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1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女性语言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被引量:74
1
作者 张爱玲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73-77,共5页
论女性语言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张爱玲长期以来,人们已注意到语言中的性别差异。早在1922年语言学家奥托·叶斯珀森就阐述了女性在词汇和句子构成等方面的差异(Jespersen,1922:237—254)。70年代开始... 论女性语言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张爱玲长期以来,人们已注意到语言中的性别差异。早在1922年语言学家奥托·叶斯珀森就阐述了女性在词汇和句子构成等方面的差异(Jespersen,1922:237—254)。70年代开始,美国一些大学相继开设了“Lingu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语言 文化内涵 男性与女性 附加疑问句 性别歧视现象 形容词 加强语气 委婉语 张爱玲 英语
原文传递
老中国土地上的新兴神话──海派小说都市主题研究 被引量:48
2
作者 吴福辉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5-17,共13页
老中国土地上的新兴神话──海派小说都市主题研究吴福辉海派小说刚刚挣脱了乡土梦境,是具有别一种意义的都会文学。所谓“海派”,其名称由来已久,大约有一个世纪以上的历史了,包括1934年那次有名的京海派论争,把这个概念大大... 老中国土地上的新兴神话──海派小说都市主题研究吴福辉海派小说刚刚挣脱了乡土梦境,是具有别一种意义的都会文学。所谓“海派”,其名称由来已久,大约有一个世纪以上的历史了,包括1934年那次有名的京海派论争,把这个概念大大推广开去,但从来没有真正说清楚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派小说 张爱玲 穆时英 刘呐鸥 中国土地 叶灵凤 《倾城之恋》 新感觉派 《公墓》 《变》
原文传递
寻找苏青 被引量:54
3
作者 王安忆 《上海文学》 北大核心 1995年第9期32-36,共5页
想到这个题目是因为读到一篇文章,金性尧老先生的《忆苏青》。文中有一节,是写五十年代,金性尧老与苏青所见最后一面,“她穿着一套女式的人民装”。这套服装确是出人意外,总觉着五十年代的上海,哪怕只剩下一个旗袍装,也应当是苏青。因... 想到这个题目是因为读到一篇文章,金性尧老先生的《忆苏青》。文中有一节,是写五十年代,金性尧老与苏青所见最后一面,“她穿着一套女式的人民装”。这套服装确是出人意外,总觉着五十年代的上海,哪怕只剩下一个旗袍装,也应当是苏青。因为什么?因为她是张爱玲的朋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苏青 五十年代 上海 城市 小说 悬铃木 旗袍 女式 文章
原文传递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审美主义与现代性问题 被引量:34
4
作者 吴晓东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2-20,共9页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张爱玲 现代性 审美主义 沈从文 波德莱尔 文学史 现代都市 帕乌斯托夫斯基 勃洛克
下载PDF
论张爱玲女性主义翻译诗学的本土化策略 被引量:38
5
作者 陈吉荣 张小朋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0-56,共7页
张爱玲的翻译成就一向为文名所掩,但是她的翻译也别具一格。与西方激进的女性主义翻译相比,张爱玲的女性主义翻译诗学呈现出一种新面貌:不是戈达尔德那样强调极端的"妇占"理论,而是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男性象征秩序与女性书... 张爱玲的翻译成就一向为文名所掩,但是她的翻译也别具一格。与西方激进的女性主义翻译相比,张爱玲的女性主义翻译诗学呈现出一种新面貌:不是戈达尔德那样强调极端的"妇占"理论,而是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男性象征秩序与女性书写之间的对话理论,而她对自己作品的往复翻译则表明了追求女性主体性体认的努力。上述特点构成其女性主义翻译诗学的本土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女性主义翻译诗学 本土化策略
