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智能对异化劳动的消解及其限度 被引量:6
1
作者 李扬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4-38,共5页
人工智能在生产领域的应用使得人们的劳动形态出现自“同质性劳动”向“异质性劳动”的转变,异质性劳动在劳动本性上具有消解同质性劳动机械式分工带来的劳动异化的可能。信息类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排斥了资源的私人占有,为异化劳动向自由... 人工智能在生产领域的应用使得人们的劳动形态出现自“同质性劳动”向“异质性劳动”的转变,异质性劳动在劳动本性上具有消解同质性劳动机械式分工带来的劳动异化的可能。信息类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排斥了资源的私人占有,为异化劳动向自由劳动的回归提供了契机和条件。但是,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并没有否定或消灭私有制,其对异化劳动的消解是有限的。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关键节点,不仅要以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的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增加社会财富,为最终消解异化劳动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还要以探索建立“信息资源公有制”、推动建立更为合理的社会分工体系为关键路径,通过系统的社会变革促进异化劳动向自由劳动的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异化劳动 异质性劳动 信息类资源 社会变革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学阐释:“六位一体”的逻辑框架 被引量:3
2
作者 周密 刘力燔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0-128,共9页
中国式现代化融合了未来现代化国家发展形态的构想和中国式的特色实现路径,要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以人民为中心、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中国已有70年的现代化实践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的一般性和特... 中国式现代化融合了未来现代化国家发展形态的构想和中国式的特色实现路径,要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以人民为中心、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中国已有70年的现代化实践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的一般性和特有逻辑这一难题的破解经验表明,只有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意义与本质要求出发,综合分析国内外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经验,从经济学角度构建“政府作用内生、回归劳动价值论、异质性劳动与经济循环主动适配、供需有效结合、多层次愿景体系引导、高质量发展支撑”六位一体的逻辑框架,并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组织保障、物质基础、实体支撑、内生动力、目标引领、发展格局等方面探索,才能找到中国式现代化有效的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展格局 中国式现代化 异质性劳动 六位一体
下载PDF
东北劳动力流失是“僵局”还是“契机”?——基于物化型技术补偿效应视角 被引量:2
3
作者 蔡啸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9-89,共11页
前沿文献多以完善人口政策建设、加强人力资本投资作为解决东北劳动力流失问题的突破口,鲜有文献从物化型技术替代劳动而形成补偿效应的视角分析振兴东北的问题。本文构建内生物化型技术一般均衡模型,数理演绎物化型技术的使用对劳动供... 前沿文献多以完善人口政策建设、加强人力资本投资作为解决东北劳动力流失问题的突破口,鲜有文献从物化型技术替代劳动而形成补偿效应的视角分析振兴东北的问题。本文构建内生物化型技术一般均衡模型,数理演绎物化型技术的使用对劳动供给变化的内生响应机制,分解产出增长中的要素供给效应与技术补偿效应,获取使补偿效应超越供给效应的物化型技术门槛条件。本文利用东北三省面板数据,构造物化型技术进步指数,考察物化型技术补偿效应的存在性及其程度,依据估计结果计算了物化型技术门槛值。结果表明,要素供给效应和技术补偿效应对产出的作用方向相反,在一定条件下存在使补偿效应超过供给效应的物化型技术门槛值。当前东北地区物化型技术存在较强的补偿效应,但与其门槛值仍有距离。将劳动者按技能高低划分后发现,低技能者对产出的边际贡献明显高于高技能者,物化型技术的补偿效应主要通过其对低技能劳动的替代实现,其与高技能劳动呈互补关系。2008年金融危机后,物化型技术对低技能劳动的替代作用有所弱化,但强化了对高技能劳动的互补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化型技术进步 补偿效应 异质性劳动 人口流失 东北地区
下载PDF
后发国家适宜性技术选择的研究述评 被引量:1
4
作者 袁礼 王林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20,158,共10页
