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70篇文章
< 1 2 1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篇章中的段落分析 被引量:25
1
作者 徐赳赳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81-91,共11页
本文主要讨论作为篇章结构中重要的层次——段落的分布、特性及划分段落的制约因素。论文共分5部分:1.段落的形式标记;2.段落的不确定性;3.段落的特点;4.段落和话题;5.划分段落的种种制约因素。
关键词 篇章结构 叙述文 制约因素 自然段落 张学良 不确定性 句子 政论文 形式标记 段落划分
原文传递
蒋介石、张学良与中东路事件之交涉 被引量:23
2
作者 杨奎松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7-187,共51页
192 9年 ,藉南京国民政府推动“革命外交”之机 ,年轻气盛的张学良在东北挑起了中东路事件 ,意图强行收回中方在中东铁路经营管理上应享之权。此举得到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的鼎力支持 ,蒋并且试图藉机收回全部路权。对此 ,苏联方面以 1... 192 9年 ,藉南京国民政府推动“革命外交”之机 ,年轻气盛的张学良在东北挑起了中东路事件 ,意图强行收回中方在中东铁路经营管理上应享之权。此举得到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的鼎力支持 ,蒋并且试图藉机收回全部路权。对此 ,苏联方面以 1 92 4年中俄及奉俄条约为依据 ,亦不惜以武力相向。蒋则运用外交手段 ,希冀得到各国列强的支持而获得压制苏联的效果 ,却不料各国政府多不赞同中方的做法。结果 ,苏联大举兴兵 ,东北边防军损失惨重 ,张学良被迫单独与苏联订立了城下之盟。此举虽令南京不满 ,蒋却因顾虑到逐渐形成气候的反蒋风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学良 蒋介石 中东路事件 中东铁路 南京国民政府 交涉 苏联 订立 外交手段 武力
原文传递
论一九二八年的东北易帜 被引量:16
3
作者 曾业英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8-106,共29页
东北易帜是北洋中央政权覆灭的产物 ,也是蒋介石、张学良本着国家统一方针 ,经过长达 6个月的和平谈判 ,最后由蒋介石作出全面让步的结果。所谓东北易帜经历京津易帜、热河易帜、滦东易帜、东三省易帜“四个步骤” ,仅是研究者的主观臆... 东北易帜是北洋中央政权覆灭的产物 ,也是蒋介石、张学良本着国家统一方针 ,经过长达 6个月的和平谈判 ,最后由蒋介石作出全面让步的结果。所谓东北易帜经历京津易帜、热河易帜、滦东易帜、东三省易帜“四个步骤” ,仅是研究者的主观臆想 ,与历史实际相去甚远。张学良多次推迟易帜 ,固然有日本干涉的外来因素 ,但不容否认也有其借此“巩固个人地盘与权利”的主观意愿。张学良是东北易帜的最大赢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28年 蒋介石 张学良 国家统一 东北易帜事件 日本 和平
原文传递
影响口述史真实性的几个因素——以张学良口述历史为例 被引量:16
4
作者 王海晨 杜国庆 《史学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1-69,共9页
本文以张学良口述历史为例,对影响口述史料真实性的采访者因素、口述者因素、整理者因素进行了分析与概括,并对口述历史客观性的判定问题、采访者在口述过程中的角色定位问题、尊重口述者与尊重史实的关系问题、口述史整理的原则与具体... 本文以张学良口述历史为例,对影响口述史料真实性的采访者因素、口述者因素、整理者因素进行了分析与概括,并对口述历史客观性的判定问题、采访者在口述过程中的角色定位问题、尊重口述者与尊重史实的关系问题、口述史整理的原则与具体方法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述史学理论 历史客观性 整理原则 张学良
原文传递
九一八事变后顾维钧等致张学良密电选(下) 被引量:16
5
《民国档案》 1985年第2期5-23,共19页
60.顾维钧等致张学良密电稿1931年11月23日限即刻到。北平。张副司令勋鉴;顾密。本日熊天翼兄来访,据称蒋主席已准拟北上征询弟等对外对内各方面意见,弟钧答以对外须分欧美与日本两层看法。欧美一层,在目前情况下,有此一举,必使全世界... 60.顾维钧等致张学良密电稿1931年11月23日限即刻到。北平。张副司令勋鉴;顾密。本日熊天翼兄来访,据称蒋主席已准拟北上征询弟等对外对内各方面意见,弟钧答以对外须分欧美与日本两层看法。欧美一层,在目前情况下,有此一举,必使全世界观听为之一震,未始非促起各国注意,俾得速谋解决之一道。惟日本方面,正在肆意侵略之时,借题发挥,无微不至,若我方有类似军事关系之行动,则彼藉口自卫,益必振振有词,在外交上或须更费唇舌。欧美之利于我者,尚未可逆睹,而日本之有所藉口,则不可不事先预防。此就外交情势所能推测之影响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学良 北平 军队 区域内 顾维钧 南京 警察 部长 密电 九一八事变
