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7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唤醒”文本中的历史:张松建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被引量:
2
1
作者
白杨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21年第1期42-46,共5页
"70后"学者张松建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领域成果颇丰,并形成了具有历史意识和个性特征的学术风格。他擅长从文化、政治、审美等层面切入海外华文文学作家作品论,多侧面地展示内蕴在语言文字中的历史感受与知识者的文化抗争意识...
"70后"学者张松建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领域成果颇丰,并形成了具有历史意识和个性特征的学术风格。他擅长从文化、政治、审美等层面切入海外华文文学作家作品论,多侧面地展示内蕴在语言文字中的历史感受与知识者的文化抗争意识,他的研究是基于心灵对话的文化阐释,也在重建汉语文学版图的努力中为研究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意义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
松
建
海外华文文学
历史意识
文化交流
原文传递
如何“现代”?怎样“主义”?——评梁秉钧、张松建对四十年代现代主义诗歌的研究
被引量:
1
2
作者
李章斌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3-160,164,共8页
梁秉钧和张松建的两本研究四十年代现代主义诗歌的专著都自觉而有效地参照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理论,但过多地倚赖西方理论体系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中国的文本和历史语境。因此应该把论述的思路从"求同"转向"求通",以更...
梁秉钧和张松建的两本研究四十年代现代主义诗歌的专著都自觉而有效地参照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理论,但过多地倚赖西方理论体系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中国的文本和历史语境。因此应该把论述的思路从"求同"转向"求通",以更开放的态度来探索中国诗歌多样化的文本特质和思想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主义
四十年代
梁秉钧
张
松
建
“求通”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视野、理论与史料——张松建中国现代诗学研究评议
被引量:
1
3
作者
马正锋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21年第1期47-54,共8页
从"现代诗学""抒情传统"两个方面入手,阐述张松建对中国现代诗与诗学研究的重要贡献。其基于文献的发掘与整理而推陈出新的方法论,不但丰富了中国现代诗学的内容,也为相关领域贡献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关键词
张
松
建
中国现代诗学
抒情主义
原文传递
文心的追寻:访谈南洋理工大学张松建教授
被引量:
1
4
作者
苏文健
张松建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21年第1期55-65,共11页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张松建教授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海外华文文学、比较文学、批评理论等研究,论著颇丰。近些年来,他主要关注"文化冷战",以东南亚(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文学与文化为主,旁及香港和大陆的身份认同与文化...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张松建教授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海外华文文学、比较文学、批评理论等研究,论著颇丰。近些年来,他主要关注"文化冷战",以东南亚(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文学与文化为主,旁及香港和大陆的身份认同与文化政治,诸如离散华人与原乡追逐、冷战政治和历史记忆、国族认同和本土意识、都市病、乡土怀旧、华文教育的危机和文化伤痕等议题。此专访从张松建独特的求学经历、研究理路、问题意识和文化关怀着眼,结合当下学界较为关心的中国现代诗学、抒情传统、华语语系、语文学研究等话题展开,辨析不同国家/地区文学之间相似性和差异性,借此思考建构全球范围内的"华语文学共同体"之可能性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
松
建
抒情主义
跨国离散
华语文学共同体
原文传递
南洋风与现代性的解语者——评张松建的《文心的异同》
5
作者
凌逾
《华文文学》
CSSCI
2014年第4期90-93,共4页
《文心的异同》广涉华语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理论、比较文学等领域,其特色有三:捕捉南洋风、异域调,挖掘本质特性,深化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全书贯穿考察南洋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问题;导航海外汉学,探究海外中国学的现代...
《文心的异同》广涉华语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理论、比较文学等领域,其特色有三:捕捉南洋风、异域调,挖掘本质特性,深化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全书贯穿考察南洋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问题;导航海外汉学,探究海外中国学的现代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洋文学
现代文学
海外汉学
《文心的异同》
张
松
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流动的南洋风景——评张松建《华语文学十五家》
6
作者
余夏云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22年第2期425-431,共7页
“文”肇因于流动碰撞的经验,《说文解字》谓之“错画”②。大航海以后,这种“错画”的实践,更是超离对一时一地天文、地文、人文的观察,而有了世界向度。理论家们愿以“根”(root)与“径”(routes)的辩证,讨论这些跨界动线对主体身份...