技术选择与要素禀赋的适宜性是引致跨国技术和收入差距日趋明显的关键因素。本文根据适宜性技术选择机理的发展脉络,对局部性技术创新理论、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技术进步偏向性理论和适宜性技术选择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并评价资本深化... 技术选择与要素禀赋的适宜性是引致跨国技术和收入差距日趋明显的关键因素。本文根据适宜性技术选择机理的发展脉络,对局部性技术创新理论、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技术进步偏向性理论和适宜性技术选择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并评价资本深化、异质性劳动和制度约束对适宜性技术选择及跨国生产率差异的作用效应。在总结已有文献研究局限性的基础上,指出适宜性技术选择问题的前沿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要素禀赋 技术进步 适宜技术 技术选择 资本深化 异质性劳动
下载PDF
异质性劳动的收入分配难题研究
5
作者 于喜繁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53-59,共7页
同质性劳动是指从质上来看完全相同的劳动,异质性劳动是指某一种具体劳动成果在质的维度上看差异巨大的劳动。按劳分配制度与同质性劳动的契合凸显了公有制的优越性,但是,异质性劳动的比较和换算困难,使按劳分配制度面临着"失灵&qu... 同质性劳动是指从质上来看完全相同的劳动,异质性劳动是指某一种具体劳动成果在质的维度上看差异巨大的劳动。按劳分配制度与同质性劳动的契合凸显了公有制的优越性,但是,异质性劳动的比较和换算困难,使按劳分配制度面临着"失灵"的尴尬。基于此,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质劳动 异质性劳动 按劳分配 衡量难题
下载PDF
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研究
6
作者 崔宇明 李奕 +1 位作者 孙欣 邹玥 《劳动经济评论》 2021年第1期93-116,共24页
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要求。本文将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本纳入同一体系,利用中国2000~2017年31个地区的面板数据,研究两者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从TFP指数看,不同处理方式下所得变... 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要求。本文将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本纳入同一体系,利用中国2000~2017年31个地区的面板数据,研究两者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从TFP指数看,不同处理方式下所得变动趋势基本不变,考虑劳动力异质性后所得数值有所降低。从TFP分解指标来看增长主要靠技术进步推动。第二,产业结构升级与人力资本存量提升都是提高TFP的显著因素,且产业结构对TFP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受人力资本存量水平的正向调节,影响在地区之间存在差异。第三,产业结构表现出基于人力资本的"门槛"效应特征,在低于第三门槛时,人力资本存量程度越高,产业结构对TFP的正向影响越大,高于第三门槛后有所回落,且在将人力资本指标以人均受教育程度作替换后结论不变。由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产业结构 人力资本 曼昆斯特指数 异质性劳动
原文传递
高铁开通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吗?——基于异质性劳动力转移视角的解释 被引量:124
7
作者 余泳泽 潘妍 《中国农村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9-95,共17页
高铁开通作为中国交通运输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对劳动力流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基于中国2008~2016年287个地级市层面数据,本文从异质性劳动力转移的视角,采用双重差分法(DID)和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评估了高铁开通对城乡... 高铁开通作为中国交通运输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对劳动力流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基于中国2008~2016年287个地级市层面数据,本文从异质性劳动力转移的视角,采用双重差分法(DID)和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评估了高铁开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而言,高铁开通显著地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但这一影响在地区之间表现出一定的异质性;高铁开通可以通过影响异质性劳动力转移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高铁开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时滞效应,表现为随着高铁通达度的提高,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逐渐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城乡收入差距 异质性劳动力转移 双重差分法(DID)
原文传递
异质性劳动力流动与区域收入差距: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扩展分析 被引量:107
8
