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0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历山大东征与丝绸之路开通 被引量:48
1
作者 杨巨平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50-161,共12页
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及希腊化世界的形成推进了从中亚、印度到东地中海、欧洲之间古代诸文明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经济来往。张骞之前,沟通亚非欧、连接东西方的三条商路已经出现;希腊文化在希腊—马其顿人统治及影响地区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 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及希腊化世界的形成推进了从中亚、印度到东地中海、欧洲之间古代诸文明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经济来往。张骞之前,沟通亚非欧、连接东西方的三条商路已经出现;希腊文化在希腊—马其顿人统治及影响地区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传播,并在一定程度上与东方文化相汇合;以阿姆河为中心,巴克特里亚希腊人南下印度,东向赛里斯、弗里尼,有可能越过帕米尔进入塔里木盆地。这些都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延伸以及东西方物质和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和融合奠定了坚实而广阔的基础。就丝绸之路全线贯通而言,亚历山大东征和张骞通西域都发挥了同样的历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历山大 张骞 希腊化 丝绸之路
原文传递
我国汉代苜蓿引入者考 被引量:30
2
作者 孙启忠 柳茜 +2 位作者 那亚 李峰 陶雅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40-253,共14页
针对我国在汉代苜蓿引入者认识上的分歧,本文应用植物考据学原理,采用文献考证法,在收集查阅古代文献的基础上,开展文献的整理排比、甄别考证和爬梳剔抉,并结合近现代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结果表明,不论是史学界、农史界,还是草学界... 针对我国在汉代苜蓿引入者认识上的分歧,本文应用植物考据学原理,采用文献考证法,在收集查阅古代文献的基础上,开展文献的整理排比、甄别考证和爬梳剔抉,并结合近现代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结果表明,不论是史学界、农史界,还是草学界在对汉代苜蓿引入者认识上,大体上有4种观点,一是苜蓿是由出使西域的汉使带回来的;二是由出使西域的张骞带回来的;三是由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回来的;四是苜蓿引进者的不确定性。但是,最接近史实的为第一种观点;第二种观点虽广为流传,并被众多学者所采纳,但缺乏直接的史料支持;第三种观点目前还未被人们所接受。因此,第二或第三种观点尚需挖掘史料,进行深入的考证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引入者 汉使 张骞 李广利
下载PDF
张謇的实业教育思想 被引量:9
3
作者 戴亦明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3年第4期49-51,共3页
张的实业教育思想产生的基础是“国泰民安”,以及为实现“国泰民安”所从事的实业和教育活动。其实业教育思想的精髓是“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张的实业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和职业教育思想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 张骞 实业教育思想 国泰民安
下载PDF
张骞与汉代苜蓿引入考述 被引量:17
4
作者 孙启忠 柳茜 +1 位作者 陶雅 徐丽君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80-190,共11页
汉代输入苜蓿是确定无疑的,但是不是由张骞引入的在认识上还有分歧。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考证归纳方法,从张骞通西域的背景、动机目的,乃至经历与影响,以及张骞带归苜蓿种子形象的产生等方面出发,对张骞与苜蓿引入的关系进行了... 汉代输入苜蓿是确定无疑的,但是不是由张骞引入的在认识上还有分歧。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考证归纳方法,从张骞通西域的背景、动机目的,乃至经历与影响,以及张骞带归苜蓿种子形象的产生等方面出发,对张骞与苜蓿引入的关系进行了考释梳理。到目前为止,对张骞引入苜蓿种子的看法主要有4种观点:(1)张骞引入苜蓿种子说;(2)张骞未引苜蓿种子说;(3)张骞传递苜蓿信息说;(4)张骞通西域纪念说。尽管目前还没有直接的史料可证明张骞就是取回苜蓿种子的汉使,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就是苜蓿进入我国与张骞通西域密不可分。张骞从西域带回了大宛国盛产苜蓿的信息,为后来的"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奠定了基础。或许在苜蓿进入我国的过程中,由于张骞带回来的信息,使汉朝知道了大宛国盛产苜蓿,并且是汗血宝马最爱吃的饲草,也正是有了这些信息作支撑,汉使才取回苜蓿种子。因此,不论张骞是否带回苜蓿种子,他在苜蓿传入我国的过程中功不可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张骞 汉代 汉使 西域