下载PDF
中共中央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方针的制定 被引量:14
6
作者 张魁堂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243-255,242,共14页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由当时形势所决定的。西安的三个方面(张、杨和共产党)都主张和平解决事变。南京方面虽然以戴季陶、何应钦为首的主战派喧嚣一时,以国府名义调兵遣将,下令讨伐张学良,但以孔祥熙、宋氏兄妹为首的主和派力主和平营...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由当时形势所决定的。西安的三个方面(张、杨和共产党)都主张和平解决事变。南京方面虽然以戴季陶、何应钦为首的主战派喧嚣一时,以国府名义调兵遣将,下令讨伐张学良,但以孔祥熙、宋氏兄妹为首的主和派力主和平营救蒋介石,赢得了国民党左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事变 和平解决 中共中央 张学良 蒋介石 国民党左派 共产党 孔祥熙 戴季陶 主和派
原文传递
澄清九一八事变时不抵抗方针研究的误区 被引量:15
7
作者 曾景忠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60-70,共11页
长期以来大陆通行一种说法 :九一八事变时 ,东北军对日本关东军的进攻未予抵抗 ,是张学良“忍痛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命令 ,使他蒙上“不抵抗将军”骂名 ,做了蒋的“替罪羔羊”。研究中存在一些误区 ,需要澄清。 1 .蒋介石、张学良... 长期以来大陆通行一种说法 :九一八事变时 ,东北军对日本关东军的进攻未予抵抗 ,是张学良“忍痛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命令 ,使他蒙上“不抵抗将军”骂名 ,做了蒋的“替罪羔羊”。研究中存在一些误区 ,需要澄清。 1 .蒋介石、张学良之间并非简单的上下级关系 ,张学良具有相当的独立性 ,他与蒋的意见不同时 ,对蒋的命令可以不听 ,防守锦州问题即是如此。 2 .这一观点主要靠一些回忆录作依据 ,而许多回忆资料的说法存在种种漏洞。 3.事变前中国一方对日军挑衅采取“力避冲突”方针 ,对此蒋张二人具有共识。事变前蒋氏指示对日军挑衅采取“力避冲突”方针 ,对事变后张学良实行不抵抗政策不无影响 ,但事变前“力避冲突”与事变发生后“不抵抗”方针 ,二者有明显区别。 4 .事变发生后 ,张学良和荣臻等人的电文均证明 ,是张学良对东北军下了不抵抗命令。 5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 ,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处置事变的方针 ,并非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不抵抗政策。国民政府对事变的处置是 ,诉诸国联 ,并准备抵抗。四个月后就发生了一·二八淞沪抗战 ,采取的是“一面抵抗 ,一面交涉”方针。 6 .张学良晚年一再说过 ,下不抵抗命令的 ,是他自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一八事变 不抵抗主义 蒋介石 张学良
下载PDF
论王正廷的“革命外交”(1928—1931) 被引量:10
8
作者 李恩涵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1992年第1期52-75,共24页
孙中山所倡导的民族主义,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虽着重于推翻满清政府,但自1912年之后,特别自1924年1月国共合作之后,则着重于结合国内外各种力量,对内打倒军阀,对外则反抗帝国主义之压迫我国,其初步目标,则在解除不平等条约所加于我国... 孙中山所倡导的民族主义,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虽着重于推翻满清政府,但自1912年之后,特别自1924年1月国共合作之后,则着重于结合国内外各种力量,对内打倒军阀,对外则反抗帝国主义之压迫我国,其初步目标,则在解除不平等条约所加于我国的重重束缚——收回关税自主权,收回租界与租借地,撤废外人在华所享有的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事裁判权 王正廷 革命外交 九一八事变 不平等条约 关税自主权 张学良 治外法权 谈判 民族主义
原文传递
张学良与九一八事变再探讨 被引量:12
9
作者 徐畅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71-76,共6页