作者 赵伟 李芬 《中国人口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7-35,共9页
文章将流动劳动力分为高技能与低技能两种类型,通过引入高技能劳动力集聚所产生的知识溢出效应,对新经济地理学经典模型进行扩展,探讨了这两种不同类型劳动力流动性、经济集聚和地区收入差距之间的互动关系。模型模拟显示,随着地区经济... 文章将流动劳动力分为高技能与低技能两种类型,通过引入高技能劳动力集聚所产生的知识溢出效应,对新经济地理学经典模型进行扩展,探讨了这两种不同类型劳动力流动性、经济集聚和地区收入差距之间的互动关系。模型模拟显示,随着地区经济整合进程的不断深入,高技能劳动力流动所产生的集聚力量远大于低技能劳动力流动,高技能劳动力的地区集聚更倾向于扩大而非缩小地区收入差距,而低技能劳动力流动有助于延缓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并用经验数据进行了印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质性劳动 劳动力流动 技术外溢 集聚 收入差距
原文传递
大城市支付了更高的工资吗? 被引量:98
9
作者 踪家峰 周亮 《经济学(季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467-1496,共30页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三部门Rosen-Roback空间均衡模型,探寻大城市存在"工资溢价"的逻辑,并利用2002年中国家庭住户收入项目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在控制城市生活成本之后,中国的城市存在工资溢价现象,城市集聚对于劳...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三部门Rosen-Roback空间均衡模型,探寻大城市存在"工资溢价"的逻辑,并利用2002年中国家庭住户收入项目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在控制城市生活成本之后,中国的城市存在工资溢价现象,城市集聚对于劳动力尤其是高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水平有促进作用,而工资水平的提高主要通过"增长效应"实现。短期内,高技能劳动力组别的增长效应高于低技能劳动力组别;在长期,这一趋势将发生逆转,各层次劳动力均可以从城市集聚中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聚经济 工资溢价 异质性劳动
原文传递
房产税对产业转移的影响:来自重庆和上海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77
10
作者 刘友金 曾小明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98-116,共19页
如何开征房产税是亟待解决的一道现实难题。与以往注重房产税能否抑制房价、调节收入分配等研究不同,本文重点关注房产税能否有效发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功能。本文利用2011年重庆和上海房产税改革试点事件作为自然实验,引入项目评... 如何开征房产税是亟待解决的一道现实难题。与以往注重房产税能否抑制房价、调节收入分配等研究不同,本文重点关注房产税能否有效发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功能。本文利用2011年重庆和上海房产税改革试点事件作为自然实验,引入项目评估中新近发展的合成控制法,客观评估房产税政策对产业转移的影响,从一个新的视角观察房产税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为房产税征收方案设计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显示:在房价水平相对较低、处于工业化中期的重庆开征一定强度的房产税,对工业、服务业的相对产值和相对就业率均具有"促增作用",这种"促增作用"在统计上具有显著性,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总体表现为有效促进了产业转入。然而,在房价已经很高、处于工业化后期的上海开征强度较低的房产税,却降低了工业和服务业的相对产值,增加了服务业的相对就业率,没有改变已经形成的产业转出态势,但也没有达到"腾笼换鸟"的理想预期。本文研究发现,不同的房产税政策设计以及处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条件的地区,房产税的征收对产业转移的影响效果有很大差异,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如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房产税政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产税 产业转移 异质性劳动 合成控制法
原文传递
房价、劳动力异质性与产业结构升级 被引量:75
11
作者 张平 张鹏鹏 《当代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7-93,127,共7页
