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偶性、偶然性到“偶-在”——对张志扬哲学的一个“地形学”阐释
1
作者 梅迎秋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2期108-113,共6页
张志扬的"偶在论"是检讨西方哲学的产物,但这种"检讨"本身已经不再仅限于西方哲学的范围,而是一种有着"文化间性"的新哲学。相对于实在先于偶性的传统本体论,"偶在论"则首先以偶性来颠倒实在,... 张志扬的"偶在论"是检讨西方哲学的产物,但这种"检讨"本身已经不再仅限于西方哲学的范围,而是一种有着"文化间性"的新哲学。相对于实在先于偶性的传统本体论,"偶在论"则首先以偶性来颠倒实在,以偶然性来颠倒必然性,并最终指向了一个包摄偶性与实在、偶然性与必然性于其中的悖论性相关的"偶-在空间"。这种"地形学"意义上的"偶-在空间"能够容纳多样性于一个非辩证法式同一的统一性中,因而,张志扬的"偶在论"是一种极具跨文化潜力的中国现代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性 偶然性 偶-在
下载PDF
当代西方哲学研究中的积累与转换
2
作者 陆月宏 《学海》 2003年第6期191-194,共4页
关键词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传统文化 文化交流
下载PDF
人在哪里?——张志扬对“天人合一”结构的拆解
3
作者 程平源 《关东学刊》 2021年第2期26-35,共10页
个体在虚无、孤独、荒谬、断裂、苦痛、有限、罪性之中,面对生命的属己存在,“在横逆面前承担自己的罪责以便挺身为一自由人”。张志扬的哲学言述昭示着个体要在言说中寻回自身的本位。因为这样的问题意识,面对人在文化中的处境,张志扬... 个体在虚无、孤独、荒谬、断裂、苦痛、有限、罪性之中,面对生命的属己存在,“在横逆面前承担自己的罪责以便挺身为一自由人”。张志扬的哲学言述昭示着个体要在言说中寻回自身的本位。因为这样的问题意识,面对人在文化中的处境,张志扬追问“个人的真实性及其限度”,展开了对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清理。本文通过对张志扬哲学著述的评注,从四个方面展示张志扬对儒家“天人合一”结构拆解的论证。论证一指出了人的有限性,有限的人上升为无限从而“天人合一”是一种僭越;论证二指出这种僭越的结果就是“理想罪”,因为有限的人达不到普遍真理,所以“伪”“讳”就是“天人合一”结构的伴随物;论证三辨析了儒家语式建立在自明性的类比上,是独断的权力话语造就了人的经验定式;论述四借助意识现象学还原,在政治哲学和社会伦理层面,清理了君臣父子与三纲五常的类比推论式的建构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性 天人合一 类归属 理想罪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