原文传递
四十年代中期的上海文学 被引量:35
6
作者 唐弢 《文学评论》 1982年第3期102-111,144,共11页
当然是赞美:让歌声起来又起来,歌颂盆里或脸上开出的生命,歌颂植物式忍耐,动物式可爱;有些人曾经享过福;也出过伟人。——W.H.奥登:《战时在中国》(卞之琳译)一在国际上,所谓“红色的三十年代”是在共同抵御法西斯侵略、广泛结成民族联... 当然是赞美:让歌声起来又起来,歌颂盆里或脸上开出的生命,歌颂植物式忍耐,动物式可爱;有些人曾经享过福;也出过伟人。——W.H.奥登:《战时在中国》(卞之琳译)一在国际上,所谓“红色的三十年代”是在共同抵御法西斯侵略、广泛结成民族联合阵线的形势下结束的。整个世界的文艺活动起了积极的变化。就中国而言,我所知道的上海也不例外。然而文运多厄,好景不常,一度繁荣的“孤岛”文艺,随着珍珠港事件的发生而宣告终结,粗具规模和较有影响的刊物,如《文学集林》、《文献》、《文艺》、《文艺新潮》、《鲁迅风》、《奔流文艺丛刊》、《新文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十年代 钱钟书 剧作家 小说创作 师陀 废名 张爱玲 方鸿渐 郑振铎 文艺复兴
原文传递
并非自觉的女性内审意识——论张爱玲等女作家群 被引量:34
7
作者 于青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4期73-78,15,共7页
四十代曾出版过一本小册子名曰《蛇与塔》:其寓意为妇女到哪里,对妇女的压迫、虐待、轻视、玩亵便到哪里,社会之塔的阴影,始终笼罩着走出伊甸园的娜拉们的前途。女性意识最初与社会的交锋中,暴露出女性深层意识中传统意识的顽习。当五... 四十代曾出版过一本小册子名曰《蛇与塔》:其寓意为妇女到哪里,对妇女的压迫、虐待、轻视、玩亵便到哪里,社会之塔的阴影,始终笼罩着走出伊甸园的娜拉们的前途。女性意识最初与社会的交锋中,暴露出女性深层意识中传统意识的顽习。当五四掀起的个性解放运动趋于低潮时,女性意识的先天匮缺也导致女性文学落入低潮。从表面上看,落入低潮的女性文学多是写了女性的苦闷,表露出她们在社会之塔的重压下艰难挣扎的窘况。与女性意识觉醒期的昂扬奋发相比愈显其苍凉。但当我们透过这层苍凉的气氛而注目女性文学所渲泄的实质时,便会发现,女性文学的低潮恰恰转达出女性意识的新的转折。女性意识已呈现出一个鲜明的特点:它具有了内审意识的觉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意识 女性文学 张爱玲 女性内审意识 传统意识 深层意识 个性解放 作家群 女作家 社会解放
下载PDF
“她们”的小说 被引量:29
8
作者 李洁非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67-82,共16页
“她们”的小说李洁非梳理:叛出“男门”一位西方知识女性曾写道:“我们不知道妇女们的眼光是什么。妇女们的眼睛看到了什么呢?她们是怎样雕刻、塑造和解释世界的呢?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男人们的眼睛看到了什么。”①类似于这样... “她们”的小说李洁非梳理:叛出“男门”一位西方知识女性曾写道:“我们不知道妇女们的眼光是什么。妇女们的眼睛看到了什么呢?她们是怎样雕刻、塑造和解释世界的呢?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男人们的眼睛看到了什么。”①类似于这样的提问,成为当代世界意识形态有别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写作 女性作家 《莎菲女士的日记》 男性话语 女性文学 张爱玲 女性主义小说 女性意识 《小城三月》 个人化叙述
下载PDF
逃遁与陷落──苏童论 被引量:31
9
作者 摩罗 侍春生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2-20,共9页