房价过快上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它不仅影响了居民的个人生活,也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将劳动力消费偏好异质性纳入理论分析,从消费视角分析房价上涨对异质性劳动力流动进而对产业结构变动的不同影响,并利用2... 房价过快上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它不仅影响了居民的个人生活,也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将劳动力消费偏好异质性纳入理论分析,从消费视角分析房价上涨对异质性劳动力流动进而对产业结构变动的不同影响,并利用2004-2013年中国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相对房价上涨导致普通劳动力的流出和技术人才的聚集,改变了城市的劳动力供给结构,进而对不同产业的迁移和布局产生影响: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排挤了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向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演变,从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基于此,文章认为应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来提升劳动力流动能力,有序合理地引导劳动力在产业间、区域间、城乡间的流动;同时要重视劳动力异质性和非经济因素在劳动力流动中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房价 异质性劳动 消费偏好 产业结构
下载PDF
环境规制对异质性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基于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74
12
作者 李珊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35-143,共9页
近年来随着我国环境规制力度的不断强化,如何兼顾环境规制与就业稳步增长已成为理论研究者与决策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借鉴了AK模型中引入环境污染强度的方法,将环境污染强度作为环境要素引入C-D函数,通过生产者均衡条件推导出就业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环境规制力度的不断强化,如何兼顾环境规制与就业稳步增长已成为理论研究者与决策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借鉴了AK模型中引入环境污染强度的方法,将环境污染强度作为环境要素引入C-D函数,通过生产者均衡条件推导出就业的影响因素模型,并运用我国1995-2012年省级动态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加强环境规制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最后基于劳动力收入、受教育程度异质性视角考察了环境规制影响劳动力就业的差异性。研究发现:环境规制与我国就业之间的关系并不冲突。总体来看,环境规制与我国就业之间存在U型曲线的动态关系,即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从不同劳动力收入水平地区来看,高收入地区环境规制对就业的影响表现为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中等收入地区环境规制的就业效应不显著,低收入地区环境规制会明显促进就业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不同收入水平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有关;从不同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地区来看,高教育和中等教育程度地区环境规制的就业效应呈现先抑制后增长的作用,低教育程度地区环境规制对就业产生显著的正面效应,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与受规制企业和不同受教育程度劳动力的匹配程度有关。本文认为,我国政府应切实提高环境规制力度,避免出现财政分权下地方政府竞争导致的环境规制软化现象,同时,地方政府在制定环境政策时应体现差异性:高收入水平地区和高教育程度地区可实施较高水平的环境规制力度,充分发挥环境规制高成本对该地区就业增长的积极效应;中低收入水平地区关键应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适度提高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中低教育程度地区应扩大环境领域教育投入,并通过构建产学研用平台以避免环境技术成果与市场需求的脱节,有效促进环境技术成果的市场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规制 异质性劳动 动态面板数据
下载PDF
异质性劳动力区位选择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13
作者 梁琦 李建成 陈建隆 《经济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2-137,共16页
劳动力生产要素的空间配置是通过劳动力区位选择实现的。本文系统梳理了异质性劳动力区位选择理论与经验研究的发展脉络,从异质性劳动力区位选择理论框架、内生区位选择因素与区位选择效应三个方面,探窥异质性劳动力区位选择研究的理论... 劳动力生产要素的空间配置是通过劳动力区位选择实现的。本文系统梳理了异质性劳动力区位选择理论与经验研究的发展脉络,从异质性劳动力区位选择理论框架、内生区位选择因素与区位选择效应三个方面,探窥异质性劳动力区位选择研究的理论内涵与实践价值。同时,本文通过比较劳动经济学Roy分析范式与空间经济学分析范式在异质性劳动力区位选择研究上的差异,进一步说明现有文献对所谓选择效应、分类效应和集聚效应认识的不足,厘清和审视三个效应的基本内涵与相互关系,也回答了集聚与集群的区别在哪里的问题。本文还针对异质性劳动力区位选择建模策略与实证处理进行了归纳评述。本文最后给出了异质性劳动力区位选择研究的简要评论、启示与展望。本文认为异质性劳动力区位选择理论可在就业期望的多维选择、地理区位的次序选择、区位的虚拟化以及知识创新的微观机制上进行理论突破,并在城市发展、劳动力资源配置与人口政策制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质性劳动 区位选择 虚拟集聚 空间经济学 资源空间配置
原文传递
中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特征事实与经验阐释 被引量:25