下载PDF
两汉中印关系考——兼论丝路南道的开通 被引量:17
5
作者 杨巨平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2,137,共12页
印度(身毒)之名首次为中国人所知是在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之后。随着丝绸之路南道的开通,印度的一些王国与西汉王朝逐渐开始了直接的接触和交往,印度西北部的罽宾甚至成了中国的藩属。东汉初年,月氏—贵霜帝国建立,印度与中国的关系... 印度(身毒)之名首次为中国人所知是在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之后。随着丝绸之路南道的开通,印度的一些王国与西汉王朝逐渐开始了直接的接触和交往,印度西北部的罽宾甚至成了中国的藩属。东汉初年,月氏—贵霜帝国建立,印度与中国的关系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和加强,丝路南道与海上丝路的联通和佛教的传入就是最好的说明。这些关系的发展轨迹不仅在《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关于西域的记载中有所反映,而且在西方古典作家的笔下和印度的考古资料中也有体现。二者的互证使古代中印文明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清晰与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骞 丝路南道 罽宾 贵霜 中印关系 《厄立特里亚航海记》
原文传递
前张骞的丝绸之路与西域史的匈奴时代 被引量:16
6
作者 王子今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16,共7页
在张骞"凿空"之前,被后人称为"丝绸之路"的东西通道已经发挥着促进文化沟通、文化交流、文化融汇的作用。匈奴强盛时期,曾经控制西域地方。对西域的经济掠夺,包括商业利润的获得。对于分夺商业利润的利益追求,可能... 在张骞"凿空"之前,被后人称为"丝绸之路"的东西通道已经发挥着促进文化沟通、文化交流、文化融汇的作用。匈奴强盛时期,曾经控制西域地方。对西域的经济掠夺,包括商业利润的获得。对于分夺商业利润的利益追求,可能会促使匈奴在西域的军事行政势力对商贸采取支持和鼓励的政策。而长期以来西域"商胡""贾胡"的活跃,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匈奴控制时期西域地方以及整个丝绸之路交通体系的商业形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骞 丝绸之路 西域 匈奴 贾胡 僮仆都尉
下载PDF
汉代苜蓿传入我国的时间考述 被引量:16
7
作者 孙启忠 柳茜 +1 位作者 陶雅 徐丽君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94-205,共12页
苜蓿不仅是世界性优良牧草,而且也是中西科技文化交流的象征,更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耀眼的明珠。虽然苜蓿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史,但是苜蓿是什么时间传入我国的,不论是草学界还是农史界乃至史学界对其看法不一。本文以前人的研究为... 苜蓿不仅是世界性优良牧草,而且也是中西科技文化交流的象征,更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耀眼的明珠。虽然苜蓿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史,但是苜蓿是什么时间传入我国的,不论是草学界还是农史界乃至史学界对其看法不一。本文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试图从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或使者往来于汉的活动背景,对苜蓿传入我国的时间进行梳理归纳和考释,以期对其有个清晰的认识,为我国苜蓿起源和苜蓿史研究提供依据。研究表明,目前对苜蓿传入我国的时间有4类看法:1)围绕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所确定的苜蓿输入我国的时间,主要包括公元前139年/138年、公元前129年、公元前126年、公元前119-115年和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带回;2)围绕汗血马引入我国的时间,即公元前102/101年;3)时间不确定;4)张骞死后或其他时间。经考证,张骞公元前139年/138年、公元前129年带入苜蓿的观点明显不妥,公元前126年带归苜蓿的观点还需做进一步的研究;从实际需求出发考证,苜蓿与汗血马同时输入我国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其他两类看法还需要挖掘史料做进一步的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汉代 传入时间 张骞