逃遁与陷落苏童论摩罗侍春生引子:南方的潮湿与糜烂我在鄱阳湖和长江之间的丘陵地带生活了半辈子,对江南雨季的潮湿与阴暗有着深刻的记忆。后来有幸在长江口岸城市上海住了几年,对梅雨季节的厌倦日甚一日。那阴霾四布的天空,那无休... 逃遁与陷落苏童论摩罗侍春生引子:南方的潮湿与糜烂我在鄱阳湖和长江之间的丘陵地带生活了半辈子,对江南雨季的潮湿与阴暗有着深刻的记忆。后来有幸在长江口岸城市上海住了几年,对梅雨季节的厌倦日甚一日。那阴霾四布的天空,那无休无止的雨丝,那腐烂的垃圾与树叶,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家 文学作品 张爱玲 《门》 小说 文化理想 文学传统 人性 美学特征 “文化大革命”文学
下载PDF
中国现代短篇小说发展的历史轨迹(下) 被引量:29
10
作者 王富仁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0期42-55,共14页
关键词 中国知识分子 小说家 小说创作 现代短篇小说 张爱玲 三十年代 历史轨迹 沈从文 鲁迅 二十年代
下载PDF
聆听延安:一段听觉经验的启示 被引量:31
11
作者 唐小兵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12,共9页
本文通过深入阅读陈学昭《延安访问记》中所记录的体验与观察,并且通过与张爱玲《谈音乐》进行比较,对1930年代后期延安的声音文化与听觉经验进行了描述和分析,指出有"歌咏城"之称的延安为一代追求革命理想的青年提供了强有... 本文通过深入阅读陈学昭《延安访问记》中所记录的体验与观察,并且通过与张爱玲《谈音乐》进行比较,对1930年代后期延安的声音文化与听觉经验进行了描述和分析,指出有"歌咏城"之称的延安为一代追求革命理想的青年提供了强有力的听觉训练,唤起了他们崇高的听觉想象。延安激越的声音文化,与以现代都市为背景的视觉文化大相径庭,可以说是对贫乏的视觉环境的补偿和超越。更重要的是,延安产生的以交响乐为最高形式的声音文化是战争与革命时期所必需的激情文化的重要部分,是催生新的情感方式和主体经验的文化实践,因而也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一环。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并发掘听觉在激发身份认同和民族共同体的想象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觉经验 声音文化 视觉文化 激情文化 陈学昭 张爱玲 冼星海
下载PDF
上海/香港:女作家眼中的“双城记”——从王安忆到张爱玲 被引量:18
12
作者 倪文尖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7-93,共7页
上海/香港“双城记”、张爱玲与“张派传人”是近年的热门话题。如果不将“中国”作为“双城”问题的“底子”来考量,如果不进入微观的文本层面讨论张爱玲的“影响与焦虑”,一时的热闹势必难以沉积下学术实绩。结合二位作家与香港的... 上海/香港“双城记”、张爱玲与“张派传人”是近年的热门话题。如果不将“中国”作为“双城”问题的“底子”来考量,如果不进入微观的文本层面讨论张爱玲的“影响与焦虑”,一时的热闹势必难以沉积下学术实绩。结合二位作家与香港的关系史,本文推断,在王安忆形成“城市认同”的过程中,张爱玲的启示性是相当关键的环节;在具体比较王安忆《香港的情与爱》和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同与不同”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创作于1993年的《香港的情与爱》借助对“良心”、“情与爱”的无限信赖与倚靠,合理化了当时的上海对“香港”的无限憧憬,以“香港梦”的形式表达了内在的“上海梦”,显得轻灵有余而厚重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王安忆 轻灵 女作家 《倾城之恋》 文本 传人 无限 良心 具体
原文传递
都市里的民间世界:《倾城之恋》 被引量:30
13
作者 陈思和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20-32,共13页
张爱玲与海派文学的关系 ,并不表现为其左翼的批判的都市文化传统 ;在繁华与腐朽同在的现代性传统上 ,张爱玲的小说也远不及穆时英、刘呐鸥那样强烈。但张爱玲却开拓了另外一条道路 ,即从《海上花列传》
关键词 张爱玲 《倾城之恋》 海派 都市民间
下载PDF
民间和现代都市文化——兼论张爱玲现象 被引量:25
14
作者 陈思和 《上海文学》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0期62-72,共11页
