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香鳞毛蕨中1对间苯三酚类同分异构体的分离与抗真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陈文浩 宋国强 +3 位作者 贾小舟 唐春萍 冯淡开 沈志滨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33-436,共4页
目的分离香鳞毛蕨Dryopteris fragrans的间苯三酚类化合物并探讨其抗真菌活性。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和制备HPLC等技术进行化学成分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研究所(CLSI)... 目的分离香鳞毛蕨Dryopteris fragrans的间苯三酚类化合物并探讨其抗真菌活性。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和制备HPLC等技术进行化学成分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研究所(CLSI)制定的M38-A2方案(微量稀释法)研究化合物对红色毛癣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的抗真菌活性。结果从香鳞毛蕨中分离得到1对间苯三酚类同分异构体异黄绵马酸PB(1)、黄绵马酸PB(2)。化合物1和2对红色毛癣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13.33μg/m L和1.875μg/m L,对石膏样小孢子菌的MIC分别为10μg/m L和1.325μg/m L。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异黄绵马酸PB。化合物2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2互为同分异构体,且对红色毛癣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鳞毛蕨 间苯三酚衍生物 绵马pb 绵马pb 抗真菌活性
原文传递
异黄绵马酸PB对红色毛癣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观察 被引量:5
2
作者 刘雪萍 林浩琪 +4 位作者 沈志滨 庄素琪 王丽丹 唐春萍 江涛 《山东医药》 CAS 2018年第40期32-37,共6页
目的观察异黄绵马酸PB对红色毛癣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构建红色毛癣菌生物被膜,用XTT法测定异黄绵马酸PB、两性霉素B、盐酸特比萘芬对红色毛癣菌生物被膜的最低抑菌浓度(s MIC),计算抑制50%及80%被膜生长的... 目的观察异黄绵马酸PB对红色毛癣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构建红色毛癣菌生物被膜,用XTT法测定异黄绵马酸PB、两性霉素B、盐酸特比萘芬对红色毛癣菌生物被膜的最低抑菌浓度(s MIC),计算抑制50%及80%被膜生长的药物浓度即s MIC50、s MIC80。取红色毛癣菌生物被膜分为正常组、异黄绵马酸PB组、AMB组、TBF组,后三组分别用125. 00、2. 00、125. 00μg/m L异黄绵马酸PB、两性霉素B、盐酸特比萘芬处理,于扫描电镜下观察药物对生物被膜形态变化的影响,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红色毛癣菌生物被膜细胞膜成分麦角甾醇在药物作用前后的含量变化,采用qRT-PCR法测定红色毛癣菌生物被膜ERG1、MEP4 mRNA的表达。结果异黄绵马酸PB对红色毛癣菌生物被膜的s MIC50及s MIC80分别为31. 25、62. 5~125μg/m L。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异黄绵马酸PB组红色毛癣菌生物被膜生长明显受到抑制,菌丝呈扁平状且出现大量断裂,未见分生孢子,仅有少量干瘪状细胞外基质。正常组、异黄绵马酸PB组红色毛癣菌生物被膜中麦角甾醇含量分别为(3. 68±0. 05)、(2. 36±0. 01)μg/g,ERG1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 36±0. 03、1. 00±0. 06,MEP4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 86±0. 08、1. 00±0. 08,异黄绵马酸PB组与正常组相比P均<0. 01。结论异黄绵马酸PB对红色毛癣菌生物被膜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红色毛癣菌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抑制麦角甾醇合成相关基因ERG1及毒性基因MEP4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马pb 红色毛癣菌 生物被膜 麦角甾醇
下载PDF
异黄绵马酸PB对红色毛癣菌生物被膜黏附及甾醇代谢相关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侯捷 唐春萍 +5 位作者 沈志滨 陈艳芬 丁慎 张祉思 李小英 江涛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84-589,共6页
目的:研究异黄绵马酸PB(简称“PB”)对红色毛癣菌生物被膜黏附及甾醇代谢相关酶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M38-A2法测定PB对红色毛癣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采用MTT法筛选红色毛癣菌生物被膜的构建条件和初黏附时间;采用XTT法评价不同... 目的:研究异黄绵马酸PB(简称“PB”)对红色毛癣菌生物被膜黏附及甾醇代谢相关酶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M38-A2法测定PB对红色毛癣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采用MTT法筛选红色毛癣菌生物被膜的构建条件和初黏附时间;采用XTT法评价不同质量浓度PB(40、80、160µg/mL)对红色毛癣菌黏附过程的影响(另设置不加此药物的生长对照组,下同),并计算相对黏附率;采用XTT法并结合倒置显微镜观察不同质量浓度PB(20、40、80µg/mL)对不同初黏附时间下(3、5、9 h)红色毛癣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并计算黏附抑制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PB(320µg/mL)对红色毛癣菌生物被膜中甾醇代谢相关酶基因ERG6、ERG11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PB对红色毛癣菌的MIC为20µg/mL。红色毛癣菌生物被膜在含10%FBS的RPMI-1640培养基中且初黏附时间为6 h时的代谢活性最强。与生长对照组比较,红色毛癣菌经不同质量浓度PB作用后,相对黏附率和生物被膜中ERG6、ERG1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1);菌丝减少甚至消失,黏附抑制率(初黏附5、9 h时)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PB能抑制红色毛癣菌的黏附过程,减少菌丝形成;该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生物被膜中甾醇代谢相关酶基因ERG6、ERG11 mRNA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马pb 红色毛癣菌 生物被膜 黏附 甾醇代谢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