆俊杰 魏梁锋 高进喜 袁邦清 王守森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7期500-505,共6页
目的:探讨鞍区肿瘤患者前视路高分辨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DTT)的影像特点及其与视觉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5年11月至2017年6月在福建医科大学福总临床医学院经手术切除的鞍区肿瘤患者21例,在术前1周及术后4个月... 目的:探讨鞍区肿瘤患者前视路高分辨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DTT)的影像特点及其与视觉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5年11月至2017年6月在福建医科大学福总临床医学院经手术切除的鞍区肿瘤患者21例,在术前1周及术后4个月行前视路高分辨弥散张量成像(DTI)扫描,并通过DTT重建白质纤维束,观察纤维束走行及完整性情况。采用视觉功能障碍(VIS)评分进行视觉功能的评估。采用Mann-WhitneyU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TT可清晰观察21例鞍区肿瘤患者前视路白质纤维束的中断或完整现象,稀疏或饱满情况,也可以显现前视路白质纤维束与鞍区肿瘤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中断型8例,连续型13例)。术前前视路白质纤维束不同形态患者的V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79,P=0.497),连续型和中断型与视觉功能预后相关,前视路白质纤维束形态完整型的患者术前视觉功能状态及术后4个月时的预后均优于中断型(P=0.014)。结论:高分辨DTT能直观显示前视路白质纤维束的形态,并对鞍区肿瘤患者视觉功能的预后判断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弥散张量成像 弥散张量纤维示踪 鞍区肿瘤 前视路 视觉功能障碍
原文传递
磁共振DTI及DTT技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4
作者 管立威 《交通医学》 2019年第2期176-178,共3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行CT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8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于发病24 h内和治疗4周后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和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检查,同时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及... 目的:探讨磁共振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行CT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8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于发病24 h内和治疗4周后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和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检查,同时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及瘫痪情况,根据入院时DTT图像评估皮质脊髓束(CST)损伤级别,分析CST损伤级别与术后神经功能和瘫痪情况的相关性。结果:8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CST损伤分级Ⅰ级13例,Ⅱ级38例,Ⅲ级35例。CST损伤级别越高,患者FA值越低,NIHSS评分和PG分数越高,不同CST损伤级别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患者各项指标均较入院时有所改善,但不同CST损伤级别间FA值、NIHSS评分及PG分数的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ST损伤级别与FA值呈负相关,与NIHSS分数、PG分数呈正相关(P<0.05)。结论:HICH患者发病后24 h内行磁共振检查获取的DTI、DTT,对预测术后神经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有一定价值,CST损伤程度越高,患者术后恢复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磁共振 弥散张量成像 弥散张量纤维示踪成像
下载PDF
磁共振DTI及DTT技术在评估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陈丽军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0年第6期1110-1112,共3页
目的分析磁共振DTI及DTT技术在评估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在新郑市人民医院就诊的135例HICH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CT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和DTI扫描,根据CST损伤程度将135例HIC... 目的分析磁共振DTI及DTT技术在评估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在新郑市人民医院就诊的135例HICH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CT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和DTI扫描,根据CST损伤程度将135例HICH患者分为A(Ⅰ级)、B(Ⅱ级)、C(Ⅲ)3个亚组,对比不同亚组间FA值、NIHSS评分和PG评分的差异性,统计CST损伤与患者术后4周时FA值、NIHSS评分和PG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不同CST损伤患者术前和术后4周时的FA值、NIHSS评分和PG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A组FA值最高,NIHSS评分和PG评最低;C组FA值最低,NIHSS评分和PG评最高。Spearman分析显示,CST分级与FA值呈负相关,与NIHSS评分和PG评分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磁共振DTI及DTT技术可有效反映HICH患者锥体束损伤情况,在评估患者神经功能和肢体运动功能损伤状况及术后恢复情况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弥散张量纤维示踪成像 相关性