基于中国国力不及日本、迷信和平和保存实力等因素考虑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 ,张学良在没有得到蒋介石和国民政府的明确指示下 ,自行实行不抵抗政策 ,致使沈阳失守 ,东北沦陷。由于在对日看法上 ,张学良与蒋介石观点基本一致 ;二人对九一... 基于中国国力不及日本、迷信和平和保存实力等因素考虑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 ,张学良在没有得到蒋介石和国民政府的明确指示下 ,自行实行不抵抗政策 ,致使沈阳失守 ,东北沦陷。由于在对日看法上 ,张学良与蒋介石观点基本一致 ;二人对九一八事变的处理又合作无间 ,所以 ,张学良和蒋介石对东北沦陷都应负责。论对狭义的九一八事变的处理 ,张学良应负直接责任 ;论对广义的九一八事变的处理 ,蒋介石则应负主要责任。但蒋、张之“不抵抗政策” ,非为不抗日 ,而是何时抗日、如何抗日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学良 蒋介石 九一八事变 不抵抗令
下载PDF
东北军与中原大战 被引量:11
10
作者 陈进金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1-34,共34页
本文系利用台北“国史馆”庋藏的《蒋中正“总统”档案》(大溪档案 )、《阎锡山档案》和辽宁省档案馆编的《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奉系军阀密电》等原始资料 ,来探讨 1930年中原大战期间 ,南京蒋介石 (宁蒋 )和太原阎锡山 (晋阎 )对... 本文系利用台北“国史馆”庋藏的《蒋中正“总统”档案》(大溪档案 )、《阎锡山档案》和辽宁省档案馆编的《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奉系军阀密电》等原始资料 ,来探讨 1930年中原大战期间 ,南京蒋介石 (宁蒋 )和太原阎锡山 (晋阎 )对奉天张学良 (奉张 )所进行的拉拢活动与彼此角力情形。文中除了说明宁蒋、晋阎与奉张的联络管道和游说方式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大战 东北军 国史 奉系军阀 史馆 阎锡山 张学良 台北 总统 中立
原文传递
中东路事件新探 被引量:10
11
作者 申晓云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0-49,共10页
对于中东路事件起因与肇衅者问题,史书记载有着不同的说法。其实,中东路事件乃当时蒋介石政权为摆脱内外困境,唆使东北地方实力派张学良武力收回中东路权而导致的边境战火。由于中方对苏方可能的反应和实力严重估计不足,在苏方的军事打... 对于中东路事件起因与肇衅者问题,史书记载有着不同的说法。其实,中东路事件乃当时蒋介石政权为摆脱内外困境,唆使东北地方实力派张学良武力收回中东路权而导致的边境战火。由于中方对苏方可能的反应和实力严重估计不足,在苏方的军事打击下连连败北,外交上也陷入困境,最后被迫与苏签订城下之盟,造成了恶劣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东路事件 苏联 日本 张学良 1929年 成因 蒋介石 历史事件
原文传递
试析口述档案的真实性与价值——从考察张学良晚年对九一八事变口述的真伪说起 被引量:12
12
作者 冯舫女 《北京档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1-32,共2页
口述档案,是事件的当事人、参与者或者了解事件的人们,通过对事件原因、过程及结果等的追述而形成的记录,是档案界时下关注和研究的热门问题之一,也是档案征集的重要范围。本文通过考察张学良晚年对九一八事变的口述,得出档案界对口述... 口述档案,是事件的当事人、参与者或者了解事件的人们,通过对事件原因、过程及结果等的追述而形成的记录,是档案界时下关注和研究的热门问题之一,也是档案征集的重要范围。本文通过考察张学良晚年对九一八事变的口述,得出档案界对口述档案应该采取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述档案 真实性 价值 张学良 九一八事变
下载PDF
论西路军——读徐向前《历史的回顾》札记 被引量:9
13
作者 陈铁健 《历史研究》 1987年第2期3-15,共13页
关于西路军的著述,几十年来所见甚微.近几年,先有朱玉同志的几篇论文,就西路军史中的争论问题提出了精辟见解,具有拨乱反正的意义.继则,徐向前元帅的长篇回忆录《历史的回顾》问世.内中《血战河西走廊》一章,从战略总方针、战场指挥到... 关于西路军的著述,几十年来所见甚微.近几年,先有朱玉同志的几篇论文,就西路军史中的争论问题提出了精辟见解,具有拨乱反正的意义.继则,徐向前元帅的长篇回忆录《历史的回顾》问世.内中《血战河西走廊》一章,从战略总方针、战场指挥到具体作战行动,全面地深刻地论述了西路军史,从而使这一历史疑案,大白于天下.在西路军评价的肯定与否定分歧中,我赞成《历史的回顾》中之所论.写下这篇札记,为肯定西路军者更赞一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路军 蒋介石 徐向前 红军 河西走廊 共产国际 张学良 中共中央 中央军委 国际路线
原文传递
九一八事变后顾维钧等致张学良密电选(上) 被引量:10