一、民间在都市文化建构中的表现形态“民间”不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在任何国家形态的社会环境里都存在着以国家权力为中心来分近疏的社会文化层次,与权力中心相对的一端为民间,如果以金字塔形来描绘这两者关系,则底层的一面就是民间,它... 一、民间在都市文化建构中的表现形态“民间”不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在任何国家形态的社会环境里都存在着以国家权力为中心来分近疏的社会文化层次,与权力中心相对的一端为民间,如果以金字塔形来描绘这两者关系,则底层的一面就是民间,它与塔尖之间不仅包容了多层次的社会文化形态,而且塔底部分也涵盖了塔尖部分,故而民间也包容国家权力的意识形态,这就是民间自身含有的藏污纳垢、有容乃大的特点。在专制形态的社会里,塔尖与塔底之间的社会文化层次被大大地简化,在某些极端时期会出现极权统治者直接面对民间社会。但是现代都市的文化建构则相反,它是以不断制造社会文化层面的层次性和不断消解政治权力话语对社会的直接控制为特征,所以民间往往被遮蔽在多层次的文化形态之下,难以展示其完整的面目。在现代都市文化形态下,生活其间的居民不像农民那样拥有固有的文化传统,也没有以民风民俗的历史遗物来唤起集体无意识的民族记忆,都市居民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下始终处于不稳定的流动状态下,像上海这样有百年历史的大都市,其居民拥有四代以上居住史的家庭恐怕就不多,所谓“都市”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知识分子 都市文化建设 现代都市通俗小说 民间文化形态 民间形态 文化建构 三十年代 文化传统 五四新文化运动
原文传递
关于《人面桃花》的访谈 被引量:26
15
作者 格非 于若冰 《作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91-104,122,共15页
“小说”这个东西是什么?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我多年来一直的思考,对小说本身的规律性所做的一些思考。其实我觉得对“现代主义”这个概念我过去的理解可能过于狭窄了,有些机械化,就觉得是卡夫卡之后的这么一批作家作品。实际上你仔细来看... “小说”这个东西是什么?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我多年来一直的思考,对小说本身的规律性所做的一些思考。其实我觉得对“现代主义”这个概念我过去的理解可能过于狭窄了,有些机械化,就觉得是卡夫卡之后的这么一批作家作品。实际上你仔细来看的话,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有很多现代主义因素在里面,比如说托尔斯泰、陀斯妥也夫斯基的作品其实都是很现代的,里面有很多现代主义的感觉、真实性的感觉在里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主义 作家作品 古代小说 托尔斯泰 古代文学 语言 中国小说 八十年代 张爱玲 中国传统文化
原文传递
试论张爱玲的翻译 被引量:18
16
作者 赵新宇 《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1期11-15,共5页
张爱玲的翻译作为完整的张爱玲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张爱玲的翻译生涯可分为 :涵泳砥砺期、翻译实践期和精益求精期。张爱玲的翻译涉及语际翻译 (英汉互译、改编等 )和语内翻译 (从吴方言到国语 )。翻译题材从... 张爱玲的翻译作为完整的张爱玲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张爱玲的翻译生涯可分为 :涵泳砥砺期、翻译实践期和精益求精期。张爱玲的翻译涉及语际翻译 (英汉互译、改编等 )和语内翻译 (从吴方言到国语 )。翻译题材从小说、散文、诗歌到电影剧本等不一而足 ,同时亦留有佳译。特别是《海上花列传》注译 ,为这部中国近代小说光彩再现 ,做出卓越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语际翻译 语内翻译 翻译题材 文学翻译 中国现代文学 翻译历程
下载PDF
闲适文化潮批判——从周作人到贾平凹 被引量:23
17
作者 张颐武 《文艺争鸣》 CSSCI 1993年第5期13-19,共7页