14
作者 刘学华 张学良 李鲁 《财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8-123,共16页
文章在经典模型拓展基础上建立了城市政策分析框架,运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等统计数据,阐释了我国城市住房、交通、户籍和人口等方面的制度或政策影响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路径模式,并研究了政府外部干预和市场内在驱动共同作用下中国城... 文章在经典模型拓展基础上建立了城市政策分析框架,运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等统计数据,阐释了我国城市住房、交通、户籍和人口等方面的制度或政策影响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路径模式,并研究了政府外部干预和市场内在驱动共同作用下中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进的经验事实。研究结论是:(1)1985年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呈现出偏向"中心城市"增长、城市首位度偏低等典型特征;(2)受城市行政层级、城市规模控制和户籍制度等政府干预因素影响,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和大、中、小城市的路径选择有别于先发国家城市化实践和城市经济学文献的相关结论;(3)中国城市化"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张"的传统模式亟须调整,未来的城市化道路选择及城市体系优化,需要以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的方式加以磨合推进;而当前城市政府的理念更新、职能转变和"城市化红利"公平分享的落实则尤为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体系 户籍制度 异质性劳动 空间均衡
原文传递
公共服务提供对劳动力流入地选择的影响--基于异质性劳动力视角 被引量:25
15
作者 何炜 《财政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1-118,共18页
公共服务提供是政府引导劳动要素合理配置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异质性劳动力视角,以中国主要劳动力流入城市为样本,研究流入地公共服务提供水平对异质性劳动力流入地选择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公共服务提供对劳动力流入地选择的影响存... 公共服务提供是政府引导劳动要素合理配置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异质性劳动力视角,以中国主要劳动力流入城市为样本,研究流入地公共服务提供水平对异质性劳动力流入地选择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公共服务提供对劳动力流入地选择的影响存在以受教育水平为标志的群体分化。流入地较高的公共服务支出能够显著提高高教育水平劳动力流入的概率,但对低教育水平劳动力的影响不显著。进一步研究表明,就业身份与劳动力"用脚投票"存在较大关联,不同教育水平劳动力获得流入地公共服务能力的差异是中国"用脚投票"群体分化的重要原因。本文结论表明在运用公共服务提供引导劳动力流动时,要重视异质性劳动力的需求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以提高政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服务提供 异质性劳动 用脚投票 群体分化
原文传递
集聚与扩散:异质性劳动力和多样化贸易成本的空间经济效应 被引量:14
16
作者 张文武 《财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4-25,共12页
文章将异质性劳动力及地区内和地区间的多样化贸易成本同时引入空间经济模型,建立了一般均衡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低成本约束的人力资本比高成本约束的普通劳动力流动更容易打破空间经济集聚和扩散的对称均衡,促使产业空间结构稳定地向... 文章将异质性劳动力及地区内和地区间的多样化贸易成本同时引入空间经济模型,建立了一般均衡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低成本约束的人力资本比高成本约束的普通劳动力流动更容易打破空间经济集聚和扩散的对称均衡,促使产业空间结构稳定地向人力资本丰富的地区集聚。文章还从福利最优化的角度分析了政府对空间经济结构的规划选择,结论显示降低普通劳动力在地区间流动的成本有利于形成分散均衡的经济格局,实现社会公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异质性劳动 多样化贸易成本 一般均衡模型
原文传递
工业智能化、要素流动与创新经济地理格局 被引量:7
17
作者 丁焕峰 张蕊 周锐波 《统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1-85,共15页
数字技术革命正在变革世界经济格局和重构全球创新版图。“机器换人”引致的要素空间流动,及其对我国创新经济地理格局的重塑效应,是当下亟需探讨的重要话题。本文从理论和经验两个层面研究工业智能化与要素空间流动互动效应对我国创新... 数字技术革命正在变革世界经济格局和重构全球创新版图。“机器换人”引致的要素空间流动,及其对我国创新经济地理格局的重塑效应,是当下亟需探讨的重要话题。本文从理论和经验两个层面研究工业智能化与要素空间流动互动效应对我国创新经济地理格局的影响。融入智能化发展和空间知识经济的新经济地理理论研究表明,工业智能化引致资本向发达地区流动;在“机器换人”“机器扩人”与区域集聚力和分散力的共同作用下,高技能劳动力迁移至发达地区,低技能劳动力由于选择效应流向欠发达地区,进而使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创新差距呈扩大趋势。基于不同视角的区域研究表明,工业智能化与资本、异质性劳动力流动互动效应显著提升了东部地区、经济规模较大、一二线城市的创新能力,而对中西部地区、中小经济规模、三四五线城市而言,则表现为明显的抑制作用。本文为我国在“十四五”时期实施“智能制造”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智能化 资本流动 异质性劳动力流动 区域创新 互动效应