下载PDF
西南丝绸之路研究的认识误区 被引量:11
8
作者 吴焯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37-,39+41+43+45+47+49,共13页
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研究,本世纪20年代引起学界之重视,40年代由于抗日战争需要而修筑滇缅、中印公路,许多著名学者认为此即张骞所建议开通之古道,对其后研究影响甚巨。其实这种认识存在着一定误区。如果从汉武帝开发西南夷之缘起... 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研究,本世纪20年代引起学界之重视,40年代由于抗日战争需要而修筑滇缅、中印公路,许多著名学者认为此即张骞所建议开通之古道,对其后研究影响甚巨。其实这种认识存在着一定误区。如果从汉武帝开发西南夷之缘起,张骞指求身毒国道之措施,《华阳国志·永昌郡》“身毒国”方位之考定,古时僧人求法路线之走向,佛教传入四川之途径,西南地区出土文物之分布等众多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古代西南交通特别是它的早期,言川滇缅印道,不如言柯道与蜀交趾道更为符合历史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丝绸之路 西南夷 身毒 《慧琳音义》 哀牢夷 张骞 交通路线 印度 《史记》 西域
原文传递
张骞西使新考 被引量:10
9
作者 余太山 《西域研究》 CSSCI 1993年第1期40-46,共7页
(一) 张骞首次西使,旨在为汉联结月氏,夹击匈奴。 月氏原是一个强大小游牧部族,其统治中心东起今祁连山以北,西抵今天山、阿尔山东麓,且一度伸张其势力至河套内外。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兴起于蒙古高原,阻遏了月氏东进的势头。约... (一) 张骞首次西使,旨在为汉联结月氏,夹击匈奴。 月氏原是一个强大小游牧部族,其统治中心东起今祁连山以北,西抵今天山、阿尔山东麓,且一度伸张其势力至河套内外。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兴起于蒙古高原,阻遏了月氏东进的势头。约前177/176年,匈奴大举西进,将月氏逐出上述故地,大部分月氏人西迁至伊犁河、楚河流城,赶走原居该地的塞人,停留下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骞 蒙古高原 月氏 匈奴 祁连山 公元前 伊犁河 西迁
下载PDF
丝绸之路的开通及其对新疆历史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陈霞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16,154,共7页
张骞开辟了丝绸之路,西汉王朝在匈奴浑邪王故地置郡设县、筑塞立燧的行政和军事建设,使丝绸之路东段的河西地区成为畅通的交通走廊,经略"楼兰道"、设"都护"保证了丝绸之路中段西域道南北二道畅通,东汉通西域的"... 张骞开辟了丝绸之路,西汉王朝在匈奴浑邪王故地置郡设县、筑塞立燧的行政和军事建设,使丝绸之路东段的河西地区成为畅通的交通走廊,经略"楼兰道"、设"都护"保证了丝绸之路中段西域道南北二道畅通,东汉通西域的"伊吾路"打通后,"楼兰道"仍继续使用。通达的丝路将西域与汉王朝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了汉代西域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多元文化在这一地区的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骞 丝绸之路 楼兰道 伊吾道
原文传递
传闻还是史实——汉史记载中有关西域希腊化国家与城市的信息 被引量:7
11
作者 杨巨平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3-35,156,共14页
自从张骞凿空西域,丝路大开,中国与西亚、中亚和印度,甚至东地中海地区都有了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些地方大多属于原来的亚历山大帝国及其开创的希腊化世界,其中的希腊化王国此时有的已经消失,易名改主,有的偏安一隅,苟延残喘,但也都在... 自从张骞凿空西域,丝路大开,中国与西亚、中亚和印度,甚至东地中海地区都有了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些地方大多属于原来的亚历山大帝国及其开创的希腊化世界,其中的希腊化王国此时有的已经消失,易名改主,有的偏安一隅,苟延残喘,但也都在公元前后彻底消亡。幸运的是,这些王国的遗产,尤其是希腊人原来建立的希腊化城市却没有随之湮没,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多演变成为丝路重镇或文化中心。关于这些王国和城市的记忆和传闻也就随着丝路的扩展传入中原内地,从而在史书中留下了关于它们的记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骞 司马迁 西域 希腊化文明 丝绸之路
原文传递
西汉丝绸之路走向繁荣的原因及启示 被引量:7
12
作者 水丽淑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13,共5页
