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女性语言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
张爱玲
|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74
|
|
2
|
老中国土地上的新兴神话──海派小说都市主题研究 |
吴福辉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48
|
|
3
|
寻找苏青 |
王安忆
|
《上海文学》
北大核心
|
1995 |
54
|
|
4
|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审美主义与现代性问题 |
吴晓东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34
|
|
5
|
论张爱玲女性主义翻译诗学的本土化策略 |
陈吉荣
张小朋
|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38
|
|
6
|
四十年代中期的上海文学 |
唐弢
|
《文学评论》
|
1982 |
35
|
|
7
|
并非自觉的女性内审意识——论张爱玲等女作家群 |
于青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89 |
34
|
|
8
|
“她们”的小说 |
李洁非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29
|
|
9
|
逃遁与陷落──苏童论 |
摩罗
侍春生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31
|
|
10
|
中国现代短篇小说发展的历史轨迹(下) |
王富仁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29
|
|
11
|
聆听延安:一段听觉经验的启示 |
唐小兵
|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31
|
|
12
|
上海/香港:女作家眼中的“双城记”——从王安忆到张爱玲 |
倪文尖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18
|
|
13
|
都市里的民间世界:《倾城之恋》 |
陈思和
|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30
|
|
14
|
民间和现代都市文化——兼论张爱玲现象 |
陈思和
|
《上海文学》
北大核心
|
1995 |
25
|
|
15
|
关于《人面桃花》的访谈 |
格非
于若冰
|
《作家》
北大核心
|
2005 |
26
|
|
16
|
试论张爱玲的翻译 |
赵新宇
|
《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2003 |
18
|
|
17
|
闲适文化潮批判——从周作人到贾平凹 |
张颐武
|
《文艺争鸣》
CSSCI
|
1993 |
23
|
|
18
|
重读《日出》、《啼笑因缘》和《第一炉香》 |
许子东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25
|
|
19
|
论张爱玲的现代性及其生成方式 |
刘锋杰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23
|
|
20
|
日常生活意识和都市市民的哲学──试论海派小说的精神特征 |
李今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