“文”肇因于流动碰撞的经验,《说文解字》谓之“错画”②。大航海以后,这种“错画”的实践,更是超离对一时一地天文、地文、人文的观察,而有了世界向度。理论家们愿以“根”(root)与“径”(routes)的辩证,讨论这些跨界动线对主体身份形塑的价值,剀切指出“现代性”液态化的特征。不过,这样的辨析,美则美矣,却偏重于人类学层面的据实推演。按图索骥之余,忽略的是文学以虚击实的能量。职是,晚近的批评家又补充“风”与“势”的角度,强调“文学”作为一种想象,在铭刻、反思社会流变、生命流徙,乃至语词流亡方面,具有强大的预言效能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语文学
主体身份
《说文解字》
张
松
建
现代性
原文传递
语境中的文本、理论与历史——张松建学术研究述评
7
作者
苏玉鑫
《华文文学》
2022年第4期114-120,共7页
本文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张松建教授的学术著作为论述主线,考察其在中国现代文学、海外华文文学、中西比较文学等领域研究中所运用的“文本、理论与历史”三重语境化的研究方法,发掘其跨文化研究中敏锐的问题意识、自觉的比较意识和犀...
本文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张松建教授的学术著作为论述主线,考察其在中国现代文学、海外华文文学、中西比较文学等领域研究中所运用的“文本、理论与历史”三重语境化的研究方法,发掘其跨文化研究中敏锐的问题意识、自觉的比较意识和犀利的批评意识,探寻其对当下致力于中西文学、文化交流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年轻学者所具有的指导和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
松
建
文本
理论
历史
语境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唤醒”文本中的历史:张松建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被引量:
2
1
作者
白杨
机构
暨南大学文学院
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
出处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21年第1期42-46,共5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百年台港澳及海外华人作家传记中的集体记忆与民族叙事”(项目号:20AZW017)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70后"学者张松建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领域成果颇丰,并形成了具有历史意识和个性特征的学术风格。他擅长从文化、政治、审美等层面切入海外华文文学作家作品论,多侧面地展示内蕴在语言文字中的历史感受与知识者的文化抗争意识,他的研究是基于心灵对话的文化阐释,也在重建汉语文学版图的努力中为研究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意义上的启示。
关键词
张
松
建
海外华文文学
历史意识
文化交流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如何“现代”?怎样“主义”?——评梁秉钧、张松建对四十年代现代主义诗歌的研究
被引量:
1
2
作者
李章斌
机构
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
出处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3-160,164,共8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现当代文学制度史>(批准号:11&ZD112)
文摘
梁秉钧和张松建的两本研究四十年代现代主义诗歌的专著都自觉而有效地参照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理论,但过多地倚赖西方理论体系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中国的文本和历史语境。因此应该把论述的思路从"求同"转向"求通",以更开放的态度来探索中国诗歌多样化的文本特质和思想趋向。
关键词
现代主义
四十年代
梁秉钧
张
松
建
“求通”
Keywords
Modernism
1940s
Leung Pingkwan
Zhang Songjian
'relating'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视野、理论与史料——张松建中国现代诗学研究评议
被引量:
1
3
作者
马正锋
机构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出处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21年第1期47-54,共8页
基金
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抗战时期的新诗刊物与中国新诗的嬗变”(项目号:18CZW039)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从"现代诗学""抒情传统"两个方面入手,阐述张松建对中国现代诗与诗学研究的重要贡献。其基于文献的发掘与整理而推陈出新的方法论,不但丰富了中国现代诗学的内容,也为相关领域贡献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关键词
张
松
建
中国现代诗学
抒情主义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文心的追寻:访谈南洋理工大学张松建教授
被引量:
1
4
作者
苏文健
张松建
机构
华侨大学文学院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