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讨伐匈奴的胜利和西域屯垦促进了丝路贸易,而由政府主导的对外贸易、丝绸作为传统商品的优势,以及中转贸易的桥梁作用和兴盛的国际市场,带来了丝绸之路在西汉走向繁荣。这些因素对我国新时期构建... 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讨伐匈奴的胜利和西域屯垦促进了丝路贸易,而由政府主导的对外贸易、丝绸作为传统商品的优势,以及中转贸易的桥梁作用和兴盛的国际市场,带来了丝绸之路在西汉走向繁荣。这些因素对我国新时期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张骞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经济带
下载PDF
江苏滩涂农垦发展史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凌申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61-69,共9页
江苏沿海滩涂宽广,垦殖历史悠久。早在5000—6000年前,原始农业已有萌芽,秦汉时得到了发展。唐宋时期,修建海堰,促进了沿海垦殖。明代,随盐业衰退,灶民遂零星私垦。至清末,南通张謇力倡废灶植棉,首创通海垦牧公司,揭开了江苏沿海大规模... 江苏沿海滩涂宽广,垦殖历史悠久。早在5000—6000年前,原始农业已有萌芽,秦汉时得到了发展。唐宋时期,修建海堰,促进了沿海垦殖。明代,随盐业衰退,灶民遂零星私垦。至清末,南通张謇力倡废灶植棉,首创通海垦牧公司,揭开了江苏沿海大规模垦殖的序幕。至1936年,盐垦公司已达77家。各公司在滩涂垦殖过程中十分重视土地规划布局、捍海防洪堤堰的建设及农田水利、改良土壤、推广良种、科学栽培等科学种植措施。并将资本主义大农业引入垦区,为新型沿海农垦事业奠定了基础,带动了全国滩涂开发事业的发展。对江苏沿海人口流动、城镇建设、教育科技等诸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 沿海滩涂开发 垦殖历史 清代以前 张骞 防洪堤 农田沙旱 土壤改良
下载PDF
谈莫高窟初唐壁画《张骞出使西域》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振新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1981年第0期115-119,共5页
唐朝初年,绘于敦煌莫高窟第三二三窟的彩色壁画《张骞出使西域》,是一幅历史题材的佛教故事画。它既形象地反映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事迹,又受到佛教宣传的制约,涂上了浓厚的宗教神学色彩。本文将力求拨开宗教的迷雾,说明这幅壁画的内... 唐朝初年,绘于敦煌莫高窟第三二三窟的彩色壁画《张骞出使西域》,是一幅历史题材的佛教故事画。它既形象地反映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事迹,又受到佛教宣传的制约,涂上了浓厚的宗教神学色彩。本文将力求拨开宗教的迷雾,说明这幅壁画的内容及其历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域 汉武帝 壁画 敦煌莫高窟 出使 甘泉宫 张骞 历史价值 匈奴 佛教宣传
原文传递
“大宛”“大夏”国名的语源
15
作者 徐晓旭 《新华文摘》 2024年第6期165-166,共2页
徐晓旭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23年第6期撰文指出,“大宛”“大夏”首次出现于《史记·大宛列传》,是张骞在通使西域时遇到的两个国家。张骞当时到达的是一个解体中的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国王虽已不存在,但巴克特里亚和费尔干... 徐晓旭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23年第6期撰文指出,“大宛”“大夏”首次出现于《史记·大宛列传》,是张骞在通使西域时遇到的两个国家。张骞当时到达的是一个解体中的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国王虽已不存在,但巴克特里亚和费尔干纳的希腊城市的自治政治还在继续。大月氏人占据了索格狄亚那南部,但并未直接统治巴克特里亚,那里的希腊基层只是臣服于他们。这种政治局面导致张骞将这三个地区理解为三个“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克特里亚 大宛 大月氏 政治局面 大夏 《史记·大宛列传》 张骞 索格狄亚那
原文传递
张骞“浮槎”故事的生成与传播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子今 《文史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4-81,166,共9页
汉武帝时代,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入新境界的背景下,张骞出使西域,走访远国异族,以“凿空”“使绝国”功绩,得封博望侯。张骞因奉使成功而史上留名。“张骞浮槎”“博望访星”传说,则反映了张骞及其功业在民间历史记忆中的地位。... 汉武帝时代,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入新境界的背景下,张骞出使西域,走访远国异族,以“凿空”“使绝国”功绩,得封博望侯。张骞因奉使成功而史上留名。“张骞浮槎”“博望访星”传说,则反映了张骞及其功业在民间历史记忆中的地位。“浮槎”神异故事与织女以及严君平相关的情节,和丝绸之路史形成曲折的联系,其生成与传播,或许也可以理解为对远国异族文化神秘感觉的体现。后来“张骞浮槎”亦诗亦画,以多种艺术形式多所表现。对于“浮槎”故事演变的分析,也可以从一个特殊视角考察丝绸之路开通产生的社会文化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骞 奉使 凿空 浮槎 访星 丝绸之路