(一) 进入80年代后期以来,当代文化在大众传媒与商品化支配下的多样化话语正在迅速形成,消费性的文化趣味及不断变化的“时尚”让人目迷五色。但始终在书摊上热销,持续几年而不衰的却是传统的“闲适”文学。这种闲适文学是五四以来一直... (一) 进入80年代后期以来,当代文化在大众传媒与商品化支配下的多样化话语正在迅速形成,消费性的文化趣味及不断变化的“时尚”让人目迷五色。但始终在书摊上热销,持续几年而不衰的却是传统的“闲适”文学。这种闲适文学是五四以来一直被定位为边缘的文化产品的那批文本,它包括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张爱玲、钱钟书的散文作品,也包括“新时期”以来出现的汪曾祺、贾平凹的散文。这些散文作品突然大行其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作人 贾平凹 现代性 五四以来 闲适散文 林语堂 梁实秋 张爱玲 消费文化 当代文化
原文传递
重读《日出》、《啼笑因缘》和《第一炉香》 被引量:25
18
作者 许子东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29-39,共11页
曹禺的《日出》、张恨水的《啼笑因缘》和张爱玲的《沉香屑·第一炉香》,是三部文学史意义很不相同的作品.但这三部作品的基本情节却颇为相似:都描写了一个女人如何贪图金钱虚荣而沈沦堕落的故事.女主人公(陈白露、沈凤喜、葛薇龙)... 曹禺的《日出》、张恨水的《啼笑因缘》和张爱玲的《沉香屑·第一炉香》,是三部文学史意义很不相同的作品.但这三部作品的基本情节却颇为相似:都描写了一个女人如何贪图金钱虚荣而沈沦堕落的故事.女主人公(陈白露、沈凤喜、葛薇龙)都是年轻貌美,都有学生背景,她们都放弃和背叛了自己的情感原则,或成为交际花,或嫁给年老的军阀.当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啼笑因缘》 《日出》 恨水 陈白露 男主人公 女主人公 《倾城之恋》 主流意识形态 郁达夫
下载PDF
论张爱玲的现代性及其生成方式 被引量:23
19
作者 刘锋杰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18-124,共7页
现代性不仅是时间性质的一种命名 ,也是人类思想价值的一种基本类型。张爱玲的创作激活了五四文学中的小传统 ,创造了日常现代性的基本形态 ,是对鲁迅为代表的启蒙现代性的挑战与超越 ,从而显示了中国现代文学之现代性的重要转型。将张... 现代性不仅是时间性质的一种命名 ,也是人类思想价值的一种基本类型。张爱玲的创作激活了五四文学中的小传统 ,创造了日常现代性的基本形态 ,是对鲁迅为代表的启蒙现代性的挑战与超越 ,从而显示了中国现代文学之现代性的重要转型。将张爱玲与卡夫卡相比较 ,一者在荒凉的平凡中体味美 ,创造出了中国式的荒凉的现代性 ;一者在荒诞的冲突中创获美 ,创造的是西方式的荒诞的现代性。鉴于张爱玲的创作依赖于现实体验又依赖于文化想像 ,并且对中国文化想像的运用超过现实体验的运用 ,才由她来承担并完成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独特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现代文学 中国 现代性 生成方式 文化想像 小说创作
原文传递
日常生活意识和都市市民的哲学──试论海派小说的精神特征 被引量:20
20
作者 李今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82-91,共10页
本文从新感觉派的重写历史英雄和圣人,张爱玲塑造的城市俗人群,予且与苏青强调的“为生存而生存”的“俗人哲学”的分析入手,揭示海派作家的日常生活意识和俗人意识。他们对于现代都市新市民虽自私但独立,虽世俗又有理性,虽物化又... 本文从新感觉派的重写历史英雄和圣人,张爱玲塑造的城市俗人群,予且与苏青强调的“为生存而生存”的“俗人哲学”的分析入手,揭示海派作家的日常生活意识和俗人意识。他们对于现代都市新市民虽自私但独立,虽世俗又有理性,虽物化又不失一种主动选择的把握和认定,既证实了都市新市民自我意识的觉醒,又暴露其局限和异化的倾向。体现了海派小说作为海派文化的意义载体或说是表征的精神特征,反映了知识化了的新市民群体和世俗化了的文人群体相互间的影响和渗透,现代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中分化的一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施蛰存 日常生活意识 海派小说 弗洛伊德 鸠摩罗什 海派作家 精神特征 穆时英 非理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