下载PDF
环境规制、劳动力配置与城市发展 被引量:9
18
作者 陈诗一 刘朝良 金浩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8-62,共15页
环境规制是如何影响劳动力配置乃至城市发展的,可以通过构建一个包含污染与清洁两部门的空间一般均衡模型进行理论分析。研究表明:(1)在城市内部,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会降低污染部门的就业份额;(2)城市之间,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对劳动力... 环境规制是如何影响劳动力配置乃至城市发展的,可以通过构建一个包含污染与清洁两部门的空间一般均衡模型进行理论分析。研究表明:(1)在城市内部,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会降低污染部门的就业份额;(2)城市之间,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对劳动力配置会产生两种效应,依次为收入降低的“挤出效应”和环境改善的“引入效应”,两种效应的大小决定了环境规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3)考虑到劳动力异质性,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会增加城市的高技能人才比例,进而影响城市发展。基于“十一五”减排政策检验了上述理论假说。结果表明:中国的环境规制政策对于城市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会通过降低污染部门的就业份额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吸引劳动力流入,增加城市高技能人才比例,促进人力资本积累与环境改善的城市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规制 劳动力配置 异质性劳动 城市发展
原文传递
异质性劳动力与中国劳动力流动——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孙晓芳 《中国人口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6-45,127,共10页
文章以空间经济理论为分析依据,沿用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突破二元经济理论劳动力流动问题同质性劳动力假设,将异质性劳动力引入劳动力流动的空间模型,分析异质性劳动力对空间经济结构的影响,同时结合中国1997~2010年人口与生产... 文章以空间经济理论为分析依据,沿用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突破二元经济理论劳动力流动问题同质性劳动力假设,将异质性劳动力引入劳动力流动的空间模型,分析异质性劳动力对空间经济结构的影响,同时结合中国1997~2010年人口与生产空间分布数据,验证了异质性劳动力流动对空间经济结构的影响,提出重视异质性劳动力,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是优化中国人口空间布局的必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质性劳动 劳动力流动 新经济地理 空间集中度 不一致系数
原文传递
城市落户门槛与异质性劳动力居留意愿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蓉 黄桂田 《上海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6-50,共15页
本文结合城市落户门槛指数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MDS),利用ordered Probit模型对城市落户门槛将如何影响异质性劳动力的居留意愿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城市落户门槛的提升将显著降低流动劳动力的定居意愿,增加其... 本文结合城市落户门槛指数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MDS),利用ordered Probit模型对城市落户门槛将如何影响异质性劳动力的居留意愿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城市落户门槛的提升将显著降低流动劳动力的定居意愿,增加其离开与进行短期策略性流动的概率。具体地,城市落户门槛每上升一个单位,流动劳动力离开本地的意愿的概率将上升3.98%,停留1—2年的概率将上升6.81%,停留3—5年的概率将上升6.44%,停留6—10年的概率将上升0.84%,而有永久定居意愿的概率将下降17.90%。城市落户门槛对不同城市规模与技能水平的人群具有异质性作用:中小城市与大城市落户门槛的变化对流动劳动力的居留意愿没有显著影响;特大与超大城市中,相对于低技能劳动力,高技能劳动力对落户门槛的变化更加敏感,落户门槛的提升可能促使高技能劳动力更快地离开本地流向其他地方。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获取与社会认同感等非经济因素是城市落户门槛影响流动劳动力居留意愿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落户门槛 异质性劳动 居留意愿 公共服务 社会认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