下载PDF
民国实业家的故事
17
作者 朱汉国 宋亚文 《书摘》 2024年第4期69-73,共5页
张謇与“大生”“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这句乾隆皇帝信口说出的上联,让南、北通州从此小有名气。数百年后,北通州凭借大运河的依托名气不减当年,而南通州(即江苏省南通市)更是因为张謇的存在而获得了“中国近代第一城”的美... 张謇与“大生”“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这句乾隆皇帝信口说出的上联,让南、北通州从此小有名气。数百年后,北通州凭借大运河的依托名气不减当年,而南通州(即江苏省南通市)更是因为张謇的存在而获得了“中国近代第一城”的美誉。张謇(1853-1926年),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张家共有兄弟五人,张謇排行第四,因此也被称作“四先生”。张謇虽在1894年高中状元,但踏上仕途的路却走得格外艰辛。他16岁考中秀才,此后积极参加科考,进出科场20余次,直到41岁才最终得中状元。然而时至清末,状元这一头衔的光芒也消磨殆尽。面对着日益动荡的时局,张謇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开始书写人生的另一段传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业救国 江苏省南通市 大运河 乾隆皇帝 南通州 江苏南通 民国 张骞
原文传递
“大宛”和“大夏”:张骞带回的两个希腊族称 被引量:2
18
作者 徐晓旭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8-147,共10页
张骞当年到达的是一个解体中的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国王虽已不存在,但巴克特里亚和费尔干纳的希腊城市的自治政治还在继续。大月氏人占据了索格狄亚那南部,但并未直接统治巴克特里亚,那里的希腊基层政权只是臣服于他们。这种政治局面... 张骞当年到达的是一个解体中的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国王虽已不存在,但巴克特里亚和费尔干纳的希腊城市的自治政治还在继续。大月氏人占据了索格狄亚那南部,但并未直接统治巴克特里亚,那里的希腊基层政权只是臣服于他们。这种政治局面导致了张骞将三个地区理解为三个“国家”。也正是在这样的一种希腊化历史情境中,张骞使用他在出访途中不同路段听到的来自不同语言的希腊人族称,将费尔干纳定义为“大宛”,将巴克特里亚定义为“大夏”。“大宛”来自东方民族对希腊人的他称,该他称又来自希腊人的一支伊奥尼亚人的希腊语自称。“大夏”来自希腊人的希腊语自称。张骞的这种定义为中国人开创了一种关于“西域”的知识传统。对这一传统的解读,应置于综合多语种史料和考古资料所重建的历史情境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骞 大宛 大夏 伊奥尼亚人 希腊人
下载PDF
五月榴花照眼明——文物中的石榴花果及其寓意
19
作者 彭冰 《艺术市场》 2024年第7期32-34,共3页
石榴,又名安石榴、丹若、金罂,原产于伊朗及中亚地区,《群芳谱》云其:“出涂林安石国,汉张骞使西域得其种以归,故名安石榴。”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也有学者认为,石榴并非张骞出使西域直接带回,他只是起到了介绍的作用,无论如何... 石榴,又名安石榴、丹若、金罂,原产于伊朗及中亚地区,《群芳谱》云其:“出涂林安石国,汉张骞使西域得其种以归,故名安石榴。”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也有学者认为,石榴并非张骞出使西域直接带回,他只是起到了介绍的作用,无论如何,石榴都是古代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实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历史 丹若 古代丝绸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 石榴 张骞 中亚地区
原文传递
历史题材纪录片中人物形象的再现与表现——以张骞为例
20
作者 张晓婷 《西部广播电视》 2024年第5期188-191,共4页
在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创作中,将“叙事真实”作为其内核,在再现历史真实故事的基础上,运用表现的手法进行人物形象的构建,可以增强纪录片作为影视艺术的表现力。本文以历史人物张骞为例,对呈现其故事的纪录片中运用的再现和表现手法进行分... 在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创作中,将“叙事真实”作为其内核,在再现历史真实故事的基础上,运用表现的手法进行人物形象的构建,可以增强纪录片作为影视艺术的表现力。本文以历史人物张骞为例,对呈现其故事的纪录片中运用的再现和表现手法进行分析,并对纪录片的真实性进行考量,探讨历史类纪录片创作中人物形象的构建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物形象 张骞 再现 表现 真实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