下载PDF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在3.0T MR及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技术上的表现 被引量:3
6
作者 唐梅丽 陈鑫 +3 位作者 陈志远 汪印强 刘斯润 刘玉品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55-560,共6页
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在3.0T MRI及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技术(DTT)上的影像表现.方法:使用GE 3.0T MR,对病例组进行T1WI,T2WI,FLAIR及DTI扫描,分析其在常规MRI上的表现;进行DTT成像,分析纤维束的形态及连续性.结果:69例病例组中... 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在3.0T MRI及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技术(DTT)上的影像表现.方法:使用GE 3.0T MR,对病例组进行T1WI,T2WI,FLAIR及DTI扫描,分析其在常规MRI上的表现;进行DTT成像,分析纤维束的形态及连续性.结果:69例病例组中,脑萎缩患者35例,占50.7%;在FLAIR及T2WI上皮质脊髓束走行区高信号患者,27例,占39.1%;中央前回皮质下"黑线征"为21例,占30.2%;69例病例组皮质脊髓束在三维彩色编码张量图上颜色混杂,在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图上呈FA值较低的绿色或蓝色;部分病例组(9例)双侧皮质脊髓束形态欠对称;部分病例组(12例)脑桥层面未见纤维束通过.结论:ALS患者的常规MRI表现阳性率低;三维彩色编码张量图通过三种颜色混杂提示纤维束走行方向紊乱;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图可直观显示ALS患者纤维束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三维彩色编码张量 弥散张量纤维示踪技术
下载PDF
MR弥散张量成像及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在不同级别脑胶质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万正国 贾雯 +2 位作者 孙源源 吕晓清 孟凯龙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63-666,共4页
本文探讨不同级别脑胶质瘤诊断中应用MR弥散张量成像(DTI)及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的价值。选取脑胶质瘤患者84例,比较低级别和高级别脑胶质瘤DTI、DTT参数差异。实验结果显示:高级别瘤周白质纤维束破坏比例明显高于低级别(P<0... 本文探讨不同级别脑胶质瘤诊断中应用MR弥散张量成像(DTI)及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的价值。选取脑胶质瘤患者84例,比较低级别和高级别脑胶质瘤DTI、DTT参数差异。实验结果显示:高级别瘤周白质纤维束破坏比例明显高于低级别(P<0.05);高级别病灶实质区部分各向异性(FA)值明显高于低级别脑胶质瘤(P<0.05),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明显低于低级别(P<0.05);高级别瘤周水肿区纤维密度指数(FDi)值明显低于低级别(P<0.05);瘤周白质纤维束破坏,病灶实质区FA值和ADC值,瘤周水肿区FDi值鉴别诊断高级别脑胶质瘤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7、0.877、0.965和0.828(P<0.05)。研究证实:同级别脑胶质瘤中,DTI及DTT参数有所差异,在鉴别诊断中有一定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弥散张量成像 弥散张量纤维示踪成像 脑胶质瘤 诊断价值
下载PDF
成人视放射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赵鹏来 张岩松 +3 位作者 马骏 王新法 肖朝勇 常义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255-257,共3页
目的常规的影像手段对视放射纤维束的成像、分析缺乏特异性,为了弥补常规影像检查的不足,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和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研究成人视放射的各向异性程度和视放射纤维束的构象特征。方法对20例正常视放射和24例视放... 目的常规的影像手段对视放射纤维束的成像、分析缺乏特异性,为了弥补常规影像检查的不足,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和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研究成人视放射的各向异性程度和视放射纤维束的构象特征。方法对20例正常视放射和24例视放射区域病变的患者进行MR常规及DTI序列检查,分别测量双侧视放射区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和平均扩散率(MD)值,采用弥散张量纤维束追踪软件进行视放射纤维束成像。结果正常视放射的FA值、MD值左右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4例肿瘤患者可见患侧视放射被破坏中断,FA值明显下降、MD值明显升高。结论 DTI和DTT可清晰显示视放射纤维束生理和病理的各向异性和构象特征,对提高视放射病变的显示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视功能与视放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放射 弥散张量成像 弥散张量纤维示踪成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