14
《民国档案》 1985年第1期12-26,65-66,共17页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南京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设立了特种外交委员会,以戴传贤为会长、宋子文为副会长,主持对日外交工作。顾维钓、罗文干、刘哲均为该会委员,负有将该会所作的决议转达给张学良并征求其意见的任务。这组密电所选辑者除张学...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南京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设立了特种外交委员会,以戴传贤为会长、宋子文为副会长,主持对日外交工作。顾维钓、罗文干、刘哲均为该会委员,负有将该会所作的决议转达给张学良并征求其意见的任务。这组密电所选辑者除张学良等电文四件外均为顾维钓单衔或与罗文干、刘哲联衔致张学良的密电稿,记载了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谋求依靠国联力量,迫使日本撤兵,然后与日本直接交涉收回东三省和一二八事变后的外交措施,日本的强权外交以及英、美、法三国对日本的态度。由于顾维钓等参予了这一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对日外交决策活动,这一组密电实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分上下两部分,先后刊布。本组史料由郦玉明、任荣同志提供,本室整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学良 顾维钧 九一八事变 南京国民政府 直接交涉 北平 罗文干 日本军部 对日外交 中国政府
下载PDF
纪念“五四”话北大——我与北大 被引量:10
15
作者 许德珩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9年第2期3-22,共20页
值此五四运动六十周年之际,回顾一下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北京大学,我觉得也很有必要。我在北大既当过学生,又当过先生。当学生时适逢五四运动,我坐过牢;当先生时因反抗军阀的统治,也坐过牢,被抄过家,被反动当局解过聘。我在北大是三进... 值此五四运动六十周年之际,回顾一下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北京大学,我觉得也很有必要。我在北大既当过学生,又当过先生。当学生时适逢五四运动,我坐过牢;当先生时因反抗军阀的统治,也坐过牢,被抄过家,被反动当局解过聘。我在北大是三进三出。解放以后,北京大学在党的领导下,获得了新生,三十年来为社会主义祖国培育了千千万万又红又专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人间正道是沧桑”,抚今追昔,感慨万端。《北京大学学报》要我写一篇纪念“五四”的文章,盛情难却,欣然命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 北京大学 学生运动 校长 三十年 北京学 北平大学 游行示威 天安门 张学良
原文传递
赞比亚铜带省Mwambashi-A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被引量:10
16
作者 张学良 刘耀辉 +3 位作者 覃鹏 葛华 刘宇辰 李佐林 《矿产与地质》 2013年第S1期36-40,共5页
通过对Muwambashi-A矿区的勘查工作,在收集整理前期该矿区(已有资料)及区域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该矿床的地质特征,总结了该区从20世纪20年代至今的探矿过程,探讨了该类型矿床的探矿方法和找矿方向,并指出小而富且埋藏浅的铜矿床可... 通过对Muwambashi-A矿区的勘查工作,在收集整理前期该矿区(已有资料)及区域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该矿床的地质特征,总结了该区从20世纪20年代至今的探矿过程,探讨了该类型矿床的探矿方法和找矿方向,并指出小而富且埋藏浅的铜矿床可作为今后勘查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床地质特征 找矿方向 赞比亚 铜带 张学良
下载PDF
张学良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学君 《近代史研究》 1985年第1期125-135,共11页