出处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21年第1期55-65,共11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华人学者中国文艺理论及思想的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号:18ZDA265)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美国华人学者与现代新诗的整体性研究”(项目号:FJ2021B084)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张松建教授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海外华文文学、比较文学、批评理论等研究,论著颇丰。近些年来,他主要关注"文化冷战",以东南亚(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文学与文化为主,旁及香港和大陆的身份认同与文化政治,诸如离散华人与原乡追逐、冷战政治和历史记忆、国族认同和本土意识、都市病、乡土怀旧、华文教育的危机和文化伤痕等议题。此专访从张松建独特的求学经历、研究理路、问题意识和文化关怀着眼,结合当下学界较为关心的中国现代诗学、抒情传统、华语语系、语文学研究等话题展开,辨析不同国家/地区文学之间相似性和差异性,借此思考建构全球范围内的"华语文学共同体"之可能性路径。
关键词
张
松
建
抒情主义
跨国离散
华语文学共同体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K825.6 [历史地理—历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南洋风与现代性的解语者——评张松建的《文心的异同》
5
作者
凌逾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华文文学》
CSSCI
2014年第4期90-93,共4页
文摘
《文心的异同》广涉华语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理论、比较文学等领域,其特色有三:捕捉南洋风、异域调,挖掘本质特性,深化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全书贯穿考察南洋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问题;导航海外汉学,探究海外中国学的现代性研究。
关键词
南洋文学
现代文学
海外汉学
《文心的异同》
张
松
建
Keywords
Nanyang literature
modern literature
overseas sinology
Rewriting Chinese Literature: Nanyang and China
Zhang Songjian
分类号
I207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流动的南洋风景——评张松建《华语文学十五家》
6
作者
余夏云
机构
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22年第2期425-431,共7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英语世界中国文学史书写的历史、形态和跨文化政治研究”(18BZW153)的研究成果
文摘
“文”肇因于流动碰撞的经验,《说文解字》谓之“错画”②。大航海以后,这种“错画”的实践,更是超离对一时一地天文、地文、人文的观察,而有了世界向度。理论家们愿以“根”(root)与“径”(routes)的辩证,讨论这些跨界动线对主体身份形塑的价值,剀切指出“现代性”液态化的特征。不过,这样的辨析,美则美矣,却偏重于人类学层面的据实推演。按图索骥之余,忽略的是文学以虚击实的能量。职是,晚近的批评家又补充“风”与“势”的角度,强调“文学”作为一种想象,在铭刻、反思社会流变、生命流徙,乃至语词流亡方面,具有强大的预言效能③。
关键词
华语文学
主体身份
《说文解字》
张
松
建
现代性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语境中的文本、理论与历史——张松建学术研究述评
7
作者
苏玉鑫
机构
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华文文学》
2022年第4期114-120,共7页
文摘
本文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张松建教授的学术著作为论述主线,考察其在中国现代文学、海外华文文学、中西比较文学等领域研究中所运用的“文本、理论与历史”三重语境化的研究方法,发掘其跨文化研究中敏锐的问题意识、自觉的比较意识和犀利的批评意识,探寻其对当下致力于中西文学、文化交流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年轻学者所具有的指导和启发意义。
关键词
张
松
建
文本
理论
历史
语境化
Keywords
Zhang Songjian
text
theory
history
contextualization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唤醒”文本中的历史:张松建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白杨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21
2
原文传递
2
如何“现代”?怎样“主义”?——评梁秉钧、张松建对四十年代现代主义诗歌的研究
李章斌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视野、理论与史料——张松建中国现代诗学研究评议
马正锋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21
1
原文传递
4
文心的追寻:访谈南洋理工大学张松建教授
苏文健
张松建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21
1
原文传递
5
南洋风与现代性的解语者——评张松建的《文心的异同》
凌逾
《华文文学》
CSSCI
201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流动的南洋风景——评张松建《华语文学十五家》
余夏云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22
0
原文传递
7
语境中的文本、理论与历史——张松建学术研究述评
苏玉鑫
《华文文学》
202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