西安事变是一个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它对当时以及后来的时局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后,共产党联蒋抗日,国民党由内战转向抗战,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形成了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是由各方面因素促成... 西安事变是一个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它对当时以及后来的时局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后,共产党联蒋抗日,国民党由内战转向抗战,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形成了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是由各方面因素促成的,有张学良、杨虎城的作用,有共产党的作用,也有国民党中亲英美派的作用。但张、杨的作用是主要的。张学良不仅是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方针的倡导者,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事变 和平解决 张学良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党 共产党 亲英美派 杨虎城 国共两党 历史事件
原文传递
蒋介石的不抵抗和张学良的不抵抗 被引量:6
18
作者 范德伟 庄兴成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55-59,94,共6页
对九一八事变时不抵抗的研究 ,史学界多局限在蒋介石和张学良的责任之争、原因之辩 ,而对二人在不抵抗上的异同却不见铺陈。其实 ,蒋和张的不抵抗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蒋因欲避免全国抗战而不抵抗 ,张因主张“全面抗战”而不抵抗 ;蒋可用... 对九一八事变时不抵抗的研究 ,史学界多局限在蒋介石和张学良的责任之争、原因之辩 ,而对二人在不抵抗上的异同却不见铺陈。其实 ,蒋和张的不抵抗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蒋因欲避免全国抗战而不抵抗 ,张因主张“全面抗战”而不抵抗 ;蒋可用局部抵抗来避免或拖延全国抗战 ,张却不愿独自局部抗战 ,只能用不抵抗来等待全国抗战。深入分析蒋和张二人这种在不抵抗上的分歧和演变 ,有助于弄清这一段历史的真实面目 ,理解他们间的这种分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介石 张学良 不抵抗 九一八事变 避战战略 “全国抗战”主张
下载PDF
西安事变:不同抗战观念的冲突 被引量:9
19
作者 黄道炫 《历史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1-17,共7页
西安事变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事变前国民政府的对日立场、中共对国民政府内外政策的反应、张学良与蒋介石的关系及事变的发起与解决过程看,导致西安事变发生的关键因素不在于是否抗战,而在于如何抗战,蒋介石与张学良、... 西安事变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事变前国民政府的对日立场、中共对国民政府内外政策的反应、张学良与蒋介石的关系及事变的发起与解决过程看,导致西安事变发生的关键因素不在于是否抗战,而在于如何抗战,蒋介石与张学良、中共之间最根本的分歧在于两条抗战道路,即全面抗战和片面抗战观念上的冲突.正是由于西安事变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蒋介石自我中心的内外政策,才大大促进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事变 国民政府 蒋介石 张学良 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
下载PDF
从有关冯玉祥档案中看国民党政府对西安事变的对策 被引量:8
20
作者 陈兴唐 韩文昌 潘缉贤 《历史档案》 1985年第2期112-116,共5页
西安事变发生后,当时身为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冯玉祥正在南京,参加了国民党政府处理事变的工作。在有关他的档案(包括日记在内)中,对此有所记述。尽管所记不够系统完整,加之他并非蒋介石嫡系核心人物,因而他了解的情况不够全面深入,但... 西安事变发生后,当时身为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冯玉祥正在南京,参加了国民党政府处理事变的工作。在有关他的档案(包括日记在内)中,对此有所记述。尽管所记不够系统完整,加之他并非蒋介石嫡系核心人物,因而他了解的情况不够全面深入,但仍可从他的亲笔记述中,了解一些国民政府上层人士对处理西安事变的态度和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学良 冯玉祥 西安事变 南京 蒋介石 副委员长 国民党政府 日记 对策 中央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